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风·邶风·匏有苦叶 l 诗经讲演录 ⑫

姜广辉,邱梦艳 岳麓书院 2019-05-26



书名:《诗经讲演录:灵魂的诗与诗的灵魂》

作者:姜广辉,邱梦艳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5



国风·邶风



原文


匏 有 苦 叶


匏有苦叶,济有深涉。深则厉,浅则揭。

有弥济盈,有鷕雉鸣。济盈不濡轨,雉鸣求其牡。

雝雝鸣雁,旭日始旦。士如归妻,迨冰未泮。

招招舟子,人涉卬否。人涉卬否,卬须我友。



译文


葫芦熟了叶枯黄,济河水位正上涨。

水深你就游过来,水浅你就把水蹚。

盈盈济水泛晨光,树丛野鸡声声唱。

水涨尚未没车轴,野鸡鸣唱唤爱郎。

大雁雝雝正飞翔,旭日东升放光芒。

男士真想娶新娘,秋天正是好时光。

船夫向岸频招手,别人渡河俺不走。

别人渡河俺不走,一心等我小爱友。



解说


先解释几个字词:

1.“匏”,音袍,葫芦。

2.“苦”,通枯。

3.“济”,水名。

4.“涉”,渡口。

5.“厉”,不揭衣泅水。

6.“揭”,读气,提起衣裳渡水。

7.“弥”,水盈满的样子。

8.“鷕”,音咬,山鸡的叫声。

9.“濡”,沾湿。

10.“轨”,车轴头。

11.“牡”,雄。

12.“雝”,音拥。“雝雝”,大雁叫声。

13.“归妻”,娶妻。

14.“迨”,音待,趁着的意思。

15.“泮”,音盼,本义为分,此处训为解冻。

16.“招招”,招手之貌。

17.“卬”,音昂,俺。

18.“须”,等待。

19.“友”,代指爱侣。



这是一首情诗,歌咏的是秋日清晨,一位女子在河边喜悦而焦躁地等候情人。


第一章,以“匏有苦叶”起兴,意有双关。古代婚礼在夫妻对饮时,所用的酒器正是剖开的匏瓜,也就是葫芦,一人一半,称为“合卺”。而当葫芦叶子枯黄之时,也是秋季嫁娶之时。姑娘在河边徘徊等候,看到河水渐渐深了,心中不免有些焦急。“深则厉,浅则揭”,既是暗地嘱咐,也是心中对心上人的催促。水深水浅,总有办法过来,你怎么还不来呢?


第二章,流动的河水泛着晨光,林中野鸡开始鸣唱。姑娘左等右等,还是不见心上人,不禁有些埋怨,“济盈不濡轨,雉鸣求其牡”,就算河水涨了,也还没有没过车轴,你是怕深不来吗?你没有听见野鸡的鸣唱吗?野鸡的声声鸣唱,正是在呼唤她的爱郎啊!实际这不是野鸡在鸣唱,而是姑娘的心声。


第三章,天已大亮,旭日升起,雁儿在空中掠过,“雝雝”地叫着。雁儿南飞,预示着冬日即将来临。而按古代的礼制风俗,秋冬之间为嫁娶之时。所以,女子心中不禁略显焦急,“士如归妻,迨冰未泮”,时节快要过去了,真的想娶我的话怎么还不赶紧呢?焦急之中掺着一丝疑虑。


最后一章,等着等着,河上来了渡船,船夫对着岸上频频招手,“快上船吧!”可女孩却“人涉卬否”,她还在翘首以待,她不想上船。她要等待再等待,等待她心中的小爱友。



《匏有苦叶》是《诗经》中情思和意境都很美的一首情歌。诗人描摹女孩的心思非常细腻,却把情投射在所见的景和物之中,一切都那么清新自然。


然而《毛诗序》却认为:“《匏有苦叶》,刺卫宣公也。公与夫人并为淫乱。”这种说法居然被绝大多数的解诗者所认同。只是大家的意见还有些分歧。这里所指的“夫人”究竟是谁呢?是“夷姜”还是“宣姜”,或者两者都包括?


这里我们不妨略说一下卫宣公的故事。卫宣公是春秋时代卫国的国君,他一生没有什么政治作为,在婚姻生活方面却是出奇的荒唐。他先是爱上了父亲的小妾,名叫“夷姜”,和她生了个儿子,名叫“伋子”,后被立为太子。太子成年之后,卫宣公为他从齐国娶妻。可是,卫宣公听说这个儿媳妇不是一般的美,于是就动了邪念,派太子出使郑国,让他不能参加自己的婚礼。趁着儿子出国,卫宣公自己把儿媳妇娶了。夷姜听说之后又气又急,万念俱灰,悬梁自尽了。


卫宣公上娶父亲的小妾,下夺儿子的妻子,这在当时算是少有的无耻行为了。而且因为他的这一系列行为,直接造成了卫国后来的内乱。所以古人对卫宣公特别憎恶,就把《卫风》中的许多所谓“淫诗”都说成是讽刺他的。


但宋代朱熹就不认为此诗与卫宣公有关,不过他仍认为此诗是“刺淫乱之诗”(《诗经集传》卷二)。而同是宋代的王质则认为,这是隔河而居的一对情人,是女等待男之辞(参见《诗总闻》卷二)。我们认为王质的看法比较合理。


今天大多数的解诗者也认为这就是一首单纯的情诗,与政治美刺毫无关系。



在《匏有苦叶》这首诗中,“深则厉,浅则揭”这句看似挺普通的诗句,后来成为一个典故。这句话的本意是说:若河水深就泅渡而过,若河水浅就提衣蹚过。后来引申为因事制宜、识时达变的意思。


《论语》一书中就曾在这个意义上引用过这句诗。《论语·宪问》篇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孔子周游四方,来到卫国,一次偶然在住处击磬,他的忧世之心寓于磬声之中。一个挑筐的隐者路过这里说:“听这击磬的声音,有心事啊!”听了一会儿又说:“硁硁敲个不停,这是在坚守自己的理想。现在天下无道,世人不接受你的理想,就洁身而退吧。《诗》中不是说‘深则厉,浅则揭’,随遇而通吗?你也太不达时务了。”孔子听学生转述他的话之后,叹息说:哎,这个人真的做到忘世了。一个人要想独善其身,置天下于度外,那也没什么难的。但我做不到啊!我不忍看到社会沉沦、人民饥寒交迫啊!


这个故事讲了圣人孔子与隐者处世态度的不同。隐者是独善其身,知其不可为则不为;孔子志在天下,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尽自己最大的力量来拯救天下。在这个故事里,“深则厉,浅则揭”具有了一种通权达变的意思。



更多《经典阅读计划》内容

- 国风·邶风·雄雉 | 诗经讲演录 ⑪

- 国风·邶风·凯风 | 诗经讲演录 ⑩

- 国风·邶风·燕燕 | 诗经讲演录 ⑨

- 国风·邶风·柏舟 | 诗经讲演录 ⑧

- 国风·召南·摽有梅 | 诗经讲演录 ⑦



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萝卜

特约编辑:高擎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