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位摄影师,在一座“网红”渔村的拍照之旅

Karen NOWNESS现在
2024-09-07


🏞


这几天,小红书发表了一份公告,为一些“过度滤镜和PS”的照片向用户道歉。一部分人因为“照骗”得到管理而叫好,也有一部分人因为普通人的“摄影自由”得到干涉而表示遗憾。我们只是想“让照片更好看“的简单想法,到底有没有问题呢?


我们的一位作者 Karen 跟随网红摄影团去往了福建霞浦,这个地方也因为摆拍严重而争议不少,以下是同时作为风光摄影师的她写下的文字记录和部分感悟。



作为一名风光摄影师,霞浦的大名我早有耳闻。虽然只是福建东北沿海的一座县城,却是国内号称“最美的风光摄影圣地”之一,让人心痒痒地想去一探究竟;但一想到这里也是“摆拍圣地”,又想放过自己,不去挠这痒痒、上那些照骗的当。

做功课时我了解到,在霞浦长达486公里的海岸线上,最吸引人的是独具特色的滩涂风光。滩涂就是地理学上所说的“潮间带”,这种分布在海湾、泻湖或河口的沉积地带,是大海潮汐高潮位和低潮位之间滩地,涨潮时被淹没,落潮时又会露出水面。

这种由潮汐决定的律动,一天会发生两次。也就是说,掌握了潮汐的节奏,才能抓住霞浦最美的时刻。地球与太阳和月亮的互动,塑造了霞浦的海岸线一半的模样,而另一半,则是来自于霞浦人在滩涂上的耕作,渔排、茅屋、浮标、渔网……这些都是光影与人类的共同舞蹈。

但就这样出发肯定是不行的。

土生土长的霞浦美少女S长住在福州,当我向她寻求推荐时,她还以为我是要去旅行,果断拒绝——“我这个霞浦人都不推荐去那儿玩”。在确定了我是要去摄影之后,她推荐了一个摄影团给我,“他们的审美还不错”,但还是不忘加上一句,“要是不好玩,可别怪我”。

我仔细看了公众号里的图片,有不少似曾相识的戏剧化场景,落日下耀眼的金色沙滩、曲线优美的S形鱼排、水墨画般的渔人与红树林……确实过目难忘让人心动。但,这些画面都是真实的吗?虽然我知道摄影跟“玩”不一样,但即便是耐心等来的画面,会跟图片一样吗?


Day1

海带晒场


到达目的地的第一天,午后1点,我们在霞浦县城集合,一个小时后,来到了一个山谷中的海带晒场。

绳索已经被挂上了乡村道路两侧的小山头,绳索带有滑轮和挂钩,方便把海带运送到道路上方。海里的藻类成了离地面十多米的方阵,简直是悬在空中的装置艺术。

“大家可以走上这个小山坡,拍海带挂在山谷里的全景”“这里有工人在劳作,可以拍一些人像”……向导迅速带我们进入了霞浦的“拍摄模式”,把机位和景深交代得清清楚楚。

但其实,也说不上摆拍。把一捆捆十几公斤湿漉漉的海带搬上巨人版“晾衣绳”的,并不是模特,而是实打实的工人。他们穿着防水的背带裤,带着袖套和手套,相互吆喝着把海带挂到绳子上,神情特别专注,只有在挂完一整根长绳等待下一根就位的间隙,才相互说笑一番。

我能感觉到,我们这些“外人”并不太受欢迎:当几个人端着相机对着工人们一字排开时,他们都把脸别过去。帮我们“破冰”的竟然是当天的主角——海带,这种看起来无害的物体其实有个最可怕的特性,“滑”,滑到连花滑世界冠军踩上去都会摔倒的那种。一位大姐就因为拍照入迷而中了招,多亏身旁一左一右两位男士把她拎了起来。

一圈人的哄笑让工人们回了头,招呼我们一定要小心脚下,避开这些“地雷”。大家也就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起来。

“现在是海带收获的季节,特别需要人手,工资高,很多外地人会来做临时工”,其实眼前的景象,就跟内陆的丰收时节一样,但霞浦摄影人让这里变成了非刻意搭建的摄影棚。

绕到小山坡背后才发现主战场,这个山谷里晒海带的场地从山脚延伸到半山腰,密密麻麻足以让密恐患者随时晕厥,难以想象这么几个人是如何完成如此庞大的工作量的。

傍晚时分,向导吆喝着让我们抓住偶尔露脸的夕阳拍海带。逆着光,海带被镶上了金边。

晚餐安排在了县城酒店附近的一个餐馆里,不期待会好吃的团餐,竟然意外的不错。事实上,随后几天我们都在同一个餐厅吃饭,竟然没吃到重样的菜式。霞浦的县城也比想象的更繁华,除了市场和商场,这里还有博物馆、科技馆和大剧院。向导很得意的介绍说,霞浦经济发展得挺好,可以放心来吃海鲜,不宰客。


DAY2

海排日出


这个清晨,为了赶上5点日出前的blue hour,我们三点半就从酒店出发了。

路上一个小时的车程,都在听着司机师傅没睡饱的牢骚,在霞浦的几天中我都感受着这样的氛围——很商业化,但又很难称得上服务优秀。酒店前台、餐馆老板、景点保安,都在很热情地分享关于霞浦的知识点,但我总感觉他们都没说到要点上。

下青山大桥就面对着东方,但清早模糊的光线让构图有些困难,直到5点左右,阳光终于勉强从云层后露了个小脸。跟它一同登台的还有一对夫妇,他们摇着小竹筏来“耕作”牡蛎农场。两个人虽默默无语但配合默契,先交替着摇船来到渔排之中,再蹲下来料理水下的产品,青绿的水面时不时泛起一团泥浆色。

我正感叹着现在依然有人遵循着日出而作的生活,一旁的向导告诉我,就在桥的另一面,仍然有一些老人住在船里,现在虽然生活条件改善了,他们的后辈们也盖起了楼房,但老人们习惯了水上的吉普赛生活,“住在岸上反而睡不着了”。这时有人惊呼“有海豚”,只见远处靠岸边的开阔水域里,一只粉白的江豚浮出水面,它一会儿露出头一会儿潜入深处,想来靠牡蛎充饥的一天,not so bad。


苏堤村线面


这个叫做“苏堤”的小村,因为清秀的名字,让我有了遐想的空间。

到达之后的第一感觉果然是“好美”:水雾轻绕着村口的小桥,河水顺着S湾奔远方而去,连山半腰的高速公路都有旖旎的线条……要不是参加摄影团,作为游客的我怎么会来到这里?

我们来这拍摄的“模特”其实是一家人,两夫妇常年以做面线为生,2岁出头的儿子有时候会来帮忙,作坊其实就是自家一楼二三十平的大厅。很快,我们拍烦了室内的镜头,挪到户外等着他们做完准备拍挂面线。

不同于常见的面条,霞浦人喜欢把面粉拉成纤细的长条“面线”,纤细如丝线,晾起来会有种半透明的质感,自带梦幻的气氛。于是,成品连带制作的过程,都成为了拍摄的项目。

挂面线是个技术活儿,需要克服面粉的重力,把这些看似轻盈的物体抖平了挂上相距2米的架子两头。拍挂面线更是一场埋伏战,一不小心你的队友就会在你的镜头里穿帮。看一亩地的场子里人多了起来,向导振臂一呼,“大家集合去楼上拍吧”,原来作坊的4楼天台是另一个取景点,换上长焦,又有了新视野。


东壁岗尾海滩


下午,顶着烈日,我们到海港拍摄为休渔期的渔船刷油漆的女人们,他们说出海干活的是男人,船靠岸干活的就是女人了。东壁的岗尾海滩就在我们回城的路上,这里的知名度有多高,从旅游巴士的数量就可见一斑。拍摄的要点是站在大桥上,拍桥下沙滩上被流水冲刷出来的图案。游客已经占据了大桥靠海的一边,但他们都像是带着神圣的任务,虽然正顶着烈日,也不敢挪动半分。

夕阳时分,光线把沙滩染成耀眼的金色,穿红衣戴斗笠的模特早已经准备好了,做那个给画面带来生气的人物剪影。老法师们架起三脚架,桥上早已没法见缝插针,各个摄影团的领队们来回穿梭,与团员们交流着,指点每一个最佳构图。

2天后我们又回到这里,阴天的光线制造了不了戏剧化的场景,桥上的一位向导拿着手机,一再指导模特向什么方向移动,停在哪里、面向何方、再来一次,几番试探下来毫无成果,终于,大家都放弃了。模特下班后走上桥来,跟客户结算工钱,让人终于有机会近距离地看看她。虽然连脸都也是被裹得严严实实的,我还是想要跟她聊几句,于是凑上前去问要不要看拍她的照片。

“不用了”,虽然是很礼貌地回答,但我能觉察到她语气里的冷漠,比起日常生活里拍照的时刻,也许这只是一个能拿到报酬的工作。据说,在霞浦常年为摄影人做模特的有好几百人,每天也是被几百号人拍,一张照片好不好看,有什么关系呢?


DAY3

鹅湾红树林


第三天的天气并不算理想,我们也就很理想地不需要早起拍日出。正常吃完早餐来到红树林,下车便发现自己在一个山顶的观景台上,水上的红树林大概在几公里之外了。

“找个地方放三脚架,把长焦镜头装起来,潮水很快涨上来了”,向导周到地吩咐着。

我们其实来晚了,摄影观景台的最高点的最佳位置已经被其他团抢了,只剩下最低两排可供选择。小心翼翼地避开遮挡物撑开三脚架,不时对着取景框左看看右看看,水位的变化微妙,而大气压像是把我们关进了个高压锅,潮湿的空气随时要逼出身体里的水分。大概1小时的等待里,夹杂着躲避蚊子的不停跺脚和湿热里的不耐烦,加上几个后来者总想见缝插针,随时都是一场“机位保护战”。

随着潮水的上涨,山海间的诗情画意终于漫出,云层里透出的一片光就点亮了棚屋和芦苇之间的水面。水继续上涨,原来可以拍全身照的红树林只剩下了树冠,营造出一种海上迷宫的迷幻之感。模特摇着小船出现了,他们熟练地在每一个恰好的空隙处稍微停留,等着岸上的人们按下快门。

等船划到红树林边缘,“停在那里,等我指令,准备撒网”,一阵扩音喇叭的呼喊划破了宁静,原来今天的指挥用的是原始联络工具,接着是人群一阵的手忙脚乱——“等会儿,等我换个镜头”“哎我调一下快门”……又是一阵沉默和询问之后,“一、二、三,撒!”一串快门如冲锋枪般连续激发,我也手忙角落地边按快门边笑出了声——这撒网的姿势,跟我在网上做功课时看到的一模一样!一模一样!说是从另一种图里“复制”“粘贴”的也不为过。


杜家堡人像


没有身在临海的我,当时虽然惊讶,却无法想象这是什么情形。等到跟家人汇合,在车里才真正看到了大桥下被雨淹没的道路,桥墩下停着一辆黑色轿车,轮胎只有一小半部分露在外面,旁边几个戴着安全帽的工人正在设法打开井盖,水几乎已经淹到了他们的膝盖。三个同样来自长江沿岸小城的人,并不是没见过水和浪,但对这样的场景仍心有余悸。幸好,来接我的表叔用精妙的驾驶技术开离了这里。

驱车1个多小时到的赤溪藏在群山之中,这是一个贫困村,得益于近年来的扶贫项目,不少村民做起了旅游业,村子里也有了些小餐馆和便利店。

杜家堡虽然是个古建筑,但已经被改造成了景点。除了一些对当地历史的简单陈列,一出一出的院子里都是刻意摆放的油纸伞、酒坛、斗笠等等道具,一看就是为摄影爱好者服务的。两个年轻女孩儿被安排做我们的模特,她们没什么经验,被大家指挥得有些拘谨,举着伞摆了一会儿pose就嚷嚷着说累了、换到厨房的土灶边生火又被熏得眼泪直流,让人又好气又好笑。


DAY4

南湾围网雨中


这个被称为“甲骨文”的地方,是让我最好奇的一处拍摄点:本是南湾村的一处滩涂,因为养殖的需要修建了很多围堰,高低长短毫无规律,却在潮水的助力下,某些时刻仿若浮在水面上的书法。而著名的五彩围网就在“甲骨文”旁边,彩色的圆圈本是养殖螃蟹的场地,被废弃后没有拆除,给水面注入了一些游乐园的气氛。

停车场离观景台大概要步行15分钟,路过的滩涂还在退潮时刻,泥泞得让人不想多看一眼,但竟然还有一个带着锄头的老人在其中漫步。“他是在找螃蟹”,旁边有人给我解了惑。

来到山头上的观景台,我们很幸福地占到了有雨棚的最高一层,静待向导的安排。没一会儿,滩涂原来裸露的地表迅速被潮水藏了起来。“模特”从远处的大桥方向驶来,还没开到“甲骨文”就遇到了倾盆大雨。模特戴起了斗笠在雨中穿梭,点点的芦苇田反倒有了二进制数据的即视感,小船似乎在穿越一个矩阵里。

终于,雨在模特接近目标时停了下来,又悠然地穿梭在每一个恰到好处的空隙。潮水盛满之时,眼前的景象已经完全不同,“甲骨文”消失在了水面之下,所有的多余的点和竖线都隐藏起来,我得到了一张简约画。


小皓滩


名字特别可爱的沙滩“小皓”,是另一个iconic的打卡点,观景台依然是在山上,只有潮水涨起来的那段时间,浪花是带着银边的“理想状态”,沙滩也会在光线下可能呈现出耀眼的底色。但,一切都是需要运气的。

我们正在流畅地拍着海浪和模特,三个人与海浪线条的组合让画面特别和谐。但没过多久,画面下方的人越来越多——另一个团队约来的模特也到达规定地点了,6个人的画面让劳作竟然有了团建feel。然后便是调整、重新构图,避开不必要的模特、左右的长镜头和时不时出现的无人机……其实与每一天的经历一样,但这些打岔的“烦恼”,让我这个不是那么想正经拍摄的摄影师也感觉有趣起来。

向导说曾经有个游客在观景台上眼泪汪汪地问他,老师,这就是小皓滩?小女孩因为看了一张特别美的照片,心心念念要亲眼来看一眼,却没想到这里只有一片无人的沙滩而已。想起早上尚未涨潮的滩涂和S一再强调的“不好玩”,大概很多游客都不曾预料到,霞浦有着涨潮退潮两种截然不同的脸。


DAY5

北岐滩涂

又是一个星夜兼程的凌晨,穿过小村,4点半的北歧的观景台上,没有了位置争夺战,只有开阔的视野。更幸运的是,我们拥有了一个正宗的“日出之前”——幽蓝的天空、闪烁的鱼灯,交织着光明即将到达的期待。

但诗意马上就被现实打破。向导在电话里喊着听不懂的方言,似乎是在跟还没上班的模特们沟通。来到福州周边,已经离开了闽南语的地界,身边的本地人现场口译:模特埋怨向导早上没有打电话叫他,向导说前一晚就说好时间了,口气里似乎还带着安慰。

我们的好运气在日出时分结束,沙滩显露出没有阳光滋养的沙黄色,特别的虎皮纹在阳光下也只是一些脏脏的阴影。我正准备提前收工,云层的移动带来了水面光影的变幻,如同游走的舞台灯光带来了动态,向导掏出手机指点着模特们的走位,在水面的高光处摆出各种造型。在接下来的1个多小时里,我们像是无法思考的工具人,为每一次大自然灵光一现的画面惊呼。

《纽约时报》是这样评价霞浦的:“这是个位于中国东海岸的主题乐园。业余摄影师们用这个视觉工厂来为他们从未有过的拍摄的对象、也从未有过的经历制造图片证据”——“主题乐园”这个说法非常贴切,但在霞浦拍摄依然是极需要经验和运气的,很多美景虽然说是“人造”,但最终还是要依靠潮汐和光线。即便向导们把构图、角度和模特都安排得明明白白,但这些都有赖于自然之手,最终,还是那些随机的因素,赋予了画面的真实。

清晨5点上工的耕海人、潮水来临前的拾螃蟹者、烈日下包裹严实的漆船女……靠海为生的日子,比镜头下的画面呈现的辛苦得多。旅行网站上总是不乏 “又脏又乱”的评价,游客们大概还是低估了当地的生活条件。但其实,这里的“模特”们并不在意人们拍摄他们的动机和成果,或者有没有伪造他们的生活,一路上我总有些“没找到要点”的感觉,大概是因为我们拍下的瞬间,只是他们从真实生活里抽身,为我们“摆拍”的那一刻——“乐园”是属于游客的,努力生活才是当地人的焦点。

也许是霞浦已经因为摆拍名声在外,我感觉这趟旅行不算被“照骗”了。旅行虽没有了日常生活的压力,也会有意想不到的琐碎和曲折,也免不了无聊和乏味。倘如生活真的是本小说,那霞浦的风景就是众多摄影师为你精选的highlight。别把期望值调得太高就是,毕竟,“当我们急着想将一件事情变得更美时,反而会削减其美感。”



🕙✉️🕙

 来聊 

你在网红景点的旅游经历是什么样子的?




撰文&摄影/Karen

编辑/Svet、Thea

排版 /Claire


NOWNESS

第三届 #NOWNESS天才计划# 评审团官宣!

今年,我们很荣幸邀请到导演  李少红、音乐人 张亚东、制片人 黄旭峰、演员 张钧甯、艺术家 陆扬、出版人 肖耀辉担任本次活动的评委,NOWNESS期待与他们共同挖掘新一代的影像创作者。我们将在11月10日正式公布12部入围短片,同时,敬请期待11月底在上海的线下展映活动。




更多「城市手记」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NOWNESS现在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