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欧盟委员会:中国的科技与创新进程

2016-06-12 战略前沿技术

本文由创新研究(naiscast)授权转载,原文刊载于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创新研究报告》第49期(总第54期),编译:周珊珊、高晓巍


编者按:中国已经位于全球生产链的高附加值一端,是欧洲不可小觑的竞争对手;同时中国不断增长的研发投入也为拓展人类知识边界、加速创新进程提供了无限可能。鉴于此,欧洲委员会资助权威研究机构开展了关于中国科技创新发展进程的研究,评估中国的科技与创新进程,分析中国的科技创新对中国经济生产力和竞争力的影响,以及对全球市场的影响,为欧盟科技和创新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本文将主要针对此项的研究的内容和结果做简要介绍。


一、与中国科技创新有关的数据指数


1.科技人力资源


2011年,中国30—34岁人口中完成高等教育的人口占15.2%,而欧盟的最新数据(2012年)则高达35.8%。从绝对数量上看,2011年,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总数为7400万,接近欧盟的9800万人。然而,2011年欧盟新增科技工程方向的毕业生为87.5万人,远低于中国的140万人,而且该指标在中国呈一直持续增长的态势。


2.企业研发创新


2012年中国企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为1.4%,高于欧盟的1.3%。过去5年,中国在公共领域的研发投入基本没有变化。中国企业的非研发创新支出(1.19%)高于欧盟的平均值(0.56%),甚至高于德国和后起之秀波兰。尽管中欧对中小企业的定义不同,但是2010年中国进行内部创新的中小企业比例为17.5%,高于波兰和罗马尼亚,但低于31.8%的欧盟平均水平。中小企业产品和研发过程的创新产出指标显示,中国的中小企业似乎比英国和西班牙的中小企业表现更好,中国的中小企业日渐成为研发增长的新动力。2011年中国中小企业研发投入高达119.13亿欧元。


3.重点科技领域研发能力


爱思唯尔(Elsevier)公司的斯高帕斯(Scopus)数据库对中国在2005年、2010年和2011年在重点科技领域研发能力进展的分析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分析了12个领域的总体发展情况,选取一些年份,就出版物的产出数量和增长率进行分析。第二,就中国和欧洲在6个特定领域的合作研发进行了深入分析,包括化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医学、药学和药理学、物理学和天文学。对于中国在这12个特定领域的分析表明,工程学、物理和天文学、材料科学和化学是中国表现最强劲的领域。中国发展最快的领域不同于其他国家。除了一直快速发展的工程学,免疫学和微生物学也在蓬勃发展,这些数据表明中国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计算机科学和材料科学方面有较强的竞争力,相反,社会科学、心理学、艺术和人力资源并没有同步进步。


4.合作研发


中国和欧盟在合作研发中发表的论文的水平和中美比较相似,不过中欧在高级期刊杂志发表的论文数量低于中美。2005—2011年,中欧合作的比率逐渐接近中美的比率,表明中欧高质量的合作逐步增多。



二、中国在某些技术领域的研发能力


该研究聚焦于9个制造业领域以及生物技术、环保技术和纳米技术3个跨行业领域的产业研发经费的投入以及专利申请情况。研究表明,在过去的20年里,中国在研发和创新方面的能力显著提升。尽管行业间存在重大差异,但专利申请和私营研发投资方面的增长明显,且没有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


1.产业研发经费持续增长


中国的产业研发经费在全球的份额从2002年的5.0%上升到2009年的12.1%,总体增长了一倍多。在金融危机爆发的2008年和2009年,许多国家纷纷减少了研发经费的投入,而中国的总经费支出却仍然呈上升趋势。这有力地证明了研发经费作为中国创新的驱动力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是由于中国经济转型,知识密集型产业(尤其是电信及电子产业)在经济体中所占的比例逐渐升高;另一方面是由于中国政府在推动变革方面的努力。


2.行业间研发投资与欧盟存在较大差异


行业分析的结果表明,2000—2010年间中国的产业研发投资主要由以下四方面驱动:电器设备、其他运输设备、机械设备以及化工产品。中国企业在电器设备和其他运输设备方面投入的研发经费已经达到欧盟27个成员国相关投入的70%。在其他运输设备这一项上,欧盟和美国主要由航空行业的高增长率驱动,而中国则是由船舶工业驱动。


中国和欧盟在其他行业的研发支出比例有巨大的差距。以机械设备和化工产品为例,中国企业的研发支出仅占欧盟企业的40%,机动车辆和金属制品业则直接降到25%,制药业更是仅占欧盟企业的12%。


3.专利申请平稳增长


在专利申请方面,中国在2000年之后专利数量开始平稳增长,2011年就达到17000件,相当于美国的40%。纵观全球专利的市场份额,欧盟和美国则从1990年的43%下降到2011年的25%。相比之下,从近乎零起点到11年的10%,中国的市场份额以1%的年增长率从2000年起逐年稳步增长。中国的专利申请主要来自于计算机、电子和光学产品以及电子设备领域。


总体来看,中国在过去10年内显著提高了自身的研究和创新能力,然而中国的发展并不均衡。就产业研发而言,中国和欧盟在制药业方面差距最大,在电子设备方面差距最小。



三、中国科技政策对科技创新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1.国际间合作不断加强


中国的门户开放政策让中国易于获得国外的资金和技术,同时也促进其知识密集型活动的展开。中国如今是多个国家和组织的重要研究、发展和创新伙伴。欧盟的大多数成员国政府和组织同中国建立了稳固的科学技术合作,如:联合研发项目、联合研发中心和联合培养博士项目。欧盟和中国之间的合作领域广泛且不断加强。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合作领域包括:粮食、农业、生物技术、可持续城市化、航空、水资源、信息与通信技术以及其他诸多领域。中国参与国际科技创新的形式多样,从学术研究合作到技术转移与许可,再到对外直接投资、公司并购。这些形式让中国获得了各方面的专业知识。设立合资企业已成为中国企业促进国际研究与创新,获取国外技术、资金和管理经验的重要方式之一。


科学技术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中国科学院是主要的资助机构,也有很多地方机构支持国际合作。与大学或者中国科学院等研究机构合作是中国企业科技创新的普遍做法。同时,企业也会引进国外技术。尽管国际研究与发展合作的支持力度增加,并且外企也能够享受一些税收优惠政策,但是他们同时也面临一些困难,主要有:融资困难、办事处受限、难以获得法规信息和留住人才等。


2.“产学研”合作的加强


《2006—2020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是中国科技创新的主要指导性政策。通过对中国科技政策的分析,可以发现中国将更加注重通过改善“产学研”链条、吸引海外人才、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及增强国际合作来提升本国的创新能力。当前,中国的科技创新政策关注的问题有加强“产学研”联系、增强知识产权法律效力、扩大基础研究、协调职能政府机构等。


3.创新资金支持力度的加大


在创新的资金支持方面,银行增加了中小企业的借贷金额,但是银行在支持创新活动和新兴产业方面依然处于初级阶段。中国政府开始将风险投资当作鼓励本国创新的基本手段,然而投资者普遍认为投资风险大,支持创新的资金依然不足,尤其是早期投资。天使投资的比重上升,但在中国所占的比例依然很少。


4.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


《2011—2015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具体部门的五年计划以及《2011—2015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规划》等计划包括了一系列措施旨在减少对外技术依赖,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的内容。为了推行自主创新政策,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组织公布了自主创新产品目录和采购政策,给予本国产品优先权。除此之外,还在资金和税收方面实施鼓励。数据调查显示,中国政府的政府采购政策给外国企业带来巨大挑战,采购过程的分散和缺乏透明度使国外企业很难获得相关信息。


5.科技人力资源的培养


中国支持科技创新的人力资源政策包括《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两项政策都旨在提升创新能力。教育改革包括促进企业间的合作力度,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采取措施解决某些技能人才的短缺。


科技部、教育部、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等部门推出若干项资助科技创新人才的项目。中国已经出台大量的政策吸引海外人才归国,高等教育的质量也大幅提高。然而,中国国内的人才在区域上仍然分布不平均。


6.科研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


提高科研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有《2012—2030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和《2011—2015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十二五’发展规划》。目前规划的重要基础设施建设覆盖7个战略领域:能源、生命科学、地球系统与环保、材料、粒子物理学、核能物理学、航空航天和工程技术,而这些基础设施将会对外开放。


7.知识产权的保护


近年来,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建立了打击盗版和假冒伪劣产品的法律法规并采取特别行动来提高执法力度。第三次修订的《专利法》于2011年生效。国家知识产权局每年都将知识产权保护作为重点工作。中国与欧盟在知识产权上的对话始于2003年,并开展了一些新的联合项目,包括:中欧在知识产权方面的合作、知识产权问题的法规交流,协助起草知识产权法律修订和实施条例以及编译和出版有关知识产权数据库。


8.标准化水平的提升


标准化是中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提高中国标准化水平的方式。研究发现,建立与国际标准不同的国家标准是市场准入的重要障碍,这将迫使外企为了在中国做生意而采用中国技术,这同时也限制了向中国转让技术。然而,使用发达国家的标准意味着购买昂贵的知识产权,而设立自己的标准是克服这些困难的方法,因此,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国际合作十分活跃。中欧标准化信息平台的建立也加强了中欧合作。



四、中国科技创新发展给欧盟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1.食品、农业、生物技术领域


中欧在该领域的旗舰项目、中国农业科技创新计划和对绿色经济的关注是欧盟在这几个领域发展的机遇,挑战在于联合资助机制、合作项目信息的公开、生物产品的市场准入壁垒和知识产权问题等。建议利用中小企业模式来鼓励欧洲中小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支持促进资助信息透明度的体系和做法;促进中欧对话,例如中欧水资源平台项目中的相互鼓励和学习交流;欧盟的政策制定者继续倡导消除生物产品的市场准入壁垒,像绿色公共采购,促进市场发展的立法,设立标准。


2.可持续城市化领域


中欧在城市化以及可持续能源方面都促进了合作是欧盟在该领域发展的机遇,挑战是在城市化进程中需要互惠互利,城市交通需要兼容标准,需要与地方和地区政府进行交流。因此建议加强相关领域合作活动的交流(例如智能化城市、中欧在可持续能源领域的合作);构建相关领域网络和对话机制;致力于消除市场准入壁垒。


3.航空和航空领域


中欧的民航项目促进了合作,中国航空业的发展产生新的创新需求,进而产生中国科技创新机遇。然而,欧盟颁布的对中国强制性产品立场的文件(2013—2014)明确了一些市场壁垒,包括限制许可领域。对该领域的外企产生负面影响,建议在该领域加强对话,包括在中欧之间建立定期的战略化航空对话,减少该领域的市场壁垒。


4.信息通信技术领域


中欧在信息通信技术方面有若干合作项目。电器和光学设备是中国最强的行业之一,因此尽管中欧竞争激烈,合作对于克服挑战至关重要。目前的挑战主要有缺乏共同的技术构架和标准以及对互联网管理、安全和隐私政策的担忧。建议开展智能化城市的合作,设立知识交流平台,加强城市和企业间的联系。


5.高等教育和科研合作领域


增加项目经费资助促进了中欧的人员交流,然而挑战仍然存在。例如,双方学术体系不同,中国研究机构在提高国际地位时困难重重,欧盟研究人员对中国和中国的科研体系缺少了解,中国研究系统的官僚主义。为了改善合作环境和使利益最大化,人力资源流动要以互惠性为原则。建议中国科研人员回国后继续与欧洲研究员合作研究,或者建立归国人员组织,鼓励他们在国内继续开展合作研究。建立联合研究中心可以为合作活动创造有利条件,为共享研究设施和资源建立长效机制。

相关阅读:


兰德报告:中国的专利与创新



来源: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创新研究报告》

作者:兰德公司


近年来,中国的专利快速发展,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率达到 34%。自 2000 年以来,年专利数目增长了 16 倍。根据联合国 2012 年 12 月 11 日的有关报告,中国专利局比其他任何国家所受理的专利申请都要多。此前文献表明,此趋势是由大量的低质量专利所带来的。受此启发,该报告想进一步了解该趋势的驱动力、专利的激励政策及中国公司创新成效。

 
报告探讨了以下三个问题:
 
中国专利繁荣的驱动力是什么?中国创新有何启示?
推动专利发展的本土创新政策带来哪些创新性影响?
创新如何带动中国公司的发展?

 
专利繁荣的驱动力
 
专利繁荣的驱动力主要来自专利激励政策和市场力量。报告指出,尽管中国的专利数量迅猛增加,但代表创新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并未跟上步伐,表明所进行的创新质量较低。
 
报告通过研究专利界定及专利制度、经济本身的市场力量及专利激励政策等,指出专利激励政策和市场力量可能是中国专利增加的原因。而这些激励却带来了相悖的结果——专利量固然增加了,但 TFP 数据却证明专利质量在降低。
 
政策建议
 

报告提出了提升中国专利质量的几点政策建议。在市场中与其他公司进行竞争,并由此激励专利的产生,可能比其他政府政策的激励更有效,同时也能更好地提高发明质量。因为真正有独创性的发明可能会带来更为丰厚的利润,这实际上超过了任何政府所带来的补助等方面的激励。
 
而且这些创新倾向于集中在接近全球技术前沿的一些行业,如电信和信息技术。但中国专利保护缺乏有效执行力,独创性门槛又低,这些都不利于激励专利的申请。并且可能导致在竞争中产生的一些高价值创意未能获准专利,或者存在专利公开后被盗、却没有赔偿追索权的风险。
 
提高独创性门槛同样是提高专利质量的一大重要保障,这已作为 2009 年《专利法修正案》的一部分得到了体现,修正案实施后专利授予与申请的比例、以及有效性比例均有所减少。具体参见下表。
 

 
创新性影响
 
这些激励对中国技术与经济进步有何影响?中国经济逐渐放缓,GDP 增长在 2012 年下降到 7.8%。根据 Abdih 与 Joutz(2006年)及 Ulku (2004年)的较早论述,专利和与专利权应用带来的知识储备与 TFP 之间正相关。根据 Easterly 与 Levine 的论点,TFP 增长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2001 年)。
 
然而,随着中国专利的增加,TFP 增长却在减少:在 2000—2007 年平均为4.9%,而 2008—2011 年则降低到了 2.3%。鉴于 TFP 增长与专利之间的正关系及 TFP 的降低趋势,不难对所开发的新专利产生一些质疑。
 
开发高质量的专利对通过发展中国家工业的吸收能力进行 TFP 驱动很重要。一些基于实践的研究表明,国外创意对国内创意在驱动生产力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许多行业和国家而言,传播(技术披露)可能比发明本身更为重要。限制吸收目前和未来潜在的外国技术,会影响目前和未来的经济发展。低质量的技术还会限制未来技术的开发。对信息通信技术行业等积累性创新领域的行业而言,情况尤为如此。因此,通过加强专利激励提升国内创新质量对于刺激中国经济增长愈加重要。
 
中国的自主创新政策起作用吗?报告还研究了中国自主创新政策中的公共采购政策。报告指出,无论是在国家还是企业层面,公共采购政策都未带来显著的经济影响。在一年内,公司的发明创造能力会提高,但是在随后一些年因为发明创造产生的回报产生较小,创造能力又快速下降。
 
这种政策不仅只能在企业层面产生暂时影响,而且还未能对国家层面的发明创造能力产生明显的积极影响。这些调查结果说明这种自上而下的公共采购政策效果不佳,中国本土创新政策需要进一步优化。因此有必要评估中国自主创新政策的效应,及发展中国家创新政策中公共政策的影响。
 
创新如何带动中国公司的发展?
 
中国领先企业的创新力如何?报告还通过对中国的两大公司——中兴通讯和华为及其五家国际竞争对手(包括思科、瞻博网络、宝利通、美国硅谷的新兴高科技公司阿鲁巴、阿尔卡特)进行分析,对中国创新力领先的电信公司进行了研究。
 
中兴通讯和华为是中国通信行业中的技术和经济效益领先的企业,都被列为世界最具创新性的企业之一。衡量创新性的指标之一是专利数。2012 年中兴通讯和华为的专利合作条约(PCT)申请数分别为 3906 和 1801,成为中国第一大和第二大发明专利申请企业,同时也是世界第一大和第四大 PCT 利授予企业。如果以专利为衡量指标,那么这两个企业则代表了中国创新能力的高端水平。
 
但由于相关研究显示,中国的激励政策催生的是大量低质量的专利,因此报告主要探讨和分析了以下两个问题:中兴通讯和华为产生了哪些类型的发明?这些发明的创新性如何?报告基于相关的数据和模型构建,将这两个公司与其他五个公司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这七个企业中,中兴通讯和华为的创新绩效落后于其国际同行,并且他们似乎并未在追赶其全球的竞争对手。


关于“”创新中国“”的文章,请参阅:


前沿君微信:tech9999

投稿邮箱:13355524@qq.com


【战略前沿技术】一网打尽系列文章,请回复以下关键词查看:【习】【双创】【预见2016】【电磁炮】【生物】【脑科学】【虚拟/VR】【物联网】【马斯克】【采办】【抵消】【水下】【轰炸机】【能源】【电池】【凯文】【战争】【云】【排名】【博士】【王喜文】【黄志澄】【贺飞】【李萍】【纳米】【基金】【机器人】【俄】【加】【量子】【数据】【无人】【革命】【转化】【谷歌】【工业4.0】【DARPA】【颠覆】【3D/4D】【硅谷】【石墨烯】【智造】【智能】【军民】【激光】【智库】其他主题系列陆续整理中,敬请期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