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风·曹风·鸤鸠 | 诗经讲演录 ㉞

岳麓书院 2019-05-25



书名:《诗经讲演录:灵魂的诗与诗的灵魂》

作者:姜广辉,邱梦艳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5



国风·曹风



原文


鸤  鸠


鸤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

鸤鸠在桑,其子在梅。淑人君子,其带伊丝;其带伊丝,其弁伊骐。

鸤鸠在桑,其子在棘。淑人君子,其仪不忒;其仪不忒,正是四国。

鸤鸠在桑,其子在榛。淑人君子,正是国人;正是国人,胡不万年!


译文


八哥设巢在树桑,雏鸟七个均抚养。

善良慈爱的君子,公平正义人端庄。

公平正义人端庄,专心致志无他想。

八哥桑树来设巢,雏鸟飞落梅树梢。

善良慈爱的君子,素丝大带系在腰。

素丝大带系在腰,美玉装饰皮官帽。

八哥桑树设巢窝,雏鸟飞去枣树落。

善良慈爱的君子,公平正义无过错。

公平正义无过错,正是各国好楷模。

八哥设巢在树桑,雏鸟飞落榛树上。

善良慈爱的君子,正是国人好榜样。

正是国人好榜样,怎不寿禄万年长!



解说


先解释几个字词:

1.“鸤鸠”,俗称八哥,八哥喂雏鸟,早晨从上而下,晚上从下而上,平均如一。此诗以此起兴,喻人君应公平地对待臣下。

2.“仪”,通义。谓善人君子,能执公义之心。崔灵恩《诗经集注》本即作“其义一兮”。

3.“结”,张栻谓“实而不它”,今从之。

4.“弁”,皮帽。

5.“骐”,通“綦”,五彩玉饰。

6.“忒”,过失,差错。



儒家学者对《诗经·鸤鸠》这首诗特别重视,因为这首诗不只是赞美了某位圣君贤相的高尚品德,而是传达了这样一个理念,怎样做,才能成为一位伟大、杰出的领导人物?


《毛诗序》说:“鸤鸠,刺不壹也。在位无君子,用心之不壹也。”在《鸤鸠》一诗中有“淑人君子,正是国人”“其仪不忒,正是四国”之语,谁有资格和地位为一国之人,乃至为天下之人做表率呢?那至少是诸侯一级的人物了。《毛诗序》说“在位无君子”,这是说在诸侯之位的人,有人君之位,而无君子之德。君子之德应是用心均一的,而当时诸侯皆无此德。《鸤鸠》诗中所歌颂的乃是一种理想人格,而不是现实社会中已有的人物。


朱熹《诗经集传》认为:“诗人美君子之用心平均专一。”但他并未指出此诗所赞美之人是谁。方玉润《诗经原始》认为“诗中纯美无刺意”。这些说法与《毛诗序》不同。为什么一首表面看上去完全是赞美的诗,《毛诗序》要将它说成是一首讽刺诗呢?这是因为举世并无诗中所说的那样的“淑人君子”,诗人所用是一种反讽的手法,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反面文章正面做”,所以若说它是一首讽刺诗当然也未尝不可以。反过来说,朱熹认为此诗是“美君子之用心平均专一”,如果现实社会中并没有这样的君子,那不也就变成讽刺了吗?所以赞美和讽刺有时只有一步之遥。


明代蒋悌生著《五经蠡测》,其卷三有《曹风鸤鸠辩》一文,提出关于《鸤鸠》一诗解释的一系列不同观点,他认为此诗立意不在讽刺,而在赞美。诗中的“君子”不是一种理想的人格,而是一个现实的人物,并说此诗本不在《曹风》中,而应在《豳风》中。他说:曹国国家本来很弱小,自立国以后一直萎靡不振,不久便灭亡了。《鸤鸠》中所赞美的人物有那样伟大的道德品格,《曹风》中不应有这样的诗篇。他认为,《鸤鸠》是一首赞美居于高位的大圣贤的诗,一般诸侯一级的人物尚难于承当。在十五国风中,居于高位的圣贤人物,而备受赞美的,唯有卫武公。卫武公是大贤君,称为“睿圣”,又曾进入周王朝为卿士,属于居于高位的大圣贤。


卫武公像


《诗经》中赞美卫武公的诗有《卫风·淇奥》,此诗与《鸤鸠》一诗的词语略为相近。但蒋悌生话锋一转,又指出:然《鸤鸠》所言“正是四国”一语,即使是卫武公之贤也难以承当,诗人不应该以此来称誉他。反复玩味,只有周公之德足以当之。推测《曹风》与《豳风》相联属,怀疑《鸤鸠》原是《豳风》中的一篇脱落在《曹风》当中。而《鸤鸠》中的诗辞,正好与《豳风》中赞美周公德行的许多词语相类似。在《国风》中,与周公有关的诗大都在《豳风》中。所以蒋悌生推论此诗是赞美周公的诗,可能古人在编排三百零五篇的次序时,将本应是《豳风》中的诗误排在了《曹风》之中。


从这一预设出发,蒋悌生分析《鸤鸠》四章的意思说:《鸤鸠》一母而有七子,比喻周公一身而为万方所倚赖。鸤鸠母鸟常在桑树上,而其雏鸟却每每飞落在不同的树上,比喻周公常居宰相之位,而所赖于周公以赡养者,则或远或近,或内或外,或上或下,并不在一处。周公能推其赡养之道,一视同仁。周公抚世爱民之心,念念不忘,有如固结,这是首章之意。


二章专言周公服饰之美,人乐其德,故见其冠带庄严美盛,喜而歌颂,以表达周公德称其服之意。三章言周公通过正己之德来教化天下,实乃大人之德。四章承上章之意,复祝其寿,所谓“国人”,实乃四国之人。而“万年”之称,是臣下颂祷天子之辞,人臣不敢当。周公虽未尝践天子之位,其实摄行天子之事,利泽及于天下。故人们以非常之福禄祝颂他,并非僭妄之语。以此一语推测,此诗应是赞美周公无疑。


周公像


我们认为,蒋悌生的意见有相当的合理性。《鸤鸠》诗中“正是四国”之语,并不是形容诸侯以下一级人物的。《礼记·经解》在引用此语时,就是作为天子之德来看的。《礼记·经解》说:“天子者,与天地参,故德配天地,兼利万物,与日月并明,明照四海而不遗微小。其在朝廷则道仁圣礼义之序,燕处则听《雅》《颂》之音,行步则有环佩之声,升车则有鸾和之音。居处有礼,进退有度,百官得其宜,万事得其序。《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其仪不忒,正是四国。’此之谓也。”


新近出土的战国竹简《孔子诗论》说:“《鸤鸠》吾信之。”“《鸤鸠》曰:‘其仪一兮,心如结也’,吾信之。”评论虽然简单,但也可以看出一点端倪。即在孔子看来,《鸤鸠》一诗应是赞美一位现实人物的伟大道德品格的,所以他说“吾信之”。若此诗所歌颂的是一种虚无缥缈的理想人格,那孔子怎么会说“吾信之”呢?


后世对这首诗的解释多偏重“其仪一兮,心如结兮”这一句。而解释的方向有两个:一是强调作为领导者要有“平均如一”的品质,亦即强调领导者的公平性。但也有学者如清朝的李光地指出,这种“均平”并不是整齐划一,一例对待的。那样就会不分贤愚,反而是不公平的。此诗讲鸤鸠在桑,而其雏鸟有飞到梅树上的,有飞到棘树上的,有飞到榛树上的。梅树是佳木,棘树是恶木,榛树处在二者之间。这就好比人有三品,贤者则峨冠博带,服卿大夫之服。恶人则用刑法严惩,不肯差忒,以正四国。中等之人可以为善,可以为恶,善则以为仪法,正是国人。这样一套制度准则,怎能不更历万年呢?(《榕村语录》卷十三)



对《鸤鸠》“其仪一兮,心如结兮”一句,另一个解释方向是“专一”。荀子强调,为学之道在于用心专一,用心不专一不能成就学问。他说:蚯蚓并没有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但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这是因为它用心专一的缘故。螃蟹有八腿二螯,却自己不会造穴,而寄身于蛇蟺之穴中,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的缘故。所以“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梧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荀子》)


《韩诗外传》则强调治气养心,须遵循礼法,拜一个好的老师,按照他教给的治气养心的秘诀,专心致志地修炼,便可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他说:“凡治气养心之术,莫径由礼,莫优得师,莫慎一好,好一则博,博则精,精则神,神则化,是以君子务结心乎一也。《诗》曰:‘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其实,这个道理也适用于治学。



更多《经典阅读计划》内容

- 国风·曹风·蜉蝣 | 诗经讲演录㉝

- 国风·陈风·衡门 | 诗经讲演录 ㉜

- 国风·秦风·蒹葭 | 诗经讲演录 ㉛

- 国风·唐风·有杕之杜 | 诗经讲演录 ㉚

- 国风·唐风·蟋蟀 | 诗经讲演录 ㉙


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萝卜

特约编辑:高擎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