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风·唐风·蟋蟀 | 诗经讲演录 ㉙

姜广辉,邱梦艳 岳麓书院 2019-05-25



书名:《诗经讲演录:灵魂的诗与诗的灵魂》

作者:姜广辉,邱梦艳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5



国风·唐风



原文


蟋  蟀


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

无已大康,职思其居。好乐无荒,良士瞿瞿。

蟋蟀在堂,岁聿其逝。今我不乐,日月其迈。

无已大康,职思其外。好乐无荒,良士蹶蹶。

蟋蟀在堂,役车其休。今我不乐,日月其慆。

无已大康,职思其忧。好乐无荒,良士休休。



译文


蟋蟀进堂来避寒,一年转眼到年关。

今我再不去行乐,整年时光便过完。

娱乐该有莫过度,需想自己的职务。

玩乐不能废事业,良士自警不松懈。

蟋蟀进堂来避寒,一年转眼要过完。

今我再不去行乐,时光一去不回返。

娱乐该有莫过度,需想该学的事物。

玩乐不能废事业,良士勤奋不松懈。

蟋蟀进堂把寒避,外出车马已止息。

今我再不去行乐,大好时光要逝去。

娱乐该有莫过度,需忧竞争的残酷。

玩乐没有废事业,良士成功心喜悦。



解说


先解释几个字词:

1.“蟋蟀在堂”,《豳风·七月》篇说:“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周代建子,建子就是以农历十一月为次年正月。所以蟋蟀登堂入户,指的是农历九月,时已接近岁暮。

2。“聿”,音玉,语助词。

3.“莫”,通“暮”。

4.“除”,去。

5.“已”,甚,过度。

6.“大康”,“大”读“太”;“康”,安乐。

7.“职”,常、尚。

8.“居”,担任的职责。

9.“荒”,荒废。

10.“瞿瞿”,瞿,读惧,惊顾的样子,这里是警惕的意思。

11.“迈”,行,逝去。

12.“外”,苏辙《诗集传》:“既思其职,又思其职之外。”

13.“蹶蹶”,动作勤勉之貌。

14.“役车”,服役的车子。

15.“慆”,“滔”的借字。滔滔是江水流行之貌,这里指时光流逝。

16.“忧”,可忧之事。

17.“休”,美也,又有喜悦之意。



《蟋蟀》是《诗经·唐风》的第一篇。唐地相传是唐尧的故地。周成王十年,封其弟叔虞于唐。朱熹在《诗经集传》中指出:“(唐)其地土瘠民贫,勤俭质朴,忧深思远,有尧之遗风。”此诗所反映的正是这种风格。


“蟋蟀在堂,岁聿其莫”,堂屋之内听到了蟋蟀的鸣叫声,转眼已到了年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一年来劳作不休,没有出去游乐过。我现在若再不出去游乐,这一年过得也太苦了,因而有了想出去玩一玩的念头。然而,转念一想,又自己教育自己,不要忘记自己的职责,不能因为玩乐影响和荒废事业。


二章、三章与首章相比,虽只变易几个字词,但层次渐深。说良士的思考,从首章的职务之内,扩大到职务之外,以及将来的忧患。这样良士才能由“瞿瞿”之自警(首章),经“蹶蹶”之自勉(二章),而得“休休”之愉悦(三章)三章反复劝勉,既可自儆,亦可儆人。


《孔子诗论》评论此诗说:“《蟋蟀》知难。”《蟋蟀》的诗意在于知生活的艰难。因为人之性情莫不好乐,如果因为追求快乐而荒废事业,必将有忧患之事。此诗劝人思其业内之事,也思其业外之事,并能怀忧思远。如果诗人不知生活之艰难,便不会有此劝勉之辞。



此诗作为《唐风》,写于唐尧故地,亦可知唐尧的文化遗风了。据《左传·鲁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当时的音乐理论家吴国公子季札来鲁国访问,在鲁国欣赏周乐,当他听到演唱《蟋蟀》时,便说:“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遗民乎?”汉代的《孔丛子》一书也记载孔子之语说:“于《蟋蟀》,见陶唐俭德之大也”。


然而,《毛诗序》却说:“《蟋蟀》,刺晋僖公也。俭不中礼,故作是诗以闵之,欲其及时以礼自虞乐也。”按《毛诗注疏》,晋僖公应是晋僖(厘)侯之误,名司徒,是晋国第七任国君,时未称公。史籍中并没有关于他的生平事迹的记载,不知《毛诗序》此说由何而来。


其实,从诗文本身并不能看出讽刺的意味来,所以南宋的王质又提出,此诗是士大夫交相警诫之辞(《诗总闻·卷六》),但也没有确凿的证据。


《蟋蟀》一诗所表达的对待生活的态度,向来为人们所称许,并以之为教诫。《左传·鲁襄公二十七年》:郑伯享晋国大臣赵文子于垂陇,郑国大夫们赋诗,其中印段赋了《蟋蟀》一诗。赵文子听后赞叹道:“真是好啊。印段可谓保家之主啊。我在你身上看到了希望。”赵文子通过印段赋《蟋蟀》,断定印段家族将来会兴盛很久。


东汉壁画宴饮图


古代皇帝常常欲乐无度,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风俗往往坏堕。这时,《蟋蟀》便可成为温婉的谏言。据《旧唐书》记载:唐中宗多次举办宫廷宴乐聚会,一次他令参加的近臣和修文的学士们模仿乐伎,以为笑乐。当时,官为工部尚书的张锡模仿谈容娘舞,官为将作大匠的宗晋卿模仿浑脱舞,官为左卫将军的张洽模仿黄麞舞,官为给事中的李行言模仿歌伎演唱《驾车西河曲》,还有的近臣学和尚诵经、学道士祝祷,等等。众人都很愉悦欢快。(我们现在的电视文艺节目中有“模仿秀”,唐中宗当时的娱乐方法,就有一点像“模仿秀”。)


这场“模仿秀”再往下进行就轮到了郭山恽那里,郭山恽当时是国子司业,是当时最高学府国子学的管事。他说:我不会什么技艺,就赋两首诗吧,于是赋了《诗经》中的《鹿鸣》和《蟋蟀》。《鹿鸣》是讲君臣燕饮的,虽然也是其乐融融,但其中自有礼仪风度。而《蟋蟀》一诗却是劝诫“好乐无荒”的。所以,他的诗还没有赋完,官为中书令的李峤就出面制止说:得,得。这也太煞风景了。圣上要大家娱乐一下,你却出来教训我们,你是有意忤旨吧?这下弄得大家不好收场了。


唐中宗也觉得没面子。所以第二天便下诏大大表彰郭山恽,说他“业优经史,识贮古今,八索九丘,由来遍览。前言往行,实所该详。昨者因其豫游式宴,朝彦既乘欢洽,咸使咏歌,遂能志在匡时,潜申规讽,謇謇之诚弥切,谔谔之操逾明,宜示褒扬,美兹鲠直,赐时服一幅”。就这样,唐中宗通过表彰郭山恽,给自己找了一个台阶下。


康熙皇帝画像


直到清代,康熙皇帝的《圣祖仁皇帝庭训格言》中也还引《蟋蟀》一诗作为对儿孙的训诫。其“训曰:尝谓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天下宁有不好逸乐者?但逸乐过节则不可。故君子者,勤修不敢惰,制欲不敢纵,节乐不敢极,惜福不敢侈,守分不敢僭,是以身安而泽长也。《书》曰:‘君子所其无逸。’诗曰:‘好乐无荒,良士瞿瞿。’至哉,斯言乎!”


乾隆皇帝在《题九阳消寒图》中也写了一首诗,发扬《蟋蟀》之意说:“《唐风》读罢岁云休,好乐无荒共酢酬。腊鼓喧鸣春草发,分阴谁惜白驹流?”(《御制诗集·初集》卷二十三)足见《蟋蟀》一诗影响之大。


古今中外,因为逸乐无节而毁灭的君王太多了,这样的教训在古代中国有很多,如商纣王、唐明皇、隋炀帝等都是这样的人。这些都是大家熟悉的例子,这里就不多说了。这里我们讲一个公元前三千年西亚地区的亚述帝国的最后一位君王,这位君王的名字叫萨丹纳帕路斯,早年英武有为,后来却骄奢淫逸。他感慨生命苦短,在他活着的时候,就替自己写下了这样的墓志铭:“我曾为王,只要在我还能见到阳光之时,我就得吃喝玩乐。须知人生短暂,变幻莫测。须知别人将在我身后留下的位置上获得益处,所以我一天都不能放弃寻欢作乐。”最终,他为自己的荒乐无度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他被民众杀死,国家也灭亡了。


所以,《诗经·蟋蟀》是以诗的语言讲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更多《经典阅读计划》内容

- 国风·魏风·硕鼠 | 诗经讲演录 ㉘

- 国风·魏风·伐檀 | 诗经讲演录 ㉗

- 国风·齐风·东方未明 | 诗经讲演录 ㉖

- 国风·郑风·溱洧 | 诗经讲演录 ㉕

- 国风·郑风·野有蔓草 | 诗经讲演录 ㉔



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萝卜

特约编辑:高擎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