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业压力成学生自杀首因,禁用手机也可能引发惨案

李一陵 校长高参 2021-09-22


日前,《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8)》在京发布,报告对中小学生自杀现象的调查发人深省。

 

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中小学生自杀问题研究”课题组统计显示,2016年10月至2017年9月,电子媒体报道及非媒体报道的网络信息中,共计确认392例儿童青少年自杀死亡及自杀未遂的信息,其中明确标注为中小学生的信息为267例。

 

报告指出中小学自杀现象呈以下特点:


在年龄年级分布上:


中学生的自杀状况比小学生更为严峻。在显示有年龄的信息中,13-17岁五个年龄的死亡及未遂案例之和是8-12岁五个年龄案例之和的4.7倍。


在性别分布上:


男性中小学生死亡及未遂案例的比例均高于女性。尤其是在自杀死亡的案例报告中,男性中小学生案例数量约女性案例数量的1.6倍。


在时间段分布上:


自杀及未遂的发生情况形成明显的波峰与波谷,开学季前后居多。寒暑假期间数量相对少;而新学期开学前后的4月、5月、9月自杀死亡案例数量最多。


从采取自杀方式来看:


跳楼、跳河、服毒(服药)、上吊是中小学生进行自杀行为的主要方式,在死亡及未遂案例中有超过六成采取了跳楼方式。在案例事发地点中,家中和校园内是主要场所。


除跳河、跳崖、撞车、跳火车、卧轨等各类事发场所为自然环境或特定地点外,中小学生死亡及未遂案例主要发生在家中和校园内。


自杀现象一直存在着城乡差异,农村自杀率显著高于城市,但报告发现,城市的初中、小学学龄儿童自杀率却超过农村


2011-2015年,农村的5-9岁组自杀率逐年下降,而城市的10-14岁组自杀率呈现上升趋势。2015年,城市的5-9岁组、10-14岁组自杀率都超过了农村同年龄组自杀率。

 

学业压力是自杀首因


国家卫生部的一项数据显示,自杀在中国人死亡原因中居第5位,15岁至35岁年龄段的青壮年中,自杀位列死因首位。而在全球,自杀也是导致15至19岁青少年死亡的五大原因之一。

 

但在花一样的年纪,一些学生为什么会选择自杀?

 

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中小学生自杀问题研究”课题组的报告统计指出,家庭矛盾共有72例,占比33%,紧接着是学业压力,共有55例,占比26%,其他依次为师生矛盾(35例,16%)、心理问题(21例,10%)、情感纠纷(11例,5%)、校园欺凌(9例,4%),其他问题(12例,6%)。

 

虽然从统计上看家庭矛盾占比最高,但报告认为:“考虑间接作用的话,学业压力可能才是中小学生自杀的首要原因。”


因为诸如“父母责备其成绩退步”、“作业未完成被家长批评”、“因学业与家长发生口角”等相当一部分家庭矛盾案例的冲突根源是学业压力。

 

师生矛盾案例亦有类似情况,诸如“自习或上课被老师没收手机批评”等的冲突根源也是学业压力。学业压力不是仅仅对中小学生起作用,也对学生家长、老师产生诸多影响,激化了学生与家长、老师之间的对立情绪。

 

同时,报告指出,“手机”成为中小学生自杀案例的特殊存在,调查中因手机引发的自杀案例涉及比例超过10%,反映出信息化时代中小学生对智能手机的深刻的心理依赖。

 

自杀源于对自身存在价值的彻底否定,或者是绝望、或者是愤怒、或者是痛苦。


一些青少年遇到家庭矛盾、学业压力、师生矛盾、情感纠纷、校园欺凌等问题时,对生命的意义认识不清,无法合理掌控自身的情绪,再加上与父母老师交流的匮乏,无法自己消解,便可能采用“自杀”的方式一了百了。

 

世界卫生组织出版的《预防自杀:一项全球要务》指出:


“自杀是个复杂现象,极少由单一原因引起。生物、遗传、社会、心理、文化和其他环境因素相互作用下可能引发自杀行为,一些人选择如此,但同样程度甚至更恶劣的遭遇下有一些人仍然选择活着。无论如何,自杀在所有国家都是需要严峻处理的公共健康问题。最重要的是,多数自杀是可以预防的。”

 


预防自杀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但对于中小学生自杀预防来说,学校应该是主战场。

 

1、为孩子减轻学业压力

 

学业压力是中小学生自杀的首要原因。根源在于,家长、学校乃至于社会对中小学生所施加的有形或无形的心理压力:升学,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

 

报告认为,切实降低学业压力应是通往幸福,预防自杀的关键路径。对于学校来说,如何做,才能尊重教育规律,为每个孩子提供合适的教育,帮助每个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2、提高生命教育效果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石中英认为,“真正直接引发自杀者在某一时刻下定决心结束自己生命的,是人生意义的匮乏感”。

 

去年,起源于俄罗斯的蓝鲸游戏,造成了至少130名俄罗斯青少年自杀,西欧也有不少跟随者。蓝鲸游戏传入中国,就曾引发担忧。这个游戏诱导青少年走向死亡就在于加深了青少年人生意义的匮乏感。


在这个游戏里,指令人用青少年的语言和同他们交流,深谙参与者寻求刺激却又无处释放的心理,吸引他们参与游戏。


比如,他会给女孩灌输你很胖的观念,对男孩灌输你是一个失败者的观念。然后告诉你,“这个世界已经容不下你了,另一个世界会接受你”,加深青少年的无力感与孤独感、挫败感,从而刺激青少年的死亡本能。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学会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以及生命与天人物我之间的关系,是生命教育的使命。

 

目前,国内很多学校已经开始生命教育,开设了相关课程,但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这些课程并不受到重视,效果堪忧。


据深圳某区各中小学随机选取近千名中学生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 16%的中学生表示生命教育“非正规地接受过一点”,16%的中学生表示“一无所知,没有接受过”,18%的中学生表示“说不清楚”。

 

越是处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越是面对巨大的学习压力,越要发挥好生命教育的作用。而且,必须改变生命教育重知识传授、轻实践体验的问题。日本注重把课堂教育与实践体验活动相结合,值得借鉴。


比如:通过运动会、郊游、各种节日、庆典庆祝活动、班会、学生会和俱乐部活动等渠道,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热情,为学生提供张扬个性、提高实践能力的平台。通过集体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等品质。


如与社区合作开展诸如花道、茶道等传统艺能、技术活动,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敬畏生命之心,丰富其生活体验,提高其生存能力。

 

3、把死亡教育列为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中国,对“死”这个字,很多老师和家长都避而不谈,以至于我们的死亡教育极度匮乏。

 

死亡教育是一个探讨生死关系的教学历程,通过向儿童传授系统的、连贯的、完整的有关死亡的各方面知识,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如对死亡课题的讨论,包括文化、宗教对死亡及濒死的看法与态度,使学习者更加珍惜生命、欣赏生命,并将这种态度反映在日常生活中。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死亡教育就逐渐成为美国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乎渗透到健康课、社会课、文学课、科学课、生物课等各个学科中。

 

 美国部分学区还开设了“自杀防御课程”这门死亡教育独立科目,其主要教学目标,就是教育儿童懂得珍惜生命,同时降低当地的自杀率。

 

“自杀防御课程”通常为期1~7周。老师要给学生介绍全美各地的自杀人数统计数字,帮助学生了解自杀前的一些特征,告诉他们当朋友或自己处于不佳状态时,应该及时告诉成人。

 

在加州林肯中学开展的“自杀防御课程”中,教师还会要求学生写一封劝说自己的一个有自杀念头的朋友的信,加强孩子的现实参与感。

 

加州是美国自杀率最高的地区。但自从1980年兴起“自杀防御课程”后,加州1994年的自杀率比1970年降低了39%。

 

4、重视挫折教育

 

挫折是成功的起点,然而与死亡教育一样,我国青少年的挫折教育同样匮乏。以至于有的孩子遇到很小的问题,也可能因为抗挫则能力差,无法排解而选择自杀。

 

挫折教育要让学生们能够摆脱完美主义的思想,了解失败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挫折,不断积累挫折经验,正确归因挫折,学会用转移、宣泄、补偿、升华等心理防卫机制来消除受挫折后的不良情绪。

 

英国很多学校非常重视挫折教育,比如在一些顶级的中学,会故意推出一些极富挑战性的数学试题,这种试题的挑战性远远高于中学生的解题能力。还有的会推出失败周,邀请一些成功人士和他们一起来分享、了解失败的经历,以及他们如何在失败教训当中获得成功的。


挫折教育应注重体验,以增强学生在遭受挫折时自我调试的能力。


以日本群马县某小学以5年级学生为主的案例教学为例。

 

第一步:举办健康成长讲座:学习了解心理发展的特点、学会理解别人的情绪、学会应对不安和烦恼的方法。

 

第二步:进行角色扮演。设定一个场景,如“自己正在打扫教室卫生,非常努力、非常用心。恰巧喘口气、稍作休息的时候,老师走了过来,对自己说‘劳动的时候,不要偷懒啊’。自己很冤枉、很恼火。这种尴尬的时候,“我该怎么办?”

 

第三步:班级的每一位成员,进行头脑风暴,在自己面对活动1的场景时,能找到一个有效的应对办法吗?每个人都试着把最适合自己的应对方法写在卡片上,分小组互相交流、讨论。

 

第四步:每个小组继续讨论,自己生活中还曾经遇到过什么样的尴尬和紧急事件。按照遇到事情的紧急程度,把卡片涂上不同的颜 色,并把相对应的解决方法组成一个“彩卡应对本”。

 

5、每个教师都应是心理辅导员

 

随着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很多学校都建立了心理健康室,配备了专职心理健康教师。但是,一线教师才是中小学生自杀预防的主力。

 

现实中,中小学校教师并不一定都懂得如何去指导学生提高生活的技能和自杀预防,而早期发现是整个预防体系的关键。这就需要对教师进行定期的培训,让人人都成为心理辅导师。

 

首先,关注老师自身的问题,提高他们自身的压力应对、情绪管理技巧,进一步学会发现和评估学生自杀危险性的方法,并实施有效的预防。

 

举办自杀机制讲座,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压力和压力的影响;学生的自杀与自杀意念的实际状况;懂得区分出自杀未遂和自残行为的不同。

 

还可开展案例教学: “如果我是她/他的任课教师,我该怎么办?”,采用角色扮演的活动设计,增加身临其境的参与感,提供有自杀意念的学生案例,老师们分小组论。


为了提高老师们的实际参与度和刺激程度,可以设计一个如果应对失误很可能导致学生自杀的案例。

 

可采用倾听体验,角色扮演的方式。设定较短的台词即兴演出,一个扮演求助者,一个扮演倾听者,分别体验不同的角色。偷偷地告知倾听的角色,故意采取不愿意倾听的态度,有意让求助方体验得不到倾听的感受。


其他没有角色人物的成员,来观察不同角色的表演,尤其是各种非语言的表情和行动。角色表演之后,按照观察者――求助者――倾听者的顺序,交流共享感受。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防中小学生自杀,功夫在平时!

 

参考资料:

1、《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8)》——《我国中小学生自杀问题的现状分析》,杨旻、陈昂昂

2、《日本中小学自杀预防教育的实践与启示》 张天舒、樊富珉

3、《日本生命教育的特点及启示》 虞花荣

4、《欧美多国设立全国性预防自杀机构》 南方都市报

 

推荐阅读:

白岩松: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解决教师培训无效难题,还得从学校管理模式上寻根问药

以文字作画,画出学校美好愿景「汪正贵专栏」

做一个建筑师型的校长有多难?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