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风·王风·兔爰 | 诗经讲演录 ⑱

姜广辉,邱梦艳 岳麓书院 2019-05-25



书名:《诗经讲演录:灵魂的诗与诗的灵魂》

作者:姜广辉,邱梦艳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5



国风·王风



原文


兔  爰


有兔爰爰,雉离于罗。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逢此百罹。尚寐无吪!

有兔爰爰,雉离于罦。我生之初,尚无造;我生之后,逢此百忧。尚寐无觉!

有兔爰爰,雉离于罿。我生之初,尚无庸;我生之后,逢此百凶。尚寐无聪! 


译文


狡兔人模狗样走,山鸡呆作网中囚。回想当年小时候,天下无事乐悠悠。我渐长大成人后,总有灾难在当头。宁愿睡死不再愁。

狡兔人模狗样走,山鸡呆作网中囚。回想当年小时候,没有纷扰少争斗。我渐长大成人后,总有烦闷在心头。宁愿睡死不再忧。

狡兔人模狗样走,山鸡呆作网中囚。回想当年小时候,没有战争少杀殴。我渐长大成人后,总有凶祸在前头。宁愿睡死死便休。


解说


先解释几个字词:

1.“爰爰”,“爰”音原,大模大样,逍遥自在的样子。

2.“离”,遭,陷。

3.“罗”,罗网之意。

4.“为”“造”“庸”,统指政治上的纷扰和由此引起的战争等,读者不必拘泥于一解。

5.“吪”,音俄,动,或说话。

6.“罦”,音浮,一种装设机关的网,能自动捕获鸟兽,又名覆车网。

7.“罿”,音冲,或读童,一种捕鸟网,鸟入网后,能自动将鸟罩住。



此诗分三章,三章意思基本重复,只改易几个字而已。各章首二句以免、雉作比较,兔狡猾而难获,所谓“狡兔三窟”。雉文采鲜明,秉性介直,容易被人抓到。狡兔以喻小人,雉以喻君子。苏辙说:“世乱则轻狡之人肆,而耿介之士常被其祸。”(《诗集传》卷四)此诗前两句道明了诗的写作背景,乃是君子罹祸、小人恣意的黑暗社会。中间四句,以“我生之初”与“我生之后”作对比。我年少时候,天下太平无事;我成年之后,频频遭遇灾祸。在今昔对比之中,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失望而又沉痛的心情。君子本应有所作为,可世道之乱,已经让他无可奈何,无力回天,与其经历这许多痛苦,宁愿沉睡不醒以至死去,可见他已是失望至极,沉痛至极。新近出土的战国楚简《孔子诗论》说:“《有兔》不逢时。”《兔爰》诗首句是“有兔爰爰”,古人常以诗篇首句作为篇名,《有兔》就是《兔爰》。《孔子诗论》认为《兔爰》这首诗所表达的是一种生不逢时的情绪。这是一种直观的概括。



《毛诗序》说:“《兔爰》,闵周也。桓王失信,诸侯背叛,构怨连祸,王师伤败。君子不乐其生焉。”周桓王是周平王的孙子,是东周的第二位君王。周朝先后经厉王、幽王之乱,不得已而迁都洛阳,此时国势已衰。虽然如此,诸侯在礼节上还会表示对周天子的尊重。郑庄公因为扶立周桓王有功,周桓王赐田给他,还让他在周朝廷担任卿士,委以大权。


郑国与周王室本是同姓国,郑国建国较晚,其第一代国君郑桓公是周宣王的弟弟,所以郑国对于此后的周天子而言,可以说是血缘最近的同姓国。在周平王东迁洛阳之后,郑国的后继国君郑武公和郑庄公都对保卫周王室起了重要的作用,所以他们先后在周王朝中担任卿士。为了保护各自的利益,周平王时曾与郑庄公订立盟约,并相互以太子作为人质,来作为一种信用的保证。周桓王即位后,鉴于郑庄公专权,遂用虢公代替郑庄公的位置,这等于剥夺了郑国国君在周王朝的政治地位,也就构成了背盟失信。郑庄公为此很生气,回郑国后接连五年不去朝见周天子,这使周天子很没面子。周桓王不顾臣下劝阻,出兵讨伐郑庄公,而郑庄公也起兵迎战。两军在繻葛相遇,作战期间,郑国将领祝聃射中周桓王左肩,天子之军大败,周桓王逃归。这一战使天子的威信几乎荡然无存。自此之后,诸侯越来越不将周天子放在眼里。《毛诗序》认为《兔爰》一诗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写的。



但也有学者认为,从诗文来看,并不像周桓王时候的诗。朱熹《诗经集传》说:“为此诗者,盖犹及见西周之盛,故曰方我生之初,天下尚无事,及我生之后,而逢时之多难如此。”崔述《读风偶识》则更明确地说:“其人当生于宣王之末年,王室未骚,是以谓之‘无为’。既而幽王昏暴,戎狄侵陵,平王播迁,室家飘荡,是以谓之‘逢此百罹’。故朱子云:‘为此诗者盖犹及见西周之盛。’可谓得其旨矣。若以为在桓王之时,则其人当生于平王之世,仳离迁徙之余,岂得反谓之为‘无为’?而诸侯之不朝,亦不始于桓王,惟郑于桓王世始不朝耳。其于王室初无所大加损,岂得遂谓之为‘百罹’、‘百凶’也哉?窃谓此三篇者(按:指《中谷有蓷》《葛藟》及本篇)皆迁洛者所作。”我们认为崔述分析得很有道理。


以上所讲,只涉及这篇作品的创作年代和历史背景问题。但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情绪则是更重要的问题。这篇作品表达了一种什么思想情绪呢?统治者不知用贤,群小弄权,政治纷乱不已,从而导致贤者对于国家政治前途极度失望的思想情绪。宋代张耒说:“国家之患,莫大于有君子而不能知,小人在位而贤人在下也。其小人不为尽心未害也,至于君子不尽心以求苟免,熟视其祸而不肯救者,国必亡。”小人在上,即便是不用心于国事,也不致有大害。最可怕的就是君子已经不肯用心,眼看着国家遭灾遇祸,不能及时匡救时弊,这样的话,国家就真的会灭亡了啊!


《左传》里就有个活生生的例子。我们在前面讲过卫懿公喜爱养鹤而导致亡国的事。当时,狄人来攻打卫国,卫懿公召集国人抵抗,可是由于平时卫国政治太过昏乱,已经让大家感到失望而又愤慨,最终很少有人参战保国,卫国几近灭亡。这个教训是非常惨痛的。如果贤人们连匡救时弊的愿望都没有了,甚至不愿意活在这个世上了,你说,这个世道成了什么样子?国家一旦有难,结果不是很可怕吗?在上的统治者,读到这首诗,不应该加以深思吗?



更多《经典阅读计划》内容

- 国风·王风·中谷有蓷 | 诗经讲演录 ⑰

- 国风·卫风·木瓜 | 诗经讲演录 ⑯

- 国风·卫风·淇奥 | 诗经讲演录 ⑮

- 国风·鄘风·相鼠 | 诗经讲演录 ⑭

- 国风·邶风·谷风 | 诗经讲演录 ⑬



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沁园

特约编辑:高擎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