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年会精选丨学术对话:应对气候问题的规划行动

编者按


2017年11月20日上午,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承办的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学术对话“应对气候问题的规划行动”举办,吸引了众多规划师的参与。

会议现场


01


冷红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


冷红教授担任学术对话主持人,她认为气候问题对城市发展带来的影响正在成为学者们日益关注的重要议题。作为引导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手段,城市规划必须提升应对气候问题的能力并发挥在宜居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应对气候问题的城市规划行动可以设定三方面的目标:一是减缓气候变化,二是适应宏观地域气候,三是改善城市微气候环境。基于这些目标,提出相应的城市规划策略,通过合理的城市规划来控制和引导城市建设和发展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已经有相关的研究和有益的尝试,希望通过此次对话就一些问题进一步共同开展讨论,一是城市规划技术与政策如何应对宏观气侯变化?二是城市形态及空间规划如何适应地域气侯环境?三是城市规划如何对微气侯环境进行优化和有效地控制?如何将规划策略转译为规划管控的技术规定?四是针对特殊气象条件提升空气质量的城市规划策略是否有效?


02


谭纵波 学会理事、城乡规划实施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谭纵波教授认为气候变化是一个充满争议的问题,城市规划应对全球宏观气候变化应该明确六个问题。


1、城市规划应对气候变化的多样化议题

2、全球气候变化是科学共识还是政治共识

3、全球气候变化与城市的时空维度

4、城市规划的包容性、局限性与可能性

5、城市规划应对全球气候问题的切入点

6、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规划行动


在发言中,他提到社区理想生活单元的模式是应对气候变化比较理想的模式。从城市规划角度来讲,密切关注气候变化这一话题并积极参与其中、将节能减排、政策、技术及创意集成在一起并用可视化的方式表现出来,这些是规划师应有的行动。


03


陈天 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委员、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城市空间与城市设计研究所所长、教授


陈天教授认为,中国处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过渡的阶段,气候问题是中国转型发展时期备受关注的问题。城市是一个高耗能的载体,虽然节能减排是一个很艰巨的任务,但城市规划要对其起到引领的作用。


在应对气候方面:

首先,城市规划、建筑和景观层面要做到一体化,在宏观、中观到微观层面有系统化的设计。


其次,城市形态与空间规划方面均要对气候进行综合考虑。


第三,针对微气候环境的优化、管控方面,城市规划要对城市风、光、热、声做更深化的分析和模拟。


最后,针对特殊气候条件,如空气污染、严寒等,城市规划要借鉴优秀的经验加以改善。


总之,城市规划还有很多策略问题和技术问题需要探讨,也需要克服体制上、资金上的障碍,同时政府管理方面也需要起到杠杆作用。


04


刘晖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高等学校风景园林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风景园林系教授


刘晖教授认为,城市发展过程中在考虑人的同时,要有生物多样性空间,城市化的过程中一定有自然过程,如果群落生态学以各种形式、各种尺度介入到城市,城市具有自己的生物多样性,势必会改善气侯条件。


近年来,刘教授从场地的生态设计入手,在考虑场地的尺度、地域的特点以及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前提下,将生态学以生物群落的方式介入到适宜的场地中,进而改善了周边的生态环境。


05


蔡云楠 广东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教授


蔡云楠教授从减缓气候变化、低碳减排的角度在广州总体规划中开展了以碳汇技术、TOD技术、步行友好型的尺度控制技术、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技术以及生物多样性提升技术等相关的研究。


另一方面,蔡教授提出应对气候问题,应该采取全生命周期的监测、模拟、规划、评估四位一体的技术方法来,气侯适应性规划是非常理性的规划,并且将逐渐从理念走向行动和科学。


06


刘家麟 香港中文大学未来城市研究所研究助理教授


刘家麟说,香港在应对气候问题做出了一些研究探索。香港作为典型的高密度城市,有着高温、高湿、少风的气候特点,为此,所在的团队针对热负荷和风流通等方面展开了研究,并将其具体化为科学指标以提供规划指引。研究发现空间开放率、街道方向、遮阳情况等会对城市热负荷产生影响,建筑占地率、迎风面密度对城市风环境存在影响,基于影响分析绘制了气候规划建议图,进而针对不同地区提出不同的规划策略。目前,香港已经编制了针对改善行人行走舒适度相关的部分城市规划标准和建筑设计指引。


07


谢俊民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


谢俊民认为在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建筑设计等多尺度空间下的城市和建筑设计应考虑城市气候的影响因素。现有的一些设计流程是“先设计建造,后补做环境模拟”,建议设计师应该在设计过程中就反复进行环境模拟进而修改方案。同时指出,目前环境模拟方法越来越简便,应该将这些方法引入到学校教育中来,让学生们在科学的视角下追求美学。


谢教授还指出在街区尺度下,应该将精细模拟与粗略模拟相结合,更明确地找出风的流向,从而指导规划布局。结合北海市的风道建设与空间开发强度以及宿迁市的清风通风廊道规划两个案例,进一步阐述了环境模拟机制对规划设计的指导作用。


08


华翔 武汉华中科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华翔认为目前城市规划在应对气候问题方面的存在一些不足,包括缺乏规划机制上的顶层设计和缺乏相应的城市规划技术体系。


从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出发,要建立应对气候问题的响应机制,明确重要技术领域,针对土地利用、空间形态、道路交通、生态环境、绿化、产业经济、工程系统等提出构建应对气候变化的城市规划编制方法,利用事前评估、事中应用、事后评价的“3A”方法,形成应对气候变化的城市规划编制技术标准。在城市更新中如何应对气候问题会成为未来关注的主要研究方向。


09


荆万里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所长、高级工程师


荆万里结合深圳国际低碳城规划实践案例进行了应对气候问题的规划措施的探索。深圳国际低碳城规划围绕低碳减排和提升城市微气候质量提出了“SMART”模式,重点考虑了五个核心要素:即碳汇网络、微气候、绿色建筑、低碳市政和低碳交通,其中微气候是重要的核心要素之一,低碳城规划在城市通风廊道、立体绿化、防雨步行圈规划等方面都做出了十分有益的尝试。此外,规划管理很重要,低碳城在指标管控方面制定了六个方面的导则。


10


毕凌岚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此外,参加讨论的毕凌岚教授与大家分享了在藏区进行研究的经历,认为针对气侯和生态方面的研究,适地性是最重要的。应对气候问题的规划行动,在大的理论原则和技术框架之下,不同地域和城市的行动纲领应该是不一样的,影响要素体系中的关键要素也是不一样的。


部分嘉宾合影



年会精选

重磅!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大会报告观点集锦

年会盘点丨平行会议专家报告、观点集锦(二)

王建国:从理性规划的视角看城市设计发展的四代范型

吴志强:新时代规划与生态理性内核

尹稚:中国新型城镇化 大国•大局•大势

叶嘉安:未来社会经济环境下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与规划

主题对话:“持续发展 理性规划”

学术对话:从共享经济到共享城市

学术对话:“让城市总体规划更有用”

学术对话:“湾区的善治与创新”

学术对话:品质空间与城市创新

学术对话:“微事广议微更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