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会如何学习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重要——当教育从“公共事业”变成“共同利益”

你的 校长高参 2021-09-22

 


背景介绍

“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变的、复杂和矛盾的世界里。经济增长和财富的创造降低了全球贫困率,但在世界各地的社会内部以及不同社会之间,脆弱性、不平等、排斥和暴力现象加剧。不可持续的经济生产和消费模式导致全球变暖、环境退化和自然灾害频发-----技术发展密切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联,为交流、合作与团结提供了新的渠道,但我们也看到了文化和宗教不宽容、基于身份的政治鼓动和冲突越来越多。这些变化表明,出现了新的全球学习背景,这对教育具有重大影响。反思教育的目的和学习的组织方式从未像今天这样迫切。

 

在这样的变化与迫切之下,站在联合国教科文两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出版物《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富尔报告》,1972年)和《学习:内在的财富》(《德洛尔报告》,1996年)的肩膀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应势而生。


该书以人性的基本共同点“尊重生命和人类尊严、权利平等、社会正义、文化多样性、国际团结和为创造可持续的未来承担共同责任”为基础,以“立足于教科文组织作为全球社会变革观测站的主要任务,激发关于变化世界中的教育问题和公共政策辩论”为目标,致力于回答“我们在21世纪需要怎样的教育?在当前社会变革的背景下,教育的宗旨是什么?应如何组织学习?” 

 

在2018年12月23日的新学校香山训练营中,嵇成中老师在报告中谈及此书(《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以下简称《反思教育》),引起了校长们的兴趣与关注。此书篇幅较长且涉及教育多个层面,为了简明扼要地把其中有关基础教育的部分内容提炼出来,以飨读者,本文采用访谈体进行梳理。



教育从“公共事业”变成“共同利益”

 

 校长高参:报告的副标题,也是书里反复强调的,要让教育从公益理论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请问,“公共事业”与“共同利益”有何区别?


《反思教育》:公益理论有着悠久的传统,在市场经济学中有其存在的基础。在1950年代,公益是指“人人共享”的裨益,而且“每个人对于这种裨益的消费不会导致任何其他个人对于这种裨益的消费减少”。


将原本属于经济范畴的概念引进教育领域,这种做法是有问题的。人们通常认为,公益与公共政策和国家政策的联系更为密切。“公共”一词往往造成一种常见的误解,认为“公益”就是由公众提供的。

 

另一方面,对于“共同利益”的定义是,无论其来自公共部门还是私营部门,都具备有约束力的目标,并且是实现所有人的基本权利的必要因素。


从这个角度来看,“共同利益”概念或许可以成为具有建设性的替代品。


可以将共同利益定义为“人类在本质上共享并且互相交流的各种善意,例如价值观、公民美德和正义感。”


它是“由人结合而成,而不仅仅是个人美德的简单累计。”这是一种社会群体的善意,“在相互关系中实现善行,人类也正是通过这种关系实现自身的幸福。”


由此可见,共同利益是通过集体努力紧密团结的社会成员关系中的固有因素。因此,共同利益的“产生”及其裨益具有内在的普遍性。

 

校长高参:教育为什么要从公益理念向“全球共同利益”理念转变?


《反思教育》:国际发展讨论常把教育作为一项人权和一项公益事业,然而,随着民众争取包容、透明和问责制的呼声越来越大,私营部门越来越多地参与教育,“公共”概念在新背景下不再清晰且公私界限日益模糊,教育私有化在对某些社会群体产生诸如学习机会增加、家长有更多选择、课程范围扩大等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对落实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和实现平等教育机会等方面带来若干负面影响,教育作为公益事业的原则以及国家在确保教育权方面的作用都承受着越来越多的压力与质疑,这也促使我们根据当前形势重新审视受教育权与公益理论的局限性。

 

校长高参:那么,“共同利益”在哪些方面超越了公益概念的局限?


《反思教育》:至少有三个方面。第一,共同利益概念超越了公益的辅助性概念,后者将人类幸福局限于个人主义的社会经济理论。教育作为“共同利益”的概念重申了教育作为一项社会共同努力的集体层面(分担责任与精诚团结)。

 

第二,要定义共同利益的含义,必须根据环境的多样性以及关于幸福和共同生活的多种概念来界定。因此,对于共同利益的具体情况,不同社区会有不同的理解。

 

第三,这个概念强调参与过程,而这本身就是一项共同利益。共同行动是共同利益本身所固有的,并且有助于共同利益,而且在共同行动的过程中也会产生裨益。


因此,教育作为一项共同利益,必须具备包容性,需要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的程序,并且要开展适当的问责。让共同利益超越公与私之间的对立,意味着构想和渴望实现参与民主的新形式和新制度。这就需要超越目前的私有化政策,同时不回归传统的公共管理模式。

 

校长高参:请问,承认教育和知识作为全球共同利益,对我们讨论教育有怎样的影响?


《反思教育》:教育是获取知识和培养在相关情况中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的有意识的过程。发展和利用知识是教育的终极目标,理想社会的各项原则是教育的指导方针。


假如将教育视为有意识和有组织的学习过程,关于教育的任何讨论都不能再仅仅侧重于获得(和认证)知识的过程。我们不但要考虑如何获得和认证知识,更要考虑知识的获取受到何种控制,以及如何普遍提供获取知识的机会。

    

在当今不断变化的世界中,关于教育和学习的讨论应超越关于获取、认证和运用知识的过程,还必须解决创造知识和控制知识等根本性问题。

 


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并没有被削弱

 

校长高参:电子学习、移动学习和其他数字技术提供了大量的学习机会,学校会因此被取代吗?


《反思教育》:学习教育目前的产业模式,的确是为了满足一个多世纪前的生产需求而设计出来的,学习模式在过去二十年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知识来源改变了,我们与知识之间的交流互动方式也改变了。


正规教育系统变化缓慢,目前的状态与其过去二百多年间的情况依然非常相似,这也是事实。但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并没有削弱。学校教育是制度化学习和在家庭之外实现社会化的第一步,是社会学习(学会做人和学会共存)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不应只是个人的事情。作为一种社会经验,需要与他人共同学习,以及通过与同伴和老师进行讨论及辩论的方式来学习。

 

校长高参:当今世界教育格局的变革促使我们认识到,正规教育机构之外的学习具有重要性和相关性,对于目前出现的从传统教育机构转向混合、多样化和复杂的学习格局这样的发展趋势,学校教育应如何应对呢?


《反思教育》:我们需要一种更加流畅的一体化学习方法,让学校教育和正规教育机构与其他非正规教育经验开展更加密切的互动,而且这种互动要从幼儿阶段开始,延续终生。


学习空间、时间和关系的变化有利于拓展学习空间网络,让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空间与正规教育机构相互影响,并相互补充。


教育格局目前发生的变化为协调所有学习空间创造了良机,可以在正规教育和培训机构以及其他教育经验之间产生协同作用,并且为试验和创新提供了新的机会。

 


必须反思师范教育和培训内容


校长高参:有说法认为,数字技术的发展会取代教师,请问您怎么看?


《反思教育》:数字技术不会取代教师。信息量和知识量激增,要求个人和集体采取定性方法来处理信息和知识的传输、传播和获取。考虑到信息和通信技术的潜力,教师现在应成为向导,引导学习者(从幼儿时期开始,贯穿整个学习轨迹)通过不断扩大知识库来实现发展和进步。


在这种情况下,某些人起初预测,教师职业注定会逐步消亡。这些人称,新的数字技术将逐步取代教师,实现更广泛的知识传播,提高可获得性,最重要的是在教育机会急速扩张的同时节约资金和资源。但我们必须认识到,这种预测已不再令人信服:所有国家必须仍将有效的教学职业视为本国教育政策的优先事项。

 

校长高参:如果教育是为了促进充分实现个人目标和促进新的发展模式,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依然是重要的行动者。虽然主流讨论一再阐明教师的重要性,但多种趋势表明,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出现了教师非专业化的情况。如何看待这种趋势,又有何建议扭转此种趋势?


《反思教育》:的确,全球范围内,都出现了教师非专业化问题。这些趋势包括:

由于师资匮乏或资金短缺等原因,不合格的教师大量进入教职;

通过合同制教学,聘用教师为临时工,依靠辅助人员来完成教学工作量;教师的自主性降低;

因实行标准化考核和高风险的教师评估,教学专业质量下降;

私营部门的管理方法侵入教育机构;

教师薪酬与其他部门专业人员的薪酬差距,等等。

 

因此,我们必须反思师范教育和培训内容及目标:


教师需要接受培训,学会促进学习、理解多样性、做到包容、培养与他人共存的能力以及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能力;

教师必须促进尊重他人和安全的课堂环境,鼓励自尊和自主,并且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和辅导策略;

教师必须与家长和社区进行有效的沟通;

教师应与其他教师开展团队合作,维护学校的整体利益;

教师应了解自己的学生及家庭,并能够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施教;

教师应能够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并有效地利用这些内容来培养学生的能力;

教师应运用技术和其他材料,以此作为促进学习的工具;

应鼓励教师继续学习和提高专业能力;

应为教师提供更具吸引力、更能激发人的积极性以及更具稳定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包括薪资和职业前景。假如我们不想看到因兴味索然导致我们眼中全球最重要的基础性职业受到削弱,就必须要这样做。

在不断变化的全球化世界中,必须根据教育面临的各种新要求和新挑战,不断调整和反思教师的使命与职业;

各级师资培训必须更好地吸纳跨学科精神的精髓:跨学科方法可以让我们的教师和教授能够引领我们实现创造力和理性,实现共同进步和共同发展的人文主义,同时尊重我们共同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

 


学会如何学习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重要


校长高参: 在诸多有关教育的观点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什么要一再强调人文主义教育观和人文主义方法?


《反思教育》:在讨论教育的目标和宗旨以及我们向往的理想社会等宏大问题时,我们必须考虑到文化、社会、经济、道德和公民等各个方面。


教育的经济功能无疑是重要的,但我们必须超越单纯的功利主义观点以及众多国际发展讨论体现出的人力资本观念。教育不仅关系到学习技能,还涉及尊重生命和人格尊严的价值观,而这是在多样化世界中实现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

      

人文主义教育方法超越了科学人文主义概念,让教育辩论超越了经济发展中的功利主义作用,着重关注包容性和不会产生排斥及边缘化的教育。人文主义方法可以指导人们应对全球学习格局的变化,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依然是促进学习的核心力量,以实现所有人的可持续发展。

 

校长高参:21世纪教育的根本宗旨是什么,教育的基础和目的又是什么?


《反思教育》:维护和增强个人在其他人和自然面前的尊严、能力和福祉,应是二十一世纪教育的根本宗旨。同时,应将人文主义价值观作为教育的基础和目的:尊重生命和人格尊严,权利平等和社会正义,文化和社会多样性,以及为建设我们共同的未来而实现团结和共担责任的意识。


此外,我们还必须摒弃异化个人和将个人作为商品的学习体系,弃绝分裂民众和使之丧失人性的社会做法。以这种方式来扩大教育范围,可以让教育成为推动变革的力量,有助于实现人人共享的可持续的未来。在这个道德基础上,批判性思维、独立判断、解决问题,以及信息和媒体素养是培养变革态度的关键。


为了实现这些,我们需要采取整体的教育和学习方法,克服认知、情感和伦理等方面的传统二元论。消除认知和其他学习形式之间的矛盾对立,超越传统的学术学习,至关重要。

 

校长高参:1996年《德洛尔报告》提出了学习的四大支柱这个概念,并且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四大支柱是否坚不可摧,又有哪些需要调整的地方?


《反思教育》:《德洛尔报告》指出,正规教育往往强调某种类型的知识,而损害了人类发展必不可少的其他知识。


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习广泛的一般性知识,并有机会就少数科目开展深入研究)、学会做事(不仅要掌握职业技能,还有具备处理各种情况和团队协作的能力)、学会做人(培养个性,能够在不断增强的自主性、判断力和个人责任的基础上采取行动)、学会共存(加深对于他人的理解,认识相互依存的道理)对于综合教育方法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因其具有普遍性,可以根据不同背景和时代,对必要的综合学习类型做出解读。


例如,学会共存必须超越人际交往的社会和文化层面,涵盖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问题。由于当前的社会挑战,四大学习支柱正面临严重的威胁,特别是“学会做人”和“学会共存”这两大支柱,而这最能反映出教育的社会化功能。在学习过程中强化伦理原则和价值观,对于保护人文主义教育观的这些支柱至关重要。

 

校长高参: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环境下,学生需要哪些技能和能力?


《反思教育》:技能和能力这两个词往往是可以互换的,但二者之间的区别也是很明显的。能力的范围更广,是指在特定情况下运用知识(从广义上可以理解为涵盖信息、理解、技能、价值观和态度)和满足需求的能力。

     

《2012年全民教育检测报告》提出了一种实用方法,根据工作对技能进行分类,列出了所有青年都需要的三类主要技能——基础技能、可转移技能和职业技术技能。


其中,重视“软”技能、“可转移技能”、“非认知”技能或“二十一世纪”技能的重要性,丰富了当前对于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思考。这其中蕴含的根本理由是,需要创造力和创业能力,以提高竞争力。


这项理由对于教育的经济功能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需要培养个人和社区具备应对人类生存的各方面问题所需要的能力,也就是有助于增强二者权能的能力。这些能力能够帮助人们在特定情况下以富有创造性和负责任的方式运用有关知识(信息、理解、技能和价值观),找出解决办法,与他人建立新的关系。

      

所需的知识不仅限于传播,而是根据人们的需要来探索、研究、试验和创造知识。


运用它的目的在于:培养基本的语言和交流技能;解决问题;以及,培养更高层次的技能,例如逻辑思维、分析、综合、推理、演绎、归纳和假设。


获取这种知识的过程,可以培养出最重要的技能:获取信息和批判性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会如何学习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重要。

     

尤其是互联网目前可以提供的信息量大得惊人。


目前的挑战是,如何教会学习者理解他们每天面临的纷繁芜杂的信息,鉴别可靠的来源,评估信息内容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质疑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将这种新的知识与以往所学内容联系起来,以及根据已经掌握的信息来辨别信息的重要性。

 

校长高参:那么,从政策制定和内容的角度来看,我们该如何制定人文主义课程呢?


《反思教育》:就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而言,人文主义课程提出的问题当然会多于课程提供的答案。这种课程提倡尊重多样性,反对一切形式的(文化)霸气、定型观念和偏见。这种课程建立在跨文化教育的基础上,承认社会多元化,同时确保在多元化和普世价值观之间保持平衡。


说到政策,我们必须要记住,课程框架是将广泛的教育目标与实现这些目标的过程联系起来的桥梁。要让课程框架具备合法性,制定教育目标和政策对话过程必须做到普遍参与和包容。

            

                 

多元化互联世界中的公民教育


校长高参:全球化创造出了超越民族国家的新型经济、社会和文化空间,数字媒体创造出了新的空间、关系和动态。这些变化为教育带来了哪些挑战?


《反思教育》:由于跨国公民形式的出现,国家在公民的界定和形成中的作用日益受到挑战。对于公民身份来说,国家仍是最重要的地域因素,无论是作为正式的法律地位、规范框架、还是作为一种愿望,但挑战也是真实存在的。


新的通信技术和社交媒体是促成这种转变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青年当中。


事实上,当今的青年是人类历史上受教育程度最高、见闻最广和相互联系最多的一代,他们代表着一个绝佳的机会。社交媒体和技术为青年提供了开展动员、协作与创新的渠道,在这些社交媒体和技术的推动下,青年越来越多地参与新型公民、社会和政治活动。


在这种情况下,承认文化多样性,拒绝沙文主义,是尤其必要的。文化多样性,无论是民族国家长期固有的,还是因迁徙而产生的。特别是,迁徙正在丰富教育系统、工作场所和社会中的文化多样性。


但是,文化沙文主义和基于身份的政治动员的兴起,给世界各地的社会融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文化多样性是丰富生活的源泉,但当社会融合受到重压时,文化多样性也会引发冲突。

 

校长高参:那么,在教育方面,我们可以如何来应对这些挑战呢?


《反思教育》:教育在促进发展所需的知识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首先是与当地及国家的社会、文化和政治环境共命运的意识,以及全人类休戚与共的精神;


其次,通过了解地方和全球层面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变化的相互依存关系,认识到社区发展面临的挑战;


第三,出于个人对社区的责任意识,承诺参与地方、国家及全球层面的公民行动和社会行动。


教育领域应彰显文化多样性。丰富教育中的多样性,可以让教育工作者和学生接触到多种多样的观点和异彩纷呈的世界,从而提高教育质量。


同时,要鼓励包容性决策,各方需要就最直接影响和塑造身份的教育政策选项达成共识,而多样性的增强给这项工作带来了挑战。


这个问题在教学语言的选择和公民教育的性质方面体现最为明显,包括学习多元文化社会的历史、地理、社会学和宗教。


在关键政策问题上采取包容性更强的磋商程序,对于在多样化世界中开展建设性的公民教育至关重要。


 本文由校长高参 罗雅馨 整理

推荐阅读:

李斌:讲好学校故事的8点提醒

这所名校的微信公号很少出现校长的身影

分享2018年的欢喜与遗憾,种下2019年的憧憬与希望

把师生的“吐槽”变成一面镜子

名校毕业生反思求学路:教育,要能给人“慢下来”的能力

当学生扰乱课堂、家长反对惩罚时,老师可以这样做

李希贵:赋能,学校变革的时代选择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