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张帆:古今城市防灾减灾的措施及思考
导读
今年8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组织开展了主题为“心系洪灾中的城乡遗产——我为灾后遗产修葺出点子”的笔谈征文活动。现陆续推送收集到的优秀文章,敬请期待。
本文字数:1888字
阅读时间:6分钟
作者 | 张帆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研究所高级城市规划师、四川阆中名城保护规划项目负责人
今年我国多个省市发生严重的洪涝灾害,大量历史文化遗产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多处古镇、古村受灾,甚至一些古建筑、古桥被冲毁。针对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的抢救性保护和灾后保护、修缮已成为当前重要的议题。围绕议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开展“心系洪灾中的城乡遗产——我为灾后遗产修葺出点子”系列活动。
与此同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通讯》7月刊以“名城与遗产地的安全与防洪”为主题,有幸邀请到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研究所高级城市规划师、四川阆中名城保护规划项目负责人张帆进行独家专访。采访全文如下:
问题1
面对频发的火灾、洪涝、地震等自然灾害,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在城市预警机制、技术规范、规划设计和保护修缮等方面可以采取什么样的举措规避灾害,促进历史文化保护?
答:目前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等在应对安全方面缺乏对应的标准规范。以消防安全为例,对于历史文化遗存集中所在的名城名镇名村和历史文化街区,火灾事故频发,云南独克宗古城、贵州报京侗寨火灾、拉萨八廓街区内大昭寺起火等事故让人痛心疾首,破坏不可再生的宝贵历史文化资源。
对此,国家文物局出台《文物建筑防火设计导则(试行)》,以文物建筑火灾风险评估为基础,对文物建筑消防总体布局、给水系统、灭火设施、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配电设计等给予明确技术引导,对文物建筑消防安全提供了较为全面的技术支撑。
公安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于2014年共同印发《关于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及文物建筑消防安全工作的指导意见》(公消(2014)99号),然而因其并非法律法规或技术规范,指导意见中也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措施,致使各名城名镇名村对于消防要求仍难以有实质性的落实。
总而言之,随着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逐批(逐个)公布以及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五年划定工作的有序推进,我国具有法定身份明确需要严格保护的历史文化资源对象在不断扩展。然而安全防灾方面的标准规范的供给不足会严重影响这些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展示利用,应尽快按需补足。
问题2
中国古代城市营建中有哪些可以在现代城市建设和历史文化保护工作中借鉴、汲取、传承的营城智慧?
答:所有的史前文明都是依水而居。中国人古时特别重视水患治理。古城的城池不仅起军事防御作用,城市水系也承担提供水源、交通水运、灌溉、消防、调蓄洪水等作用。例如安徽省滁州古城内引西涧水入城,外有营建塘湖水成壕,成为体现独特的古城水系格局。其内城河在入城和出城之处分别设有上、下水关,既是与城墙城门一样是用于防御的水门,在需要进行军事防御的时候,决水淹浸进犯的敌军,同时又与南北城壕的水闸共同形成水工设施,在汛期排涝,在枯水期蓄水以供城内居民生活用水。这种独特的防敌防洪一体多用的水工设施充分体现了我国古城营城智慧。
滁州古城格局水系示意图
著名的风水城市四川省阆中古城采用的是另一种防洪措施。阆中古城因临嘉陵江,所以西南常被江水侵啮。明万历十三年开始筑堤防洪。清嘉庆二十五年,川北道黎学锦补筑堤坝(下图中绿色部分),堤外建鱼翅堤(下图中蓝色部分)。鱼翅堤沿嘉陵江水流向与河堤呈约40度的夹角并向江心延伸,用于保护河堤。
清道光《保宁府志》治城图中的鱼翅堤
鱼翅堤的独特之处在于,一是采用叠涩工艺,即用石灰、糯米和桐油粘合的一环扣一环的锁扣石砌成的护堤相当牢固,防洪能力强;二是弧形鱼翅与防护堤唇齿相依,共同泄洪,有效支撑防洪堤;三是石梯还可以代替码头停靠船舶,方便货物集散。
在施工工程中发掘出的明代鱼翅石堤
反观现代城市,城市大规模采用修堤筑坝的方式。据统计,全国共有大小不等的水库9.8万座,其中2.3万个是大型水坝,数量位居世界第一。
图片来源:B站三维地图科普局
阆中古城城壕在中华民国时期日渐淤塞,本世纪初在其下游修筑了水库,并完成嘉陵江航道的全江渠化工程。虽然嘉陵江阆中古城段修筑了50年一遇的防洪堤,然而近年来每年7、8月汛期古城鳞次栉比的古建筑和历史街巷都经历洪涝的侵袭。这不禁让人深思,如何才能科学合理地传承古人在城市营建中的灾害防患理念,如何能巧借现代科技之手保护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
2020年8月洪水漫进阆中古城街道
供稿单位: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
你可能还想看这些
学术季丨“心系洪灾中的城乡遗产——我为灾后遗产修葺出点子”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专栏 | 沈旸:“亡羊”如何“补牢”——从灾后重建到预防性保护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张飏:心系洪灾中的城乡遗产——传承中国传统乡村生活智慧精髓,做好灾后乡村遗产保护与发展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