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西南交大学子又拿了个全国一等奖
近日
“兆易创新杯”第十四届
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
全国总决赛
在南京江北新区隆重举行
西南交通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WNG”代表队
(队员吴旭、熊状、尹平,指导教师郑宗良)
经过现场演示和答辩环节的激烈角逐
从全国3393支队伍
近两万名参赛研究生中
脱颖而出
荣获“全国总决赛团队一等奖”
并斩获赛会“最佳技术论文奖”
信息学院郑宗良老师
获全国“优秀指导教师奖”
西南交通大学获奖团队“WNG”的参赛作品题目为“超宽带柔性透明天线设计及可穿戴应用系统实现”,该作品面向可穿戴通信系统、下一代移动通信、物联网等领域对无线智能设备的迫切需求,充分利用学科交叉的优势,首次设计并制作出一种高柔性、高透明性并兼具超宽带性能的准二维天线器件,其重量仅0.3g,厚度仅120微米;进而,作品创新性地将该天线集成在了眼镜片上面,结合硬件电路设计和软件系统的开发,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可穿戴智能眼镜超宽带无线探测系统,系统具备探测距离远、精度高、传输速率快、隐蔽性高等优越性能,探测距离200米以上,探测精度达20厘米,在人员搜救、无线目标跟踪探测、智能定位、军事通信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智能探测眼镜介绍动画
▲智能探测眼镜结构示意图
电子信息是公认的朝阳产业,关键电子器件和基础部件是国内外科技竞争的主战场,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需要我们下功夫突破的“关键的、卡脖子的核心技术领域”。正是基于这一思考,团队从构建具有竞争力的核心器件出发,结合我们实验室的研究基础首次研制出一款兼具柔性、透明和超宽带性能的平面天线器件,有了这种新颖的、高性能的电子器件,接下来对应用系统的设计和制造也就水到渠成了。
▲获奖证书
研电赛应该是研究生学科竞赛里面规模和难度最大的赛事之一,今年是我们连续第二年闯入全国总决赛,去年获得了全国二等奖,是2018年四川地区高校的最好成绩;今年同学们进一步努力,获得了技术评审中最高的全国一等奖。信息学院在该项赛事有着比较好的传统,学院的冯全源教授、闫连山教授曾带队取得过优秀的战绩。今年参赛队伍和人数都大幅增加创历史新高,各高校竞争十分激烈,获全国奖项需要一路的层层选拔过五关斩六将,前后历时近半年,十分辛苦,熬夜加班是经常的。在全国总决赛感触最深刻的场景是看到西南交大的校旗同各个著名高校的旗帜一起悬挂在比赛场地上方,让我们自豪地意识到这里有交大的一席之地,是宣传交大和展现学校风采的一个很好的窗口。我们高校的学生尤其是工科的学生,应该多尝试着走出书本和实验室,多尝试着去学以致用,在高水平的舞台上展示自己,这是培养创新能力、协作精神以及开阔技术和学术视野的重要途径。
团队简介01“WNG”队长:吴旭吴旭,信息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2018级硕士研究生,已发表第一作者EI检索论文2篇,审稿中SCI期刊论文2篇,先后获得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一等奖、二等奖、西南一等奖。
很高兴获得了这来之不易的全国一等奖,也很欣慰我们的努力有了回报。研电赛拓宽了我们的眼界,增长了我们的见识。通过本次比赛我感受到,规划好时间,做好准备工作尤为重要,研电赛从今年3月开始启动,而我们从去年就开始构思和准备,在指导老师郑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团队经常聚在一起进行头脑风暴,最终确定了我们的作品需要具备系统性、创新性、应用前景以及实用价值。其次,团队合作十分重要,做出一个好的参赛作品离不开团队成员的齐心协力和坚持不懈,正如我们的队名一样,We never give up。参赛实战考验着团队工作效率和协作能力,我们既要分工明确,又要互相帮助。每个人都需要对作品的进度有宏观的把握。
西南赛区初赛决赛时一开始忐忑不安,当拿到总决赛的门票时,犹如吃了一颗定心丸。但我们并没有松懈,结合初赛评委老师们提出的问题和意见,我们再次反思并改进了作品。作品中智能探测眼镜粘贴式的镜架不好固定,于是自主设计建模然后通过3D打印制作镜架。SMA接头影响美观与隐蔽性于是采用较小的IPX转接头馈电。同时将初赛的刚性天线升级为柔性天线,软件同步开发,实现个人终端软件高精度、实时的距离显示。炎炎夏日,依然坚持调试。通过参加比赛,我们感受到全国知名高校的科研技术实力,了解到不同领域的前沿科技,拓展了我们的知识面,增强了我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并提高了我们的实践能力。
02“WNG”队员:熊状熊状,信息学院电子与通信工程2017级硕士研究生,已发表第一作者EI检索论文2篇,先后获得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一等奖、二等奖、西南一等奖,2018年“西南交通大学优秀研究生”。
科研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作品创作过程中发生了很多差错,每个人的压力都很大,但无论最后结果如何,既然已经选择了,都应该拼尽全力到最后一刻,功夫不负有心人,努力总会有收获。
1.合理的选择是成功的基础
很多参赛队伍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最后却没拿到奖。这是因为参赛既要体现作品的创新性、突破性,又要有应用前景和市场需求。我们团队在参加比赛前就一直进行讨论,提出自己的意见,指导老师郑老师给予了我们指导,协助我们确定了方向。
2.合理的团队合作是成功完成作品的关键
天线的研发是参赛作品的核心创新点之一,这一方面由经验较为丰富的我负责。同样,软件的研发以及演示场景的搭建等都需要队员按照自己的特长来分配。在各司其职的同时,遇到需要多人合作解决的问题,我们齐心协力一起解决。
3.态度和责任心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遇到困难时,大家都感到灰心丧气,是郑老师教会了我们面对问题要相信自己的能力,第一时间是想办法解决,并且决不放弃。不逃避问题,勇敢去面对,每当你解决掉一个问题,你的学识与经验就增长了一些。
感谢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院、信息学院、以及微电子所给我们创造的优良条件,感谢郑老师比赛中一直以来的陪伴与支持。未来的路还很长,同学们我们一起加油。
03“WNG”队员:尹平尹平,2019级硕士研究生,2019年以初试成绩396分考入西南交通大学信息学院集成电路工程专业。
1.把每件“小事”做好
我主要负责一些琐碎的“小事”,例如电源供电线并联焊接、智能探测眼镜的性能测试、无人机的飞行控制、演示场景的设计与实现等。就拿演示场景搭建这件“小事”来说,由于在室内演示,为了安全起见,不能遥控飞行无人机,只能用一根铁杆支撑无人机来模拟飞行,虽然看起来简单,但完成铁杆与无人机的平衡固定是有难度的,多亏了郑老师的指点才得以顺利完成;关于探测搜救场景的搭建,我们团队集思广益,都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最终用纸箱及泡沫道具生动形象地模拟了搜救被困人员的场景。这些“小事”看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没那么简单,有诸多的因素要考虑,只有面面俱到才能百战百胜,期间,郑老师和我们三人都积极思考并果敢实践,一步步地优化,步步为营,最终这些“小事”都得以顺利完成。
2.荣誉是属于准备充分的人
在本次研电赛决赛现场我也学到了不少。我们组讲演的是吴旭师兄,他在去南京的火车上也在背诵讲演的内容,决赛前一天更是准备到凌晨一点多。最终在决赛现场,他清晰流利的给评委老师们讲述了我们的参赛作品,评委老师们纷纷都点头认同。在答辩现场也是,两位师兄准备充分,对于评委老师提的问题,吴旭和熊状师兄都回答的很好,评委们都表示认同。这告诉我,只有把要讲演的内容熟稔于心,才能在高度紧张的情况下也能做到流畅的讲述,丝毫看不出来紧张;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对各种问题应付自如、游刃有余。
▲参赛队员合影
据悉,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简称“研电赛”)由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中国电子学会联合主办,是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中层次最高、参赛师生最多、影响力最广的标志性竞赛之一。竞赛创办于1996年,至今已成功举办14届,覆盖全国三百余所具有研究生培养资格的高校,是电子信息类相关学科研究生培养创新意识、增强团队精神、寻找差距定位、提升实践能力的有效平台,已成为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成果认定的重要指标之一。
第十四届研电赛于2019年3月正式启动,以“创无限,志飞扬”为主题,吸引了众多知名高校的优秀团队同场竞技,总共有来自全国8大分赛区的3393支队伍参赛,报名队伍数创历史新高(较上一届增幅近40%),经过层层选拔,最终遴选出132所高校的400件最新电子科研成果和智能硬件创新产品参与总决赛。竞赛作品覆盖电路与嵌入式系统类,机电控制与智能制造类、通信与网络技术类、信息感知系统与应用类、信号和信息处理技术与系统类、人工智能类、技术探索与交叉学科类七个参赛方向。经过总决赛现场激烈的角逐,由院士专家领衔的近百位评委严格评审,决出全国一、二、三等奖。
▲全国总决赛作品评比现场
更多相关链接
西南交大微电子研究所实验室简介:实验室研究领域涵盖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研究方向包括新型天线与射频微波器件、物联网技术、下一代无线通信关键技术、集成电路设计、新型电子信息材料与器件等前沿且实用性强的领域。近年来,实验室先后主持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863,四川省科技厅重大以及国际科技合作项目,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4项。实验室拥有从设计、仿真、制备到测试、应用的完备实验平台和条件,近年来在国际国内期刊和会议发表SCI/EI论文30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实验室十分注重人才培养工作,积极支持和引导实验室本科生、研究生结合科研领域参加创新创业竞赛、国际学术会议等活动,切实提高学生的学术视野和应用创新能力。
内容来源: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作者:胡晓阳
本期编辑:交大新媒体中心 张馨月 刘中慧
头图尾签设计 :蒋硕匀
往期聚“交”:
交大新媒体火热招新开始啦!
9月5日、6日
我们在交大新媒体线下迎新点等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