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记者提问
十九大特辑||集体采访中,农民日报记者第一个提问
编辑 | 新锐恒丰研究院
来源 | 人民网
▲来源:人民网 农民日报全媒体记者李海涛提问
我注意到农业部启动实施了一系列举措推动农业绿色发展,不管是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还是化肥减施,有机肥替代化肥,可以说有机肥的作用都很重要。但是有些地方反映,有机肥的使用费时费工,可能在推广方面会面临一些问题,请问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唐华俊
绿色发展也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变革,也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关键,所以我想请沈玉君同志来回答这个问题。
沈玉君
谢谢这位媒体朋友,我是从事这个专业的,我也很愿意回答这个问题。从农耕文明以来,我们国家就有施用有机肥、农家肥的传统,但是和化肥相比,有机肥确实存在着使用量大,使用不方便的一些问题,所以农民更习惯于用省时、省工、省力的化肥。另一方面,随着我们国家这些年种植业和养殖业的专业化分工,导致了种养分离,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有机肥的利用,在一定程度上阻断了种养循环渠道的通畅。
第二,我们国家部分地区的耕地有机质在不断下降,有机肥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营养元素,它可以改良土壤培肥地力。从另外一个角度,我们国家每年畜禽粪污大约有 38 亿吨。到目前为止还有 40% 没有有效利用,畜禽粪污既产生了环境污染,同时也是资源浪费,如果将这些畜禽粪污转化成能用的有机肥还到农田中,既解决耕地有机质提升的问题,又解决了粪污的污染问题。
第三,如何推动有机肥的适用。这些年,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国家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带动有机肥的利用。一是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在全国选 100 个果菜茶生产县和畜牧生产县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的试点。二是发改委和农业部联合启动的整线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的项目,也是提到 2020 年要支持 200 个以上的畜牧大县,支持他们开展畜禽粪污的资源化利用,当然还有包括一些耕地质量提升项目等等,一系列的措施,我想农业部门的政策措施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有机肥的利用。在绿色发展新的形势下,我们国家科研人员也积极的开展研究工作,我们目前也研究出来适合我们国家不同区域特点的一些种养结合的技术模式,还包括研发了一些高效的有机肥产品以及技术装备,还包括我们在畜禽粪便堆肥无害化和有机肥工程技术标准方面也开展了一些研究的制定工作,这些标准也陆续出台了,我想这些也都是从科技创新的角度在推动有机肥的利用。
我相信十九大之后,农业绿色发展的力度还会继续加大,我们有机肥的利用将会更好的推动。谢谢。
香港商报记者提问
品种创新离不开国际合作和种质资源交换利用,从国外引进的种质资源曾对我国作物育种发挥过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否介绍一下国际合作在目前和未来中国小麦育种中的作用呢?谢谢。
唐华俊
谢谢你的问题。种质资源尤其是国际合作非常重要,如果说我们今天,尤其是菜篮子吃的那么丰盛、那么丰富,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国际合作的结果,就是在粮棉油糖肉蛋奶菜茶等各个方面都有合作,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下面请何博士以小麦为例,谈谈跟国外到底怎么开展合作的,大家可以了解更多的情况。
何中虎
谢谢唐院长,谢谢记者的问题。其实中国并不是小麦的发源地,小麦的起源地是在中东,通过可能 2-3 种途径,现在还不能完全证实,传到我们国家。就国际上来说,包括种质资源交换在内的国际合作,应该说是全球作物遗传改良的重要因素。据估计,国际上有这么一个数字,大概“遗传异种病染”的30%-40% 是因为全球性的种质资源交换,在我们国家也是这样的。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我们就大批引进了意大利、美国等国家的品种。七十年代引进东欧的品种,如前苏联的。八十年代以后,引进国际小麦改良中心、墨西哥的品种,在我们国家的不同时期解决产量、矮杆、抗病、品质方面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相应的中国的一些小麦品种,比如抗赤霉病的品种,也在美国和其他国家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我们现在的策略是通过协议,并且遵照遵守国际种子交换协议,就是 MTE,进行不同国家的种子交流交换。
第二,大家都知道,不论是我们国家还是其他国家,都面临气候变化带来的一些问题,比如旱害、涝害等,同时病虫害比以前明显增多,应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自主创新,但仅仅自主创新是不够的,更需要跟国际同行携起手来,大家一起努力做到共同投资、共同获利。我们国家在推动不论是小麦还是其他的作物,在国际合作上做出了很好的典范。
但现在的形势跟过去不一样了,在九十年代初,我们主要是靠国际上来资助我们的科学家去学习,现在我们国家发展了,国际上也希望中国在国际农业界发挥更好的作用,所以现在的合作方式和原来不一样了,过去是以学习引进为主,现在在学习引进的同时进行合作研究,比如说我这个实验室分别跟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局、澳大利亚莫道克大学、国际小麦改良中心等建立了联合实验室。这个联合实验室是什么模式,就是我们国家的政府,科技部、农业部或者自然科学基金、外专局支持我们的工作,外方相关的政府和单位支持他们的工作,但是双方在一起共同收集实验方法、共同交换材料、共同培养研究生,我们也派出很多人学习,通过这个来共同提高我们的水平,共同提高我们应对全球挑战的能力。
唐华俊
我再补充一点,因为种质资源大家都很关注,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种质资源是战略性的资源。目前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我们建有国家农作物资源库,储藏有40多万份种质资源,其中 15% 左右是国外来的,85%左右是我们自己的,而美国种质资源库超过 50 万份,大部分是国外来的,小部分是美国自己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将来要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互惠互利,为解决全球尤其是粮食安全问题、生态安全问题做出贡献。我补充这一点,谢谢。
经济日报记者提问
我关心的是农民种粮效益的问题,目前很多农民感觉种粮效益差,一些农民不愿意继续种粮,我的问题是是否要继续坚持种粮,如果坚持,应该怎么解决效益问题和“谁来种”的问题?谢谢。
唐华俊
谢谢你的问题,农民收入问题一直是中央政府非常关注的,因为它涉及到农民的生计问题,今天正好现场有一位农民代表在这儿,请凌代表跟大家说一下。
凌继河
大家好,因为我是一线的农民,我今天想跟大家说的是,我们国家对农业的投入越来越大,政策越来越好。第二,就像总书记说的要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刚刚说的好的品种,就是改革供给的问题。以前我们的大米卖到两块钱,现在的大米可以卖到十八块钱一斤,就是因为有好品种,以前想吃好米要外国进口,现在我们中国的米更好吃、更香、更有营养,我认为这样就增加收入了。
另外关于机械化,机械化就是减少了人工,增加了收入,降低了成本,这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有我们现在种田的大部分是 60后、70后,因为年龄比较大了,我们大量的需要年轻的 80后、90后,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样就提高了他们的收入,在我们合作社,去年这些年轻人平均达到拿到 14.7 万的年收入,现在还求着我种田,以前不愿意种田,但在我们合作社种田是排着队在等,我们有租金、现金、奖金,还有股金,我们最高的一个状元拿奖金拿到 30 多万,在我们合作社六年拿了 182 万,所以说不担心没有人种田,让年轻人去做这件事。谢谢大家。
唐华俊
我再补充一下,农民收入有一个很重要的是适度规模经营,一家几分田,不到一亩地,确实很难。但是像凌代表这样的规模,他已经差不多有 2 万多亩地了,所以他有多种形式。所以从全国来看,既有种粮大户自己流转来的地,另外也有专业合作社等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根据农业部的数,今年大概适度规模经营的比例已经占到了差不多 40 %,从这个意义上讲,规模起来了以后,从某种程度来说可以让农民有利益,种田可以赚钱。凌代表比我们当教授的收入还高。
中国日报记者提问
长期以来,如何打通科研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一直是制约我国科技创新的一个难题,请问在农业科技创新领域,这个问题有什么办法可以突破,在十九大报告中,有没有作出相关的部署和指引?谢谢。
唐华俊
谢谢你的问题,成果转化确实从某种程度上是制约创新的一个重要因素,再好的成果如果说不能转化为生产力,不能与经济结合,不能用,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比如现在的成果转化率还比较低,这样使大部分的成果搁置起来了,研究完了就放在那儿了。今天魏灵玲代表刚才讲她既是科学家,同时也是公司的法人,并且公司做的很好,成果转化也做的很好,是真正实现“名利双收”的代表,所以我们有请魏灵玲代表现身说法,给大家讲一讲她是怎么干的。
魏灵玲
谢谢你的问题,我特别高兴有机会在这里分享 15 年来一边做企业、一边做研究的想法和心得。刚才唐院长说的是一边做科学家一边做企业,确实我在这两个身份中每天都要互相切换,但我到现在来讲感觉都很好。
怎么打通实验室的科学成果到应用单位到农民的“最后一公里”实际是科技成果转化中最关键的问题。因为在实验室做研究的时候并不了解市场,这次十九大报告中就写到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来做产学研的深度融合。我们一直想做以市场为导向,知道市场需求再来实验室进行科学应用的研究,把科研成果应用到市场需要的不同应用场景中,这样才能实现新模式的探索和尝试。
我们具体的做法就是以项目引领产业,以园区带动地区,大家会发现现在我们国家都在建立很多的农业科技园区和农业示范区,这些园区基本上是以政府为主导的,是一个很复合业态的高新开发区,但是在农业领域,它集成了不同的经营主体,有政府、有企业、有农村合作社,还有农民。一个农业园区的业态也很复杂,可能有种植、养殖、加工,还要有终端的销售。我们实际的做法就是以一个农业园区或者一个项目为案例,刚开始的时候会从规划和设计做起,因为我们在中国农科院,我们在唐院长的领导下有非常多的优秀科学家,有好的科研平台,这个时候我们会组织专家的团队进行规划和设计,给项目进行准确的定位和方向的把握。之后我们就会做工程的建设,在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仍然打造国际开放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可能有荷兰的企业、美国的企业,也有我们自己中国的企业,大家一起来完成整个园子的建设。
园区建设好之后,还没有结束,因为如何来管理和运营这个园子,我们一般的做法还是希望通过专家技术团队去帮助他种植,给管理者进行培训,包括给农民进行培训,这样的话种出来的蔬菜和蘑菇,还通过我们终端的销售渠道卖出去,一步一步就形成了从种子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模式。这样一方面需要技术支撑体系,另一方面也需要不同的商业模式,也需要机制体制的创新,刚才说到有多元主体的经营,不同的企业政府,甚至还有农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但是我们有很好的科研平台,也有很好的政策,我们本身的运营主体是企业,我也是企业的法人,企业就会比较灵活,我们以企业化的模式运作,最后我们还会以合资的形式或者是以资本运作的形式来完成一个园区的整体商业模式,帮助它良性的运行下去。如果一个项目有效益,投资的企业就会更有积极性,来要求你进行更多科研成果的转化,农民看到了效益,也学到了技能,就更主动的想学习,带动周边的农民,这就是我说的以项目带动产业,以园区带动地区的模式。
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驱动的发展,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更深度的加强一二三产业融合,希望在未来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昨天我也听到科技部的王志刚书记说,希望鼓励科研人员的创新创业,给科研人员更多优惠的制度,比如说可以持股,比如说可以有更好的效益,还有可以兼职等等。我相信在十九大以后,在未来很多年,越来越多像我这样喜欢创业的,喜欢研究的科研人员能够走出科研一线,投入到市场中,从市场获得需求,反过来反哺我们科研成果的转化,能够形成实验室的转化和市场需求的良性互动。
记者提问
我想问一下,今年中央1号文件里提出,要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想请问一下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中,科技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唐华俊
谢谢你的问题,确实今年中央1号文件和农业部的1号文件都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了全面的部署,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我理解主要是解决三个问题:第一,要适应市场的需求,要改善供求关系,就是说你没有市场,再好的东西生产出来也卖不出去,这是很关键的,所以供求关系很重要。第二,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第三,推进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提高竞争力。我理解围绕这三个方面,从科技入手,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第一,绿色投入品的开发、研究、运用。我们要从源头上,就是好的农产品,如果有污染、有残留这不行,所以我们从农药、肥料、饲料投入品上下功夫,推出绿色的投入品。比如说生物农药阿泰林,大家可能在市场上看到过,它是以提高植物的免疫力来防病的,可以从这个方式来防病,因此市场也很好,应用的也很好,并且走出了国门。所以投入品在推动供给侧改革方面,从农药、化肥、饲料等方面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去年农药已经实现了零增长,化肥今年差不多也能够实现零增长,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第二,推出一系列的品种,像刚才凌代表讲的,高品质的水稻,现在我们的超级稻品质也好、产量也高,并且市场也好。比如高品质的棉花,就是所谓的冗长强度都超过 30 分,比如油菜,还有过去一大批都不太重视的小的产品,比如小米、小豆,这些现在市场效益也很好,对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了很好的作用。还有大家也注意到了,我们与观光农业相结合,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方面,比如说桃花,过去大家只注重于采食的,现在还有观赏的,现在观赏桃花也早熟的品种,到中熟的品种,到晚熟的品种,几个月都可以看到桃花。还有油菜花,油菜过去都是榨油的,现在观赏油菜市场也非常好。所以我们推动一大批特色的、市场好的,老百姓需求的,能够提高改善人们对美好生活需求的产品,应该说效果也非常好。
第三,技术的集成。我们要提高品质,单项技术可能很难发挥作用,因此我们把相关的做育种的、搞植保的、栽培的、加工的组成一个全产业链的研究团队,组成一个绿色增长的发展模式,针对不同的作物、不同的品种来进行推广,来提高品质、改善结构,也发挥了很大作用。
在机制上,我们也推出了一系列的措施,比如说我们刚才提到的创新联盟,以创新联盟的方式来解决某一个产业、某一个重大的技术问题,比如我们已经组建了 50 几个创新联盟。刚才讲的畜禽废弃物处理的问题,就是把全国的相关力量,大学的、企业的、政府的、科研单位的力量共同组织起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来做工作。因此我觉得这几个方面在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并且取得很好的效果。谢谢。
路透社记者提问
我想问何老师一个问题。我们了解到中国从海外进口大量强筋小麦,以满足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请问您的中心是否正在改进这些强筋品种适应中国本土化种植,在中国种植更多的强筋小麦有什么困难呢?
何中虎
谢谢您的问题,使我有机会为我所从事的工作再做点宣传。首先大家都是普通的消费者,小麦的品质在所有作物里是最复杂,做面包的、做饼干的、做面条的、做馒头的对品质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大致的话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叫强筋的,是可以适合做面包的,还有一类叫弱筋,适合做饼干糕点的。我们国家过去主要是解决人口的吃饭问题,所以对品质重视的不够多,西方国家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开始开展品质研究,而中国是在 1985 年前后才开始的,并且那时候的仪器设备各个方面的研究经费都很有限,真正中国的小麦品质研究应该是从 200 0年左右开始的,也曾经育成了一批强筋品种,也得到了大量的推广。但是前几年尤其是在 2006、2007 年,由于国际上的粮食危机影响了中国优质麦的推广。
刚才另外一个记者提到产业结构调整,对小麦来说,产业结构调整就是要种植优质的强筋麦,或者优质的弱筋麦,强筋麦除了做优质面包之外,和普通的麦子搭配还可以做很好的面条、很好的水饺或者是很好的馒头。
我们最近育成了两个品种,一个叫中麦 29,另一个叫中麦578,已经跟隆平高科签署了合作协议,前不久我们把这个样品送到了天津的大成公司,他对品质要求很高,对我们品种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他评价面包是按面包的高度来评的,他说 16 厘米以上的高度就是很好的了,他做了两次,我们那个品种的面包高度在 17.5厘 米以上,所以我们很感兴趣。也欢迎你以后多报道优质麦方面的事情,我觉得中国的优质小麦非常有希望。谢谢。
新华社记者提问
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水平显著提升,但我们同时也知道,我国农业科技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一些差距。我想请问,差距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如何进一步提升我国农业科技水平,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谢谢。
唐华俊
谢谢你的问题,这应该是一个非常重要,大家都很关心的问题,因为中国的农业科技在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取得了很好的进展,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刚才,我们说从我们的粮棉油糖油蛋奶菜花茶,我们吃的能看得见的,摸得着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我们与国际上的差距也很明显,根据科技部组织的一个咨询报告叫“竞争力报告”,目前我们把它划分为领跑、并行,还有跟跑,我们中国的整个农业科技领域,在国际上处于领先的只占到19%。在哪些领域呢?包括很多文献的分析,在大宗农作物的育种,无论是杂交稻还是讲到的其他的作物,还处在很不错的位置。另外,动物疫病包括我们的疫苗,禽流感、口蹄疫,这个方面也是做的非常好的。绝大部分我们处在跟跑的阶段,64%是在处在跟跑或者跟踪的阶段,这也是我们的短板,在哪些领域我们差距最大呢?
第一个是大动物育种,我们核心的一些种畜都是靠引进,奶牛基本上把世界上买遍了,还有猪很多都是在国外进口的,确实这里与大动物育种周期比较长有关系。再比如中国农科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育成的一个大头牦牛,花了大概 31 年。高山美丽奴羊花了大概 19 年,应该说这方面差距还比较大,目前我们已经有一些部署,但还需要有一个较长的时间。
第二个差距比较大的就是大型的农机具装备,比如东北、新疆这些主要的农业省份的大型机械都是进口的。当然还有很多领域,包括人工智能的、绿色制造的,比如农产品的精深加工的等等。
这次十九大报告里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对创新驱动发展专门做了部署,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等不同领域,我感觉差距既是潜力,也是动力,我们将根据十九大报告的精神,将来重点在基础和原始创新部分进一步加强,比如刚才讲到的大豆育种。
在技术方面也要加强研发,比如人工智能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比如刚才讲的设施园艺做的也不错,农产品精深加工的技术,另外区域性的技术集成方面也需要加强。因为现在单项的技术可能难以解决综合性、区域性发展问题,因此我们将按照新的要求和部署来全力补短板,尤其是在短板的这些领域集中力量、加强突破、加强研究,力争为我们国家农业农村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谢谢。
本号致力于好文推送,并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所发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之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查实原作者,在这里对你们表示深深的敬意。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留言联系。
往 期 回 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