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风·秦风·蒹葭 | 诗经讲演录 ㉛

姜广辉,邱梦艳 岳麓书院 2019-05-25



书名:《诗经讲演录:灵魂的诗与诗的灵魂》

作者:姜广辉,邱梦艳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5



国风·秦风



原文


蒹  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


莽苍苍一片芦苇荡,白花花一层露结霜。

我梦境中的那个人,或在这湖水的一方。

我驾舟逆流去寻她,芦苇阻隔水道漫长。

我驾舟顺流去寻她,仿佛她就在水中央。

碧萋萋一片芦苇帐,露滴滴挂在叶面上。

我梦境中的那个人,或在这湖岸的一方。

我驾舟逆流去寻她,芦苇阻隔七湾八梁。

我驾舟顺流去寻她,仿佛她就在汀洲上。

光采采一片芦苇浪,露闪闪苇浪泛银光。

我梦境中的那个人,或在这湖边的一方。

我驾舟逆流去寻她,芦苇丛丛左阻右挡。

我驾舟顺流去寻她,仿佛她就在岛屿上。



解说


先解释几个字词:

1.“蒹葭”,芦苇。

2.“苍苍”,茂盛貌。

3.“伊人”,犹言彼人。指诗人所思念追寻的人。

4.“溯洄”,溯音素,逆流而上。

5.“从”,跟随,这里是追寻的意思。

6.“阻”,阻隔,障碍。

7.“溯游”,顺流而下。

8.“宛”,仿佛。

9.“萋萋”,犹“苍苍”。

10.“晞”,音昔,干。

11.“湄”,音眉,水草相接处。

12.“跻”,音基,本义为升、登,这里指难攀。

13.“坻”,音迟,水中小洲。

14.“采采”,明灿的样子。

15.“涘”,音似,水边。

16.“右”,周,盘旋回曲。

17.“沚”,水中小块陆地。



这是《诗经》中意境最为独特,也是最美的诗之一。“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深秋之晨,天气寒凉,湖边芦苇青苍繁茂,苇上露水凝成薄霜,构造了一幅清寂的景象。“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在白雾弥漫之中,依稀看到朝思暮想的“伊人”,仿佛在水中的某个地方。


这“伊人”到底是谁,诗中没有交代,也许是企慕已久的贤才,或许是倾慕已久的美人。“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逆流而上去追寻,水道漫长,重重阻隔,终不可达;顺流而下去寻她,道路虽然顺畅,但“伊人”却似有还无,缥缈难寻。百般寻觅,终归不得。诗人是怅然的,然而这浓浓的怅惘之情,又化在淡淡的薄雾之中,让人感觉到的是“伊人”的虚幻朦胧,神秘莫测。


这世间,最美的东西都是不可追寻的。也正是因为它的不可追寻,才承载了各种幻想,幻化为各种美的意象。不可追寻不意味着不能追寻,只有在追寻之中,才更能认识其超凡脱俗、不可亵渎的美。到此种境界,即便怅然,也还自我欣赏理想中的“伊人”的美丽。


由于《蒹葭》一诗,景色、人物都写得很虚,追寻的原因也未提及,所以很难将它与现实的事件对应起来。但正因为如此,它才成为了一种象征。“溯洄从之,道阻且长”和“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有一种历经宛转曲折,却又百求不得的怅惘。然而《蒹葭》并不渲染失落的惆怅,也许诗人早知这世上本来就有求而不得的事物吧。这又是一种人生境界。反复咏读,只觉得如入太虚幻境,飘飘欲仙,滋味难以穷尽。



下面让我们来看古人是如何体味这首诗的。《毛诗序》说:“《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郑玄《笺》补充说:“秦取周之旧土,其人被周之德教日久矣,今襄公新为诸侯,未习周之礼法,故国人未服焉”。说这首诗是讽刺秦襄公不习周人礼仪,而有夷狄之风。


我们先看看《毛诗序》的解说背景:秦人祖居东方,西周初年西迁,游牧于渭水流域。后因非子(人名)养马有功,被周孝王封为“附庸”,当时秦还不是一个诸侯国。到秦襄公这一代,因为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又废申后,立褒姒,最终导致他被杀死在骊山脚下。秦襄公审时度势,在周人避犬戎之难、东徙洛阳之时,以兵护送周平王。周平王感念其恩,封秦襄公为诸侯,将岐山以西的地方赐予他。岐山故地本是周人旧土,是礼乐教化之地。而秦人久居戎狄之间,民风粗犷,向来被中原人以夷狄视之。


在这样的背景下,《毛诗》一派学者认为,《蒹葭》所反映的就是秦襄公因为不懂周礼,渴求贤人辅助而不得。“在水一方”,采用的是假喻,以言贤人之远;“溯洄从之”,表示秦襄公求贤的方式违逆礼仪,所以往求之而不能得见;“溯流从之”,说的是顺礼以求,则宛然而见,近而易得。(《毛诗注疏》卷十一)


自《毛诗序》说秦襄公不能以礼求贤,后世诸多解说都循此一途。至南宋朱熹解《蒹葭》一诗,学者观念方为之一变。他认为,此诗“言秋水方盛之时,所谓彼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然不知其何所指也”。(《诗经集传》卷三)在朱熹看来,《蒹葭》一诗的字面意思比较好理解,但此诗所指为何事,寓意何在,并不知晓。这就间接否定了《毛诗》一派的看法,不再将此诗硬与秦襄公相联系了。


朱熹之后,学者又有种种的解说,有人将它看作“情诗”,有人认为此诗意在“求友”,有人认为它所反映的是“祭祀水神”的情景,等等。然皆无确切的根据。



我们以为,既然诗中没有实指,也不必强求实事。即便此诗确是诗人因事有所感发,然在此诗中,也已经生成为一种意象,一种人生的情境。诸多类似的情境,都能够在这首诗中得到再现,如追求恋人而不得,追求理想而不得,追求某种顿悟而不得,等等,都可用此诗的意象来作比喻。这种意象所表达的,与其说是一种苦恼,不如说是一种愉悦,正如钱锺书所说:“夫悦之必求之,然惟可见而不可求,则慕悦益至。”(《管锥编》)


一首美的诗,总会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历代诗家对此诗多有推崇的评论,如明代钟惺在《诗经评点》中说:“(《蒹葭》)异人异境,使人欲仙。”清代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三章只一意,特换韵耳。其实首章已成绝唱。古人作诗,多一意化为三叠,所谓一唱三叹,佳者多有余音。”


评点之外,化用《蒹葭》之意境的诗也颇为不少。仅举一例:元代黄镇成《秋风诗》:“秋风淅淅生庭柯,萧萧木落洞庭波。红树夕阳蝉噪急,白苹秋水雁来多。王孙不归怨芳草,山鬼欲啼牵女萝。蒹葭苍苍白露下,望美人兮将奈何。”(《秋声集·卷三》)清人王士祯称赞此诗“甚有风调”。《四库全书总目》作者也认为黄镇成的诗“秀骨出于天成,故霞举云鶱,自然隽逸,固非抗尘走俗者所可及”。善作诗者,当善学诗。学好诗,则有好意境。



更多《经典阅读计划》内容

- 国风·唐风·有杕之杜 | 诗经讲演录 ㉚

- 国风·唐风·蟋蟀 | 诗经讲演录 ㉙

- 国风·魏风·硕鼠 | 诗经讲演录 ㉘

- 国风·魏风·伐檀 | 诗经讲演录 ㉗

- 国风·齐风·东方未明 | 诗经讲演录 ㉖



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萝卜

特约编辑:高擎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