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规划年会】论道规划十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实践

辛勤的 中国城市规划 2023-04-16

导读

9月29日上午,作为2020/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暨2021中国城市规划学术季的重要活动之一,由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承办的论道规划十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实践” 在线上圆满落幕。


本文字数:5185字

阅读时间:16分钟

 


参会专家云合影


2021年,国家“十四五”提出建设100个儿童友好城市示范,如何将各地先行探索转化为全国可借鉴、可推广的普适性经验,将成为近年的工作重点。本学术对话围绕国家对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最新要求,探讨儿童友好城市在地化推动过程中面临的共性问题和未来可能的政策创新方向,以期为全国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提供借鉴。


会议由深规院刘磊副总规划师主持,多名国内专家、学者分别从理论研究、空间实践、公共治理等角度展开分享,讨论“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实践”的相关经验及推进建议。会议中火花碰撞、金句连连,与会专家与线上参会的观众共同留给我们一场学术盛宴。


开场致辞


 

石  楠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石楠秘书长认为从“儿童的成长”和“儿童即未来”的角度来看,儿童友好和城市规划天然契合。儿童友好这几年得到广泛的重视,一方面是过去对儿童关注不够,在儿童如何享有和成人一样的权利、如何营造更加公平和有利于儿童成长的环境等方面做得不足;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发展的阶段性,只有解决了基本生存问题,才会对儿童问题更加重视。学会这几年从学术平台、政策建议到具体工作方案一直在积极推动儿童友好相关工作,并为儿童友好城市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贡献了一点力量。他认为现阶段规划领域需要有足够的理论积累和技术服务来应对政府开展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行动带来的挑战;并呼吁大家认认真真地做研究,踏踏实实做实践,以科学的规划引领整个城乡的发展,为未来的人居环境提供良好的科学的指引。


专家分享


 

何艳玲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住房与社区规划学委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何艳玲认为儿童是家庭的重要成员、家庭是社会重要的支持单位,但当今家庭缺少公共服务的支持。她提出:当前有部分的家庭议题已经成为公共议题,比如养老、生育等,但是还有很多的家庭议题尚未得到公共治理上的支持,如婴幼儿照护、老人的居家养老等;家庭缺位是以家庭作为重要社会支持单位的中国转型之痛,其所带来的“人人之痛”是普遍性的(无阶层区别)、延展性的(代际遗留)、且不可逆转的(良知、情感与信任)。


何艳玲认为家庭缺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与儿童有关的问题往往通过私人或市场化方式(而非公共服务)来解决,存来救济不充分。


二是当前政策制定的起点更多是基于个人或者集体,较少以家庭为单位,政策制定过程中往往欠缺未成年人和老年人的参与;市场规制中儿童权保障考量不充分,公共服务中儿童安全、儿童需求等考虑不足。


三是家庭教育未被当成公共教育,与家庭有关的教育体系被漠视,性别、婚姻、责任等应进入常态化的公共教育中。


儿童发展未被真正纳入总体发展议程,儿童的发展是优质劳动力培育的过程,必须要打破被保护的概念回到发展概念中看;好的城市设计应注重人的情感、尊严和感受。未来应立足家庭(儿童)的发展需求,用更善的回应、更少的伤害、更小的代价来实现公共治理的创新。


 

杨  菡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办事处 儿童友好型城市倡议项目官员


杨菡介绍了儿童友好城市的全球概况,并就儿童友好城市在中国的建设情况进行了探讨。她指出全球目前响应倡议的国家有60个,各地儿童友好城市的主体治理架构呈现去中心化和权力下沉、以地方政府主导为主的特征。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一般建设周期比较长,至少要两年多,包括现状调查、针对性行动方案、执行取得成果、监测、评估等环节,并强调儿童和青少年参与。在具体实践中,发展中国家更注重教育、医疗、营养等基础服务,发达国家则更侧重城市建成环境、规划设计、交通或人身安全等领域。


杨菡认为当前国内儿童友好城市的建设特点包括: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推进方式;多元化的地方建设路径;地理分布上更多地集中在东部、东南沿海城市。她提出联合国儿童友好城市倡议并非固定模板,各地应做出各地特色。未来儿童友好城市的工作在差异化和多样化方面还有很多提升的空间,强调相关工作要 “看见儿童”,需要更多地思考儿童友好城市带来的增量增效空间,为儿童带来切实改变


 

潘裕娟

珠海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政府规划编制和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潘裕娟基于珠海金湾区的实践探索,认为儿童友好城市空间建设主要聚焦于三大领域:流动空间、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和开敞空间。她分享了珠海规划实践中形成的“四个一”成果体系:一套工作机制,一个建设导则,一套规划计划,一系列宣传推广。


潘裕娟认为这套成果体系主要有三大创新特色:

第一,始终倾听儿童声音,探索了儿童参与社区事务的有效机制;

第二,以空间友好为核心,联动制度、服务和文化友好,全面保障了儿童友好社区建设;

第三,搭建平台,链接资源开展儿童友好社区建设。


经过这一套体系的建设,金湾区的儿童友好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社区治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改造后社区居民满意度达84%,初步实现了从理念植入到共识形成再到共同行动的儿童友好社区试点示范。


 

余炜楷

广州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规划设计五所所长


余炜楷指出广州近几年逐渐重视儿童友好城市的建设,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提出要有面向儿童友好维度的思考,构建有善意的儿童友好城市,为广州相关工作提供宏观的引导。目前广州儿童友好建设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都有了相应的行动。在根据七普数据分析了广州儿童人口特征后,他认为我们应该实时地检讨和评估人口规模及各年龄段人口结构的新变化,实时关注儿童成长需要的软硬件环境、空间和其他相适配的系统。


余炜楷分享了对新时期广州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的四点思考:

第一,面对人口总量提升,优化千人指标配置模式,结合儿童需求适当提高上限;

第二,细分儿童年龄结构,不同年龄段设施的共享应动态调整,响应人口变化的弹性;

第三,结合儿童人群活动和生活的日常轨迹及规律,分层次或者分服务半径精准地投放设施/空间;

第四,立足儿童人口空间分布,差异化适配儿童设施/空间建设强度。


 

沈  瑶

湖南大学建筑学院城乡规划系副主任、儿童友好城市研究室负责人


沈瑶指出家庭、学校、社会是孩子在18岁前最主要接触的三类场所环境,对孩子的三观养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社区是家庭、学校、社会之间的相交相叠合的空间,是儿童成长的重要环境。社区和儿童的关系就像“蚕”和“茧”的关系,在“双减”政策和后疫情时代下,城市建设需要高度重视社区与儿童之间的这种共生与双向互动关系。此外,她指出需要重视数字化、网络环境对儿童的影响,考虑儿童“家庭、学校、社会、网络”四位一体的环境建设,并积极思考如何让儿童的公共生活释放到社区、如何让社区承载更多的家庭服务功能。


沈瑶通过分享丰泉古井社区中的儿童空间意向特征研究,提出在社区工作中激活街巷与儿童的生态关系至关重要。为应对数字化时代,应借助信息技术力量,重点激活社区的综合教育功能。若能通过党建引领、多方协同的机制创新,把顶层儿童友好的政策和空间资源传递给居民,将有可能实现以“儿童友好”带动“全龄友好”的美好社区建设


 

于一凡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乡治理与政策研究学委会委员,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教授


于一凡指出最新发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中强调儿童权利应从四个方面来体现:公共服务、权利保障、发展环境和成长环境。其中,成长环境和城市规划专业最为相关,规划师应该为此提供更多的科研工具与研究分析。在过去几年,她的团队通过学习国际经验,提炼了18个与儿童友好城市、儿童友好社区建成环境相关的指标,依托指标量表和评价体系对上海市江浦路街道做了示范性和实验性的研究,以此来帮助街道诊断现状问题,从而为如何切入儿童友好建设提供更为“有的放矢”的指引。同时依托卷积神经网络作为算法研发技术,基于1万多次的大数据分析,进行儿童街道喜好度的评价,识别儿童评分的高分区和低分区;并从4大方面、5个层次、70余项指标支撑体系,对比分析评价了北京、上海、深圳和长沙的城市街道儿童友好度。


于一凡认为新的技术、新的方法一方面可以帮助规划者对空间做出更加科学的即时性诊断,另一方面还可以对城市进行持续性诊断;通过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对建成区的环境要素地图进行分析、辅助识别城市中各类设施布局的现状问题以及对绿视率进行智能统计等工作,实现城市的精细化治理与管理提升。


 

杨一帆

西南交通大学国际老龄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什么是真正全面的儿童友好?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提出“不落下任何社会成员”,让每一个人都可以感受到社会关爱和温暖。杨一帆以“飞机上婴儿哭闹,母亲和乘客口角”的新闻开场,直言当今“厌孩症”普遍存在,社会对孩子并不友好。我们面对的不仅仅是“儿童话题”,更多是社会转型问题,应以全局视角重视社会变革。


随后,杨一帆分享了城市公园代际接触区(ICZ)空间建设、定海社区协作网络等案例,提出不能孤立看待儿童发展问题,儿童友好应聚焦儿童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以代际学习促进儿童融入社会、参与社会生活,与其他社会成员和睦相处,才能真正做到赋权儿童、平等尊重,实现儿童友好社会的构建。


 

刘  磊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规划师、规划一所所长,儿童友好型城市研究中心主任


刘磊从“过去-现在-未来”三个维度对深圳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工作进行了分享。


回望过去:深圳2015年起,推动了以战略规划和行动计划引领下的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并以空间建设为突破口,推动了社会各领域广泛了解并参与。儿童友好型城市在深圳现已完成了“弥补有无”的阶段性目标,包括:认识上的从无到有、空间上的从无到有,服务上的更加优化、行动上的从少到多、关注上的从弱到强。


聚焦现在:我国家庭生养焦虑日益增长,人口红利渐行渐远。为保持我国人力资源禀赋优势,国家提出了“开放三孩”、“双减”及中长期教育改革,全力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并将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正式写入“十四五”规划服务项目。


展望未来:深圳提出了建设“具有全球超大型城市特点和国际影响力的儿童友好型城市”的新目标,未来的工作重点将聚焦在完善儿童友好制度体系、空间体系、服务体系、参与体系等方面,在制度深化、空间拓展、服务提升、参与共建等方面继续深耕发力。


嘉宾对话


 

魏立华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对话嘉宾魏立华副教授在会上提出了几点思考:


城市规划领域的学者应坚实地把公共空间做好,界定和理清公共空间与公共生活的关系


坚实地把公共空间做好,让孩子在其中有得玩,有得撒野。剩下的工作,比如家庭承担什么角色,城市承担什么角色,这些是社会政策应该引导的。希望规划侧对儿童友好公共空间的界定要清晰,公共生活是一回事,公共空间是一回事,我们中国当下的核心问题是,有公共空间,但是没有公共生活。


应注重家庭、社会、学校之间的空间设计


家庭、社会、学校之间的空间设计应该非常有品质。比如我送孩子的话,在上幼儿园的路上会选择非常好的环境走,日积月累,孩子会受到美的熏陶,小尺度设计和小游戏场地对孩子的影响很大。从孩子视野看街道品质,街道的品质是城市的品质。


先思考如何做出社区,再思考社区如何变得儿童友好


当下中国社会就像美国《独自打保龄球》,还有日本的《无缘社会》书中写的,社区其实已经没有了,不仅孩子“宅化”,大人也“宅化”;我们都没有勇气敲别人的门,和邻居的孩子们玩一玩,社区已经变成很多居住楼房的拼合体。所以先思考如何做出社区,再思考社区如何变得儿童友好,成熟的社区肯定是儿童友好的。


儿童友好型城市其实就是在经济浪潮中更多地为孩子的未来“抢”一些空间


广州的儿童友好其实已经变成城市竞争的核心载体。有温度、强有力的地方政府在空间改造过程中,应植入妇女儿童友好,把空间先抢下来。儿童友好型城市其实就是经济浪潮中更多地为孩子的未来“抢”一些空间。


儿童友好的工作需要在非常成熟的土壤上才能做成吗?


珠海之所以做得这么好,是因为领导重视、社会有力,设计有心。应让各地方实践时敢于大胆实践,没钱不一定做不成儿童友好的事。


总结发言


会议最后,刘磊副总规划师在总结发言中指出,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深圳、长沙、珠海、上海、广州等地已形成了很多好的先行经验。他认为把儿童友好城市做好需要注重“愿、见、行”三个方面


首先,开展儿童友好工作需要有一个奉献的心;


其次,在心愿之下,要有比较好的见地,去思考如何破解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诸多问题,如规划师的宏大视角问题、如何更多从人性角度看待儿童的问题;


第三是“行”,需要有学术的认识、技术的支持、深度的研究及社区基层的行动,并联动社会工作者和社会各个领域的人,与每个家庭和孩子打交道,才能把儿童友好工作事情做好。


文字/图片:任泳东、陈思琪、吴锦海

审        核:刘磊、雷越昌

供稿单位:UPDIS 儿童友好型城市研究中心


您可以通过各个平台关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账号,年会资讯早知道。


  • 微信、抖音、视频号、学习强国号:中国城市规划

  • 微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网、规划年会

  • 官网:http://www.planning.cn/


其他年会相关信息,我们将及时通知!童鞋们、盆友们如何有什么问题,可以在文末留言交流哦。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发布的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以任何形式进行牟利。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协商版权问题或删除内容。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你可能还想看这些


【规划年会】学术对话三十七:女性视角的规划与设计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世界儿童日 | 刘磊:儿童友好型公共空间及游戏场所营造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吴楠:儿童友好中的社区参与 | 学术季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