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德国,有60%的孩子上不了大学

全村主创 奴隶社会 2023-09-19

这是奴隶社会的第 3201 篇文章

题图:Photo by photosforyou on Pixabay.

作者:双子,在国内从事基础教育工作多年,现与家人一起生活在德国。

写在前面

在德国,有 60% 的孩子上不了大学,这个数据听起来颇具震撼性。然而,德国的教育体制与我们熟悉的模式有所不同。全村采访了在国内从事教育工作多年现随家人移居德国的双子老师,分享德国教育的初体验。通过她对教育出口、大学入学、家庭影响方面的观察,或许能给我们带来一些新的思考。



01

德国教育初体验



女儿是五年级升六年级时转到德国学校上学的,当我问她来德国上学最大的感受,她说学习上老师更看重跟同学们之间的合作,而且比较轻松,最主要的是考试轻松。


德国小学二年级前跟国内一样,是没有考试的,高年级开始有考试之后,成绩也是综合了平时课堂表现的成绩和试卷的成绩,而且平时成绩能占到 50%-70%。很多时候,历史等试卷的考试也只是出一个论述题,主要考察你的观点或者表达能力之类的。


此外呢,这边大部分学校都是半日制,只上半天学。我女儿现在都八年级了,每周有三天下午一点多就放学了,还有两天三点多回家,也是因为参加社团活动(合唱团和羽毛球社团),而不是在学校上课。而且作业量也很少,我是没怎么看见女儿放学回家后正儿八经地闷头写过作业。


所以,他们放学后就有大量的自由时间,也会去上一些自己喜欢的兴趣课,比如女儿每周就去家附近的游泳俱乐部上两次游泳课。德国的运动类俱乐部特别普及,所以这部分的教育成本相对来说比较低,一个月去 8 次游泳课,收 10 欧元,大约相当于人民币 75 块钱。当然,这是运动类项目,每周要上的钢琴课费用就另当别论了。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认为德国的教育真好,好像孩子们轻轻松松就能考上大学,拿到文凭,找到高薪轻松的工作,过上体面的生活,其实不是这样。


▲ Photo by Kenny Eliason on Unsplash



02

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上大学



这就要说到德国的教育制度了,大家可能比较熟悉的是双轨制,而来得更早的便是小学升中学时候的分流。孩子们上到四年级就小学毕业了,开始进入中学,而教育分流也从中学开始,孩子们会进入不同类型的中学,未来的出口和工作方向也不一样。


第一类是文理中学,上文理中学的孩子一般成绩比较好,通常需要 8-9 年(我们所在的州是9年),将来的目标是进入大学,走学术路线;第二类叫实科中学,学制 5-6 年,这类中学毕业的学生大多会选择继续接受全日制的高级职业技术教育,以后成为实用技术型人才,比如银行职员等;而第三类叫普通中学,有点类似职业学校,一般学制 5 年,这些中学毕业的孩子,大多从事手工业、制造业等工作,比如粉刷工、收银员等;另外,德国还有一类综合中学,涵盖上述三种类型。


其实,在我们国内很多家长看来,德国这种教育分流制度是非常残酷的。因为只有大约 40% 孩子能进入文理中学,实科中学的孩子如果成绩特别好,还有机会转到文理中学,而第三类中学的孩子,几乎是与大学无缘的。


而且,即使进入文理中学,也不意味着百分之百能进入大学,因为学校会根据学生的成绩随时调剂,如果成绩跟不上,就会被调剂到其他中学,或者被要求留级。比如我女儿的班里,这几年从文理中学转到实科中学或留级的就有五六个,而能从实科中学转到文理中学的,也就一两个。


再说到在德国考大学,这就不得不提到我先生对德国教育最大的感受了。他特别跟我强调,德国的大学“宽进严出”,毕业是非常难的。而且大学生的辍学率很高,我还专门咨询了一个在大学当教授的朋友,她告诉我一组最新的数据,说德国 2022 年从高中到大学的入学率是 54.7%,但是有 28% 的文科生没有拿到毕业证,我个人估计理科生的比例可能会更高。


而且,德国的大学主要是培养理论研究型人才,像我先生 2000 年过来读书的时候,他们的大学是没有本科的,都是直接读到硕士,难度比现在还要高很多,近些年才陆续有了本科学位。


▲ Photo by Kimberly Farmer on Unsplash




03

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更大



来德国之前,我们生活在山东济南,孩子就读的小学在我们区算是很不错的;来德国之后生活的城市也是下萨州的首府(类似国内的省会),所以两个地方是比较有可比性的。


我本人之前也是小学老师,所以当我观察两个城市的教育,如果抛开环境不谈,我们国内的教育不管是软件还是硬件,其实一点都不比这边差。只是在德国,有些教育理念跟国内差距很大,让我这个这个任教多年的老师还有点不习惯。


比如,我们崇尚的是“传道授业解惑”,而我发现德国的中学老师会非常谨慎对孩子有价值观层面的引导,处理问题也大多是通过学生讨论。比如有个别学生穿着不是很得体,老师让孩子注意一下,那这个老师是有可能被投诉的,所以老师也就缄口不言了。


家校沟通也非常少,我们没有班主任的电话,也没有家长群,有事就写邮件,请假通过秘书处,只有在每学期的一对一家长会时才能见到老师,所以平时也无法向老师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当然老师也没有主动联系过我们。


我想因为女儿读的是文理中学,学风比较好,所以需要老师跟家长沟通的情况不是很多。当然我也听说,前面提到的第三种职业学校,其实那里的孩子也会有很多问题,比如吸烟喝酒打架,跟我们国内家长的担心差不多,估计这类学校的老师干预可能会更多一些。


所以,在这种教育体制和环境下,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就显得更重要了。家庭能给到孩子的引导,在学习上给到孩子的支持,直接决定了孩子的走向。像本土的精英阶层,他们在经济、眼界、见识、家庭氛围等方面都能给孩子更好的条件,一般也不会让孩子选择实科中学甚至是普通职业技校。而很多普通家庭尤其是这些年涌入比较多的难民,他们的孩子上文理中学是比较难的,除非孩子天资确实非常好。


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德国的教育体现了其较大的包容性,保护人的多样性,不一味鼓励孩子只有上大学才能有出路;另一方面,孩子的发展方向更多地依赖家长认知及家庭氛围,也有其明显的局限。


▲ Photo by Junda He on Unsplash




04

对高考的“不在乎”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说,那德国的父母只要有意愿、有条件,就一定也是削尖了脑袋让孩子上文理中学,将来进入大学。但实际上,德国的大多数父母真的没有那么大的焦虑。


在小学阶段,除非孩子学习太差跟不上,学校老师才会给补习一下,没有看到家长为了让孩子上文理中学,而给孩子报补习班的,关键校外也没有太多补习班。而且选择上哪种中学,家长也主要根据孩子的意愿。还有很多父母如果认为孩子不适合文理中学或者不想让孩子太累,就会给孩子选择实科中学,或者让孩子留级,这种情况很普遍也很正常。


德国也有类似于国内的高考,但与国内不同,德国的“高考”是一种“非临时抱佛脚式”的考试,更侧重于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平时的表现。高考成绩不是指一次考试的成绩,而是综合高中阶段最后四个学期不同学科的成绩和最后的毕业考试成绩加权计算累计后得出来的一个复合成绩。而且,考试季要持续好几个月,不是一锤定音地集中在两三天考完。


考生的心态也是极其放松的,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我女儿刚来的时候,我们给她找了一个德语家教,这位“小老师”当年要参加高考,她那一年不仅兼职教我女儿语言,还到处参加小提琴的演出,顺手还把驾照考了,从这些细节就知道他们是多么“不在乎”这个高考了。值得一提的是,这位“小老师”最后是以平均分 1 分(德国 1 分最高,6 分最低)的成绩进入大学的。


▲ Photo by Ina Hall on Pixabay




05

不需要每个人都是学者



那你说考不上大学,甚至考不上职业技术学院,孩子只能从事低端辛苦的工作,家长也不在乎吗?这方面,他们好像确实没有太多执着。


举个我观察到的例子,前段时间我们家修整墙面,请了粉刷工过来。说到粉刷工,很多人的印象可能是他们衣服很不整洁,人看起来也比较邋遢等,但是来我们家的这个粉刷工是个特别体面的年轻小伙子,开着非常好的车,而且他特别难约,我们约了他半年才排上号。


他做完工作后,地面上非常干净,没有任何油漆点子。而且每天干完活后,他把工具都收拾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第二天再继续。更让人吃惊的是,当整个工程只剩下差不多六分之一的时候,正好赶上他要休假,然后就出去度假了,回来才补上这一点留下的工作。


所以,虽然粉刷工的工作很辛苦,可以想见的需要爬高上梯忙忙碌碌,但他们收入非常可观,而且有自己的体面和尊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步调和节奏,该休息休息,该度假度假,这在德国社会是一种共识。


还有很多家庭,他们祖祖辈辈可能都是农民、铁匠,或者开面包房、养马场,甚至很多德国人的姓氏都跟祖上的职业有关,那他们的孩子也有可能继续选择这种职业,然后按部就班地生活。他们的收入和生活条件不一定比白领差,大家也都能在自己的生活轨道上过好自己的人生。


其实社会本来就是有分工的,职业也是多样的,不需要也不可能所有人都去当学者或科学家。

▲ Photo by Michal Jarmoluk on Pixabay



06

没有完美的教育



当然,德国也有很多父母抱怨,比如认为半日制学习时间太短了,还有的说孩子四年级就分流,对自己的兴趣和擅长领域都没那么确定,甚至有的孩子潜力都没发挥出来呢,如果被分流在实科中学或普通中学,那以后发现不合适就非常难改变。


所以,我们没必要神话德国教育,更没有必要妖魔化国内的教育,我最大的感受是抛开环境谈教育,对教育本身就不公平。而且一个国家的教育环境背后都有深刻的经济、历史、文化等原因,不是短时间内或者靠某一个政策就可以改变的。


真正重要的,还是父母的观念。比如我见过很多为了逃离国内的教育内卷,带孩子来到德国的父母,他们反而会更焦虑。因为这边学校跟国内比,简直太松散了,就像前面说的,只上半天学不说,我都没怎么见过我女儿在家闷头写作业,更没有上过补习班。但说实话,我们中国的父母内心深处,还是非常希望孩子能上大学的,所以有些家长宁可让孩子留级,也要一直留在文理中学。


举个例子吧,两年前跟我女儿一起在学校语言班的一个中国男孩,当时他们都是六年级,现在我女儿八年级了,他还在上六年级(中间转了一次学),家长的执念可见一斑。


所以,如果观念不改变,到哪都逃不掉教育内卷。家长真正需要做的,也许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孩子最好的家庭引导和支持,大人和孩子都能找到合适的节奏,在属于自己的人生轨道上,过好自己的生活。





当我们清晰地了解自己的观念、内在的想法,不论处在什么样的环境,都能够比较从容地选择适合孩子的方向。


一土从 2019 年开始做「全村」家长成长平台,希望能够跟更多父母、关心教育的人一起,探索更多关于教育的出口、孩子成长的可能性。4 年,1 万多人参与,同样欢迎你的加入。



-  END  -

推荐阅读

一诺:理解孩子,理解人


一诺:就这么 6000 天


和女儿聊名校,她却说,那是别人家孩子……


各位读者朋友,一起在文末留言你的想法/故事吧!也欢迎点分享,给需要的朋友们呀。投稿或者商业合作的朋友,请邮件联系(nlsh88@163.com)。


记得点一下在看和星标哦,期待每个清晨和“不端不装,有趣有梦”的你相遇 :)


点“阅读原文”,加入“奴隶社会”朋友圈,诺言社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