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菁英丨古灵精怪的音乐奇才谭盾

2017-04-30 张道正 新三届

老编的话:

         1978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的谭盾,今年将迈入花甲年华。如今的谭盾蜚声全球音乐界,成为新三届里颇有代表性的一位“名角”。他走过的人生道路,恰恰也是这一代人都共同经历过的。他一步步走向辉煌成功的巅峰,充满着传奇色彩。




       从20世纪70年代创作起步,到引领先锋音乐创作至今,谭盾几乎尝试了音乐创作的各种形式—歌曲、钢琴、室内乐、打击乐、协奏曲、歌剧、电影音乐、多媒体音乐乃至他自己发明的创作形式,作品总量达到90部之多。从传统乐器到大自然的石头、纸、陶、水,再到互联网和手机移动终端的微信,似乎没有谭盾不敢尝试的东西。而且,他总能带着一种自然且深邃的态度,带领大家跟着他一起“玩”。 


  2017年2月11日晚,国际著名指挥家、作曲家谭盾联手澳大利亚悉尼交响乐团,在悉尼歌剧院中心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新春音乐会——月光下的庆典,通过音乐和影像反映古老的中国湖南湘西文化传统。


 

  西方人惊奇地发现,西方管弦与中国唢呐,原声歌谣与现场交响,传统与现代完美地组合在一起,呈现了一场跨越时空的音乐对话,这也延续了谭盾一贯的“惊人”风格。

 

  作为本场音乐会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微电影交响诗—女书》展现了目前世界现存的唯一一种完全由女性创作、传授并使用的文字,其字形飘逸舒展,字音富有乐感。整部华章是由13段微电影组成,并借助三个屏幕不同步投影,结合交响乐队和竖琴,从视觉、听觉多角度呈现女书的录影和吟唱。


 

  对于这样的演绎,谭盾透露,整部微电影在5年前开始采风拍摄,等拍摄结束,13位女书传人中已有6位去世,现在全世界只剩下最后这7位女书传人。当观众在微电影中看到5年前她们的身影,听到她们唱着百年前流传下来的歌谣,感受到中国文化透过音乐进行的基于现在、过去和未来的一次多维度对话,这对西方音乐界来说是具有冲击力的。

 

  谭盾说,“这次不只是把中国传统的南音,同时把澳大利亚南半球的音,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带活了,所以观众那么雀跃,那么疯狂、喜悦,最重要的是文化直指心灵,大家有心弦的共振。”


 

  在此之前的2016年10月,谭盾率领广州交响乐团登陆天津大剧院音乐厅,奉献了一出“音乐奇观”:《霸王别姬》变成了一部钢琴与青衣的交响诗,而《风与鸟的密语》一曲则由乐团与观众拿手机微信互动完成。这样别开生面的音乐会让很多“正统”的观众瞠目结舌。

 

  “所谓传承中国国乐,一定要把国乐变成世界的智慧和世界的语言,进入世界的教育机构,这就是我正在做的事情。”谭盾如是说:“‘玩’中国的国粹一定要外国人也跟着玩,也觉得好玩,就像中国人跟着贝多芬‘玩’,是一样的道理。”

 


  交响诗《霸王别姬》把西方乐器之王钢琴与中国传统的京剧青衣混搭,创造出新奇的味道。而《风与鸟的密语》用笙、琵琶等六种中国乐器模拟鸟鸣,录制后上传到互联网。演出前,观众将这些声音下载到手机上,演出过程中谭盾引导观众用手机播放鸟鸣声,与台上乐队互动。这一做法打破了音乐会演出中“手机静音”的习惯,观众借助手机成为演出的一部分。

 

  如此“颠覆”,谭盾不惧质疑,“玩中国国粹,要玩到让外国人也觉得好玩,跟着咱们玩才行。”谭盾说。


 

  1957年,谭盾出生于湖南长沙郊区思茅冲,高中尚未毕业,谭盾就到农村插队,后来因为会拉胡琴,被安排在当地县京剧团,自此开启了他的音乐生涯。

 

  1978年,中国恢复高考,谭盾考入了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师从赵行道、黎音海直至获得作曲硕士学位,被誉为当时中央音乐学院著名的“四大才子”之一。


 

  1979年,谭盾22岁,创作了人生第一部交响乐作品《离骚》。在这部作品中,因使用了鼓、萧等中国传统乐器,当时被认为是前卫的音响和技术而引起争议。


        因为早早地打破程式和固有观念,谭盾被同道中人称为“天才”,也有不屑者认为其哗众取宠。1983年,谭盾以交响曲《风雅颂》赢得国际作曲大奖,1984年举行的“谭盾中国器乐作品专场音乐会”上演了《天影》及《双阙》等多首曲目,震撼了当时的民乐界。


 

  1986年,谭盾荣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奖学金,赴美随大卫·多夫斯基及周文中学习并获得博士学位,自此长期旅居纽约。到美国后,谭盾也曾有过在街头拉琴谋生的经历,但凭借卓越的音乐才能,很快便蜚声国际乐坛。


        1989年,谭盾以一首自制乐器演奏的作品《九歌》获得成功,享誉国际,从此以后,越来越受到世人的瞩目,伴随着争议的赞许之声也与日俱增,各种最具影响和众望的各大音乐奖项也“纷至沓来”。


 

  1990年开始,谭盾进行了一系列试图把剧场表演和乐队结合起来的《乐队剧场》创作,其中为音乐界著名的“克罗诺斯弦乐四重奏”而写的《鬼戏》及为日本NHK交响乐团创作的《门》,因特别的表现方式而引起轰动;《交响乐1997—天地人》由大提琴家马友友、香港交响乐团和中华编钟乐团于1997年香港回归音乐会上首演;同年歌剧《马可·波罗》成为当年国际乐坛最轰动的重要演出,并为谭盾赢来诸多好评与国际奖项。

 

  1997年,谭盾被《纽约时报》评为“本年度国际乐坛最重要的十位音乐家”之一;1999 年以歌剧《马可波罗》捧得格莱美作曲大奖;2003年被《美国音乐》杂志评为“本年度最佳作曲家”……这些殊荣都在证明,谭盾正在迈入世界性的音乐大师之列。


 

  “我是在传统的基础上走出现代前卫音乐之路的。”谭盾说,“这些年来,我的音乐越来越前卫,但也越来越接地气。”

 

  在天津大剧院的音乐会上,刚一登台,谭盾就告诉天津观众,他特别高兴,因为晚餐他吃了三个狗不理包子,引得观众哄堂大笑。他更对笔者透露,他要写一支非常有意思的新曲,名字就叫《狗不理》,“把老百姓写进音乐,《狗不理》是个重要的环节。其实这就是音乐,狗不理是音乐,煎饼果子也是音乐。”

 

  正是基于这样“接地气”又有点“无厘头”的鬼马想法,谭盾的每场音乐会都“爆点”十足,十分吸睛。


 

  《霸王别姬》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京剧梅派经典,在谭盾笔下,它变成了一部钢琴与青衣的交响诗。当京剧大师梅葆玖入室弟子肖迪饰演的虞姬,在荷兰钢琴家拉尔夫·范·拉特的钢琴伴奏下挥剑起舞时,全场观众轰动。

 

  象征项羽的钢琴与代表虞姬的青衣分别以温和厚重的音色和委婉多情的唱腔展开穿越时空的“对话”。

 

  在最后一个乐章“霸王别姬”中,全曲在青衣表演的剑舞与“霸王”钢琴的诀别中迎来高潮。


 

  钢琴是全世界最普及的西洋乐器,而京剧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国剧,两个艺术门类承载着东西方的音乐与戏剧。谭盾表示,“希望这部作品能通过交响乐、钢琴,把中国的国粹带出去,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舞台。”

 

  基于传统的前卫探索是谭盾音乐的内核。长期以来,他一直用惊世骇俗的方式做传统艺术的大众化传播。


 

  如何找寻中国传统艺术在当代、西方的落脚点?谭盾说,创作初期,我们希望写出一部能够持续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巡演的作品。这对于作曲家是很大的挑战,要让大众喜欢,又不能仅仅取悦于流行。

 

  在谈到《霸王别姬》这一梅派经典剧目时,谭盾指出,用“乐器之王”钢琴代表楚霸王项羽,与青年梅派京剧艺术家肖迪进行合作,有种后现代的感觉。作为梅葆玖先生的入室弟子,肖迪现场演出从来不用麦克风,如同西方歌剧的演唱,和交响乐融合得十分真实。


 

  至于为什么选择钢琴?谭盾表示,他希望以后所有钢琴家都要弹奏。现在出版商告诉他已经有80多位西方钢琴家索取了乐谱。他透露,肖迪会启动一项“100个青衣”的训练工程,用新的方法将梅派艺术发扬光大。

 

  谭盾打趣说,以后各地都要演《霸王别姬》这个作品,青衣不够用,今后会同梅兰芳研究所一起成立“青衣班”,提供很多青衣,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传承和活跃国学”。


 

     谭盾认为,古典音乐一定要和现代生活相结合。

 

  在谭盾的作品《帕萨卡里亚:风与鸟的密语》中,随着他用手指一一点到观众席各个区域,人们把提前用手机微信下载好的一段“电子音乐”播放出来,笙、琵琶、唢呐、二胡、笛子、古筝这六种古老的中国乐器模仿的鸟鸣渐渐响彻整个音乐厅,让人们仿佛置身于千万只鸟儿欢歌的森林之中。

 

  除了开场这一分钟的互动,音乐演奏过程中,演奏家们还一度掏出手机作为“乐器”,播放这段“微信鸟鸣”。在这首“微信交响曲”中,高科技产品的“手机微信”反而成了自然的化身,与交响乐队所象征的“人”展开对话。


 

  如此出人意料而又略带哲学趣味的“对话”,贯穿在谭盾的音乐会中。在莎翁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中,谭盾也进行了“解构”。开头那首美国当代作曲家迈克尔·戈登创作的《罗密欧》,“重金属”般强硬阳刚的极简音乐,用谭盾的话来说,“如果罗密欧转生在21世纪,他会是这样一个充满钢铁般科技感的英雄。”

 

  古典音乐与现代生活,中国民乐与西方科技,这样的组合都彰显着谭盾的音乐野心。这种野心需要不断的创新,当然,也需要钢铁般的神经。因为新的东西一般都会伴有质疑声。


 

  在接受专访中,谭盾曾多次坦言,中国的传统文化对其影响巨大。在改编《霸王别姬》时,谭盾就提到梅兰芳艺术对他影响很深,早在十几岁他就坠入京剧的“情网”,包括他获得奥斯卡最佳配乐奖的《卧虎藏龙》电影配乐,也是受梅兰芳剑舞的启发。

 

  对于经典的改编与创新,谭盾看梅兰芳版的《霸王别姬》已经六七十次了,这部作品也改了上百次,他对《霸王别姬》非常熟悉,也有不一样的理解。“我把钢琴、京剧、琵琶、水滴声等其他元素重新组合,使它们成为中国交响乐的独有音色。拿世界的交响乐说中国话、讲中国故事,走到哪里都会让人刮目相看的。”  


 

  “古典音乐过去总是引领潮流的,而让中国音乐在未来的世界乐坛引流潮流,应当是中国作曲家和交响乐团的重要任务。”谭盾说,我们既要传承世界优秀的古典音乐传统,同时也要创造自己优秀的交响乐。

 

  凭借这样的信念,谭盾从很早就开始了更为广阔的探索,他结缘了电影这一世界通俗的媒介。为电影创作音乐的经历,不仅把他的声名推广到全世界许许多多与音乐并不相关的领域,而且让他轻轻松松地逾越了文化的隔阂,把自己的音乐事业在另一条轨道带上一个颠峰。


 

  自1997年《南京大屠杀》开始,到 2000年《卧虎藏龙》登堂入室,以及在2002年的《英雄》与2006年的《夜宴》不断革新,谭盾与著名电影人的合作已经达到了一个顶峰。他适时在艺术与商业之间找到了很好的契合,并带向了全新的高度。

 

  与李安合作的电影《卧虎藏龙》,让谭盾的声名更为中国人熟知。当初他参与这部电影完全是为了帮好友李安的忙,不曾想却凭借这首曲子夺得了奥斯卡奖。当时整部电影预算只有900万美元,留给谭盾做电影配乐的预算只有6000美元,外加两个星期的时间。



        当时谭盾怎么也没有想到,73届奥斯卡奖的2000多位投票评委,最后将最佳电影配乐的荣誉授予了自己,成为历史上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华人音乐家。

 

  拿下奥斯卡最佳配乐奖后,谭盾曾在台上讲了一番话,他说自己在电影中所创作的音乐就是不受限制的梦想,是为东西方文化、高雅与通俗文化之间架设的一座桥梁。相信这是谭盾对自己音乐生涯的一个最好的诠释。


 

  喜欢创新,不拘泥于某种特定的表演形式是谭盾一贯的风格。然而是什么使谭盾获得了世界性的名声?对此,谭盾解释:“我一直注重情感,能够让我的作品持续演出的那把金色钥匙就是情感。媒介更多被大众解读为‘观念’,但最终表达的依旧是情感。”

  

  谭盾认为,自己和很多创新者不一样,“第一,我非常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第二,我非常了解古典音乐,因为我是指挥……这两点是我创新的优势,这种优势让我知道如何把西方传统和中国传统演变成一种新的语言,同时不让这种语言与时代脱节。”


谭盾(右)与易中天在一起。



 

作者:张道正 

           中新社天津分社采编室主任

原题:在世界舞台讲中国故事

来源:今日中国2017年3月第3期

图片来源:网络精选 

 

一九五七祭:

邓晓芒:这就是我的母亲

张海惠:花溪水赤城山——怀念父亲

张辑哲:堂吉诃德式的青年

尹俊骅:父亲的右派档案

陈小鹰:我的母亲亦父亲

潘虹:父亲的自杀让我超越痛苦



最新阅读:

陈湘安:我登上了美军航母小鹰号

李培禹:我在《北京日报》三十年

雪汉青:为了漂泊的灵魂

静茵:雪域高原的悄悄话

郭少达:带着花妖闯京城

浙君子:一城一图 · 自驾欧罗巴足迹

蔡晓鹏:九号院·杜润生·中央一号文件

刘晓阳:王小波的教训

马小冈:走下莫干山

1982版中国大学生

张河:永远的吉冈由纪

陈小鹰:浪漫的开颅

甘惜分先生抗战年间的一次人生劫难

甘惜分的探路人生

童兵忆甘惜分:百岁人生只为真

喻国明忆甘惜分先生:

书生报国无他物,惟有手中笔如刀

胡德平兄妹送别母亲魂归共青城

李昭老人魂归共青城,

与胡耀邦合葬

马波:怀念耀邦

史上最牛实习生:

那一年耀邦出镜,我出了一点力

董必武幼子董良翮追悼会,

俞正声王岐山献花圈

董必武儿子董良翮去世,

孔丹回忆联动往事

邱晓华:中国经济的今天和明天

李梅:我眼中的顾晓阳

浙君子:长焦镜头下的亘古高原

陈锡文:我与中国农村50年

项俊波落马预示着什么?

龚湘伟: 留学的孩子你好吗?

王友琴:未曾命名的湖和未曾面对的历史






莱茵河漂流之旅

穿越欧洲的今昔



每天讲述最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关注新三届

 

   余轩编辑、工圣审读。


征 稿

新三届公号向新三届朋友征集稿件。

主题一:高考,新三届的高考历程

主题二:新三届的大学时光

主题三:新三届中的菁英人物

主题四:母亲,截止5月母亲节前

主题五:父亲,截止6月父亲节前

主题六:反右运动50周年祭 

主题七:新三届人的知青岁月

主题八:新三届相关选题文章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

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联系人微信号:james_gz7
联系人电话:1357047270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