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让荧光图像既能显影又能擦除,华科团队制备高分子聚合物,可用于信息加密和材料打印
日前,华中科技大学教授课题组设计开发了一种具有形致荧光变色响应的智能高分子材料 PGP(polyethyleneimine-grafted pyrene)。
这种材料在外界刺激(溶液环境刺激、超分子主客体刺激)下,可以通过内嵌在材料结构中的“分子/超分子触发点”触发响应,在纳米尺度上自组装成为不同的形状。
人类已然进入“智能材料”时代
那么,什么是智能材料?这里的智能是否只是字面意思?
众所周知,人类生活离不开材料。到目前为止,人类对材料的利用经过了“天然材料”“合成高分子材料”“人工设计材料”,目前已经进入“智能材料(intelligent materials or smart materials)”时代。
所谓“智能”就是指这类材料对外界刺激具有一定的“感知”和相应的“响应”能力。“智能材料”所表现出的“感知”和“响应”能力在自然界是非常普遍的,例如变色龙的皮肤可以根据外界环境颜色产生色彩变化;含羞草的叶子被触碰后会迅速闭合。
这些都是自然界动物或植物具有的“智能响应”行为。当然,它们不是人类设计出来的,而是天然具有的。
“智能材料”研究就是希望设计、制备、发现这些具有“智能响应”行为的材料,同时这也是化学家和材料学家共同感兴趣的。
目前,课题组主要开展“智能光功能材料”的研发,更具体地说是设计和开发具有智能响应的发光材料。
发光响应主要包括光的明灭变化(强度变化)和色彩变化(波长变化),这些变化非常容易被人的裸眼捕获并识别,而且发光现象非常敏感、可操控性强,因此智能发光材料在很多领域具有应用。
而在 2019 年之前,还未开始研究“智能材料”。在这之前,他已经从事了十一年人工光合作用(artificial photosynthesis)研究。正是在这一年,他认为是时候去开拓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师生互信,把画的“饼”做成了!
当然,在研究上转一个新方向并不容易,需要反复思考和准备,这个过程中他的博士导师也给了很多建议和鼓励。
直到 2020 年下半年,下定决心向“智能超分子发光材料”这个方向开拓。
这主要基于两个考虑:第一,他对“光致发光”现象非常感兴趣,也一直关注这方面的研究。在过去光催化研究中,他和合作者曾把发光分子或发光材料用作光敏剂,但是它们的光全被催化剂猝灭了,看不到好看的发光现象,因此他希望在新方向中,让它们重新“发光”。
第二,如前所述,智能材料是当今材料化学研究中的重要领域,发光现象这么敏感和显著,把它们做成具有智能响应的新材料应该非常有趣也非常有用。
而本次发表的论文是转向“智能发光材料”之后的第一个成果。这一工作大概从 2020 年下半年开始着手,主要由该团队的硕士研究生任颖异负责。
说:“她当时已经做了一段时间人工光合作用研究,但结果不理想,研究一度陷入了瓶颈。我想不破不立,就让她开始做这个新方向吧。这个学生非常努力,而且非常有韧性,最终做出了这样一个漂亮工作。”
日前,相关论文以《一种智能单荧光聚合物:自组装形状变色多色荧光可擦油墨》()为题发在 Advanced Materials[1]。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生任颖异是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院士和担任共同通讯作者。
“十几年前,我也在这个教室听过课”
另据悉,于 2001-2005 年在华中科技大学化学系(当时还是化学系)读完本科。毕业工作两年后,于 2008 年考入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读博士,博士毕业之后又到香港大学化学系从事了三年博士后研究。
“再回到华科工作已经是 2016 年!从华科毕业到再回到母校任教已经过了 11 年,当年的化学系成为了化学与化工学院,校园内外也变化非常大。”他说。
从校友变成这里的老师,确实会有一些不一样的感受,例如之前华科是母校,现在华科既是的母校、又是他的工作单位。
当然,更多的是熟悉感和亲切感,他会把这种感觉时不时地和学生们分享,比如在某个他曾经上过课的教室给本科生上课时,他可能会告诉他们十几年前,他也在这个教室里听过课。
“这让人感觉很有意思,这时我既是老师,又是他们的学长。近年来,华科的化学科学进步非常快,这也让身兼校友和教师的我多了一份自豪感。”他在最后表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