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热点话题】博士为何纷纷逃出科研圈 VS 没有痛苦的博士求学经历是不合格的

2015-10-27 战略前沿技术

关于“博士”的更多文章,请回复“博士”“doctor”或至本文后查阅:


博士为何纷纷逃出科研圈?

龚蕾


根据青年报,兰大应用数学博士邓毓博从兰大信息学院辞掉体制内教师工作,创业卖兰州牛肉面,研发和销售核心成员中有3个博士、2个硕士。前期投入50万大部分是成员积蓄,兰州土生土长的博士决心去寻找一种期待已久的自由生活。


为什么博士要逃离科研圈呢?


第一,博士逃离科研圈不是个别现象


之前比如中科院博士萧杨、南开博士汤明磊、东北农业大学李刚等等,早在2012年科技界就曾出现一个热点,就是博士逃离科研圈。博士逃离科研圈早不是什么新鲜事,在美国也有类似现象,斯坦福大学政治学博士布兰奇选择了离开科研领域,从事数据挖掘工作,还有些博士选择用户体验师等,今年五月,东莞市第二批引进创新高学历人才,涌现博士创业群,青岛博士创业创新人才通道,不仅简化入驻流程,而且给予补贴和资金扶持。从个人角度分析,这是每个人自己的选择。从大方面分析,现在国内创新创业环境非常好,总理曾到中关村喝咖啡,多次表示鼓励大众创新创业。


第二,读博士的经济与机会成本


曾经有一个博导,从小县城通过考学来到城市,又通过考硕士博士留在高校做行政工作,也许呢,读博士做教授是一种无风险投资。如果从机会成本与经济成本角度分析,读博士的机会成本最小,风险系数最低,早些年学费也很少而且有生活补助,即便是发表核心论文也无版面费,引进博士除了安家费,还有科研启动费、住房补贴等等。从产业角度分析,任何一个产业缩减了,教育产业不会,教育业会发展逐渐壮大,在教育产业这棵大树中成长,成功速度会更快。


第三,科研转向创新驱动


在大西洋月刊上看到一篇文章,随着这些年全球欧美亚国家博士扩招,毕业博士数量快速增长,而全球经济发展科研岗位需求数量在下降。前几天,看到一篇文章,汤森路透做了一项研究,近十几年来,欧美国家科研投资力度较大,博士科研成果一般以专利形式结束。而近一两年出现一个新变化,就是科研经费在减少,而创新投资在增多。


第四,读博仅是人生一段经历


人生,是一种经历。有的人把直路走弯是豁达的,多看了几道风景,有的人把弯路走直了是聪明的,收获了人生的智慧。读博呢,也仅仅是人生一段经历而已,好比一个杏子,不同的人吃有不同的感觉,有的人觉得甜,有的人觉得酸。读博的几年也是一段人生经历而已,但是呢,如果你决定读,就不要轻易放弃把它读完,如果犹豫,就不要读。人生经历是财富,有的人选择了这条路,有的人选择了那条路,无论哪条路,都是一种经历,也都是路上的风景,当我们学会了慢下脚步,欣赏风景的时候,或许就是幸福。


第五,学历抗通胀而市场在发挥作用


在大西洋月刊上看到一篇文章,研究发现,有大学文凭的人失业率更低,学历是抗通胀的方式之一。全球宽松货币下,从美国欧洲许多国家分析,宽松货币并未促高通胀率。美联储维持低利率已好几年时间了,耶伦维持低利率,在她看来,或者说,根据经济学教材凯恩斯理论,宽松货币能刺激信贷增长,消费者增加消费,然而,美国商务部数据显示,美国人支出并未增加,美国人消费支出大幅下降,并且金融危机后,依然呈现下降趋势。美联储越是宽松,越是维持低利率,美国的通胀率继续下降,甚至面临通货紧缩。

博士选择创业,这也许是市场发挥了很大作用。想要逃离体制内高职称人员不少,除了博士外,还包括一些教授,比如,以更高价格卖掉学校分的经济房,转移到超大城市或者移民创业。


第六,企业科研发展角度分析


过去一些年来,传统国有企业一般是较高投资,不断追加生产线生产资料,大批量标准化生产,然后把产品销往各地,现有订单,后有销售。全球宽松货币环境与低利率下,资金借贷成本较低,也是鼓励投资。去年年底以来,全球油价下降,企业高成本高投入已不再是一种优势,生产力的新力量涌现,比如创新。从企业发展角度分析,大型企业一般积累了多年资源优势,犹如海上行驶的巨型轮船,而中小型企业犹如小舰艇或小帆船,有一个优势是大轮船不具备的,那就是转向掉头和变换方向,换句话说,中小微企业更具灵活性。


第七,市场需求有变化


十几年前若读一个化工博士、材料博士、计算机博士什么的可以有很多科研项目可做,因为大型企业需要这样的科研项目,比如研发新化学材料、新的化学轻工业产品什么的。而随着市场需求趋于饱和,科研技术可互联网协同,或者购买专利复制厂房复制技术,规模化的生产与大量产品进入市场,甚至还堆积在仓库中。市场需求有变化且日渐多元化,企业科研项目其实在减少,而对于创新需求在增长。

小结语:博士逃离科研圈,不仅咱们国家有这样现象,而且可能会越来越多,美国英国同样有。笔者觉得没什么不好。宏观方面,全球经济或正悄悄发生变化,创新创业或是不错的大时机,加之咱们国家创新环境很好,各种的一站式工商税务服务和一些资金优惠等,微观方面,每个人选择不同,博士做音乐家、做演员、做记者、做主持人、做全职爸爸、做艺术家,做企业家等等。若准备好已决定何时出发都不算晚,只要感到幸福,就大胆勇敢地走下去。祝博士们创业一路顺风!人生新的旅程,有不一样的风景。


(来源:凤凰博报,作者:龚蕾)



没有痛苦的博士求学经历是不合格的

彭思龙


带了十几年的博士生,也毕业了三十多位博士,但一直有一个迷惑未解,就是这些学生大多数不愿意吃苦,都觉得老师没有给他们带上轻松的路。他们巴不得老师给个题目,再给几个想法,很快地写几篇高等级的论文,顺利地毕业。现实中确实有些学生就这么毕业的,毕业成绩看起来很亮丽,但是当他们真正走上工作岗位之后才发现,自己只不过是个拿着博士学位却没有进入科研殿堂的人。就我个人的经历,从历史上也得到无数次证明,一个完美的博士求学过程必须是夹杂着痛苦的过程,不能是个一帆风顺的过程,在中国,这个痛苦的过程变得尤其必须。如下几个理由可以参考。


一、痛苦意味着精力上的自我挑战


现在社会是个快速的社会,信息极大丰富,人人都受到大量信息的冲击而变得躁动不安,很少有人能够静心下来做科研。不像物质贫乏时代,人无所事事,做科研反而是一种乐趣。人每天都可能会被各种信息吸引,很少能够专注的思考一个问题。精力被分散了。这种分散的状态对于科研是非常不利的。真正有挑战的课题绝对是对人类思维和精力的一种挑战,我们作为普通的科研人,天赋并不超常,如果精力投入不到一定程度,就不要指望能够做出好的科研成果。而当精力投入一件事达到极限的时候,每一个人都觉得自己快要吃不消了,持续时间久了,就很难受,这就表现为精神和肉体上的双重痛苦。尽管当时感觉不舒服,但是这个过程似乎不能回避。


讲一个我个人的经历,博士期间,有一次导师在下午提了一个问题,快要吃晚饭的时候对我说,要我在第二天早上回答这个问题。回答这个问题需要用到我还不熟悉的知识,于是赶快从图书馆借来了一本英文专著,看了一个通宵,在早上7点多钟的时候,我就明白那个问题是怎么解答。当时我很抱怨,但是后来也明白了,这就是自我挑战的过程。那本书至今只通读过那一夜。


二、痛苦意味着知识深度应用的挑战


做科研就是要超越前人,超越同时代的人,至少在某一个小点上如此。但是超越就需要给出超越的理由,其中一个就是必须在知识的深度上有所超越。我们学习的时候,大多数满足于考试和记忆,但是对于知识的深度应用是很不充分的。当我们为了解决一个问题而搜肠刮肚,冥思苦想,这都是在不断深化曾经学过的知识的不断提炼和加工,最终得到有意义的组合,可能才能解决一个有挑战的问题。我们在研究生以前的学习往往是不够深入的,经过课题检验之后的知识才是真正自己的知识。可是对于曾经学习的知识深度思考应用的过程并不是轻松的,这需要我们改变我们对于知识的认识层次,改变知识的排列顺序。这种与以往不同的做法往往让我们不习惯,不舒服,时间久了就是痛苦。但是不经过重排和整理,并进行深度加工的知识其实是没有价值的。


三、痛苦意味着知识领悟上的提高


我们学习过很多知识,表面看知道了很多,但是在科研的过程中发现,原来我们理解的不到位或者不对,我们也曾经有自己的理解方法,但是在具体的科研中发现,那些理解很浅。在挑战性课题面前,我们只能不断的改变对既有知识的看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和认识,才可能得到更好的理解和领悟。大多数时候,我们的知识只是存放在我们的大脑中,真正理解之后,才感觉到原来如此。这种原来如此的领悟比课题的成功还要重要,因为这种领悟才能让我们的知识活起来,为自己的工作或者生活服务。这种收获将是终生有意义。但是这种强迫自己离开已有的理解位置,换一个位置思考和理解,有时候甚至是怀疑,在心理感觉上也是不适应的,不适应时间长了就是一种痛苦。但是这种痛苦似乎也是必须的。


四、痛苦意味着黑夜中摸索之后光明的到来


做科研没有一条康庄大道,也没有完全可复制的成功之路,每一个科研成功者都是在自己成长的道路上遇到无数的黑暗,在黑暗中不断摸索,穷尽各种智慧,最终得到光明的到来。这种黑暗中摸索的状态是人所不适应的,因为人只适应在光明中行走。没有方向感,没有道路,每一步都有不确定性,这种面对种种不确定的心理状态无疑问是难受的。但是没有一个人能够永远在光明中走向科研的胜利。但是正如自然界的自然规律,黑暗已经在眼前,光明必然不会久远,只要坚持,只有不断的走下去,必然会有光明。这种痛苦是一种心理上的恐惧感造成的,也是必须经历的过程。不经历风雨,就没有彩虹。不经历黑暗,就不能期待到来的是光明。


五、痛苦意味着自我承认的开始


在之前的学习阶段,我们习惯于被老师和家长认可,这种认可长时间成为每一个学生的心理支柱,但是在科研的道路上,尤其是有挑战性的课题面前,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导师、学生、男孩、女孩、老人和年轻人,统统一切的差别都消失了,只有一个一个的灵魂在战斗。科研的过程是个绝对平等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每一个都必须独立自主,都必须自我挑战,最终自我承认。没有自我承认,就没有信心,没有信心,就没有科研的思路突破。但是从被认可到自我认可并不是个自然过程,而是一个艰难的去除拐杖的过程,少了心理的支撑,人是很难受的,很失落的,甚至是恐惧的。这就是痛苦的另一个原因。但是这种痛苦也是必须的。


总的来说,读博士是中国学生进入科研的必由之路(少数天才除外),经过读博士,不断地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深化知识运用的能力,学会全力以赴,学会在黑暗中摸索,最终学会独立,尤其是精神的独立。这些收获都不能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得以实现,必然伴随着痛苦、彷徨甚至恐惧,只有战胜了这些心理上的不适应,乃至挑战身体的极限,才能够到达彼岸。如果想轻松愉快,那就不要读博士,读博士就要做好有痛苦的准备,有了这些心理准备,也许就能少一点抱怨,加快一点速度,更快一点成长,最终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


后记:这么多人关注本文,出乎意料,我本以为这是个常识。有些读者有不同意见,欢迎指正。我想最大的误解可能来自于‘痛苦’两个字。这正是人和人之间容易误解的一面。如果说创造只有乐趣,那是夸张了创造的美好一面。可以看看《约翰克里斯多夫》,克里斯多夫的每一次转型和创造,有喜悦,也有很多痛苦。路遥在写完《平凡的世界》之后,写过一些短文,描写了创造的过程中的种种痛苦,可以作为注解。一般的科学家很少去谈创造过程,所以看不到所谓的痛苦,但是人经历痛苦是每一次脱胎换骨之际的必然过程。这是人之常情。好比动物的蜕皮,没有快乐,只有痛苦。更没有人把生育的过程描述成非常快乐的过程。快乐也许是痛苦之后的短暂收获。


(来源:科学网博客,作者:彭思龙)



关于“博士”的更多文章,请点击以下链接查阅:

【热点话题】博士为什么会有种失落感

【热点话题】首批十八位博士谈治学与科研:科研道路要怎样走?

【热点话题】读书读到博士有什么用?

【热点话题】科研这条路:一位数学博士给本科生的建议

【热点话题】博士:学术塔尖上的“悬浮族”

【热点推荐】图解博士学位

【热点话题】我们怎么才能活得不这么“累”

【热点话题】中国的博士点制度扼杀了高等学校的创新能力

【热点话题】离开学术界,博士们还有许多好选择

【热点话题】如何迈好科学研究的第一步

【热点话题】让你博士毕不了业的十个最可能的原因

【热点话题】欧洲高校如何培养博士?

【热点话题】导师的鞭子

【战略前沿技术】一网打尽系列文章,请回复以下关键词查看:【凯文/kevin】【战争/war】【云/cloud】【排名/rank】【博士/doctor】【王喜文/xiwen】【黄志澄/zhicheng】【贺飞/hefei】【李萍/liping】【纳米/nano】【基金/fund】【机器人/robot】【俄/Russia】【加/plus】【量子/Quantum】【数据/data】【无人/UAV】【革命/revolution】【转化/transfer】【谷歌/google】【工业4.0/industry】【神盾/DARPA】【颠覆/disruptive】【3D/4D】【硅谷/silicon】【石墨烯/graphene】【智能制造/inte manu】【智能/AI】】【军民/integration】【激光/laser】【智库/tank】其他主题系列陆续整理中,敬请期待……


【战略前沿技术】已开通原创、评论以及对原创作品的打赏功能

欢迎评论:对于文章有任何问题和看法,请移步文末进行吐槽和评论!

欢迎投稿:对于原创性作品将优先发表,并将获得读者打赏的全部!

欢迎打赏:请对原创作品随意和任性打赏,打赏将全部归作者所有!


【战略前沿技术】
引领科技创新发展
1

微信公众号:tech999

个人微信号:tech9999

邮箱:2669537857@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