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风·陈风·衡门 | 诗经讲演录 ㉜

姜广辉,邱梦艳 岳麓书院 2019-05-25



书名:《诗经讲演录:灵魂的诗与诗的灵魂》

作者:姜广辉,邱梦艳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5



国风·陈



原文


衡   门


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泌之洋洋,可以乐饥。


岂其食鱼,必河之鲂?岂其娶妻,必齐之姜?


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岂其娶妻,必宋之子?



译文


架起横木权作门,栖息其间不觉贫。泌泉水盛风光好,游乐也能忘饥馑。


如果我要吃鱼汤,何必定是黄河鲂?如果我要娶妻子,何必定娶齐姜女?


如果我要吃鲜鱼,何必定是黄河鲤?如果我要娶妻子,何必定娶宋国女?



解说


先解释几个字词:

1.“衡门”,“衡”是“横”的假借字,架起横木为门,以喻最简陋的居室。

2.“栖迟”,栖息。

3.“泌”,音必,陈国泌丘地方的泉水。

4.“洋洋”,水流盛大的样子。

5.“乐”,《韩诗》此句作“可以疗饥”,此处“乐”或为“疗”的借字。

6.“鲂”,音防,鱼名,形似鳊鱼。鲂鱼和鲤鱼在当时被当作最好的鱼。

7.“取”,娶。

8.“齐之姜”,齐国在当时的诸侯中势力非常大,齐国国君为姜姓,“齐之姜”就是齐国姜姓的贵族女子。

9.“宋之子”,宋国是殷商的后代,国君为子姓,“宋之子”就是宋国子姓的贵族女子。



《毛诗序》说:“《衡门》,诱僖公也。愿而无立志,故作是诗以诱掖其君也。”诱是开导的意思,掖是扶持的意思。《毛诗序》作者认为,陈僖公为人谨慎厚道,但在治国上却无大志,诗人因而写诗开导他。郑玄依此解释道:“‘衡门之下,可以栖迟’,云贤者不以衡门之浅陋则不游息于其下,以喻人君不可以国小则不兴治。”“岂其食鱼,必河之鲂(鲤)?岂其娶妻,必齐之姜(宋之子)?”以为陈国虽小,如果能够得到好的治理,同样可以有所成就,不一定非要像大国那样气派堂皇。(《毛诗注疏》卷十二)


《衡门》是《陈风》之一,《毛诗序》所言有其历史背景。陈国是周武王最早分封的诸侯国,本为虞舜之后。在西周时期,陈国早期几位君主励精图治,发挥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的优越性,国力尚较强盛。春秋以后,陈国政治不断出现问题,国力渐衰。齐国称霸时,陈国依附于齐国。楚国称霸时,陈国又被迫依附于楚国。城濮之战后,晋国成为盟主,陈国又依附于晋国。此时陈国国小力衰,夹在强国之间,时常遭受侵犯,生存艰难。一直到后来,陈国也没有一位君主能引领国家走向强盛,结果被楚国所灭。《毛诗序》认为,《衡门》这首诗,就是陈国的贤士大夫讽喻国君的诗,希望国君能自立自强,不要将大国作为靠山。


我们认为,《毛诗序》的解说并非无稽之谈。因为诗中所言“齐姜”“宋子”,正指女子“族类之贵,足为系援”,并非指女色之美。此诗所论含有政治势力的考虑,以及作者独到的政治见解。



但是,后世解诗者将此诗作了另一种解释。朱熹认为:“此隐居自乐而无求者之辞。言衡门虽浅陋,然亦可以游息;泌水虽不可饱,然亦可以玩乐而忘饥也。”(《诗经集传》卷三)由于这种解读与个人的修心养性有关,因而广为流行。不过,朱熹的这个说法并不是他的新发明,早在《韩诗外传》和《列女传》中,就已经有了这种解读的方向。


据《韩诗外传》卷二记载:子夏读《诗》已毕,孔子问他:“你为什么这么看重《诗》呢?”子夏回答说:“《诗》对于人间万事,像日月一样让世界明亮,像星辰一样繁而不杂。它承载着尧舜之道,蕴涵着三王之义。我学习了这些大道理之后,即便穷居在茅草屋里,也会弹琴来歌咏它,有人欣赏就与人同乐,无人欣赏也乐在其中。《诗》足以能发愤而忘食,这正如《衡门》一诗所说:‘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泌之洋洋,可以疗饥。’”孔子听后,赞叹道:“现在可以与你谈论《诗》了!”子夏从《衡门》这首诗中,体悟到了安贫乐道的生活哲理。



刘向《列女传》卷二讲了一个类似的故事。楚国的老莱子是道家创始人之一,他不愿受人官禄,为人所制,携带妻子隐居山林。居处非常简陋,生活十分艰苦,以至于用捆成束的芦苇做墙,用蓬草盖成屋,用木头做成床,上面垫上蓍草当作席子。两人都穿着破袍子,整日劳作于山田中。楚王听说老莱子是贤人,就亲自驾车聘请他,正逢老莱子在家编簸箕。楚王说明来意,要聘他做官,老莱子推辞不去。楚王又说希望他再考虑考虑。老莱子说:“好。”


楚王离去后,老莱子的妻子从外面拾柴回来,问道:“家门口怎么这么多车马的痕迹?”老莱子说:“是楚王来了,他希望我能出仕。”妻子就问:“你答应了吗?”回答说:“是啊。”老莱子的妻子就说:“我听说,能用酒肉养你,就能用鞭子抽你。能授予你官禄,就能砍下你的头。你现在要吃人家给的酒肉,接受人家的官职,就会为人所制。将来能免于祸患吗?我可不想受制于人。”说完就要离开。老莱子说:“你快回来,我改变主意了。”夫妻两个就又逃走了,一直逃到江南穷僻之处。那里虽然穷僻,然而跟随他们居住的人越来越多,慢慢地便成了一个大村落。君子们评价老莱子的妻子有智慧。认为《诗》中“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泌之洋洋,可以疗饥”,说的正是这种德行。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挂冠弃官,归隐田园,过着虽然清贫但却自由闲适的生活,其《答庞参军书》云:“衡门之下,有琴有书,载弹载咏,爰得我娱,岂无他好,乐是幽居。”


陶渊明田园诗般的生活为历代文人所称誉。但在传统社会中,士人汲汲于利禄之途,真能挂冠弃官、归隐田园的文士并不多见。



“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泌之洋洋,可以乐饥”,成为后世赞美守道之人的常用语。不过,从一种达观的处世哲学来看,人生在世,不要有过度的欲望,这是对的。但这不意味非要硬生生地限制人的欲望,并不是说当君子就一定得“固守穷困”。如果所遭遇的时境贫穷,那没有关系,守道以安之;而当境遇顺富之时,也不必排斥,守道以安之。内心所秉之道与外在所处之境不存在必然的联系,关键在于如何处之。


文人中有一种“假清高”的坏习气:科举屡试不第,就说“无意为之”;没当上官,就说“蓄德不仕”;当官被罢免了,就说“拂衣弃去”,“天子不得臣”;没有办法谋食,陷入穷困,就说“衡门之下,可以栖迟”。这首诗就成为此种情境之下,聊以自慰的经典了。我们以为,这种态度是不可取的。



更多《经典阅读计划》内容

- 国风·秦风·蒹葭 | 诗经讲演录 ㉛

- 国风·唐风·有杕之杜 | 诗经讲演录 ㉚

- 国风·唐风·蟋蟀 | 诗经讲演录 ㉙

- 国风·魏风·硕鼠 | 诗经讲演录 ㉘

- 国风·魏风·伐檀 | 诗经讲演录 ㉗



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刘颖

特约编辑:高擎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