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执戒尺、眼中有光”,这位名师的普娃育儿经值得一看!
在成长过程中
一起分享专业、实用、有趣的亲子新知与体验
大手牵小手,幸福向前走!
今天是教师节,祝辛勤的老师们节日快乐!
熟悉 大手牵小手 的朋友都知道,我们有一支强大的名师智囊团,许多校长、园长、老师都长期关注 大手牵小手,并且热心地为我们提供许多经验方法的支持。
其中有一位花藏老师,是手手君的至交好友,也是魔都顶尖高中“四校”里的一位名师。
可能有人会说,能考进四校的都是大牛,成绩和学校老师没什么关系了。这话有些道理,但实际经历过就知道,高中三年,好学生在学校里有没有碰到好老师,其实至关重要。花藏老师每届带的班级,即便在高手如云的环境下,也都能整体出挑,北清复交一大把,即便是中途接手的普通班级,到毕业时亦能脱颖而出。而且,师生关系相当好。
花藏老师的女儿前几年从一所公办小学考入民办初中就读,小学时是零基础入学,到二年级时就一直名列前茅了。
花藏老师为大手牵小手 写来了一篇她的育儿感悟,把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对于“牛蛙和普娃”的反思,一股脑儿都倒了出来。在今天这个节日里,和大家共勉。
文/ 花藏老师
我收礼的4个原则
因为手手君最初约我写稿,是想让我谈谈对于教师节送礼的看法,所以先从这儿说起。
我们学校有一个传统,就是每年教师节的那周班会课时间,会让学生回母校去看老师,从高一开始,年年如此。大概是这个关系,我们的学生毕业了以后,也时常会结伴回母校看老师,开开心心地跟老师合影、聊天,刷老师的卡蹭饭。毕业之后,师生之间往往像朋友,甚至像家人。
我有一个课代表,大学时候基本年年来看我。2014年,她带了个拍立得来看我,合影,一人一张,还很郑重地送我礼物,最后抱着我,跟我说:“明年我要工作了,不能每年来看你啦”,当时一听,我的眼泪差点流下来,这大概是我收到的最暖心的一次礼物了。
我还有过一个学生,高考时没发挥好,与北清失之交臂,最后只进了复旦的某个系,一时没有打开这个心结,所以当年大家纷纷回母校,她却没有来。我一直挂念着这事。直到几年后的教师节,我突然收到她的一封长信,推心置腹地和我说了她这几年的心路历程,我才放心。这或许是我喜出望外的一次礼物。
作为老师,用的心多了,学生有的时候就像自己的弟弟妹妹,像自己的儿子女儿。
礼物,是一份心意;对于心意,我不会轻易拒绝。但我在收礼上有原则,不收钱,不收卡,不收现在教的学生家长的礼物,不收过于贵重的礼物。
有的礼很重,重得让我担心会影响我的正常工作。
我有一次半路接手做一个高三班级的新班主任。教师节前夕,高三因为什么事儿正好要开家长会,大概是时机有点敏感,就遇到事情了。
一个学生家长,偷偷往我办公桌上的书里夹了一个厚厚的信封,家长会那天兵荒马乱的,人太多,我也没注意到,后来晚上看到他的短信才知道,他说要我把信封里的购物卡、优惠券什么的分送给各科老师。如果当时看到,我一定直接拒绝,但因为毕竟人也走了,我也新接班,只好去跟年级组长商量。为了顾虑学生的面子,最后我就自己贴了快递费退给家长了事。
有时候,我们会讲,家长与老师是合作伙伴关系。作为合作伙伴的家长,没事送个大礼过来,我们老师该不该回礼呢?如果该回礼,那么该怎么回呢?如果每个家长都这样,我们回得起吗?回不起,难道就拿手里的一些权力做交换吗?如果都送,那怎么还呢?价高者得?
还有家长开玩笑地说,谁送了礼老师不一定记得住,但谁没送礼老师有一定会记住。
然后呢?穿小鞋吗?各种机会都轮不到了吗?
不敢苛求每个人的想法都一致,但我相信,绝大多数老师的想法都没这么狭隘。教师节并不是不可以送礼,但我们更欢迎“礼轻情意重”,一张小贺卡、一份孩子做的手工,老师们会高兴,因为感受到了自己的工作被肯定。但如果你是怀有某种目的送的话,会让老师、至少是像我这样的老师感觉非常不自在。
有些家长送礼,只是纯粹为了对老师表示一下感谢,但可能有些家长送礼,就有一些明确的目的,比如某些名额、某些机会,等等。有时候老师不收礼物,并不是说一定有多高尚,也是怕麻烦,因为有些礼物后蕴含的“交换目的”太强。
坦率说,有些事情,如果你家是牛蛙,总有机会;如果不是牛蛙,给你机会也未必能派上用场。即便是一些小机会可能会适当照顾一下,但在最重要的一些机会上,老师考虑得绝不是谁送的礼多。
家长希望让自己的孩子成牛蛙,这很正常;我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牛蛙。但在牛蛙集中营里呆久了,倒是有几句肺腑之言,想和大家分享一下。
教得了别人的牛蛙,不等于能把自己孩子教成牛蛙
这句话是讲给我自己、以及很多像我一样任教名校的老师听的;也是讲给很多觉得“老师的孩子一定是牛蛙”或者“不是牛蛙也没关系,老师总能帮自己孩子搞定学校”的家长听的。
我女儿是一路公办幼儿园到公办小学的,当初是几乎零基础入学,目前在外面读的是比校内课程稍难的培优课程,但也没有什么两奥两英之类,不算鸡血。总之,她是个在学校里成绩挺好的小学生,但绝对不是现在通行标准下的牛蛙。
一直有人问我,“你不是挺擅长教牛蛙的吗?怎么没把自己孩子培养成牛蛙?”
要说教育方法,老师肯定会更专业一些,在对孩子的习惯培养上会有些经验,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家孩子零基础入学,刚入学是非常落后的,但二年级起就一直名列前茅了。
但论陪伴孩子的时间,老师肯定不如全职妈妈来得多,甚至像我们这种常年带高三的,一整年都没什么时间陪读。
要说教育资源,老师之间也是有差别的,至少,一个普通老师要把自己家的普娃一路名校送上去,难度很大。
实事求是地说,在升学方面,按照某些不成文的规则,老师的子女在升学时确实可能会有一些便利,但这有个前提——孩子也得争气!如果着实一般,别说校长会不会录,你自己都不好意思去开那个口。
我观察过,同事中有孩子考入名校的,妥妥的是因为本身就是牛蛙,而非“因为是老师的孩子所以才进名校”。
如果要说老师的孩子成为牛蛙的概率大一点点,那可能是在心态和习惯两方面。心态好,见过的牛蛙多了,知道自己孩子是什么材料,就能理性规划;另一方面,习惯培养好,孩子就有了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和主动学习意识,这是成为牛娃的充分且必要条件。
总之,要成为牛蛙,需要孩子的学习天赋本来不错,父母也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能够给孩子提供匹配的学习条件,而且基本都有一个和谐幸福的原生家庭,不外乎这几条。
学会陪伴,接受孩子的普通
微信时代,你会发现,似乎遍地都是牛蛙。以前我们只要和邻居家、同事家的孩子比比就行了,现在全区、全市、全中国的牛蛙都集中在朋友圈里。
但事实上,牛蛙之所以牛,就在于稀少。作为家长的我们,往往会忽视自己的普通,却一定要自己的孩子足够优秀,而且往往觉得,只要够努力就一定会成功。所以这几年鸡血程度越来越前移、越来越低龄化,好像让孩子越早抢跑、越拼命鸡血,就一定能成为最后笑傲江湖的那个人。
小牛或许是可以鸡出来的,但大牛真的不是靠超前学习和特别鸡血就能造就的。我绝对不倡导读书无用论,但既然第一名永远只有一个,既然牛娃永远只有少数,那就请接受“我的孩子可能就是个普娃”的事实。
而且,你的孩子已经在努力了,请学会陪伴。
看到这句话,不要急着吐槽,“他努力什么呀!做事情磨磨蹭蹭的!不专注!一点都不要上进……”
陪伴,是和孩子一起,慢慢成为一个心理强大的人。你要理解孩子的压力,更要看到他的努力!
每个班级,最顶尖的学生只有一个,而且你的孩子在努力,别人家的孩子也在努力,绝对不是“只要努力就马上能超越”。很可能你们努力了半天,有了一点进步,但前三名还是那几个人。
说得更直白些,可能在幼小年龄段,“努力+超前学习”还能让一些孩子遥遥领先,但越是年级上去,“天赋+习惯”的重要性越凸显,而且“比你聪明的人比你还努力”,身边总有那些天赋+努力型选手遥遥领先。尤其是如果你的孩子在小升初、中考的时候进入的是比较顶尖的学校,他更会发现,有些同学就是神一样的存在,是再努力都超不过的。
所以,很重要的一条是,请跟你的孩子一起接受那些再努力都超不过的牛蛙在身边的感受,并在这种压力下面,找到自己的世界与价值所在。
减少比较,还给孩子幸福的权利
很多家长会问孩子,这次你考了多少分,你们班上第一名是多少分?然后比较一下差距,让孩子下一次争取超越。
这个其实是没什么必要的。
除了决定升学的那几次关键考试以外,分数名次这种东西,不是用来跟其他孩子比较,而是用来检测自己孩子一段时间里的学习状态、学习能力和方法的。
所以,家长基本只要看孩子这次的分数和上几次比怎么样,再看孩子最近的学习状态怎么样,就可以了。有波动是正常的,只要在一个范围内就可以。重点是检查每一次的失分情况,寻找原因并且改进。
永远不要简单安慰孩子“只要努力就一定能得第一”。
考第一,永远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目标。学习,难道不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好一点吗?就像上文所说,看到孩子的进步,帮助孩子建设强大的心理,才是家长要做的。
即便在我们这样的学校,算是牛蛙集中营了,许多家长也还是会对孩子有各种抱怨、觉得自己娃哪儿哪儿都不如别人。
我经常对家长说,请不要总把你的想法加诸于孩子身上,不要总把你的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比较,请看到他们的努力,请看到他们与以前相比的进步。学习方面的事情,请交给学校,交给专业人士,生活与心理方面,家长多多关心才是。
自家一个普通的孩子,哪经得起这般比较,比来比去,伤痕累累,原本的一些灵气也没了,只剩下那些令人心伤的不如。
所以,还是要坚持忍住,家长的心理强大很重要,没事别比来比去,有空不如跟着孩子一起读读书,看看电影,听她讲讲学校里面发生什么事情,让孩子保持对学习的兴趣和对进步的期待,耐住自己的心性,陪伴她成长。
为孩子选择适合的土壤
说说择校的事。
刚才有说过,我女儿幼升小的时候是零基础的,在对口的公办小学读书。当时很多朋友问我,为什么不“想想办法”,把女儿送进民办小学。
在这里,我想分享一位校长的观点:家长为孩子选择学校的时候,最好选择“你的孩子是这个学校群体中前20%的学生”,或者至少是比较有可能成为前20%的那种。
为什么选前20%呢?就像一片树林,树林中获得阳光最多的,就是顶部的树叶。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能够得到更多老师的关注、发展的机会。
其次,同学们看你的眼光是不一样的,而且这种从同伴那里获得的自信心是其他任何人、包括家长、老师都无法给孩子的。
当然,这个观点并不是绝对的,如果孩子本身有潜质、愿意配合鸡血,适合民办的氛围,那也不妨放手一搏,适度的压力也是成长的动力。但这个压力不能过大,否则就会弊大于利。尤其在幼升小阶段,对于自信心尚未完全建立的幼童而言,一定要找对适合的环境。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为孩子选择适合的环境,学会陪伴、培养好习惯,这三条原则能让孩子跑得更远。
和谐有爱的原生家庭
再唠叨一句,关于原生家庭。
牛蛙的培养无绝对,但原生家庭和谐有爱,出产牛蛙的概率可能更高。
任教近20年,我见过许多“草丛里飞出金凤凰”的案例,有意思的是,这些草根家庭虽然经济基础低、没什么文化,但往往家庭氛围很好,对孩子很有爱,也不焦虑,当然可能家长的期望值也不高,一直觉得孩子已经比自己期望中要好很多了。
我们这届有一个学生,这次考进了清华。父母就是菜场里做小生意的,虽然在学习上几乎帮不了孩子什么,但对女儿非常有爱,一直觉得孩子很出色、很努力。虽然经济基础非常一般,全家收入就靠卖菜那点钱,但照样会停业一阵子,带着女儿去旅行、开眼界。对老师也谦逊有礼,家教非常好。
这个女生本身就很刻苦,而且气质非常古典温婉,性格也非常好。
这样的学生,老师就非常愿意帮她,我就曾经帮她努力争取过一个奖学金的名额,费了很大劲,当然她和她家人自始至终也不知道,但这没有关系。帮助这样的学生,我觉得很值得。
原生家庭的和谐有爱,还有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父母双方对教育的投入是平衡的。
我们这一届的课代表,家境普通,但同样也是家庭非常有爱,尤其爸爸非常重视教育,每次家长会都是爸爸来,女儿对爸爸也是满满的爱和信任。而且,爸爸绝对不是那种焦虑的鸡血爸,他总能发现女儿的优点,给予理性的建议和引导。
这个女孩子从极其普通的公办小学、对口极其普通的公办初中,然后考到了我们的学校。进来起步比较慢,但有灵气,也刻苦,能看到她一点点的努力进步,后来也考进了名校。
名校当然不是唯一衡量指标,我只是想说明,和谐有爱、教育得法的家庭培养出的孩子,虽然不一定个个都是学习上的牛蛙,但一定不会差到哪里去。
并不是说草根家庭才有爱,但我这些年来看到更多的,确实是中产高知家庭普遍更焦虑,更容易对孩子有过高的期望值,让孩子背负上过重的心理负担。
前几天看到一篇文章,大意是妈妈希望孩子能遇到一位手持戒尺,眼中有光的好老师,但其实作为家长,我们同样要如此。
在这个集体焦虑的时代,家长更需要保持内心的强大、眼中有光,对孩子充满信任与鼓励,手持戒尺,为孩子作理性的规划与适时的引导,这样才会在孩子清澄的眼睛里映照出这个世界最初的模样,也会在幼小的心灵里播种下未来人生的第一个梦想。
仅以此文,与 大手牵小手 的朋友们共勉。
欢迎你关注 大手牵小手 这个宝藏级的公众号!很多名师、名校长以及鸡娃有道的家长,都源源不断地提供者各种好的方法和资源!记得把 大手牵小手 公众号设为星标,这样就不会错过啦!
这两天,无数家长都怒赞的 《差距是在放学后拉开的!资深班主任传授的陪读经验很有用,收藏!》《一定要抓住开学前两周的“黄金期”,这位教研组长的经验太实用!》,都是上海知名小学语文老师为 大手牵小手 专门写来的文章,手手君强烈推荐你复习一下。
这位语文教研组长接下来还有两篇干货,近期会在 大手牵小手 刊登:
一篇是三四五中高年级的陪读和陪伴,不仅有学习上的实操方法,还会说到前青春期的亲子沟通心理问题;
另一篇是以体制内重头戏语文学科为例,说说怎么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会分享很多非常细节的方法。
关于兴趣爱好的培养,欢迎戳 大手牵小手 的精华:
《怎样理性规划学琴之路:什么时候开始,选择哪种乐器,时间如何安排……一文说清!》
《一个学围棋的孩子成长史:我用20年才明白,收获最大的是什么……》
更多好文章源源不断推出,记得关注 大手牵小手 后设为星标,这样就不会错过啦!
【好物开团处】
人气口碑《写字课》
匹配语文教材,孩子写得又好又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