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正值香港回归25周年之际,忆往昔,25载携手;看今朝,东方之珠,熠熠生辉;望未来,砥砺共赢,再创辉煌;祝愿香港明天会更好,祝愿祖国繁荣富强。
庆香港回归25周年!30位歌手齐唱《东方之珠》,引全场泪目!
电影、音乐、TVB、四大天王、发哥、星爷、成龙,还有极富魅力的维港夜景、茶餐厅、跑马地,当然还少不了庙街、旺角、黑帮、情与义,林林种种,不一而足。
每个人眼中,都有一个香港,可以是摩登时尚、光怪陆离,也可以生意兴隆、恭喜发财,更可以是自由开放、纸醉金迷。
但无可否认的是,香港回归二十五周年,确实有了很多巨大变化,值得我们回味思考。
首先要讲的,是电影。
这应该是内地人最熟悉香港的一个方面,也是最容易勾起大家回忆的地方,当然也是失去最多的地方。
弹丸之地、700万人口,高峰期可以创造出300部/年的电影产量,不能不说这是一个奇迹,东方好莱坞的称号也是名副其实。
但是,另一个事实却显得失落。
这些年,香港电影一直走下坡路,到现在,已经不复当年勇。
当中的原因,很是复杂,杠精喜欢把原因归咎于审查严格了,创作者没有自由了.......
总之,耍嘴炮、敲键盘不花钱。
其实,这种因素就过于偏激了。
香港最成功的商业片导演王晶曾经说过,香港电影的没落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好莱坞大片攻占香港,另外一个是中国台湾市场对港片不感冒了,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更是直接把香港电影打趴在地上。
这或许更具说服力,因为做生意,市场始终是最重要的,好莱坞大片横扫全球,是1990年代最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
试想一下,和好莱坞炫目的科技相比,港片那些武侠片、街头古惑仔斗殴,还有街头的警匪追逐,哪里是对手?和侏罗纪公园比起来,和泰坦尼克号比起来,焉有不输的道理?
不要说中国台湾人,就连香港人自己,都挤进戏院接受好莱坞的洗礼。如果说1992年港片还是票房史上前十大的绝对主角,到了1997年,已经被好莱坞抢了半壁江山,再到后面,不说了吧。
作为电影业的重要生产基地,香港不是看不到电影科技的发展,它也曾经做过抵抗。
1998年,古惑仔系列电影的导演刘伟强,拉上郭富城和郑伊健,拍了一部《风云》,里面抄了不少好莱坞的科技,第二年,刘伟强再下一城,拍了《华英雄》,主演保留了郑伊健,再加上新晋明星谢霆锋。
《风云》电影海报 来源:百度电影
《华英雄》电影海报 来源:百度电影
票房上,《风云》拿了4000多万,华英雄逊色了一些,只有2000多万,算是一次不错的尝试。不过,港片最终都不敌时代洪流,资本抛弃、人才流失,逐渐成为香港电影圈的现象,像成龙、周润发、李连杰这些大明星,相继出走好莱坞,内地正式加入世贸之后,香港电影方面的人才更是直接到大陆淘金,香港资本和人才进一步流失,虽然中间出现了《无间道》,硬气了一把,甚至被人称为港片的中兴,但现在看,那更像是港片最后的辉煌。
再后来,国家为了扶持香港产业发展,推出了CEPA,即《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为香港电影进入内地提供了很多便利,香港电影也主动地和内地口味相融合,但也因此变得有点另类,香港著名电影人文隽对此有过一针见血的总结:香港电影赢得了国内市场,但是失去了香港味道。
不过,这个总结有个bug,真相是香港电影最终并没有赢得国内市场,但是失去香港味道倒是真的。
在感动之余,让我们也一块来回顾一下香港回归以后的20多年,经济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香港的GDP总量逐渐落后于内地城市!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香港2021年的GDP总量为28616.2亿港元(折合人民币约23740亿元),同比经济增速达到了6.4%。
从1997年—2021年,香港经济总量从居全国第一位,目前已经被北京、上海、深圳,广州,重庆超过,位居全国第六名。
2021年香港GDP总量为28616亿港币,大约2.3万亿人民币,已经不到上海4.3万亿人民币的60%,而上海增速为6.8%,远远超过香港。
这还不算,香港后面的苏州和成都GDP都已经接近2万亿,超过香港也就是两三年的事情。
更进一步,再过三年,到2025年,除了四个一线城市以外,香港肯定会被天津,重庆,苏州超过,排全国第八名。
那个时候,香港经济的总量不仅比不上国内七大城市,其总量将会和武汉,成都,杭州,南京,青岛,长沙差不多,实际上这六个城市里面也很有可能会有一两个在2025年超过香港。
也就是仅仅八年后的2025年,香港在中国城市的经济版图上只能排在第十名开外。
虽然香港的经济总量在降低,但是香港的人均GDP依然很高!
香港、澳门人均 GDP 远超内地水平。2019年香港、澳门人均GDP分别达到37.764.2 万港元(32.8、55.9 万元人民币),是内地平均的 4.7、8 倍,澳门人均 GDP 位居世界第二远高于台湾地区人均 GDP。2021 年,香港人均 GDP 恢复至38.7 万港元(32万元人民币),澳门仍受疫情较大影响,人均 GDP 为 35 万澳门元(28.1万元人民币),低于香港。
其实香港人均GDP很高,2018年高达4.8675万美元,超过了日本和西欧的平均水平。
2019年人均GDP超过香港50%的中国大陆城市有深圳,无锡,苏州,珠海,另外超过香港人均40%的城市还有南京,北京,上海,广州,常州,杭州,武汉,宁波,厦门。
也就是有14个城市超过了40%,到2030年,中国大陆的四个一线城市和10个二线城市的人均GDP都将和香港的水平差不多,其中一些城市还将超过香港,不出意外的话深圳将是第一个。
请注意,香港的人均GDP是超过西欧和日本的,如果内地十几个城市达到和香港差不多的水平,意味着也基本超过西欧国家平均水平和日本,或者也是差不多持平了,这个水平大概是四万美金。
最近3年多以来,香港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民间称之为“二次回归”。从经济角度看,有以下几个变化值得关注:第一,香港正全面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加速跟深圳构建“中国最强都市圈”。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这是香港首次被纳入国家整体的发展战略规划。中央把香港定位为“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以及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及风险管理中心、亚太区国际法律及争议解决服务中心。“粤港大湾区”之所以诞生,重要的原因就是:为港澳的发展拓展空间,让粤港澳更好地实现“相互成就”。在大湾区规划中,国家设立了前海、横琴、南沙、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等重要发展平台,并提出整个大湾区共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这个背景下,2021年10月香港提出跟深圳共同构建“双城三圈”。香港和深圳,在历史上都属于宝安县。两个城市一衣带水,中心城区直线距离不过25公里。天气好的时候,在飞机上可以拍到深港中心城区“同框”的照片。“深圳+香港”的面积只有3100平方公里,不到上海面积的一半,不到北京的五分之一。但在深港这个狭小区域里,生活了接近3000万人口,汇聚了24万亿人民币的资金,每年产生近5.4万亿的GDP。深港都市圈的人口、资金和GDP总量和密度,都决定了这是中国“最强都市圈”。深港之间拥有极强的互补关系:深圳的短板,比如教育、医疗,恰恰是香港的优势;香港的短板,比如缺少世界级企业,缺少创新主体,恰恰是深圳的优势——深圳是全国商事主体数量最多的城市、创业氛围最浓的城市。上图:中国有8所大学进入最新的QS大学排行榜50强,其中3所在香港。香港顶级大学云集,可以为大湾区特别是深圳科技创新提供人才、技术的支撑。第二,香港正成为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支撑点,功能独特的“金融跑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迎来了三次大的发展机遇、创富机会,或者说三台“超级印钞机”。第一台“超级印钞机”,是改革开放第一个20年期间的“制造业+充沛的劳动力+贸易顺差”。中国依靠承接全球产业链的转移,通过劳动力优势,获得了大量贸易顺差,完成了原始积累。1998年起,随着全面房改,城镇化、房地产、大基建成为中国的第二台“超级印钞机”。旺盛的城镇化需求,推动房地产的发展,让地方政府获得了巨大土地收入,有能力不断更新基础设施,并形成了经济的良性循环。最近几年,随着城镇化率不断提升,人口红利收缩,国家提出要转变增长方式,其实就是启动由“科技创新+实体经济+资本市场”组成的第三台超级印钞机。在这个阶段创造财富的主体是“专精特新企业”,撬动这些企业创造财富的“杠杆”,是风投、创投和资本市场。所以一方面,国家和地方政府,都在鼓励创新,扶持专精特新企业;另一方面,在拓宽金融跑道。比如在上交所设立了科创板,在北京新三板基础上成立了北京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板和主板合并,注册制在沪深交易所推行。香港和澳门,也在配合内地的经济转型。港交所通过改革,开始接受“同股不同权”公司上市;国家还酝酿在澳门设立“以人民币计价的资本市场”。港交所的地位非常特殊。随着国家安全、数据安全观念的深化,一批在海外上市的,带有新基建性质的互联网大平台公司,正陆续在香港第二上市,未来甚至可能只在香港上市。这意味着,港交所将成为国际风投参与中国项目后的,最重要的“退出渠道”。以前这种地位,是纽交所和纳斯达克市场拥有的,未来将逐步向港交所集中、转移。截至2022年4月,内地企业在港上市达1370家,占港交所上市企业总数53.3%,市值37.6万亿港元,占港股总市值77.7%(下图)。香港交易所2021年首次公开募股(IPO)集资总额422.97亿美元,居全球第四位,其中新上市内地企业集资额占总额98%。香港还成为“全球最大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截至2022年初,香港的人民币客户存款及存款证余额为11135亿元人民币,占全球离岸人民币存款的约60%,处理全球约76%离岸人民币结算业务。第三,香港结束了“缓慢生长时期”,北部都会区横空出世,“科技+金融”的新时代即将到来。过去几十年,香港人口增长缓慢,对于做大做强城市没有强烈的愿望。其实香港人口密度不大,只有深圳的67%左右。2011年到2021年,香港人口从707.2万人增长到了741.3万人,10年增长了4.8%。而深圳在2011年到2021年间,常住人口从1046.74万人增加到了1768.16万人,净增721万人,增幅69%,几乎在10年净增了一个香港的人口规模。海纳百川、兼容并包,是深圳快速崛起的根本原因;严控新增建设用地、维持高房价,产业空心化、人口增长缓慢,是香港发展较慢的主要原因。上图是截至2020年末香港土地用途的情况。可以看出,香港只有7%的土地建设了住宅,而林地、湿地、草地、荒地、水体、农业用地占比超过了76%。这种情况在2021年出现了变化。港府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规划:拿出靠近深圳的将近300平方公里的土地,建设北部都会区。未来的香港,将形成2大中心——南部以维港两岸为中心,重点发展金融商贸;北部都会区重点发展科技创新。规划提出,将在北部都会区建设多个新市镇,修建超过92万套住宅,最多可容纳超过250万人居住。这意味着香港将结束“缓慢成长期”,进入“适度做大做强”的时期;香港产业空心化时代也将成为历史,未来将联手深圳,引入科技创新和战略新兴产业。香港将由此走上“金融+科技”的道路。第四,香港在全球金融版图中的地位,也变得更加独特、重要和不可替代。纵观全球金融中心的发展史,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影响巨大的金融中心,必然依托一个超级经济体,并成为这个经济体的“资本入口+资本出口”。纽约是美国这个全球最大经济体的“资本入口+资本出口”,伦敦是欧洲这个经济体的“资本入口+资本出口”。东京一度是全球重要的金融中心,它是日本这个经济体的“资本入口+资本出口”。近年来,中国取代了日本,成为跟美国、欧洲并列的三大经济体之一,所以香港跃升为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新加坡则是东南亚各国的“资本入口+资本出口”。香港和新加坡之间,存在AB角的竞争关系。但香港显然是比新加坡更大的金融中心,无论是股票市场成交量、外汇市场成交量、债券成交量,都是如此。以2021年末为例,港股市值是新加坡的9倍,2021年香港股市成交额是新加坡股市的22倍。国际资本要投资中国,大部分会选择取道香港。因此,香港成为中国吸引国际资本的最大入口。近年来,香港跟内地之间又开通了深股通、沪股通、债券通,国际资本可以通过这些渠道投资内地。随着中概股回归香港,或者做第二上市,香港也正在成为国际风投资本退出的中心。所以,香港兼具国际资本的“入口+出口”的双重功能。2021年10月,港交所推出了“MSCI中国A50互联互通指数期货合约”,香港由此拥有了为中外投资者提供“在离岸管理在岸投资风险的工具”,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功能更为完整。香港国安法实施至今,香港的新股集资额超过6500亿港元,较实施前的同一时期增加超过三成;港股平均每日成交额超过1500亿港元,较实施前的12个月高出近六成。香港的资产及财富管理业务总值于2020年底达到34.9万亿港元,较实施前增加了两成。香港银行最近的存款总额,达到15.3万亿港元,较实施前增加逾一成。半个月前,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发布了《2022年世界竞争力年报》,香港竞争力的全球排名从去年的第七位上升到第五位,仍是全球最具竞争力经济体之一。由此可见,香港国际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的地位非常稳固,国际资本依然看好香港。如今的香港,已实现由乱到治的重大转折,正处在由治及兴的关键时期。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复兴,给香港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我们相信:香港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下个25年一定更加辉煌。
文琳行业研究,为各机构提供专业的信息、数据、研究和咨询服务。欢迎关注【文琳行业研究】
文琳行业研究 2018年—2022年文章汇总
文琳编辑
今日导读:点击下面链接可查阅
公众号 :文琳行业研究
2022零售平台企业健康与可持续膳食干预应用手册
精酿啤酒行业研究报告
葡萄酒短视频及直播营销报告
红酒行业市场研究报告
白酒行业深度报告:螺旋式上升,韧性显著增强
无糖饮料发展分析报告
中国乳饮料创新趋势洞察
食品饮料行业专题研究:成本与定价,食饮企业如何穿越周期?
《文琳阅读》每晚经典,欢迎关注!
有态度、有品位,阅读带来快乐,做时间的朋友
《文琳阅读》每晚经典,欢迎关注!
文琳编辑
今日导读:点击下面链接可查阅
公众号 :文琳阅读
中了7条以上,说明你很年轻!(很准)
中年以后,9个不适合的锻炼方法公布!(第一个你经常做)
被指割美股韭菜,26名中国散户收到五亿罚单!美国是怎么查出来的?
经典微小说:《请客》,道尽人性,意味深长!
PBS纪录片《人类:体内的世界》
音乐欣赏:华语名曲《在那遥远的地方》日语版,男声抒情演绎
中国顶级滋补食物排行榜
浪漫的英文情书,看看名人是如何谈恋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