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年会盘点丨平行会议专家报告、观点集锦(二)​

2017-11-30 辛勤的 中国城市规划

编者按


2017年11月18日-20日,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在广东省东莞市召开,本届年会的主题是“持续发展、理性规划”。年会共举办了57场平行会议,精彩不断。


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了部分平行会议嘉宾的精彩报告、观点等,小伙伴们速速收藏。

点击查看:平行会议专家报告、观点集锦(一)


李金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李金路 学会风景环境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风景园林院院长


李金路院长结合个人庭院(李宅)、城市区块(开封)、区县乡村(内丘)、雄安新区等不同空间尺度规划案例,结合历史维度和山水文化维度,对城乡空间进行分解细化,用山水文化整合绿水青山,追求山水城市和风景乡村,将自然生态融入生产、生活中, 将绿水青山美学价值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地与空间利用结合,用风景园林的独特视角审视城乡规划,把风景园林的美学价值转化成生产力,实现绿水青山(生态、风景)向金山银山(文明、经济)的转化。


沈悦: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时代

沈悦 日本兵库县立大学大学院教授,深圳媚道风景园林与城市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院长


沈悦教授以日本的庭院、道路、建筑等生活设施的设计为例,从“时”“质”“还”等角度,剖析了景观规划设计中人与自然“共生”、“和谐”的本质,真正让自然走进城市,让城市融入自然。对“时间”的理解,注重平等认知、机会设计、慢行规划、关系规划,空间和时间可以转换,设计要为时间去做空间;对“质量”,要“斤斤计较”、“软磨硬泡”,遵从工匠精神。住建部要求“规划师不要做没有用的规划”,设计师就不要做没有用的设计;另外,要注重“还原”能力,城市生产、消费、再还原,需要再生的技术支撑城市良性循环。


白正盛:实用型村庄规划理念与方法

白正盛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副巡视员 


报告聚焦“村庄为什么需要规划”、“村庄需要什么样的规划”、“实用型村庄规划的类型”与“村民参与编制村庄规划”等四大议题进行了介绍,并通过丰富的实践案例进行了详细阐释。


报告中针对村庄建设或整治需求介绍了 “农房建设”、“环境整治”、“特色风貌”等三种基础村庄规划的组合类型;强调了村民参与的重要性,介绍了基于村民参与的村庄规划编制机制以及规划过程中村民、规划编制单位、乡镇人民政府与村委会在规划过程中各自承担的角色等。


王春:田园综合体——学习与解读

王春 学会常务理事、乡村规划学委会委员,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总规划师、高工


报告就田园综合体的概念解读、重要意义、功能体系、规划建设与运营主体等内容进行的全面的阐述。


报告中强调了田园综合体是以现代农业为基础、综合业态为关键、休闲旅游为导向、要素集聚为支撑、田园社区为载体、乡村文化为特色、合作共享为目标、生活体验为价值等丰富的内涵;同时提出了谋定后动、规划先行、分期建设、强化运营的全程性运作管理方式,以及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方参与、合作共享的复合性经营主体体系等。


齐飞:发展农业现代化助推农村现代化

齐飞 学会常务理事,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研究员


齐飞从三农的发展要求、农业现代化的推进方法以及平台建设等三方面进行了交流。报告首先介绍了我国十九大以来“乡村振兴战略”下“三农”工作的新纲领,以及农业发展在食物、生态、环境与人文等方面产生的需求变化;进一步阐释了农业工程在推动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担当的重要角色;结合农业部的重点建设目标,着重对“产业园”规划创建提出了突出“国家级”的要求,要素、产业结构和发展环境的现代化,以及“有围墙、没边界”的园区化建设等要求;最后强调了乡村规划和实施要以产业发展为核心,真正促进城乡的“融合发展”。


周岚:乡村振兴,重塑乡村吸引力

周岚 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教授级高工 


周厅长结合十九大“乡村振兴”战略,介绍了江苏省“江苏乡村调查行动” 、“美好城乡建设行动”。通过深入调研江苏省6000农民,了解到农民最想解决、最需要解决、也最有条件解决的问题,从而提出最有效的美好乡村建设行动。同时注重结合乡土,不随便拆农民的房子,因地制宜、保护乡愁。


江苏省的城乡规划的重点已经从城市向乡村转变,也折射出了中国城乡发展的关系转变。最后周厅长号召业内优秀的规划师能俯下身到乡村去,参与乡村振兴。


王兴平:中国县域城乡聚落体系结构与风貌特征研究

王兴平 学会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王教授介绍了县域聚落体系结构的演化、影响要素、风貌分类以及规划设计的地方创新。王教授认为县域城乡聚落呈现出多元化、空间分布不均和合作协同不足的特征,主要还是以垂直联系为主;经济、人口迁移、交通条件、土地资源、新农村建设是影响县域城乡聚落体系结构的主要因素;城乡统筹规划、总体规划、村镇体系规划、村庄布点规划,都是县域规划的创新形式,未来在一张蓝图干到底的政策背景影响下,县域应该是城乡一体化的最佳尺度,也是多规合一的最佳单元。


袁奇峰:从县城到大都市功能区--三水的转型与发展

袁奇峰 学会常务理事、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袁教授通过剖析传统农村地区公共服务中心地向工业地区中心节点转变的案例,讲解三水从县城到城市功能区的转变。不同地区的发展和政府的价值选择是相关的,也存在决策政治的考量,广东省内多为工业区面积较大的巨型镇,而非浙江产城融合较好的地区。划中对于此类城镇可以综合判断其是否有机会发展为城市的一个功能区,预判城市区位的变化,先于市场完善规划,进而引导城市发展,促使开发商成为新城的建设者。


雷振东:西部小城镇灾害防控的规划原理与方法

雷振东 学会小城镇规划学术委员会委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雷教授针对西部小城镇自然与灾害特征,在明确其发展的首要任务为保护与修复生态,保障城镇人的生存、生活与生产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出地震、内涝与规划的关系。并结合绵竹、陕甘南、下寺村等西部震区灾后重建应用案例,阐释“天灾”与“人祸”关系,表明无适应性的技术才是出现“小城镇、大灾难”的症结所在,最后以关中平原自古以来的内涝自平衡模式研究与应用结尾,试图以古人之计解今日之围。


沈迟:特色小镇的热和冷

沈迟 学会小城镇规划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发改委城市与小城镇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级高工


沈迟指出特色小镇的发展大体经过四个阶段,正逐步进入多元协同发展阶段,资本投资和各级政策支持都随着特色小镇的升温而持续发热。


但发展过程中存在着重数量轻质量、融资风险加大、特色不鲜明、缺乏资金支撑等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包括自上而下出台规范性指导意见、营造而非打造特色小镇、要增长更要注重成长,要试点更要示范,坚持四条底线。


杨晓光:浙江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规划设计的实践与思考

杨晓光 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级高工


杨晓光以科学认识小城镇地位为背景,介绍了浙江省小城镇整治工作的进展及问题,通过浙江省小城镇的具体案例,对小城镇整治规划的认知、意义、如何做以及如何落地等问题作详细阐释,对小城镇特色塑造从认知到特色的打造提出了具体可操作的案例总结,最后提出关于规划实践、规划机制、规划初心、规划范式的几点思考。


彭瑶玲:恢复生态学视角下城市型消落区规划探索--以重庆主城区两江四岸为例

彭瑶玲 学会理事,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副院长、教授级高工


报告以重庆主城区两江四岸消落区为例,提出了基于生态过程与网络重构的“点-线-面”相结合的生态恢复路径,探讨了因时制宜的滨水植被生态恢复、因地制宜的生态景观营造和因水制宜的市民活动场所规划策略与措施,以实现河道生态环境的修复与滨水功能的修补双重效益,打造弘扬生态人文的活力水岸线。


何流:基于底线思维的生态控制地区空间管控策略

何流 南京市规划局总规划师


报告基于底线思维进行集中建设地区和生态控制地区的概念辨析,并以南京市为例,将“生态控制线”作为生态控制地区管控的核心,建立“分区规划-单元控规-乡村规划”的三层次生态控制地区规划编制体系,并执行空间功能引导、建设总量分解的分级管控策略,最后提出建立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和考核机制以健全政策保障


展二鹏:绿色发展,开发融合--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的青岛中德生态园规划建设实践

展二鹏 青岛中德生态园管理委员会总规划师


报告介绍了中德生态园的建设现状和发展目标,阐述了“先标准、后规划、再设计、后实施”的建设理念,以资源保护、生态体系建设与绿色创新为导向,建立面向规划实施和管理的生态指标和规划成果体系,并就突出特色和适应转型等问题提出聚焦可持续发展、绿色产业以及国际化等未来发展战略。


翟国方: 中国韧性城市规划研究现状与展望

翟国方 学会安全与防灾学委会副主任委员,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教授


翟国方教授分析了中国韧性城市规划研究现状特征。当前我国韧性城市的研究还处于介绍国外理论、方法引进介绍为主的阶段,本土研究较少。虽然韧性城市规划实践的需求越来越大,但规划理论、规划方法和规划技术严重滞后于规划实践需求。此外,研究韧性城市规划的人才严重不足。


翟国方教授强调,韧性城市规划建设,关键是城市韧性的评估。其中,模拟城市灾害风险情景,开展城市脆弱性分析评价是韧性城市建设的关键。随后,翟国方教授介绍了几种典型的城市韧性评估方法,包括基于指标体系的经济韧性评估、基于增长模式的经济韧性评估、基于生产函数的经济韧性评估、基于性能曲线的韧性评估以及基于单自由度模型的韧性评估。


于涛:人本视角下的南京城市发展动力与治理应对研究

于涛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


于涛诠释了人本的概念:人本强调人的价值与尊严,现阶段“人本” 已不是简单地以人类为中心,而是发展成为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在内的更广义的内容,人本规划要充分、均衡的满足人民安居和乐业的空间需求。


总结了人本视角下城市发展动力提升的六大治理应对路径:文化魅力彰显路径、环境品质提升路径、十年百万留才路径、招新商引智资路径、创新空间重塑路径和融才安居广厦路径。基于人本视角准确把握城市中人的空间需求,建设一个更加充分、均衡的城市将是让人民生活更美好的充分保障。


王树声:中国城市规划传统的现代意义

王树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副校长、教授


王教授指出中国具有优秀的城市规划经验和智慧,如结合自然山水的“内形、外形、大形”三个层次、重视文化理想的人文空间、文化传承与城市生活融合、经济发展与空间秩序的有机整体等规划理念和方法,不仅有利于弘扬东方优秀规划设计文化传统,而且对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以及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建设和技术实践建设方面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意义,更重要的是要在新的规划建设中发扬东方城市设计的蕴藏,建立文化自觉与自信。


何依:四维城市的理论研究与规划实践

何依 学会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学委会委员,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何教授指出四维城市的空间概念并非是历史的初始状态,而是历史的当下状态,通过大量规划实践,提出了“在历史城区层面的格局转译整体论、历史街区层面的肌理类推真实论”等观点,对于历史城市文化保护以及历史城区再开发规划,具有开创性的应用价值。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年会专题


年会精选

重磅!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大会报告观点集锦

王建国:从理性规划的视角看城市设计发展的四代范型

吴志强:新时代规划与生态理性内核

尹稚:中国新型城镇化 大国•大局•大势

叶嘉安:未来社会经济环境下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与规划

主题对话:“持续发展 理性规划”

学术对话:从共享经济到共享城市

学术对话:“让城市总体规划更有用”

学术对话:“湾区的善治与创新”

学术对话:品质空间与城市创新

学术对话:“微事广议微更新”

觉得好,请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