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风·鄘风·相鼠 | 诗经讲演录 ⑭

姜广辉,邱梦艳 岳麓书院 2019-05-26



书名:《诗经讲演录:灵魂的诗与诗的灵魂》

作者:姜广辉,邱梦艳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5



国风·鄘风



原文


相  鼠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

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译文


看那老鼠也有皮,作为人却无容仪。

一个人若无容仪,不死让人鄙弃你?

看那老鼠也有齿,作为人却无廉耻。

一个人若无廉耻,不死等人唾骂你?

看那老鼠也有体,作为人却无礼仪。

一个人若无礼仪,何不识相早点死?



解说


先解释几个字词:

1.“相鼠”,相,看。有人说相鼠是一种见人拱手而立的老鼠,又被称为“礼鼠”。此种老鼠后世未见。所以多数解诗者多将“相”释为看。

2.“仪”,容仪。

3.“止”,通“耻”。

4.“俟”,等待。

5.“遄”,音传,是快速的意思。



这首诗的诗义很好理解。《毛诗序》说:“《相鼠》,刺无礼也。”此诗从外表、内心和行为三个方面,痛斥没有礼义廉耻的人。明代季本说:“鼠之为物,窃食穿墉,欺人不见。如在位者,窃禄营私,闭藏邪秽,故以起兴。”(《诗说解颐》卷四)老鼠穿洞毁物,偷窃成性,为人憎恶。此诗以老鼠起兴,意谓丑恶的老鼠尚且有皮有齿,无礼之人却连老鼠都不如。像这样的人活在世上干什么呢?还不如早早去死,免得伤风败俗。诗中充满了厌恶和愤恨的情感。


为什么诗人如此厌恶无礼之人呢?这首先要从礼的功用说起。自从有了人类社会,礼就产生了。它本质上是人的内在尊严和外在和谐关系的反映,中国古代非常重视礼仪,因而有“礼仪之邦”的美誉。


《礼记·曲礼》说:“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对于个人而言,礼已经内化为一种道德修养;对社会而言,礼维护着日常生活的正常运转。礼更多的时候是公共道德的反映,违反了礼,就违反了当时的公共道德准则,因而被人厌恶。



春秋时代,礼崩乐坏。《左传》记载了很多因违礼而遭祸之事。即使周礼坠废的时代,无礼之人也不会有好的结局。小者失位,大者杀身。


这里,我们讲一个当时因无礼而最终失位的故事。据《左传》记载:鲁襄公二十七年,齐国庆封来鲁国访问,鲁国叔孙豹宴请他,庆封很不恭敬。叔孙豹不高兴,赋《相鼠》一诗来讽刺他,庆封竟懵然不知。叔孙豹预言,庆封将来不会有好结局。果然,在第二年,庆封因为骄横伪诈,招致齐国国君和同僚们的厌恶,不得已而逃亡。


再讲一个当时因无礼而引来杀身之祸的故事。据《左传》记载:鲁定公八年,晋国要同卫国订立盟约。从礼制而言,盟约的双方应该是地位相同的人,两个国家订立盟约,应该在国君与国君之间进行。然而当时晋国非常强大,而卫国非常弱小。晋国的执政大臣赵简子有意以订立盟约之事来矮化卫国,想派卿大夫一级的大臣去与卫国国君订立盟约。所以他问晋国的卿大夫们:“谁敢去跟卫君订立盟约?”涉佗(读射拖)与成何两人踊跃应答:“我能去。”


春秋时期,诸侯盟会有“歃血为盟”的仪式,卫侯请晋大夫抓住牛耳朵取血,成何不屑地说:“你们卫国就像是我们的温县、原县一样,怎么能用诸侯的礼仪呢?”而将要歃血盟誓的时候,本来应该卫侯为先,涉佗为了让成何先来,就强行按住卫侯的手,致使卫侯手指上的牛血流到手腕上。涉佗这个人有勇力而无礼仪,他的行为对于卫国和卫君而言,是一种严重的侮辱。卫君非常愤怒,卫国上下皆因晋国的无礼而愤慨万分,卫国大夫中原来有很多人是亲晋派,现在反过来支持卫君脱离晋国。卫国于是叛离了晋国。


晋国派军队前来讨伐,问卫国为什么背叛盟约?卫国人回答:“就是因为涉佗和成何两个人太过无礼。”晋国人于是把涉佗杀了,以向卫国人谢罪。成何吓得逃跑了。当时的君子评论这件事情就说:“《诗》曰:‘人而无礼,胡不遄死?’”涉佗死得这么快,真是活该啊!其实,何止是涉佗应了这句话,晋国也因为自己的傲慢无礼,而让盟国寒心。



相反,一个人懂得尊重别人,讲求礼义的话,事情往往就会有好的结果。据《左传》记载,鲁昭公二年,郑国国君到晋国去,由公孙段随从辅佐。在双方交往当中,公孙段辅佐郑君,表现得十分恭敬谦卑,在礼数上无可挑剔,得到了晋君的赞赏。晋君授予策书给公孙段说:“你的父亲曾为晋国立下大功劳,我没有忘记。现在我赐给你晋国州县的土地,以报答你的家族过去的功勋。”公孙段再拜叩谢,接受了晋侯的赏赐。君子评论道:“礼,应该是人最需要的吧!公孙段平时很骄傲,一朝为礼于晋国,尚且能获得福禄,何况终身都讲求礼义的人!”


礼仪并不是一种权力意志的主观规定,礼者,理也。义者,宜也。它是人们在长期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一种共识,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合适行为。


刘向《说苑》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鲁哀公问孔子:“聪明而有才智的人会长寿吗?”孔子答道:“是的。聪明而有才智的人会长寿。人若不聪明,缺乏才智,就可能死于非命。这种情况大约有三类:第一类是起居无定时,饮食无节制,过度逸乐或者过度劳累。这样的人最终会被疾病夺去性命。第二类是居下位的人忤逆其君,犯上作乱,贪求无止。这样的人最终会被刑罚夺去性命。第三类是好犯众怒,以弱小挑战强大,不懂得克制忿怒,不自量力地采取行动,这样的人最终会被刀兵战事夺走性命。这三种死于非命的情况,都是咎由自取。”


刘向讲完这个故事,评论说:《诗》云:“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更多《经典阅读计划》内容

- 国风·邶风·谷风 | 诗经讲演录 ⑬

- 国风·邶风·匏有苦叶 | 诗经讲演录 ⑫

- 国风·邶风·雄雉 | 诗经讲演录 ⑪

- 国风·邶风·凯风 | 诗经讲演录 ⑩

- 国风·邶风·燕燕 | 诗经讲演录 ⑨



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萝卜

特约编辑:高擎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