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贫民窟里的中产阶级
题图:《美国国家地理》Frans Lanting拍摄的纳米比亚Sossusvlei沙漠死亡谷。
这是奴隶社会的第794篇文章,来自公众号“步甜 (miss_wicked)”,作者步甜曾在非洲和欧洲工作,其中在纳米比亚的时间最长、感情最深,她是一个讲故事的人。欢迎转发分享,未经作者授权不欢迎其它公众号转载。
基本上,非洲人要么富有,要么贫穷,但绝不会是中产阶级。
——《经济学人·罕见的非洲中产阶级》
生活维艰 Life is Tough
非洲,南半球,纳米比亚。一个人均国民收入达5,820美元的中高收入国家,一个基尼系数高达0.6的贫富差距悬殊的国度。
Feici坐在我对面,准确地说,办公桌前的一张客椅上。他反复搓着双手,黑黝黝的脸庞上滴溜溜的眸子躲躲闪闪。我还是头一次看到这个平日里说话爽快、干活利索的大个子黑人雇员这般窘迫。
他终于狠狠点了一下头,一副豁出去了的样子,“Madam……”
这开头就很不寻常。虽然他是雇员,接受我的“领导”,但他比我大上至少五岁,高出至少15厘米,我早早就立了规矩,称呼英文名Wicked就好。这次他竟然用了尊称!
“Madam,我想借800块钱。”说完,他如释重负。
这确实是一件大事。要知道,在美国的驻外使馆,雇员仅仅提出这个请求,就可能已经被解雇。而且,800纳元相当于130美元(2011年汇率数据),大约是Feici月工资的1/4,这也不算小数目。
“Feici,发生什么了?”
“没什么,Madam。我的鞋子坏了,想买一双新鞋子。”他两道眉毛紧紧锁起。
我回忆起了他那双开了口、龇着毛边的人造革鞋,大脚趾头已经享受了太多日光浴。
“可是,你怎么会连买鞋子的钱都没有?”我语气难免会有责备,因为他的报酬在当地算不少,一个精通南非荷兰语和英语的超市收银员也不过赚这些。
“因为,你知道,我的女儿这个月要过生日。”他用英语说“you know”时,下意识地歪了一下头,似是对我步步逼近的无声抗议,深深叹了口气,“Life is Tough。”
这是我第一次走近他的生活。Feici一家,爸爸妈妈、还有哥哥弟弟,住在卡图图拉。他是这个家唯一的经济来源。每个月进账4000纳元,也只是勉强够花。一家五口就要吃掉一半,还给女朋友500纳元,算作五岁女儿的赡养费(在纳国,情侣不婚的现象很普遍,多是因为没有经济能力共同生活)。住的是政府提供的廉租“房”(如果可以称为房子),房租、水电、垃圾处理费等必需开支差不多有500纳元。
有一次,我和Feici开车路过市中心,Feici脑袋伸出车窗,就冲着一个穿着西裤、衬衫,拿着文件夹的男人热情地用南非荷兰语大喊着。我问是谁。“我弟弟!”
我没想到这就是他经常说起的弟弟,他要养活的弟弟早已成年且身材魁梧。
“今天他有个面试。哦!他每天都在找工作,已经找了一年了……”然后Feici说出了那句亘古不变的口头禅,“You know,Life is Tough.”
Feici不用做错任何事情、也不必遭遇任何变故,就能轻易经历一次经济危机。比如家里有一位成员生病了,比如女儿生日的那个月,比如鞋子终于露出了第四个趾头…… 而此刻,以上有两项同时发生。
“我还要洗澡,洗澡太贵了!公共澡堂的门票一张要26纳元。”
是的,他平日总是衣衫整洁地出现,让我几乎想不起他是住在卡图图拉。那是纳米比亚最大的居民区,同时,也有着棚户林立、拥挤污浊、杂乱不堪、犯罪频发的贫民窟。
我们居无定所的地方
从首都温得和克老城区出发,向北开几公里,路边灌木丛稀疏的山丘上,忽然就有了火柴盒一样零零星星的铁皮房子,待拐下柏油马路,沿着坑洼的土路继续深入,铁皮房子也越来越多,毫无秩序地拥挤在一起……这一切提醒着你,正在进入另外一个世界。Feici的家就在这里。
卡图图拉是殖民时代的产物,一度居住着近一半的温得和克人。纳米比亚曾是德国殖民地,1920年一战后,被南非“委任统治”又被非法吞并。1959年,南非殖民政权为了在白人居民区和黑人居民区之间设置缓冲隔离带,推行了种族隔离政策。他们强行要求居住在老城区(Old Location)的非白人居民迁至距离市中心8公里的卡图图拉。
卡图图拉(Katutula),“我们居无定所的地方”。在这里,居民没有对房屋的所有权,还要缴纳十倍于老城区住房服务费的房租,原本的社区也完全被打乱。当地居民于当年8月26日举行暴动抗议,军队随即进行了血腥镇压。1968年,当局强行毁坏了所有住房,最后一批抵制南非政府的人被迫搬走。
在纳米比亚,种族隔离执行地比在南非更透彻。一系列的法律从地理、经济、社会关系上定义了种族界限——法律禁止一切白人和非白人之间的婚姻和性行为。在政府部门和私人企业,有供不同肤色人种进出的大门和服务设施,坚决不得混用。殖民者打破了原有体系,建立了不同部族混居的"民族保留地",以破坏部族内部的自我认同。推行班图化教育,篡改教学大纲,将教育时间缩短为四年,仅仅向黑人教授最基本的知识。
直到1990年,经过艰苦卓绝的民族解放战争,纳米比亚终于取得了国家独立,但殖民者造成的经济割裂却一时难以消除。如今,卡图图拉不只有贫民窟,它还是一片庞大的居民区。有以开国总统名字命名的足球场,有纳米比亚公立医院,有社区电台,也有提供正宗纳餐风味的餐厅。
我一直不敢来到这里。印象中,贫民窟是可以把人吃掉的地方,犯罪、吸毒、艾滋、传染病、死亡……可相比印度和孟买的贫民窟,卡图图拉显得更加温和,没有扑面而来的窒息感,也没有异样的气味,一切是那样平静。这里有杂货铺、酒吧、理发店、小学校、幼儿园,你几乎可以在这里找到生活中所需要的一切。
远远地,就能看到印着Coca-Cola醒目Logo的宣传画,在小商店的铁皮外墙上,仿佛在说,“有我在的地方能差到哪儿去呢?”
我一直不敢来这里,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害怕黑人悲惨凄楚的生活像画卷一样在眼前铺开,害怕与乞求的脸庞、“仇富”的眼神对视。可真正来了这里,面对的却是孩子们无处不在的笑脸。只要和你的镜头撞上了,他们就立刻亮出八颗牙齿,像模像样地表演起中国功夫。
看到他们,你会暂时忘记这里是贫民窟,忘记他们还住在白铁皮搭建的不见光、没有电、没有水的铁皮屋里,也会忘记在昼夜温差极大的温得和克,在夜晚他们要经受怎样的寒冷。看到他们无忧无虑的灿烂笑容,我想,也许自己并不比他们富有。
小温得和克
在城市的另外一头是高尚区小温得和克(Klein Windhoek),种族隔离时代的白人区。Feici上班的地方。
“那会儿,如果黑人夜晚出现在小温得和克,任何人都可以将他一枪打死。”前辈告诉我。
在小温得和克,房子高低不同,五颜六色,每栋都有着独特的设计,很难找到两所一模一样的房子。很多驻纳使馆也建在了这里,若不是院子里竖起的国旗,很难从外观设计上加以区分。
房子的主人先买下土地,然后找建筑设计师画图,再联系施工队建造。于是,房子都以美好的姿态呈现着,和地势和环境融为了一体。每一栋都有独立院落,有两个以上的车库甚至一排车库,有经过精心搭配的草树,有忙于修剪的花工,有穿插交错的电网,有扒着铁栏杆汪汪高叫的忠诚的狗,有孩子单纯的笑脸。
时不时地,就能在街上看到开着音乐功放的白色运动款宝马X6,开车的黑人男子一副饶舌歌手的玩世不恭,脖子上挂着沉甸甸的金链子。也有老款的奔驰,头发花白的白人夫妇迎面开来,会和你点头微笑。数量最多的还是越野性能强的SUV和皮卡,外挂的拖斗里塞满了一家出行野炊的装备,也有坐在车斗里的白人小孩,不时探头吹着风。
“被中产”
温得和克就这样有秩序地杂生着,左边是贫民窟,右边是高尚区,它们像同一种气候下生长出的不同花朵,互不打扰,安于一隅。
和同样贫富悬殊的邻国南非相比,这里的整体治安状况似乎还不错。我一个人开车,一个人逛街,一个人走路去六七公里之外的健身房,除了偶尔有黑人冲我吹口哨,高喊“marry me”,没有人会打扰。
近日读到一篇文章,美国研究机构The Pew Research Centre测算,收入在10~20美元/天的非洲人,就可被定义为中产阶级。在非洲,在2014年,这个比例仅为6.2%。想来,月入500多美金的Feici,已经是不折不扣的非洲中产阶级,只不过,他依然只能住在贫民窟。
我不知道,Feici会不会觉得自己“被中产”了。
每天早上,Feici都会从十公里外的卡图图拉走到小温得和克。他本可以坐专门的城际巴士,因为他的月薪里包含有这笔可观的通勤费。可是,他一次巴士都没有坐过。用双脚走路上下班,这是黑人雇员Feici干过的最轻松、最赚钱的体力活。
跟主管沟通后,我们允许Feici预支了下个月工资的一部分。谁会忍心看着一个中产阶级穿着一双露出四个脚趾的破鞋子,走在高尚区的路上呢……
很多第一次到温得和克的人都会感慨,“这哪里像非洲啊!?”是的,干净整洁的街道,西餐厅里肥美的煎牛排,橱窗里价格不菲的皮具和钻石,四处可见的白皮肤的脸。可是,如果你想了解真正的纳米比亚,一定要去卡图图拉,一定要去小温得和克。在那里,才能懂得它经历了怎样黑暗沉重的殖民压迫和种族隔离的历史,又将去向何方……
参考材料:
1.【纳】萨姆·努乔马,《坚定不移:萨姆·努乔马自传》,世界知识出版社
2.《Few and far between:Africa‘s middle Class》,《The Economist》U.S Edition,Oct. 24,2015
3.《探访种族隔离的遗产:纳米比亚首都黑人棚户区》,凤凰网
4.《World Bank - GNI, Atlas method》, data.worldbank.org
5.Marion Wallace,John Kinahan《A history of Namibia》,Hurst & Company。
推荐阅读:
我们一直在专注讲一些好故事,读更多故事,请关注我们以后发送“故事”。
你读到的只是冰山一角,读经典老文章,发送 m 或者点下面的菜单。有感悟想和大家分享请回复「投稿」。
长按下面的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