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一年间(五):我开了个好头,但是担心“烂尾”,没有资源的帮助实际没有用
马路, 211大学材料工程专业,2021年本科毕业后进入一家500强家电企业销售岗工作。
由于在大学里多次实习,所以目标明确地决定本科就工作,他的大部分同学都选择的读研,而他不低的收入让同学们很羡慕。
但是,事情总是难免另有一面……
以下文字用第一人称,进行了采访内容的整理。
刚入职的时候,我和同一届的同事们一起参加竞赛,白天晚上都泡在一块儿研究市场,虽然很累,但我觉得好像还在学校似的,觉得大家都在拼,自己也不能弱。而且拼了收入的确不错。
我有个指定的mentor(师傅),无论是团队气氛还是领导态度都很好,我虽然什么也不会,但是也算进步挺快的。再者,实习的经验让我自认为与人交道,看人脸色还是有点功底的。
这很像是蜜月期,觉得就这样我也很快能出业绩,会很快出头。
今年端午节之后,我记得那天我还在休假,突然接到领导的电话——有一个城市的渠道主管被调走了,需要一个新主管。这是一个很好的上升机会,希望我能过去顶上。
公司江浙沪一带的业务正处在一个开辟市场的阶段,这让我有点被赏识的小兴奋。我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机会,可以去新的业务线锻炼锻炼,薪资和发展前景也都不错。
带着期待,我只身一人来到了新的城市,这里虽然比不上我之前所在的新一线,但作为二线城市来说,这里的物价水平能让人过得挺舒服的。
来到新岗位以后,加班也没有之前那么多了,除了偶尔的培训会占用一些私人时间,工作时间基本上都是每天八小时,这比之前在分中心要规律很多。
一个月之后我开始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
新城市还没有安排固定的办公室,我的工作又是每天外出拜访客户,所以平时基本上就是孤军奋战的状态。
领导会定期安排客户名单给我,然后我就一个个地去登门拜访,遇上好说话的就多聊几句,但大部分时间都是要碰壁的,看不到有什么突飞猛进的突破。
最让我感到不适的是,陌生的城市,没有同龄人,没有同事面对面交流,和领导也基本上见不到面,都是靠线上、电话沟通。翻朋友圈的时候,看到以前在分中心的同事们,他们一起开会、加班,我就有一种被抛弃了的感觉。一个人在路上狂奔,也不知道终点在哪里。
然后我就开始找“出路”了。
我后悔当初选择了销售岗位,后悔自己放弃了另外一家技术岗位的面试,也后悔在学校的时候没有好好学习专业知识。
转而,我开始羡慕那些读研的同学,羡慕从事技术工作的人,如果我也像他们一样选择技术,可能就不用遭受现在的煎熬。
Q
和领导交流过你的不适应吗?
A
没有。
我不知道怎么开口。我和同事会偶尔交流,但外派以后这样的交流也少了,感觉还是要靠自己吧。
我本科是学材料学的,同届同学读研的比例大概有70%-80%,我毕业之前已经在家电公司实习了,是和市场相关的岗位,后来顺利拿到转正的机会,我也就没再考虑其他公司,也没有考虑再继续读研。
当时我的想法是一定要进快消行业,因为听说快消品行业机会多,大公司也多,以后发展空间大。
但如果让我去面试专业对口的岗位,比如包装材料,我是对自己本科学的知识没有自信的,所以当面试机会来了,我反而放弃了。如果再让我重新来一次,我一定把精力都放在专业能力上,好好准备面试。
工作了一年,我看到去技术岗位的同学工作都挺顺利的,工作环境也相对单纯,这就让我对自己当初的职业选择感到怀疑。
最近我在学韩语和英语,心里也有一家想去的外企,朝着这家公司的要求去努力,如果以后有机会我可不能再错过了。
Q
为什么想从销售转技术?以后有什么打算?
A
我觉得销售是青春饭,看我这销售的工作能干几年吧。之前一些前辈跟我说,销售以后可以转做培训,这也是一个选择吧,但对现在的我来说还太远。
眼下如果有从销售转技术岗的机会我肯定是想试一试的。再长远一些的,如果以后有机会也考虑读个MBA,具体的还没有考虑好。
【二马氏】
在昨天的《职点》连线讨论-读研是否有点Over?一年80万研究生毕业生的产量如何“着陆”?
华东理工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郑东先生说“本科毕业就工作的学生多数经历过工作的历练,能力强可塑性也高。”
SAP的学习与发展的高级顾问Joyce 说希望本科毕业生的招聘至少三分之一是本科毕业生,但是往往90%以上是研究生。
马路的工作决定和选择,在成熟的专业人士看来无疑是聪明的。
毕业生和家长们一方面总是觉得所学的和所需的不能匹配,导致求职不易,另一方面又总是在遇到工作难题的时候,寄希望于提高学历来解决难题。
如果马路来问我,我会很世俗地告诉他,第一,大多数销售类工作本科足矣,何况显然马路在沟通和表达上比很多同龄人更出色些。第二,硕士学历远不足以成为一位专业人士。要么继续读博,要么在企业的实验室培养自己。
但是毕业生在工作的第一年里,无疑是更需要心理转型的——对自己的决定承担结果,在选择中明确自己的优先目标,更重要的是企业要提供实质性的帮助,特别是资源的安排,定期沟通的安排,否则所谓的发展机会最后会演绎成“抛弃”。
中国有1000万的高校毕业生的产量,这很容易让雇主们产生资源丰富,招手即来,不行再换的“错觉”。
但是这些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的95后,00后们在工作第一年里经历的不爽,不顺,不满或者安心,满意和合拍,他们的经历和他们带给企业的……应该让企业和管理者觉悟:每一个毕业生都需要你点对点的“重视”和“善待”。
在这一刻,他们是新人,在下一刻他们是你的中坚,是你的顾客。
2009年的时候我拜访的很多企业HR们不约而同都在实施一个“微笑计划”,让同事、顾客们看到一个对当下和此后有信心、有坚持的温暖笑脸…. 眼下,也许,可以再来一次。
点击查看2022中国大学生喜爱雇主完整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