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风·唐风·有杕之杜 | 诗经讲演录 ㉚

姜广辉,邱梦艳 岳麓书院 2019-05-25



书名:《诗经讲演录:灵魂的诗与诗的灵魂》

作者:姜广辉,邱梦艳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5



国风·唐风



原文


有杕之杜


有杕之杜,生于道左。

彼君子兮,噬肯适我?

中心好之,曷饮食之?

有杕之杜,生于道周。

彼君子兮,噬肯来游?

中心好之,曷饮食之?



译文


孤伶伶杜梨一棵,生长在道路左侧。

那个贤良的君子,不知肯否来见我?

既然心中喜爱他,何不请他吃饭么?

孤伶伶杜梨一棵,生长在道路右侧。

那个贤良的君子,不知肯否来会我?

既然心中喜爱他,何不请他吃饭么?



解说


先解释几个字词:

1.“有杕”,杕音第,“有杕”相当于“杕杕”,孤独特立的样子。

2.“杜”,杜梨,果小而酸。

3.“道左”,道路左边。

4.“噬”,音是,发语词。

5.“适”,之,到。

6.“曷”,何不。

7.“饮食”,饮之食(音四)之,以酒食款待。

8.“道周”,道右。《释文》:“周,《韩诗》作右。”

9.“游”,到访。



此诗共两章,每章六句,意思相同。开头均以杕杜为比兴。“有杕之杜,生于道左”,看那道路外面的杜梨树,孤独特立,就那么一棵。在此以杜梨喻诗人自己。“此人好贤而恐不足以致之,故言此杕然之杜生于道左,其荫不足以休息,如己之寡弱不足恃赖。”(《诗经集传》卷三)“彼君子兮,噬肯适我”,那个贤良的好君子,可否会到我这里做客?充满了对贤者来访的期待。然而转念一想,自己对贤者的切盼,那位贤者未必知道,既然真心喜爱他,为何不主动备宴来邀请他呢?


此诗所表达的是对贤者的喜爱之情。目前可见最早的对这首诗评论的是《孔子诗论》,其中说:“吾以《杕杜》得雀(爵)【服之不可轻也,民性固然,】……如此可,斯雀(爵)之矣,御其所爱,必曰:吾悉舍之,宾赠是已。”“《杕杜》则情,喜其至也。”《孔子诗论》所说的《杕杜》就是这首诗。我从《杕杜》的诗中得到爵(位不可轻视的道理,人们的性情就是如此。)……如果这样可以的话,那就给他爵位,他在迎接他所爱重的人的时候,一定会说:“我愿意把一切都舍掉,全赠送给你。”又说,《杕杜》这首诗,表达的是贤者来访时的快乐心情。


《孔子诗论》从人的性情出发认为:平常人接待他所喜爱的人,会拿出美酒美食来款待他;那在上位的统治者喜爱贤者,就应该给予贤者以爵禄,以彰显对他的敬重。只有贤者得到了敬重,才能真正留下来辅佐他。由此诗得出爵禄不可轻视的道理,即爵位不可不与人,也不可轻与人。



为君之道,重在用人。人君首要之事就是选择和任用贤者,如果不选贤以辅己,刚愎自用,难免因虑事不周而犯下错误。《毛诗序》在解读此诗的时候,是从相反的这一面看的:“《有杕之杜》,刺晋武公也。武公寡特,兼其宗族,而不求贤以自辅焉。”认为这首诗讽刺的是君主的寡特,并将它落实在晋武公身上。为什么以晋武公为典型呢?这里有一个很长的故事。


西周灭于周幽王,其后周平王宜臼东迁洛阳,与此同时,王子余臣也自立为周王,史称“携王”,此时周二王并立。晋文侯杀携王,为帮助周王室平定内乱立下了大功。周平王给予晋文侯很厚的赏赐。《尚书·文侯之命》即说此事。


晋文侯有个弟弟叫成师,也是一位优秀的人物。晋文侯去世,其子即位,为晋昭侯。晋昭侯封他的叔叔成师于曲沃,号曲沃桓叔。当时曲沃比晋国的都邑翼城还要大,由此埋下了日后动乱的伏笔。曲沃桓叔就是晋武公的祖父。这一分支,对于晋宗室而言,是小宗。晋武公先是继承父祖之业,成为曲沃君,后率军攻伐晋国,以小宗攻大宗,最后吞并了晋国,取而代之,是为晋武公。在吞并晋国的过程中,晋武公以臣子和小宗的身份,杀死了三个身为大宗的晋国国君,所以有“兼其宗族”的说法。至于他是不是“不求贤以自辅”,史无明文,不得而知。


清代《御纂诗义折中》就不完全赞成《毛诗序》的说法,认为:“《有杕之杜》,美好贤也。武公以篡得国,诸侯不与也。然以逆取之,能以顺守,知立国在于得人,故欲君子见辅而饮食之。虽其心未必一出于正,而其迹则与中心好贤者无异。盖亦有足多者,故诗人美之也。厥后晋之卿材辈出,如狐、赵、栾、郄(音细)、荀、范、韩、魏之祖,皆起于武、献之间。文公、悼公借众贤之力以相继,为伯于天下,武公启之也。以逆取国,故卒有瓜分之祸;以顺守之,故递主中夏之盟。”我们以为,这个论说有史事可以佐证,比较合理。


周文王访姜太公


“求贤以自辅”,是君主的治国良方。唐太宗李世民就根据自己的治国经验,写了《帝范》一书,“求贤”就被列在卷一的第三条,而它前面的是“君体第一”“建亲第二”。在“求贤”这条之下论道:“夫国之匡辅,必待忠良。任使得人,天下自治。……是明君旁求俊乂,博访英贤,搜扬侧陋。”他总结古代明哲之君的经验,说这些君主一定是“旁求俊乂,博访英贤,搜扬侧陋”,使天下贤才都被网罗在自己手下,这样天下就会大治了。


他接着举了历史上齐桓公等几个著名的例子后,感叹道:“舟航之绝海也,必假桡楫(音饶集)之功;鸿鹄之凌云也,必因羽翮(音合)之用;帝王之为国也,必藉匡辅之资。”就像船渡大海,必须要借助船桨;鸿鹄要凌云翱翔,必须要凭借翅膀;帝王要治理国家,必须借助贤才相帮。


唐太宗画像


“求贤以自辅”,也是官长治理地方的方法所在。《孔子家语·辩政》记载:宓子贱治理单父,得到百姓的爱戴。孔子问宓子贱:“你治理单父,百姓都爱戴你,那请你说说,是什么方法让你得到百姓的拥护呢?”宓子贱回答说:“我让人民父慈子爱,收养孤寡,凡人有丧我都致哀。”孔子说:“很好。但这是小节,只能让小民亲附,要达到现在的治理效果,显然是不够的。”宓子贱又说:“我父事者三人,兄事者五人,友事者十一人。”孔子又说:“好是好,可还是不够。”


宓子贱又说:“这里有五个人比我贤能,我敬重他们,并听从他们的教导,他们都会告诉我治理单父的方法。”孔子大加赞叹说:“这才是你成功的根本方法啊!过去尧舜治理天下,就是广求贤才以自辅。贤者,是百福的根源,是神明的主宰呀!可惜啊,让宓子贱管理的地方太小了啊!”


贤友也是个人进德修业的良药。曾子曾说:“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孔安国解释说:“友相切磋之道,所以辅成己之仁。”如果不这样,便会“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学记》)。一个人只知自己埋头苦干而不和朋友切磋,见闻就不会广,认知也不会深刻。所以,一个人怎么能少了贤良的师友呢?



更多《经典阅读计划》内容

- 国风·唐风·蟋蟀 | 诗经讲演录 ㉙

- 国风·魏风·硕鼠 | 诗经讲演录 ㉘

- 国风·魏风·伐檀 | 诗经讲演录 ㉗

- 国风·齐风·东方未明 | 诗经讲演录 ㉖

- 国风·郑风·溱洧 | 诗经讲演录 ㉕



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萝卜

特约编辑:高擎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