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重要的是,死对活着的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NOWNESS NOWNESS现在 2021-01-17


朋友们

这是「周末推荐」第十五期

今天是清明节

我们想谈谈死亡这个永恒的话题

本周我们为你准备了

一段有关葬礼该穿什么的短片

一位叩问命运和死亡的艺术家

一片生者和死者共存的社区

一本收集了众多墓志铭的书

希望我们能记住逝去的人

也更理解死亡的含义




    STYLE TO THE END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k13361xr64k  


短片导演 Avril Furness的作品"Style to the End"开始,通过轻松的时尚主题来开启死亡这个深远的话题——女性们在自己的葬礼上会选择什么样的着衣方式,又是为何做出这样的选择。


如果你认真观看,你一定也会同时发现在短片中逐渐呈现出的,一个属于葬礼的小小世界。画面开始定格于Mortlake火葬场。这是一个拥有典型18世纪维多利亚时代,乡村风貌的恬静农庄,而如今成为了著名的火葬场。


“从Mortlake火葬场的焚烧炉,到停尸房和Harrison的灵车车库,再到刚刚开挖好的墓地。我从这些典型的葬礼必经之路取景,来凸显出这部短片的主题。在死亡与离别的主题下,考虑自己穿成什么样子,这虽然是一个矛盾的话题,但或许多多少少能够看出你对待生命的态度。”Furness讲道。


   “我的工作是关于死亡的事实”


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Christian Boltanski),欧洲二战后的重要艺术家。


波尔坦斯基出生于1944年刚刚二战解放的巴黎,身为犹太人的他是二战的幸存者,从小生活在战后阴影之中,他所有的创作都和死亡和记忆有关。

Reliquaire, 1990

波尔坦斯基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许许多多时代记忆。比如他的代表作《无人(Personnes)》:数不清的废旧衣物堆积成一座小山,一个巨大的起重机钩爪,一遍遍地抓起衣物又抛下。

在法语中,Personnes 有着“人们”和“无人”的双重含义。作品首次展出时,策展人是这样评价它的:“命运起重机倾倒的那些无人认领的衣服,实际上属于每一个人,时尚和色彩的差异在此变得微不足道。人类的痕迹是如此可笑地相似,没有谁能幸免于终会消亡的命运以及茫茫的未知。”

Personnes,无人,2010

波尔坦斯基致力于营造“缺席”,他的作品里没有任何人在场,但逝者与生者交错的影子却无处不在,不管是在日本濑户内海的丰岛上建立的、已经采集 12 多万人心跳声的“心跳档案馆(the Heart Archive)” ,记录艺术家本人出生至今所度过的秒数、在他死亡之时才会停止的《最后一秒(The Last Second)》,将无名逝者肖像摆放成祭坛形式的《祭台》和《纪念碑》系列等等,无不都在发出叩问:记忆在多大程度上塑造了我们人性的意识?

The Heart Archive, 心跳博物馆

The Last Second,最后一秒

Monument, 纪念碑,1987

“我的工作是关于死亡的事实”, 波尔坦斯基这样阐释自己作品中那些逝去的人:

他们活着的时候,有人选择他们,有人爱他们,但此刻,他们的生命已经凋亡了。然而一旦你认定一件衣物或其他的某件物品对应着不同的个体时,在展览上展示它们就像给这些“遗物”带来了新的生命,这是一种复活。

Coming and Gone


  埃及 | 开罗

  死亡之城

生者和亡者的共存之地

这里是号称“世界上最奇特的墓地”的地方。


位于埃及首都开罗东南部的旧城区,是一片历史极其悠久的坟场,容纳了百万个墓穴。但它同时也是一片巨大而混乱的贫民窟。因为这个区域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就聚集了许多无法负担市中心住房的低收入者,以及大量从周边国家逃过来的难民。

开罗死亡之城

和我们概念中人迹罕至的墓园不同,在这里,近百万人与死者毗邻而居。他们或居住在陵墓中,充当守墓者以获取微薄收入,或在墓地边搭起简陋的住处,这其中不乏在墓地出生、长大,然后又葬在这片墓地的终生居民。所以,它确实是名副其实的生者与死者共存之地, “死亡之城(City of the Dead)”也因此而得名。

开罗死亡之城,图片来自omerfares

开罗死亡之城

尽管被称为“死亡之城”,但它的气氛并不肃杀,相反,这一带人口密集,水电煤设施、清真寺、邮局和警察局等等一应俱全,活着的人和死去的人形成了一种奇异的和谐。最近两年更是有“复活”的迹象:

一名埃及妇女在陵墓旁做饭。

她在开罗的死亡之城里住了40年。

Photograph By Mohamed Abd el-Ghany, REUTERS

来自阿联酋的三位建筑师 Mouaz Abouzaid、Bassel Omara 和 Ahmed Hammad,提出了名叫“Sheltainer”的住宅解决方案。他们建议,将当地附近港口大量价格低廉的废弃集装箱利用起来,为没有固定居所的人们建造微型住宅,同时引入卫生设置和邻里文化。这个项目或许能给这片热闹却并不轻松的土地,带来新的希望。

当地居民在注视着人们在死亡之城中运送棺木。

Photo Credit:Asmaa Waguih/Reuters



萨缪尔·法努斯 《墓志铭图书馆》

人们希望用怎样的文字长存世间?

一本收集了众多名人和普通人墓志铭的纸质图书馆。

各种风格的墓志铭被按照主题分类:“悲伤,心酸,哀怨”“奇异,哥特,古怪,荒诞”“死于非命或英年早逝”,等等。有些令人悲伤(“从未有人聆听过我”),有些带点黑色幽默(“走开——我睡觉呢”),有些则更像是人生箴言(“我曾经与你们一样,你们终将与我一样”),甚至还有极少数属于某只动物(“真是一只好猫”)。

如果说有什么样的文字可以让人不那么害怕死亡,《墓志铭图书馆》大概就是其中之一。看看那些逝者和纪念者们的心声,也许你会对书中的这段墓志铭有更深的体会:

“他们尝到人生这杯苦酒;

还未将自己的那份全饮入喉,

便转过了他们小小的脑袋,

厌恶这味道一一自世间离开。”



策划 / NOWNESS社交媒体部

🕙✉️🕙

 来聊 

 在你死后,你希望拥有什么样的墓志铭? 


NOWNESS


更多「周末推荐」系列

本文由 NOWNESS 独家发布,未经许可请勿复制转载

点击阅读原文观看更多影片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