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音乐一响,你就知道可以收摊回家了
🎂
今日份的大型怀旧
(Kenny G 64岁生日快乐)
Going Home - Kenny G
在中国,你问任何一个经历过 1990 年代的中年人 Kenny G 是谁,ta 可能一脸困惑,但是,一旦你拿手机放起《Going Home(回家)》,ta 一定马上就懂了。
听到这首歌,你可能就会想起,嚼着大大泡泡糖,哼着《侏罗纪公园》的旋律,手里拿着《忍者神龟》连环画,回到家,准备打开电视,看一集配音有股大碴子味儿的辽艺版《变形金刚》的那个遥远的九十年代。
即使没有这样的童年经历,你一定还记得:
“现在距离我们超市关门打烊的时间还有15分钟,又到了和您说再见的时候了。请您尽快挑选好您所需要的商品到收银台结账……”
对,我们要说的,就是那个背景音乐。
《回家》可能是在中国
播放最多次的爵士乐
2015 年,纽约时报有一篇报道,叫做《China Says Goodbye in the Key of G: Kenny G(肯尼·基:在中国表达“晚安”的关键词)》。
在96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国土上,几乎每一个市集、超市和图书馆都会在打烊前反复播放他的《Going Home》,达到赶走客人或让摊主开始收拾的目的。
南京地铁有个都市传说,中华门站员工因为失恋,反复播放了三年的《好心分手》;而在北京潘家园古玩市场,每天闭园之前,市场里都会放一个半小时Kenny G的名曲《Going Home》,整整放了20年。
《Going Home》全曲近5分钟,算上播放间隙,每天能在潘家园古玩市场被播放大约18遍——如果摸金校尉胡八一和Shirly杨真的在潘家园摆过摊,远在美国的他们年过半百,怀念起当初恋爱的BGM,极有可能是Kenny G的《Going Home》,想想真是有一种次元壁被打破的感觉。
无论是“我恭喜你发财,恭喜你进财”“好运来,接着来”,或者是任何哪一首正当红的流行神曲,最后都殊途同归,变成了一曲销魂的《Going Home》。
菲茨杰拉德曾说美国的 1920s 是 Jazz时代,那么 1990s,一定可以称之为“由 Kenny G领衔的Smooth Jazz(柔和爵士)时代”。
爵士风情 Mo' Better Blues (1990)
Kenny G 和 Smooth Jazz
说到Smooth Jazz,先要把时间扭回到 1970 年代。
跨界Jazz音乐在1970 年代蓬勃发展,那时,Billboard的报道里会这样写:"爵士和流行之间的隔阂缩小了"。
就连热爱爵士乐队的村上春树,也开始混听 Surf Rock 风格的 The Beach Boys 和正儿八经的爵士乐手 Wes Montgomery,甚至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死时最妙的感觉是“噢,能在哪里听一听 The Beach Boys 该有多好啊!”
The Beach Boys 专辑 Pet Sounds
The Beach Boys 录制 Pet Sounds
演唱过《廊桥遗梦》插曲、在主流爵士界具有很高的地位的乔治本森(George Benson),也在1970年写了张“不太一样”的专辑《Breezin》。
廊桥遗梦 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 (1995)
不过,在那个时候,这种“跨界”风格还没有得到主流爵士乐界的接受,他们觉得George Benson背叛了爵士乐,专注于爵士乐领域 Downbeat 杂志当时就评论说:“听George Benson的这张专辑,就像是在看马龙·白兰度在轻喜剧《三个臭皮匠》里跨界反串……荒谬!”
不过,这些乐评对普通听众来说并不重要。《Breezin》里的歌曲《This Masquerade》最高冲上了Billboard 100第 10 的位置,并获得了 1977 年格莱美年度最佳唱片奖。
到了70年代末,已经有数十名音乐家追随George Benson和Grover的脚步,走上了这种轻快、混杂流行乐元素的爵士之路。当年那些对Smooth嗤之以鼻的音乐家们,也开始学习这种风格,那时候电视上最受欢迎的电视剧《出租汽车(Taxi)》,用的就是一首流行-爵士单曲作为主题曲。
出租汽车 Taxi (1978)
但问题来了,电台不知道用什么来称呼这些音乐:“这东西不像Jazz,但确实是好东西,我能感觉得到。”
直到有一天,一个女听众无意间说:“这东西听起来很 Jazz,很柔和顺畅,那就是柔和爵士(Smooth Jazz)。”当她说出“Smooth Jazz”的这个名词时,所有的采访者都一致认为,这事成了。从此,这种曲风有了一个正式的名字。
“其实我
从来没有上过音乐课”
Kenny G 来自西雅图,西海岸的西雅图。如果说,Jazz的故都是南方的新奥尔良,那么 Smooth Jazz 的新首都就是西海岸。
Smooth Jazz 走红之后,西海岸的电台直接转型成为“爵士电台”。人们吃饭、睡觉、洗衣服时,都打开了Smooth Jazz,就像前几年的大街上,到处都能听到“民谣”的声音。很多柔和爵士的爱好者都是美国的白领,他们边上班边听广播,电台每小时都能收到上百封点播传真,就好像Smooth Jazz永远不会过时一样。
独领风骚 Clueless (1995)
收听记录显示,自1987年洛杉矶 KTWV 波浪电台首播、爵士电台崛起之后,在 1997年这股浪潮达到了巅峰 ,同年,来自西海岸Kenny G用高音萨克斯吹奏F大调长达45分钟47秒,达成“萨克斯风单音最长不换气吹奏时间”的吉尼斯纪录。
Kenny G的首张专辑是乐团老板Jeff Lorber制作的。他担任了主要的演奏,但是专辑却在老板的Smooth Jazz乐团的名字下。回忆当年,Kenny G拿着自己的萨克斯对老板说,要离开这里去做自己的专辑:
“他真的很伤心。我理解他。是他发现了我,把我带到了当时的高度。可我还是对他说:‘兄弟我不需要你了,我要单干了。’”
Kenny G 的首张同名专辑
Kenny G 与 Jeff Lorber合影
在 Kenny G 出现之前,萨克斯一直是乐坛的配角。凭借独具个人特色的高音萨克斯吹奏,Kenny G 改变了人们对萨克斯的认识,萨克斯从此俨然成为都市浪漫的代名词——当然,这中间也包括中国人。自此,Kenny G的萨克斯声音乐挤进了商场、电梯、酒店大堂、超市和家庭妇女的厨房浴室,也包括销售榜的尖端。
如果说,“Smooth Jazz”激怒了所有爵士乐手和乐迷,那么Kenny G则把他们的怒气槽彻底填满。1986年,Kenny G去了趟Oprah脱口秀,Oprah代表了占据主流的老爵士迷们向他发出拷问:“你这小子都用萨克斯干了些啥?”
Kenny G和盘托出: “其实我从来没有上过音乐课。”
Photo Credits: Paul Natkin
Kenny G 在奥普拉脱口秀上表演
多年之后,在新兴爵士明星几近绝迹的21世纪,我们可以从悄然崛起的美国爵士萨克斯风演奏家Kamasi Washington 的一次无意间对自己的吐槽,反推出Kenny G成功的原因:“是双节奏组、弦乐、还是合唱团?都不是,那些只是工具。我所做的,和那些曾做出具影响力专辑的所有音乐家都一样,不遵循规则,而是去创造规则。”创造规则,这其实才是 Kenny G 的音乐密码。
当然,那个时代的爵士明星也不止 Kenny G 一个:1980年代,爵士编曲大家Quincy Jones入主Michael Jackson制作团队。这位才华横溢的音乐家,早就摸清了制造流行音乐的门道:他把当时所有黑人音乐元素,从放克、迪斯科、灵魂乐到爵士,统统都巧妙地融到了MJ的音乐中。结果大家都知道了,MJ成为了一代流行天王——新兴爵士到底能不能成功,其实答案的端倪早就被时代给出了。
Quincy Jones 和 Michael Jackson
浪潮过去了
那么,曾经炙手可热Kenny G究竟是怎么被时代“干掉”的呢?同样也跟“流行”的变化有关。
21世纪的世界音乐格局,早已进入均质化时代。老的音乐荣光,变成新音乐的素材。
“我不喜欢纯爵士,我就是喜欢流行爵士”、“我喜欢Bebop”、“我喜欢Jazzy Hip-Hop”……年轻的乐手们流行弹得腻了,爵士又玩不通,只好目标转向 Rare Groove或 Fusion 这些融合风格。
Photo Credits: Scott Harrison
2005 Getty Images
采样、融合,创造,无数种新兴风格都在呈现。年轻人不再喜欢爵士乐,年轻人喜欢的年轻人们:无论是碧梨们还是华晨宇们,已经很难用一种具象的风格概括。
2000年,一家叫做Arbitron的收听率调查公司公司引进了一项新科技——“便携式观众计数器”(PPM)。但吊诡的是,因为Smooth Jazz太轻柔了,这种计数器计算出的Smooth Jazz效果为0。一时间,大家都觉得没人听Smooth Jazz了,广告商不再投钱给没人收听的jazz电台,于是 Kenny G 和 Smooth Jazz 江河日下。
新京报的书评栏目里说:爵士乐也曾有它万人热捧的时代。不过,不是今天,也不是在中国。如此,它俯首,低声,隐入生活,让欣赏的继续欣赏。
你一定觉得Kenny G很幸运,至少踩中过时代脉搏,但即便是这种“幸运”,背后也是多年的努力。
Kenny G曾经在twitter上说:“我每天花3小时在萨克斯练习上,这并没有没什么了不起。不过,如果有谁40年如一日,每天都花3小时在一件事情上,谁都会变得很厉害。”
近十年来成就最接近Kenny G,却依旧没有出圈的Kamasi Washington说,现在的爵士音乐家很多都是“谦卑到一种狼狈的地步”,对过往的音乐太崇敬,以至于忘记自己音乐的重要性。
Kamasi Washington 和 The Next Step
万幸的是,Kenny G一头卷发,因为门牙漏风,不得不斜着嘴吹起萨克斯,在那个时代留下了极高的辨识度。不然,世界上没准又会多出一例《Searching for Sugar Man》,少了一个中国人避不开的怀旧文化符号,岂不是一个小小的遗憾。
千禧年以后,无论是钟爱Kenny G领衔Smooth Jazz的爵士乐爱好者,亦或是把Smooth Jazz视为“娘炮”的爵士乐原教旨主义,大多数人的收听场景,可能不再是音乐节的广场,也不再是现场演出的酒吧,他们在家中听,捧着本村上春树的旧小说听Jazz,尽管村上提到的Jazz酒吧都已经关张大吉……
21世纪的文艺青年们,也许会对各种音乐流派倒背如流,但不管新千年之后的我们之后听到了什么,脑海里爵士时代留下来的余味依然会久久回荡——那是爵士,也是我们无法再回去的黄金时代。
🕙✉️🕙
来聊
你最喜欢哪一首Smooth Jazz?
撰文 / Mr.HU
排版 / Thea
NOWNESS
更多“音乐”系列
NOWNESS
捕捉日常生活中的新奇与不凡
CONTACT US
合作/投稿请联系
wusiyue@modernmedia.com.cn
本文由 NOWNESS 独家发布,未经许可请勿复制转载
点击阅读原文观看更多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