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追思丨​马波:怀念耀邦

2017-04-14 马波/老鬼 新三届

        作者简介:

        马波,作家,笔名老鬼。1947年生于河北省阜平县。1968年冬到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西乌旗插队。1977年底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毕业后曾在文化艺术出版社任编辑,后调入法制日报社。1990年赴美国布朗大学做访问学者。1995年12月回国,为自由撰稿人。著有《血色黄昏》《血与铁》《母亲杨沫》《烈火中的青春——69位兵团烈士寻访纪实等。


本文作者马波。


怀念耀邦

——耀邦去世20周年祭  


2009年4月14日


        日月如梭,耀邦一晃就离开我们20年了。


        我还记得大约是1964年,胡耀邦作为共青团第一书记在团第九次代表大会上做了一个《为我国青年革命化而斗争》的长篇报告。当时所有渴望进步,渴望入团的中学生们都曾反复阅读和学习这个报告。我也如此,拼命的自我革命。


        那时候打心眼儿里以革命为荣,以革命为美。所以狠挖自己总跟人搞不好关系的根源,向灵魂深处的私心杂念猛烈开火。不断地,相互比赛地进行自我革命,自我揭发,自我批判。


        我是学生,学习却不好。怎样证明自己革命呢?就特别渴望参军打仗。当文化大革命来临之际,觉得考验和表现自己革命的机会到了。在运动中紧跟“伟大领袖”,紧跟中央文革,紧跟《人民日报》,为当个红色打手、红色暴徒、红色造反者而积极努力。


胡耀邦与胡克实在文革中。


        1967年初,在动物园旁的北京展览馆剧场召开了一场首都中学生批斗三胡(胡耀邦、胡克实、胡启立)的大会。当时是中学红代会头头李冬民通知我们学校红卫兵的,要选派十来个人去担任押解黑帮上台的任务。因为我穿一身军装,比较健壮,荣幸当选。


        记得耀邦是被一辆华沙牌小轿车送来的。他身穿一件黑呢子大衣,个子出奇的矮,大约要比我矮半个头。身体瘦小。下车后,他表情平静恬淡,挺着胸脯,在我们几个人的围簇下从旁门走进展览馆剧场后台。一路上他默默无语,就好像去上班一样从容不迫,镇定自若。


        三胡他是为首的,要被第一个押到主席台前。我和另外一个红卫兵(记不清名字,肯定是我们47中的),各揪住他一侧脖领,攫着他一条胳膊,把他押到台前。随着他的出场,下面黑压压的中学生高呼口号。

胡耀邦在红卫兵批斗大会上。


        到台上站定后,我们两个押送者就松开他的脖领和臂膀,让他自己独自站立。我们则站在他身后。耀邦默默地低着头,双腿站的笔直。我们6个看押者每隔20分钟左右就换班休息,另外6个红卫兵上来接替我们看押。


        当时我们都是十六七岁的小伙,站一会儿腿和腰都觉得累。耀邦他们三个黑帮却从始至终一直低头立正站着,其疲累程度就可想而知了。


        来自各个中学的代表一个又一个上台,义正词严地发言批判三胡。由于北京市各中学的工作组成员很多来自团中央,所以北京中学生对团中央意见很大,憋了一肚子怨气,就把怒火撒到了三胡身上……


        这次批斗会给我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

邓胡赵体制。


        20年之后,1987年初,当听到耀邦辞职的消息时,心里非常非常难受。这时候,我对耀邦的看法已经有了新的深刻的认识。


        我知道,1979年贵州有个“启蒙社”最先在广场东南角贴出了大字报,揭露极左政策,被当时的公安部门认为反动组织。时任中宣部部长的耀邦却主张用教育的办法,温和地解决这个组织问题,受到公安部坚决反对,也没得到邓小平的支持。


        我知道,1979年他曾秘密接见过四五事件和西单墙下的活跃人物王军涛和吕朴。这两位都被公安局挂了号,属危险分子。一般干部都不敢沾他们,高级干部就更躲得远远了。在当时的中共政要中,耀邦是唯一接见过他们的中央一级领导。


        我知道,他同情民众疾苦,积极大胆地为很多冤假错案平了反。比如江西赣州的李九莲问题、福建的地下党问题、河北的伊玛尼党冤案以及刘少奇、彭德怀等大冤案。当他向邓小平提出要给61人叛徒集团平反时,连老邓都没想到,有些惊讶地问:“这样的案子你也敢翻?”

卸任后在北海公园散步。


        最可贵的是,那61人叛徒集团之中,还包括原西北局第一书记刘澜涛。此公当年曾把挂职到陕西省委主持工作的耀邦整得死去活来,被迫灰溜溜离开陕西。但当刘澜涛被打成叛徒后,耀邦却毫无芥蒂地花大力解救他于水火。


        我知道,他待人宽厚,从不落井下石。老红军,原湖南省军区副司令员吴自立曾在40年代的延安干部会上当众嘲讽他:“我参加革命那阵,你还穿开裆裤呢。” 把耀邦骂个狗血淋头。后来吴被打成“彭德怀分子”,1972年70多岁了还遭尽毒打关押,特地给毛主席写信,派儿子去送。


        儿子找到了耀邦。当时耀邦自己还没解放,却不怕犯“包庇彭德怀黑干将”的错误,也不计较吴自立与自己私交不好,积极帮助转交信件,终于改善了吴的处境。


        我知道,他对老战友的孩子有情有义,所有受苦受难的老战友子女他都热情相助,从不刁难摆谱不理。他家成了落难子弟的庇护所。


        本人前妻之父曾涤原是胡子上将部下,文革中被中组部郭玉峰迫害致死,孩子全流落外地。其母为孩子的调动费尽心血,找过胡子上将,得到的却是一堆官话,什么问题也没解决。无奈之中又托人把材料转给耀邦,耀邦当即批示将曾涤小女儿从广州189医院调到了解放军艺术学院门诊部。


1988年12月耀邦在岳阳市君山公园。


        我知道,耀邦是个孝子,真诚善良,襟怀坦白,从不戴假面具,装模作样。听说父亲死后,他像个孩子一样在办公室里捶胸顿足,号啕大哭。新来的秘书推门进来,他什么寒暄话也没有,就是痛哭流涕,完全失态。令秘书大吃一惊,感到这个首长“不深沉”。


        他曾经说过: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也不可有。如此人际关系才能融洽。他自己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对人不设防,有时候那么单纯,一点不油,根本不像个政治家。这样的好人能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把手真是一个奇迹。他在中国当代历史上顶天立地。


        1987年1月某天晚上,从广播中得知耀邦辞职的消息。思绪起伏,心情抑郁,非常痛苦,为耀邦鸣不平。再没心思玩摩托车了,当即就把摩托车卖掉,被老婆臭骂一顿。


        这年年底《血色黄昏》出版之后,我感觉应该送给已经下台的耀邦一本。让他知道,当年在批斗会上曾经押过他的人,现在对他充满敬意和内疚。


        中央大官,我的书只送给了耀邦一个人。当时也并没奢望能得到什么回音。1989年春,工人出版社给我转来了一封来自广西的信。有位自称李洪欣的在信中写道:我岳父孙洪泉(广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是耀邦同志的老部下。当耀邦在南宁的时候,我们多次到耀邦住处看望。闲聊时耀邦曾问我认不认识老鬼,我说不认识,但能找到他。耀邦说:请你转告老鬼,他给我的书收到了,向他表示感谢,过去的事就不要再提了。


        真让我万万没有料到。



晚年胡耀邦。


        这是1989年春他逝世前所发生的事。每逢想到此,就无限的惆怅,无限的悲伤。耀邦如此的平易近人,令人惊讶。对我这样一个崇尚武力的打手,曾经押过他的红卫兵造反派,完全可以置之不理,还非认认真真地托一个年轻人捎话。


        1989年4月15日,我应邀到美国大使馆参加洛德夫妇离任返国的聚会。就在这个聚会上,我得知了耀邦清晨去世的消息,大吃一惊,再也无心逗留,只跟戴晴说了几句话后就提前回家。一路上心事重重。


        耀邦为中国改革做出了重大贡献,他才是30年改革的灵魂和中坚。但他的功劳却被贬抑,很多他的功劳却给说成是别人的,让人无法服气。他为人民过上好日子,心情舒畅,贡献出了自己的一切。他在历史上的功绩,随着时间的推移,必将比整他的人高大得多!完美得多!不朽得多!


        怎么才能表达自己的心情呢?


        记得在周总理去世之后,曾有人给周总理写过血书。论对中华民族的贡献,论改革开放的功绩,耀邦绝不在周总理之下,也应该有人为他写血书!我学问浅陋,文笔笨拙,才能平庸,唯体内还有一些热血。1989年4月20日上午,我扎破左膊,流了满满一碗血,在一张大字报纸上写下了血书。      


    

        哭耀邦


        耀邦和彭德怀一样,是中国人民非常难得的好领袖!他为中国立了大功!!为耀邦同志鸣不平!!!


        怀念你啊,敬爱的耀邦!!!


        一个普通中国公民 

 

        1989.4.20

          

        字不多,每个字很大,写了整整一张大字报纸,有意要比那位铁路工人给周总理写的血书大。还剩了很多血,又描了描字后,血液凝成了块块,只好倒进厕所。


        ……从此,我开始了继内蒙古兵团之后,又一轮动荡艰苦的生活。到现在,20年已过。这漫长的20年,历经磨难,坎坎坷坷,一言难尽。


本文作者与李恒(满妹)。


        看了满妹写的回忆她父亲耀邦的书,更确认了这是一个万里挑一、千万里挑一的好人。为这样的好人,个人付出点代价算什么?就是牺牲生命也光荣。所以自己一点不后悔。为了耀邦,献上一碗血值得!为了耀邦,后半辈子颠沛流离值得!


        耀邦的肉体生命虽然没有了,他的精神生命犹在。他自己曾说过:“我本来不是当总书记的材料,而是在特殊的时间、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被推上特殊的岗位。”


        但唯他这个总书记却干得最好,最得民心!唯有他这个当众痛哭,“不深沉”的总书记最受广大民众爱戴!他永远不孤单,他的好评如潮,他的威信空前绝后,他的名字万古流芳。


本文作者与胡德平。


(本号获作者许可推送,图片部分由作者提供,部分来自网络。)


最新阅读:

胡德平:回忆母亲李昭

董必武儿子董良翮去世,

孔丹回忆联动往事

陈锡文:我与中国农村50年

项俊波落马预示着什么?

龚湘伟: 留学的孩子你好吗?

王友琴:未曾命名的湖和未曾面对的历史

陈原:"辱母杀人"等公共事件,

可以转化为社会进步的巨大动力

陈原:从热播电视剧看社会风向标

周其仁:香港土地暗税举世无双

魏杰:2017年中国经济主要思路

邱晓华:中国经济的今天和明天

惊人发现:四环素美女颜值担当?

袁晞:从失去的生命看一个国家的尊严


本文作者与母亲杨沫。


北大读本

王友琴:未曾命名的湖和未曾面对的历史

李大兴:大木仓胡同树影依然

——王小波逝世20周年纪念

李大兴:回忆早年的王小波

高远东:在忌日纪念海子

       海子诗九首

高远东:刘卫国,你在哪里?

李大兴:1980年的北京大学

李大兴:我想象中的北大精神

谢思敏:李克强同学指点我东瀛取经

吴晔:我一直很认真地幼稚着

熊国胜:追忆同窗挚友骆一禾

重温王友琴的《未名湖,你听我说》

熊国胜:骆一禾的“背影”(上篇)

熊国胜:骆一禾的“背影”(下篇)






莱茵河漂流之旅

穿越欧洲的今昔



每天讲述最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关注新三届

 

   余轩编辑、工圣审读。

新三届公众号推广交流

微信号:james_gz7

合作电话:1357047270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