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乏力时代,力量何来? | 一诺新书

一诺写的 奴隶社会 2023-07-25

这是奴隶社会的第 2621 篇文章

题图:一诺新书《力量从哪里来》。

如果问我 2021 年在干什么,这一年发生了很多事,其中断断续续贯穿的,就是写这本书了。书名是《力量从哪里来》。 我在 2019 年做的同名演讲,后来在网上传播很广,你的朋友圈或许也被推送过。于是借了这个演讲的题目做书的名字。但书的内容,和演讲不一样。


写的过程,挺坎坷。


2020 年就开始构思了,也有了第一稿。但是到 2021 年 1 月,发生了一个小事故。我拧不开一个超大饮料瓶的盖子,自作聪明地拿了一把尖刀,然后就悲剧了——刀子在瓶盖上一滑,右手拿刀捅到了左手虎口,鲜血直流。去了急诊,知道是切断了一根筋。后面手术加康复,断断续续有大半年之久。


书已经定了计划,还是要写,但是打字很困难,于是用语音录入,发现竟然还可以!可以重新开工了。


但这个停顿和变慢,倒是让我得以重新思考一些问题。


那就是这本书到底要写什么?怎么写? 



这本书写了什么?

我有不少人熟知的很多“外在标签”——麦肯锡合伙人,四年生了三个孩子,盖茨基金会,一土学校,奴隶社会……我之前也写过不少文章,似乎按照经历串起来就可以了。不瞒你说,第一稿,也的确是这样“串”的。


但我总觉得这样写,有什么不对。


为什么不对?因为觉得对读者没有什么意义,也不够诚实。


于是事故之后的放缓,让我得以把当时的书稿重新审视了几遍,最终把第一稿扔进垃圾桶,打开一个空白的文档,从零开始。

我问自己:

我究竟要表达什么?

表达的这些,对读者有什么意义? 

回顾从走出大学到现在的 22 年,发生了什么?

这些年从博士毕业到职场,从小白到所谓的高层,

从生养孩子到职场困境,从自媒体到教育,哪些选择值得写?为什么?

其中哪些人,哪些事,影响了我?

哪些思考和对话,让我选择了不同的道路?

哪些做得对,有哪些遗憾和后悔?

最后,我的这些经历,对读者有什么意义?他们为什么要看?


说实话,最后一个问题,我不知道答案。 


是啊,为什么别人要看我的经历呢?


于是我换了一个角度。这些标签化的经历其实是非常表面的,是有各自的条件的,也是充满了偶然性的。每个人的境遇、道路,都千差万别,也独一无二。如果讲面对生活的底层困境,选择和思考,是不是会对读者有价值? 于是我问自己,这些底层的困境,选择和思考是什么?有什么线是可以串起来的?是有共性的?是对读者有意义的?


很多人知道我是一个所谓“励志女性”、“职场精英”、“工作生活两不误” 的形象。我抛开这些“好看”的标签,问自己,这些年,面对各种选择,面对外在的困境,面对自己的各种无力感,我的力量从哪里来?我开始回顾过去 20 多年的一幕一幕,尽量诚实地回到当时,回忆自己在每一阶段,真实的纠结和困境是什么。


在回忆这一幕幕的过程中,竟然有一条线,开始浮现出来了。这条线不是各种所谓的高光时刻和迎难而上,恰恰相反,是两个字——“不敢”。


而且很快,我就可以把这些年的那一个个“不敢”串起来。


刚出国,听不懂英文,不敢开口;

初入职场,不敢有自己的意见;

做好了,等待皇冠会放自己头上;

职场进阶,不敢做驾驶座上的那个人,不敢做领导,不敢想大问题;

到了育龄,不敢要孩子,不会养孩子,不能“平衡”;

做到高层,不敢敞开,敢说不敢听,不敢面对冲突;

生活袭来,不愿面对生活里琐碎的一地鸡毛,不敢臣服;

工作稳定,不敢下场,不敢做梦;

觉得自己不行,曾经自卑,也曾经自负,被两个夹在中间,动弹不得。

最终——

不敢不完美,不敢面对真实的自我,

不知道“我”究竟是谁,要到哪里去……

当我回忆这一个个“不敢”的时候,发觉哪怕 20 年前的小事,都记忆犹新,仿佛就在昨天。因为每一次不敢,虽然当时看起来都有“合理”的解释,但是都带来一种内心的灼烧感——那种不甘心,不情愿,压抑,还有遗憾。

当这种灼烧感从记忆深处如此真切和强烈的升起时,我就知道这条线选对了。

所以你看到的,就是这条线串起来的一本书。书的目录,是写满了“不敢”的,挺“不堪”的一个目录。(点击图片可以看大图)


回看,有时候我能前行,往往不是因为看到别人多么成功、多么能干,而是看到:哦!原来他/她也曾经这样过,原来他/她也曾害怕自己不行!所以我想,这“不敢”,应该不止我有,而是我们很多人共同的内心状态。 

而看到这困境,敢于面对,也就是“出路”的开端。 

力量从哪里来?从面对自己的每一个不敢而来。

这说起来简单。但后来慢慢明白,这是人生最高的功课。说到底,生活,工作,人生,就是一个从被“不敢”和恐惧追着奔跑,到停下来,转身“面对”的过程。透过幻象,看到真相,无他。



这本书对你有什么用?

简单的答案,是“无用”。


不是职场秘籍,不是育儿宝典,也不是转型指南,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讲,无用。


我也不是告诉你如何“勇往直前向前冲”。因为社会充满了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需要突破的限制,特别是对女性,对育龄女性,更是有各种结构性的限制。所以我在书里讲,女性面对的问题,不是简单的性别问题,女性问题说到底,是社会公平的问题。


但我想告诉你的是,虽然这些外在的问题强大到让人窒息,让人乏力,但我们作为个体,还是有比我们的想象要大得多的空间。如果敢于面对自己内心的不敢,可以做很不一样的选择。而且最终,社会问题的改善,就是从每个人开始做不一样的选择开始的。


上面这一段话,是我和颜宁聊这本书的时候,得到的启发。所以我想特别要说明,这本书不是鼓励大家都去“生三个孩子”,做到“职场生活两不误”,才算“成功”。而是希望我们能看到,外在的限制已然强大,但是更大的限制其实往往在于我们把别人的标准内化成自己的,而做自我限制。而当我们能够看到和突破这些内心限制,真正的改变才有可能发生,才可能活出自己最好的样子。 


所以这本书里,我写的是关于恐惧,关于烦恼,关于选择,关于时间,关于自我对话。


写的不是外在的高光时刻,而是这些年在职场、社会和生活的不同场景里,遇到的人,遇到的事,和别人不经意说过的话。这些看上去不起眼的事情,对我产生的影响其实比那些外在可见的“转折点”,要大得多。 


外在可见的是“果”,我希望能写出些许的“因”。


而这“因”,我相信是有共性的。从这个角度讲,希望这本“无用”的书,对你有用——能让你在被无力感包围的时候,可以找到自己力量的源泉。


看到这里,中信出版社的图书编辑提意见了:写了一年多的书,明明有很多方法和工具的好吗?怎么能说“无用”?!哈哈,好的好的,的确“有用”,这本书也分享了不少我这些年受用的方法、心法、工具和觉察练习,希望它们也能成为你前行路上的扶手。(内页切图,点击可看大图)



凡尔赛一下 

关于这本书,我最“臭美”的,其实不是关于文字,而是里面的插画。我最自豪的一个署名,是书的插画作者,哈!


是的,每一幅都是我画的呢,看,好看不?这里要感谢我的好朋友戴亚楠同学,她今年逼着我,用勾线笔画画。不想,不改,从眼到笔,不过大脑,直接画。


我一开始当然是不敢的:啊?不能用铅笔打稿,不能改,不能用橡皮,那画错了怎么办,画坏了怎么办?


但一旦开始尝试,发现竟然真的可以,而且画出来的样子,有一种生动的可爱。今年画了两大本,于是书的每一个章节都配了画。每一幅都是小画,但是我在画这些小画的时候,有巨大的幸福感。下面这一幅画,是那天妈妈刚蒸出来的包子,能闻到包子的香味么? 


我想这就是艺术的魅力,记录的是我们当下的情感。


事情会过去,但感情会留下,而且不会褪色。 


同时我很喜欢这个画画“从眼到手”的隐喻。因为能做到这一点,其实用到的不是我们的逻辑脑,而是直觉脑。爱因斯坦说过,我们的直觉脑比逻辑脑要强大得多。所以在这本书里,也希望有一些“直觉”的呈现和存在的空间。



最后 

其实很高兴,经历了 2021 年初的这次停顿和重启,这本书能用相对诚实的叙事(不敢讲绝对诚实,但我尽力!)呈现在你的面前。

 

我二十多岁的时候,特别希望有“过来”人告诉我,你的前路应该注意什么,知道什么。不经意,我就到了很多人眼里“过来人”的阶段,于是我想,轮到我来写这本书,那就诚实地写,好的和坏的,高光的和低谷的,都写。因为我相信真实的东西,哪怕不好看,也有价值。或者说,就是因为不好看,才有价值。


而这时候,我们也会改变观念,知道那些“不好看”,才是“好看”。


人要成长,其实别无他路,只有面对真实。








对的!今天预售开始,在当当网有限量版亲笔签名,先买先得。


书里除了有颜宁的序,还有陈行甲、古典和邢军写的序言长文,都很值得一看。


诺言社区的朋友们,你们的书会是第一批(12月15日)发货,咱们社区见(点阅读原文可了解社区)

之后的一段时间,我会有一些和书内容相关的直播,大家可以关注公号推送,希望能够见到大家。

如果你有自己的渠道和社群 (100 本以上),可以联系我们做书的分发和定制(社区小精灵微信:nuoyanxjl)


-  END  -

推荐阅读

一诺:开年“不顺”怎么办?


一诺:现代人最大的问题,是内心混乱


现代人的很多痛苦,都来自于这两个字

各位读者们,一起在文末留言你的想法/故事吧!也欢迎点分享,给需要的朋友们呀。

因为公众号平台改变了推送规则,如果你还想如常看到我们的文章,记得点一下在看和星标哦,期待每个清晨和“不端不装,有趣有梦”的你相遇 :)

点“阅读原文”,加入“奴隶社会”朋友圈,诺言社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