查看原文
其他

河湟走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缩影

樊莹 藏人文化网 2023-11-25

点击上方“藏人文化网”关注



河湟走廊是我国重要的多元文化交流汇聚之地。它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起着承北接南、东进西出的枢纽作用。河湟走廊处于我国三个文化圈——蒙古高原游牧文化圈、青藏高原游牧文化圈和中原农耕文化圈的交汇地带,是南北民族迁徙、东西文化交流的十字路口,也是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窗口。


2020年9月18日首届河湟文化艺术节在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举办。图为开幕式演出。卡娅梅朵摄


“移动”的河湟走廊


“河湟”地处祁连山以南,日月山以东,甘南草原和青海黄南牧区以北,是黄河水系与湟水河水系在祁连山、大阪山与积石山三山之间游移冲击而成的河谷谷地,又被称为“河湟谷地”。在这片区域内,两大河系和三山将河谷分割成许多山岭、关隘,使得河湟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


“河湟”的最早记载出自《汉书》:“至春,省甲士卒,循河湟漕谷至临羌,以视羌虏,扬威武,传世折冲之具。”《后汉书·西羌传》有“乃渡河湟,筑令居塞”的记载。《新唐书·吐蕃传下》载:“湟水出蒙谷,抵龙泉与河合……故世举谓西戎地曰河湟。”


在历史上,作为文化边界的河湟走廊是不断移动的。在汉代,河湟地区主要指渭水上游之天水一带,这里是汉、羌文化交汇的地区。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河湟地区主要指羌、汉、吐谷浑、氐、鲜卑等众多民族交融之地。从唐代开始,吐蕃王朝的兴起与统一,改变了青藏高原的格局。至元朝大统一,伴随民族的大迁徙,再次极大地改变了这里的民族分布格局。直至明清之际,河湟走廊进一步西移到黄河上游积石山—循化—隆务河一线。


历史上,河湟走廊是移民的大走廊、文明交流的大通道,民族的迁徙与分化整合沿此线向东、南、西、北等不同方向展开,河湟走廊由此也具有了包容性的文化品质。


河湟走廊的文化特征


河湟走廊在地理环境上属于过渡区域,它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蒙古高原交界地带,正好位于瑷珲—腾冲线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上,是农耕区与游牧区交错地区。多元生计方式、多元文化在这里并存。


今天的河湟走廊,总面积约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逾1000万,约占甘青两省总人口的33%,其中少数民族人口近300万。在生计方式上,农、牧、商结合,形成了农牧商相互依存、互补发展的经济类型。体现在民族生计方式的选择上,汉族、土族以农业经济为主,藏族、蒙古族以游牧经济为主,回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等务农重商,也发展手工业。这种多元的适应策略选择,促进了彼此经济上的相互补充。


文化是人与自然、社会、自我联结的纽带。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在河湟这个独特的生态环境中共同创造了多元一体的文化图谱。河湟走廊的文化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它是黄土高原、青藏高原与蒙古高原的交汇处,具有三大高原文化融合的人文特征;


它是中原农耕经济文化区与高原游牧经济文化区的重要过渡区域,融合了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文化气质;


从城市的政治—市场功能与影响力角度看,它是以甘肃省兰州市、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市和青海省西宁市3个城市为犄角构成区域的核心区域;


它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民族走廊,北接河西走廊,南连藏彝走廊,是沟通东西方的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具有开放包容的特点;


它是历史上茶马互市的重要区域,是今日中国西部铁路、航空运输和商品流通的重要枢纽,是改革开放以来西北地区人口流动最频繁、经济发展最快、最有活力的地方之一,也是开发青藏高原的最前沿、沟通内地与新疆的重要桥梁;


这里是新中国版图中民族自治地方最集中的地区之一,民族成分众多,改革开放以来,这里的各民族人口流动更为频繁,民族成分更加多样;


这里是我国省级民族自治地方的连接地带:东北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北方是内蒙古自治区,西边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边是西藏自治区;


这里语言多样,主要语系是汉藏语系和阿尔泰语系,但最突出的语言特征是大家都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社会交往中普遍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这里宗教文化多元并存,和而不同。


河湟走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启示


河湟走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是一个多维、立体、多向度的过程。各民族在长期的互动、融合中形成的文化认同、民族认同,是国家认同的重要内在支撑。文化交流和血缘交融,是这一区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最显著特征。各民族在互动中实现结构耦合而组成一个荣辱与共的具有诸多共同记忆的立体系统,进而形塑了各民族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认同的地方性知识,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基础,为我们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提供了一把钥匙。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是各民族在相互尊重、理解、包容的基础上,从“多元”走向“一体”的历史与文化过程。河湟走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生动地说明,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各民族在文化上要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


河湟走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是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要资源。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河湟走廊是历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特征明显、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的典型区域。河湟走廊和谐的民族关系以及各民族守望相助、同舟共济的历史和实践,为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提供了借鉴。挖掘、整理、宣传河湟走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加强河湟走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有助于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


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进一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河湟走廊地理区位重要,拥有丰富的水利、矿产等资源,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要持续加大对民族地区扶持力度,不断缩小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发展差距,在实现同步全面小康的基础上,同步实现现代化。要逐步调整民族地区发展模式,从以对口支援、精准扶贫为主的外源性发展,转变为以人为本的内源性发展,激发群众发展的内生动力,增强“造血”能力。可以以兰州、临夏、西宁为犄角中心,打造城市经济带,辐射带动西部地区发展。要正确把握“一体”与“多元”的辩证关系,将政治制度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探索民族地区现代化发展路径,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


作者简介:樊莹,女,江苏连云港人,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副教授。


来源:中国民族报

兼听则明 tibetcul@126.com·投稿

观点仅代表作者,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



敬请关注  藏文化系列公众号


藏人文化网

“来自藏地的叙述和诗章"


藏人文化网服务号

“网上西藏,心灵家园,藏文化图书及生活艺术精品"


云端藏地

“在最高处过一种生活”


关注我们

往期回顾

“百变局长”降泽多吉:见证川西小城文旅“逆袭”

Z世代“幕后者”叁旦仁青:从牧区电影到视效制作

藏族“Z世代”的藏历新年关键词:包容、传承与坚守

年货里的藏历新年

吐蕃人生活的自然环境

蒙元统治者选择藏传佛教信仰的历史背景及内在原因

“四魔断境”:一个女性的心性学说

雅拉香波雪山修行窟壁画初探

浅谈民歌教学中的技术与艺术——以华锐藏族民歌《要看人品好不好》的发声教学为例

青海塔尔寺酥油花灯会中的民间信仰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