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记者魏冰报道】近日,由中国外文局和日本言论NPO共同实施的第十七届“北京-东京论坛”中日关系舆论调查结果出炉,中日专家在本届论坛的“民调对话”上对调查结果进行了深入解读。此次“民调对话”是该民调实施17年以来首次举行。
2021年10月26日,驻日本大使孔铉佑出席第17届“北京-东京论坛”全体会并发表致辞。
民调显示,相较中老年受访者,两国青年受访者对彼此国家印象更好,对中日关系未来态度更为积极。39.1%的中国青年受访者(18-35岁)对日本持“好”与“较好”的印象。该群体对中日关系未来发展态度更为积极。在被问及如何看待未来中日关系时,30.6%的中国青年受访者选择“变好”或“相对变好”。日本方面,有14.7%的日本青年受访者对中国持良好印象,比中老年受访者高出不少。青年群体代表着两国关系的未来,这组数据显示中日关系未来发展仍有较大空间。零点有数数据科技集团董事长袁岳分析,这反映出一个重要特点:年轻人的信息获得渠道更多元,依赖互联网和自身及友人跨国学习、跨国工作等直接交流途径的程度较高,可见态度积极性与信息获取途径有着相当的关系。袁岳建言,近年来,两国十分强调青少年交流,但青少年间的交流形态似乎更多地集中于参访和文化类交流,且少年占比更多。从现实来看,青年交流,特别是例如青年科学家对话等具有建设性的活动,不仅可以产生不小的影响力,还能够进一步丰富两国民间交流的形态。
(表格引自 认定NPO法人 言论NPO官方网站)
值得关注的是,两国公众受访者对对方国家认知与2020年保持基本稳定,高度认同两国关系的重要性。东京大学研究生院综合文化研究科教授川岛真认为,受疫情影响,日中两国民间交流及双方合作大幅减少。但有一点不容忽视,认为日中关系重要的日本受访者占大多数,且这一比例比前一年有所上升。数据还显示,在公众受访者中,在近两到5年之内访问日本的中国公众占大多数,而日本方面,则是11年前访问中国的受访者占大多数。专家看来,这体现出双方在认识对方国家方面存在着“时差”。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金莹认为,此次舆论调查的结果显示出,中日两国公众之间存在较大的“时差”和社交距离。此外,中日两国作为有着两千多年交往历史的邻国,八至九成的受访公众与对方国家的国民没有实际交往,可以说是“身相近,心相远”。但金莹同时强调:“不必对调查结果过于悲观,从日方数据中可以发现,在获取关于对方国家和两国关系的信息渠道以及对中美日关系的判断方面,有识之士与一般公众呈现出较大差别。日方有识之士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他们当中对中国抱有好感的占比接近四成,高于一般日本公众。”
过去一年中,中美关系波动起伏影响中日关系发展的一面愈发凸显,这也反映在本次民调数据中。关于应对之道,两国公众最多的选择都是“把中美博弈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促进中日合作”。在被问及对中美博弈的立场时,过半日本受访者(55%)选择“不应选边站,应为世界合作发展而努力”,24.9%的受访者选择“重视和美国的关系”,19.6%选择“重视和中国的关系”。
对此,每日新闻社论说室专门编委坂东贤治指出,过半日本公众受访者不希望在中美之间“站队”,许多受访者希望推进日中合作,使日中关系实现稳定发展。因此,两个国家如何开展具体的合作,并让国民能够深切地感受到这一点,对于改善两国国民关系至关重要。本次对话的日方主持人、言论NPO代表工藤泰志强调,本次民调结果体现出,尽管处于在美中博弈的背景下,但两国国民都不是追求对抗,而是寻求合作。作为“北京-东京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日关系同步舆论调查自2005年首次实施以来,已经成为反映中日两国民意、增进相互了解的重要途径,也为论坛提供了重要的民意参数和讨论话题。.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