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汶川到九寨沟,从很难飞进去到军民齐上阵,这9年我们没浪费
地动山摇,山河破碎,2017年8月8日晚,7.0级地震突袭四川九寨沟。截至8月9日下午,共有19人遇难,数百人受伤。
地震发生后,军地双方立刻派出大量直升机救援,相对于2008年汶川大地震空中救援通道开辟缓慢的情况,这次已经有了很大改观:
装备先进、数量充足
根据公开报道,地震发生次日上午,军方即派出至少十几架次适合高原飞行的新型米-17大型直升机前往救灾;而汶川救援时常见的载重量稍小、目前已经有30多年机龄的黑鹰直升机,已经不见踪影。
执行救援任务的军方米-17直升机(图自微博@军报记者)
军民一体,统一指挥,高效协作
除了军方,隶属于民航体系的西林凤腾通航、驼峰通航等民营通用航空公司也第一时间派出直升机加入救援或者待命。在军地联合统一指挥下,民营通用航空公司的直升机发挥小巧灵活的特点,承担震区小规模人货运输任务,与军方的大宗人货运输形成高效互补(即小轿车与大货车/大客车的关系),震区空运秩序井井有条,与汶川救援初期稍显混乱的局面形成鲜明对比。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l1322hi1j6b&width=500&height=375&auto=0西林凤腾通航H125“小松鼠”直升机在九黄机场起飞,载运地质专家飞往九寨沟(来自西林凤腾通航)
保障有力,解除后顾之忧
汶川地震以来,四川地区的航空应急体系发展不仅体现在直升机变多了变好了,还体现在制度上。对于抗震等非商业应急飞行,参与的民营企业都可以获得民航局方发放的补贴,形成“我为国家,国家为我”的互相激励,非常有助于提高企业参与积极性。事实上,这次参与救援的西林凤腾通航和待命的驼峰通航,都是在国家政策扶持下在汶川地震之后才成立和发展起来的企业,如今已经可以承担重任。
飞抵九寨沟的救援直升机(图自西林凤腾通航)
从汶川到九寨沟的这9年,我们的航空应急体系有了长足进步。时间,没有被浪费。
发展势头良好,但美中仍有不足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我国航空应急体系是仍然有提升空间。
例如,这次参与救援的通航直升机数量还是太少,而且属于中小型机种,无法携带大批人员和物资。
8月9日早晨在都江堰附近查看进出震区航路天气的驼峰通航阿古斯塔119直升机。该机属于中小型直升机(图自驼峰通航)
当然,对于本次地震救援,大宗运输任务可以由军方承担,但民营公司如果也能够加入,无疑更有利于救灾。此外,民营企业平时还承担大量护林、消防、治安、工农业作业、商业救援等不适合由军方执行的民事任务,它们也离不开相当数量的大中型直升机。这类直升机采购和使用成本较高,维护专业性强,航空公司投入较大,如果能得到国家在政策和空域管理等方面的支持,将更有利于普及。
“我的R44直升机太小了,座位不够,不得不飞了两趟才把8个人全部从河中间救出来。要是第二批登机的人在等待过程中发生问题,我就太难受了”。不久前的7月15日,在都江堰冒险驾机营救被河水围困游客的驼峰通航赖机长在事后说道。“如果那天驾驶的是设备齐全的大中型直升机,我甚至都不用冒险超低空接人,而是直接在游客头顶悬停,放下绞车(可以理解成吊车)把他们都拉进机舱就好,一次搞定。”
今年7月中旬在丽江进行演示飞行的空中客车H215直升机。该机动力强劲,可以外挂多达4.5吨货物,相当于2架满载的西林凤腾通航派往九寨沟的H125直升机。大型直升机如果能够加入通航企业,将进一步增强我国航空作业和应急实力
“目前也有通航公司租用俄制大型直升机,但机组是外国人,很多(敏感地区的)任务执行起来终究不太方便。如果我们自己也有大中型直升机,就好办多了。”西林凤腾通航副总经理周兴鑫也表示道。
愿我们国家的空中救援和通航作业体系不断完善,更好的支持社会发展,造福民众。
祝受地震影响的民众平安,祝抢险队员平安!
【文章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