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芬芳美丽满枝桠”,这是许多人都非常熟悉的中国风歌词。这几年茉莉备受人们的宠爱,有商家将茉莉花串成手链,也有商家将茉莉花放入奶茶甚至豆浆中作为佐料。植物学家一般认为茉莉原产于印度,在西汉时传入中国。由于茉莉性喜温暖湿润,因此它最早最初种植于广东和福建一代。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正是一位生活在广东的科研工作者,而她和茉莉也有着莫名的缘分。不过在她的手中“茉莉”不再以花朵的形式存在,而是以化合物和气味的方式存在。前不久,她和同事在酿酒酵母中合成了植物激素茉莉酸,首次构建了可用于合成茉莉酸类化合物的酵母细胞工厂。该工厂不仅在生产上不受时令限制,而且具备可被规模化放大的特点。针对茉莉酸类化合物的高效、绿色可持续生产来说,这一成果提供了一项新方法。同时,针对茉莉酸的合成过程,他们鉴定出了多种结构异构体。这为深入理解茉莉酸合成途径的多样性和调控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也为进一步优化酵母细胞工厂的茉莉酸合成能力奠定了基础。未来,随着合成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过利用酵母可以高效地合成茉莉酸类化合物,并能实现工业化的生产,从而带来广泛的应用前景。具体来说:其一,在本次成果的帮助之下,茉莉酸类化合物在农业领域上的应用可以有所突破。由于茉莉酸是植物天然激素,因此很有潜力取代传统的农药,通过调控植物的生长和品质,提高植物对病虫害的抵抗力,从而减少农药的使用量,降低环境污染和食品农药残留风险。其二,凭借独特的茉莉花香味,茉莉酸类化合物还可以作为香料,从而用于食品和化妆品之中,为其增添迷人的花香。其三,通过合成生物技术的高效合成以及工业化生产途径,茉莉酸类化合物将能得到稳定的供应,从而带动其他相关行业的创新和发展。看似只是关于小小茉莉的成果,其实背后蕴含着绿色生物制造的宏大命题。要想实现“绿水青山”这一目标,绿色生物制造是其中一项重要路径。通过一系列的工程手段,例如异源途径引入、启动子工程、蛋白质工程、代谢工程、细胞器工程等,可以对目标底盘细胞进行改造,从而获得具有特定功能的微生物细胞工厂。通过这些微生物细胞工厂,能将一些廉价原料例如二氧化碳、纤维素等转化为高值化合物,从而用于食品、能源、医药、材料、化妆品等领域。茉莉酸(JA,Jasmonic acid),是高等植物体内的内源生长调节物质。通过脱羧化、糖基化、甲基化、接合等反应,能让茉莉酸产生一系列的衍生物,这些衍生物可以进一步地发生上述反应,从而得到更广泛的衍生物。在这些衍生物中,比较常见的是茉莉酸甲酯和茉莉酸-异亮氨酸。茉莉酸本身含有四种化学结构,其中(+)-epi-JA 和(-)-JA 是天然存在的结构,而(-)-epi-JA 和(+)-JA 是被认为是非天然存在的结构。茉莉酸类化合物,则是一类普遍存在于植物体内的脂质激素,并具有多种不同类的型。茉莉酸类化合物具有广泛的应用。在农业上它能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和果实成熟,并具有抗病虫害的功能。因此,茉莉酸类化合物是“绿色农药”的重要候选分子。此外,由于其独特的茉莉花香,茉莉酸类化合物也受到了食品和化妆品两大行业的青睐。此外,还有一些研究表明茉莉酸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当前,人们主要通过植物提取的方式来生产茉莉酸类化合物。尽管茉莉酸类化合物具有非常重要的功能,但它在植物中的含量非常低(10~100ng/g 湿重),这给种植和提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限制了该类化合物的生产和应用。虽然关于茉莉酸类化合物的化学全合成路径是已知的,但是由于环境污染、合成过程繁琐、分离纯化困难等因素,导致上述已知的化学合成路径并未被工业化生产所采用。如今,人们发现有一些微生物能够以天然的方式合成茉莉酸,但是这些微生物大部分都是致病菌,遗传操作技术不成熟,因而很难实现茉莉酸类化合物的大规模绿色生物制造。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茉莉酸类化合物的绿色生物制造?通常来说,要想实现一个产物的绿色生物制造,构建一个特定的微生物细胞工厂是一种常用手段。在这类手段之中:首先要挖掘和设计生物合成通路,进而要选择底盘细胞和重构途径以及优化产量,最后是实现规模化的生产。因此,在微生物细胞工厂中重构茉莉酸合成途径,是实现其绿色生物制造极具潜力的方式。而在本次研究之中,先是分析了植物中茉莉酸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借此找出了重构途径中存在的三个难点:通路复杂、需要多个细胞器参与、需要植物专属细胞器叶绿体。原核生物例如大肠杆菌,具备结构简单、容易操作的特点,但是它们不具有细胞器。真核生物例如酿酒酵母,其结构略微复杂、易于操作,而且具有细胞器。基于此,课题组选择酿酒酵母作为底盘细胞进行构建。构建过程中,课题组所面临最大的难点在于:酿酒酵母不具有叶绿体,所以需要一个合适的场所来代替植物的叶绿体功能。由于前体物质会在各个细胞器之间穿梭,因此跨膜次数(可以理解为“刷脸开门禁”)是重构过程的一个挑战,毕竟并不是每个膜上都有相应的“脸部识别”。综合考虑之后,课题组选择酵母内质网和细胞质,来替代植物的叶绿体合成前体物质 α-亚麻酸和 12-氧代-植物二烯酸。最终,他们以酿酒酵母为底盘,利用来自多种植物和真菌的 15 个异源基因,在删除三个内源基因之后,通过使用不同的细胞器作为合成场所,分别合成了 α-亚麻酸、12-氧代植物二烯酸、茉莉酸、茉莉酸甲酯和茉莉酸-异亮氨酸。事实上,茉莉酸在许多植物之中都存在合成途径,而拟南芥作为植物的模式生物,具有相对清晰的遗传背景。因此,课题组选择拟南芥中的茉莉酸合成途径来作为参考。将重构途径设计完毕之后,他们尝试将整条途径直接引入酿酒酵母中,希望能一次性实现茉莉酸的生物合成。然而,现实是残酷的,这一尝试并没有取得成功。于是,他们根据所设计的四个模块,逐个攻克其中的问题。通过挖掘关键酶、改造进行代谢工程、优化基因拷贝数等手段,实现了茉莉酸及其衍生物的生物合成。在实现茉莉酸合成的时猴,他们观察到这样一个现象:在检测过程中,茉莉酸产物可能是混合物。通过参考文献报道,他们推测本次合成的茉莉酸,应该是结构最为稳定的(-)-JA。在对上述现象进行深入研究之后,他们发现除了天然的茉莉酸结构,酵母细胞工厂还能合成一些“非天然结构”的茉莉酸。于是,课题组通过基因编辑和代谢工程的手段,尝试改变酵母细胞中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以便调控茉莉酸的合成途径,试图借此提高目标产物的纯度和稳定性。同时,他们还使用质谱分析等技术,对合成产物的结构进行详细的鉴定和分析,从而确定具体的成分和结构特征。最终,相关论文以《用于从头合成茉莉酸的工程酵母》()为题发在 Nature Synthesis[1]。是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讯,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兼职研究员兼中心主任杰伊·D·基斯林()和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担任共同通讯作者。图 | 相关论文(来源:Nature Synthesis)表示:“作为一名女性科研工作者,我深知这条路并不容易,当实验不顺利的时候,不仅内心感到焦虑,还需要兼顾家庭中的两个孩子。但正因为有了家人和领导的支持,使得这段充满辛劳的旅程变得甜蜜和幸福。”后续,她将和同事继续通过工程改造酿酒酵母,进一步提高茉莉酸的产量,以期实现其产业化生产并应用于农业等领域。具体来说,他们将持续进行代谢途径的优化、基因调控和发酵工艺的改进,以便提高茉莉酸的合成产量,从而让这种富有前景的天然产物投入实际应用。另一方面,他们也将持续关注脂肪酸类高值化合物的生物合成,并探索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遗传工程和代谢工程的手段,努力开发更高效、可持续的生物合成路径,为更多的高值化合物实现绿色生制造提供新的途径,并推动绿色生产理念的广泛应用。另据悉,此前至少申请过两项关于酿酒酵母的专利。她表示:“酿酒酵母在我的学习时代和科研生涯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当我还是一名研究生的时候,我就一直与酿酒酵母为伴,至今已经持续 12 年之久。”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她不仅对酿酒酵母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也逐渐揭开了酿酒酵母的一层又一层“面纱”。作为一种微生物,酵母具有许多独特的特性和功能。在的研究中,她将酵母作为一个理想的底盘来构建各种属性的细胞工厂。通过利用酵母的生物合成能力,其将二氧化碳和纤维素等廉价碳源转化为高价值的产物,比如利用酵母来生产重组蛋白。而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她把一些基因序列导入酵母细胞中,使其能够分泌或展示目标蛋白,从而用于食品、能源、以及医药等领域。除了重组蛋白之外,酵母还具有合成天然产物、糖类衍生物和能源的能力。在酵母的帮助之下,和同事曾合成了茉莉酸和萜类化合物等天然产物,也合成了糖类化合物和乙醇等能源物质。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酵母,才为他们提供了一种生产化合物的可持续方法。同时,还开发了一系列优化酵母的技术,包括启动子工程、蛋白工程、代谢工程和细胞器工程等。在对酵母细胞的基因和代谢网络进行改造和优化之后,就能提高酵母在各种生产过程中的效率和产量。比如,汤红婷近期在 Nature Catalysis 上发表的另一篇论文中《酵母代谢工程用于生产碳水化合物衍生食品和化学品》(),也是基于酵母细胞而展开。图 | 相关论文(来源:Nature Catalysis)在该项研究之中,她利用合成生物学和代谢工程的手段,开发出一个酵母细胞平台。对于基于二氧化碳衍生的系列低碳化合物,比如甲醇、乙醇、异丙醇等来说,这款酵母细胞平台可以把它们转化为糖及糖衍生物,包括木糖、木糖醇、葡萄糖、肌醇、氨基葡萄糖、蔗糖和淀粉。通过对代谢重构和葡萄糖进行抑制和调控,她和同事让葡萄糖和蔗糖的产量提高到每升数十克。对于将二氧化碳转变成糖类衍生物来说,这一成果带来了一种高效且可持续的方法,不仅能够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也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全新的思路。
1.Tang, H., Lin, S., Deng, J.et al. Engineering yeast for the de novo synthesis of jasmonates. Nat. Synth (2023). https://doi.org/10.1038/s44160-023-00429-w2.Tang, H., Wu, L., Guo, S. et al. Metabolic engineering of yeast for the production of carbohydrate-derived foods and chemicals from C1–3 molecules. Nat. Catal. (2023).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929-023-01063-7#Sec1
03 / 治疗肺部纤维化迎新手段:科学家成功制备碳化钒纳米片,暂未发现针对其他脏器的毒副作用
05/ 科学家研发近场红外技术,对石墨烯封装器件堆垛方式实现成像,达成石墨烯制备的实时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