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如何破解“匠人荒”?或可借鉴日本
近日,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被提交到中国立法机构进行审议,该草案明确提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中国试图从法律层面给予职业教育更高地位,主要是长期来它一直被“另眼相看”。
宁愿不要“大学”称号,也不想校名上出现“职业”二字,这一现象折射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被认为低人一等的窘境。事实上,中国职业教育并非一直处于劣势,相反有过一段黄金时期。新中国成立不久后的建设时期,以及上世纪80年代初伴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社会人才缺乏问题突出,高等教育培养出的大学生数量过少,中专学时“短平快”、毕业后包分配等优势,令中专、技校等职教学校被视为香饽饽。不过,随着90年代后期中专生不再包分配、大学扩招等原因,中专等职技类学校的学历急剧贬值。
从中国学生到家长都瞄准了大学的独木桥,“下下签”“没前途”成为了职技教育的标签。这一现象与日本职业教育所受待遇存在不小温差。
与普通类教育相比,日本职业技术教育并没显示出丝毫下风。前者培养学者、白领、官员等人才,后者则向各行各业输送高级技术人员。如今,日本技工培训体系已走过了70多年,形成了针对性强、多样化培养机制。各级政府在技工培养上设置了很多专门机构或学校,企业内部也设立了自身的培养机制。这些培训或根据市场需求“量身定制”,或主打产业技术人才创新,或旨在提升中小企业效率,或专门针对年轻人而设立。尽管培训类型不同,但共同点是在传承“工匠精神”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并托起了日本制造业大国的地位。
从日本企业到社会再到政府,都会举办一些职业竞赛让三百六十行的“匠人”都有机会展示技艺,进而让他们获得了社会认可。如果普通类大学毕业生跟职技学校毕业生共同应聘技术类企业,前者并不比后者具有竞争力。技工们(尤其拥有过硬娴熟技术的“匠人”)不仅在就业机会、薪资报酬上不输大学毕业生,甚至还远超大企业高级白领。近年,不少日本大学毕业生为提升职场竞争力选择到职业技术学校“回炉再造”。尊重匠人的社会环境,为日本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制造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源泉。
而在中国,伴随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经济数字化转型,“技工荒”问题逐渐浮出水面,日渐严峻。中国提出要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后,高素质技工人才进一步捉襟见肘。数据显示,中国职业技能型人才缺口多达数千万。为解决“技工荒”,中国提出2020、2021两年高职院校扩招200万人;“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到要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技术院校和专业,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
中国呼吁发展职业教育已经多年,但效果一直欠佳,根本原因还是尚未在职业教育与“有前景+有钱景”之间建立强联结。市场需要的高薪高素质技工,与职教体系培养出来的学生,存在相当落差。但总体来看,在高薪技工难求和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的对比冲击下,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接纳度有所变化。这几年,“教育+就业”结合开学院,如集成电路大学、小龙虾学院,为行业定向培养可用人才,成为一种探索中的模式。
■热点回顾
●空腹有利健康,“16小时断食”在日本受关注
●远离电视——调查显示日本人生活习惯在变化
●关于日本人的祖先是谁,又有新的研究成果
●日本富人远赴美国打疫苗,旅行社推出“疫苗旅行团”
●当代“忠犬八公”温暖日本小镇,警察为其发奖状
●香港、新加坡、东京……亚洲城市为何这么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