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规划年会 | 高端对话:走向世界名城——杭州战略17年
导读
11月25日,由杭州市规划局(杭州市测绘与地理信息局)、南京大学空间规划研究中心联合承办的2018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高端对话“走向世界名城——杭州战略17年”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举办。论坛分为上午、下午两个半场,多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齐聚钱塘江畔,对话战略规划,共谋杭州发展。
本文字数:5680字
阅读时间:17分钟
跨越17年城市发展战略的演进与价值
孙安军 学会理事长
上半场对话由学会理事长孙安军主持。张京祥、郑德高、袁奇峰等专家进行了精彩的学术报告,多位重量级专家学者作为对话嘉宾,围绕战略规划的核心、实施机制、价值和不足等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张京祥:回眸杭州城市发展概念规划(2001)
张京祥 学会常务理事、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张京祥教授回顾了2001版战略规划编制的总体背景、杭州当时面临的关键挑战、规划给出的应对之策和存在的不足。他指出全国战略规划的“世纪浪潮”适应了全球化、市场化中的城市竞争需要,适应了地方政府的主动治理创新需要,适应了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应对”一体融合的需要。杭州2001版战略规划基于杭州当时倍受挑战的区域中心地位、产业发展的路径困惑、亟待整合的都市区空间、文化与体制的劣势等关键问题,明确提出了城市竞争的新法则和杭州建设人间天堂的新理想,从产业路径的战略性转变、都市空间的整合重构、城市经营与可持续发展的体制创新等维度系统构建了杭州的发展策略。战略规划的意图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得到了充分落实,长期的坚守、不断的创新,成就了杭州今日的成功。当然,战略规划也存在对杭州都市圈关注较少等方面的不足。
郑德高:知识—创新时代的城市愿景发展战略研究
郑德高 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院长
郑德高院长分享了杭州2035战略规划编制过程中的一些思考。全球化与信息化背景下以人才为核心、以知识经济为依托、以创新为主要推动力的新社会经济形态已经出现,对城市转型的发展动力、空间价值、区域协同、全球网络四个方面提出了新要求。城市发展模式转变下远景战略规划框架从原先的“增长主义”、“二元理性”、“多元理性”,走向聚焦创新城市、魅力城市、联盟城市、全球平台城市等核心议题。新一轮杭州战略也从工业化的规模经济向知识•创新时代城市发展模式转型,通过构建创新空间圈和创新产业链,建设创新城市;通过推动生态+、文化、乡村+塑造魅力城市;通过区域合作,廊道链接强化联盟城市;通过实体与虚拟平台建设,建设全球平台城市。
袁奇峰:战略规划,从广州说起
袁奇峰 学会常务理事、华南理工大学教授
袁奇峰教授围绕国内第一版战略规划——广州战略规划及其后续的系列实践,分享了编制经验和心得体会。他从基础设施迭代、资源价值重估、土地区位重构三个角度回溯了广州周边区域的空间扩展脉络和重要城市(佛山、珠海)的跃迁阶段,认为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不但是一种集感性、理性、灵性于一体的“竞争工具”,也是规划师和各方编制法定规划之前的“博弈平台”和探索城市发展规律的“研究平台。
崔功豪 学会顾问、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崔功豪教授充分肯定了本次高端论坛的意义,表示通过对2001版战略规划的回顾和新一轮规划的研究,可以看到规划从业者在新时代背景下,秉承理性思考的技术创新、理论创新。战略规划的重要之处在于前瞻性的视野,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中,虽然谁也无法预言二三十年后的事,但可在“不变和变”之间不断追寻。产业、功能、基础设施的变化背后,历史文化、人的需求仍有稳定的一面。杭州战略规划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应归于相关领导及规划部门对于规划的尊重和重视,因地制宜、因势制宜,在实践中贯彻了规划的指导思想,让战略规划通过政策措施真正牵动、影响城市空间塑造。战略规划在未来应更加关注多元人群的空间需求。
赵民 学会城乡规划实施学委会副主任委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赵民教授总结了战略规划的作用及其与现有规划的关系,指出战略规划是对传统意义上强调物质空间的总体规划的改革与创新,但目前编制过程中仍然存在综合性及公众参与性不足的问题。在如今空间规划体系重构的背景下,总体规划应回归底线管控的作用,把握战略性关键要素,强调综合引领作用。
胡序威 中国科学院地理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胡序威研究员指出在战略规划实施的17年里杭州实现了三级跳,从区域中心城市变为国家级中心城市,到如今迈向国际名城。在这一过程中,战略规划起到重要作用。杭州应该积极打造国际名城,基于丰富的旅游资源,做强旅游品牌,吸引多元人群,创造宜居环境,实现人的安居乐业。杭州要以宜居为亮点发展创新产业,这也是杭州与上海重要的区别之处。
顾浩 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总规划师
顾浩总规划师提出了战略规划的三个功能。其一,作为主要领导的执政“蓝图”,这种蓝图需要科学的论证支撑,也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其二,作为协调各方空间利益的平台,重点在于把人作为真正的利益主体;其三,作为创造城市未来价值预期的手段,是城市可持续发展、动力转换的重要源泉。
汤海孺 杭州市政府参事、市城乡规划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
汤海孺副主任指出产业上杭州进一步发展了高新技术与生产性服务业,抓住数字资源带来的机遇,通过互联网链接全球;文化上,杭州以不温不火的态度,走出了风风火火的速度,越文化与吴文化的结合创造了今天的杭州;空间上,杭州从背江发展到跨江发展,再到拥江发展,也包括城西科创大走廊的建设,实现创新引领;实施上,规划的意图与地方领导的思路契合,并一以贯之。战略规划的成功归因于价值观的成功,即“顺天时,应地利,求人和”,正确认识发展规律,辨识发展阶段,对接国家要求,并对关键问题正确把握。未来战略规划需要思考政府与市场之间、政府与政府之间如何协作,共同引导城市发展。
孙安军 学会理事长
孙安军理事长指出战略规划的出现弥补了总体规划战略性引领作用的缺失。空间发展战略是落实城市发展战略意图的抓手,美丽厦门战略实现了社会、政府、市场共识的达成。战略规划尤其需要政府主要领导的统筹。战略规划是为城市在竞争中取得突破性发展而提出的策略,但目前往往把战略看得过于确定,缺乏对未来发展的风险控制,缺少预警和判断。
迈向独特韵味别样精彩的世界名城
下半场对话由学会常务理事、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张京祥主持。王凯、赵燕菁、杨涛、陈前虎、杨毅栋、张勤等6位嘉宾进行了精彩的学术报告,对话嘉宾围绕大区域视角下战略规划的使命与创新、总规转型与应变等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王 凯:长三角一体化视野下的杭州发展战略重点
王 凯 学会 理事、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王凯副院长从区域协同理念研究杭州市城市发展的特征、挑战与战略选择。他回顾了长三角一体化的进程,进一步聚焦于杭州的区域中心地位,提出城市发展呈现总量大、人均高、增速快的特征,但也面临着对大都市区带动偏弱、枢纽辐射力不足、在区域格局中心地位不稳定等挑战。杭州未来要基于两个扇面,即引领国内与链接全球、区域协同,建设两个区域,即沪杭全球城市区域与引领区域协同的杭州大都圈。
赵燕菁:战略规划的过去与未来
赵燕菁 学会常务理事、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教授
赵燕菁教授解读战略规划成功的原因,如何接续成功,以及对杭州未来战略的畅想。他认为战略规划的成功归纳为一种范式革命,从竞争、矢量、动态、经济四个方面,分析了战略规划区别于传统规划的特点。战略规划的成功,也面临成为权利的注脚等一系列问题。赵燕菁教授创新提出“轴线”理论,从轴线与接续点、轴线与区域、轴线与流域、轴线与运动、轴线与贸易、经济轴线的切换等多个维度,解读“轴线”对城市、区域、国家发展的重要影响。他认为杭州未来的战略选择,应该综合考虑国际贸易网络,利用“轴线+运营商”的大湾区开发运营模式,以嘉善为接续点,打造杭州至上海的区域战略轴线。
杨 涛:杭州门户枢纽建设与综合交通发展战略
杨 涛 南京市城市与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杨涛院长总结了杭州城市交通当前面临的三大问题,即交通区位与国家中心城市愿景不匹配、交通网络层次结构与区域空间格局不协调、交通拥堵现状与城市人居环境不适应。杭州未来应站在全球视野和国家战略高度,立足长三角、大湾区、大都会,引领智慧城市交通建设,并通过“国际门户建构、国家枢纽提升、三角湾区快联、公交都市创建、绿行天堂营造”五大战略手段,最终实现“国际枢纽门户、国家枢纽城市、精彩公交都会、韵味绿行天堂”的城市交通目标。
陈前虎:乡村振兴——从物质更新到功能复兴
陈前虎 浙江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院长
陈前虎院长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杭州乡村发展的兴衰历程。城镇化进程中要素流动与相对价格变化促使城乡关系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当前浙江乡村功能复兴呈现出都市近郊区“日常化消费空间”、都市近郊圈“主题公园式消费空间”、都市远郊圈“农养结合型消费空间”、远离都市圈“季节性农旅消费空间”的圈层格局。未来杭州乡村振兴将由单一的物质更新转向全面的功能复兴,进入业态、形态、生态、文态、社态五态融合,系统推进的新阶段。
杨毅栋:从精英创新到大大众创新——杭州创新空间规划实践探索
杨毅栋 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
杨毅栋总工程师立足于创新发展,从概念背景、杭州大众创新实践、创新空间的规划探索三大方面,分享了杭州在实践“发展新经济、改革新高地、开放新尖兵、创新新模式”目标过程中的多样尝试。他着重对比了京、沪的精英创新和深、杭的大众创新,总结了创新人群对高品质环境、丰富共享空间的需求,最后依次介绍了杭州“廊-核-点”创新空间网络体系、由生活服务、生产服务配套共筑的创新空间支撑系统以及配套创新的空间治理政策。
张勤:总规——应变与应变
张 勤 学会常务理事、杭州市规划局(杭州市测绘与地理信息局)局长
张勤局长以案例企业的蜕变为切入点,展示本地企业如何配合规划部门,通过生产空间的创新,实现产业单元的空间模式从“密闭厂区”到“开放式企业街区”转变。她从城市发展阶段、空间治理模式、经济发展方式、联系网络格局、技术发展五个方面总结了新时代城市的新变化,指出总规要为城市量身定制,解决实际问题,面向规划实施,统筹协调,并需适应地区发展诉求和时代发展趋势。
周一星 中国地理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
周一星教授认为发展战略规划的导向在全球化影响下更为复合,从单一的目标导向向效益导向、愿景导向等多元方式转型。对于杭州建设世界名城的战略定位,杭州已经具备较为良好的基础,可适当上调定位标准。根据位序规模抽象,杭州可突破现状的等级限制与更多的高等级城市建立更多样的联系。
崔功豪 学会顾问、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崔功豪教授认为,规划要扮演好“参谋”的角色,单一选择并非最优解。面对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和潜在的困难,战略规划也应通盘考虑多种可能,预先提供多种情景方案,通过多方案的比选,以期最大限度地接近愿景目标和可能路径。
宁越敏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教授
宁越敏教授总结了参与2001版战略规划专题的思考,指出将产业分析纳入规划并充分重视其不确定性是战略规划的重要创新。杭州作为长三角南翼的重要省会城市,较之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更好地代表了城市影响力。在信息化引领的时代背景下,杭州应大力推动高等教育发展,尽快完成从国际旅游城市向国际旅游目的地的复合,并适当将医疗服务业的配套建设提上日程。
刘亭 浙江省政府咨询委员会学术委副主任、研究员
刘亭副主任指出,在新世纪、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城市化必须迎合三个大势。第一个大势是信息化与数字化,两者都将对城市和区域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第二个大势是绿色化和生态化,修复生态和保护环境将成为良性城市化的必要前提;第三个大势是人文化和精神化,人文积淀和历史底蕴将成为城市永久的名片。浙江省未来二三十年的形态将是以数字经济主导的沿海和城市与“三生”产业(生态农业、生态旅居业、生态加工业)主导的山区和乡村,而杭州将以建设数字经济第一城为目标。
刘奇志 学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
刘奇志副局长指出,与几大国际城市相比,杭州在基础设施建设、创新与知识集聚程度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可以从这一角度倒推杭州的国际化发展建设,并提出三个指导杭州城市发展的建议。第一,对标世界名城各项指标找出杭州的短板,有针对性地夯实城市发展基础;第二,理顺区域层面的周边关系,形成区域合作共赢的抱团发展格局;第三,理性看待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效用,兼顾规划的刚性与弹性。
王凯副院长提出规划体系改革创新要尊重历史,不能简单化,未来战略规划要继续发挥区域观对城市发展的重大指引作用,可尝试多情景、多层级的规划方式,改善如今战略规划较为单一的困境。杭州下一步的战略重点是回到“品质”营造,不仅要吸引年轻人,也要颐养老年人。
赵燕菁教授提出,考虑到如今经济、贸易形势的变化,要充分考虑宏观经济增速转变带来的影响。杭州应该对于增速放缓的情景有所预判,避免过于激进的发展,需要更加明确发展重点。
赵民教授指出早期的战略规划是基于中心城区的视角,注重发展方向的选择,现阶段则应聚焦全域统筹。因此,杭州战略规划不应囿于行政区内部的谋划,而要立足于长三角区域层面,谋求技术、人才共享的高水平一体化发展。未来面临交通与空间战略的选择时,宜采用组团化策略,以快速交通、大运量交通支撑外部交通联系,优化空间结构绩效。
杨涛院长指出要将国土层面上的交通、生态、产业等要素进行一体化考虑。战略规划应作一些预留预控,并高度关注关键地区的空间选择。针对交通问题,杭州应坚持对空间的精细化打造,并结合智慧城市新技术,利用政策、经济手段进行综合调控。
罗震东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罗震东教授重点探讨了互联网和新经济在特定区域兴起的一般机制。淘宝村是在经济全球化与互联网信息化共同作用下中国乡村地区形成的特殊经济地理景观。淘宝村集聚区都位于地域边缘,这些地区同时也是制度的边缘。具有创新精神的草根是淘宝村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互联网时代,只有提供更加自由灵活的经济制度和更加便捷的交通设施网络,新经济现象才能自发成长出来,这也要求城乡规划必须适应这种自发的秩序。
最后,张勤局长总结指出,上一轮战略规划在杭州城市建设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引导作用。在新的发展时期,战略规划需要以创新视角,对不同尺度的区域空间、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落实规划的治理体系进行系统探讨,既要研究趋势,又要研究利弊得失的选择,真正体现战略规划“重要”、“创新”“用活”。
供稿单位:杭州市规划局(杭州市测绘与地理信息局)、南京大学空间规划研究中心
相关阅读
2018规划年会 | 学术对话四:跨区域线性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
觉得好,请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