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专访】勇做职业院校信息化人才培养的排头兵——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孙湧校长专访
孙湧,男,二级教授,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校长。分别于1986 年、1989 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获得工学学士、工学硕士学位。
主持国家首批28 所示范性职业院校重点专业及中央财政支持的网络与嵌入式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主持广东省级IT 国际化人才培养协同育人平台、深圳市软件质量与系统安全检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深圳电子商务示范城市专业人才培养支撑平台建设。主持的项目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连续6 年被评为深圳市决策咨询委员会优秀委员。
目前担任中国电子教育学会职业技术教育分会副会长,工信行指委计算机类专指委委员,广东省高职信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同时兼任致公党广东省委委员、深圳市委副主委、南山总支主委,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委员,连续15 年任深圳市政协委员。
引领并率先与国际主流IT 企业建设校企战略合作,提出信息类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完整解决方案,成功策划并帮助230 多名同学通过网络顶级CCIE,37 名同学通过数据库顶级OCM,6 名同学通过操作系统和云计算顶级RHCA 认证,连续成为突显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成果的典型案例。
编者按:
2004 年入选“国家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建设院校;
2007 年以优异成绩通过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
2010 年通过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遴选,并在2015 年以“优秀”等级通过国家验收;
2012 年入选教育部“中德职教汽车机电合作项目”试点院校;
2016 年成为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建设计划首批立项单位,投资与理财专业教学资源库再次纳入国家资源库建设计划,学校“2188 创客空间”被科学技术部认定为国家级众创空间……
这些显著的成绩使只有15 年校史的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深信院)跻身于全国高职院校“第一方阵”。作为上任半年多的学校第四任校长,孙湧教授应当说是国内职业院校信息类专业建设的领军人物,他一直倡导职业院校与地方政府、行业、拥有产业主流技术的企业构建政校行企战略合作平台,并遵循以师生为本的开门办学理念,以帮助学生高薪就业和帮助专业老师成为行业大咖为己任,努力强化基于产业主流技术的专业内涵建设,创造了一个个高校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新标杆。
春末夏初,在美丽的深信院校园里,《计算机教育》杂志奚春雁主编(以下简称奚)专程访问了孙湧校长(以下简称孙)。
奚:孙校长好!首先请您谈谈在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新形势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职业教育改革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着怎样的作用?孙:职业院校承担着两大重要职责:
(1)减少社会贫困人群规模。产业发展需要充足的合格专业技术人才和产业工人,职业院校必须主动承担产业主流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重任,切实解决因为职业院校毕业生核心竞争力不强,导致的毕业生就业困难与企业很难招到足够合格员工之间的矛盾。职业院校事实上已肩负通过有效的专业人才培养,弥合贫富社会人群,帮助弱势群体的杰出人才进入主流社会的重任,从而促进社会和谐。
(2)支撑产业行业健康发展。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不能只是单纯上课,或罔顾产业呼唤而迷失在象牙塔进行单纯学术研究。职业院校必须要主动开门办学,在深切了解区域行业产业需求基础上,强化横向产业技术服务能力,让行业和各级政府深切感受到职业院校对于地方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性支撑作用。
孙:未来就业岗位将深受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影响,面临产业信息化和人工智能的挑战,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对此进行有效的应对。深信院从建校伊始,就突出“信息”这一特征,紧紧围绕深圳信息产业进行专业内涵建设,从而有效应对“互联网+”对传统和未来新兴产业的严峻挑战。
《中国制造2025》是国家应对“德国工业4.0”挑战的战略举措。工业4.0 的技术核心就是智能工厂在信息化有效支撑下的小批量个性化产品制造。对应于职业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就是未来的专业课程教学不可能再按照现在的行政班级进行传统模式的授课,专业课程教学的组织模式将会因为学生来源不同而被迫进行供给侧改革,即从原来标准化的自然班授课模式,通过按岗位能力需求进行分类,实施多样化授课模式,并根据分类中的学生能力高低差异进行分层,实施差异化授课模式,最后可能还要根据学生兴趣走向个性化的授课模式。学校的组织架构需要能够适应和支撑这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变迁。
奚:近期职教学会在搞一份调查,请问高职计算机类专业或者信息类专业对应职业岗位应掌握的核心知识点和技能点有哪些?很想听听您的意见。孙:一个专业之所以能够有别于其他专业而独立存在,就在于其独特的专业内涵,明确一个专业究竟应该向学生传授什么样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解决教什么的广度问题。此外,恰当的人才培养规格则是明确向学生传授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究竟应该教到什么程度的深度问题,两者互为补充,融为一体。如果想评价一个专业的办学目标,只需要分析其专业内涵和人才培养规格定位原则即可。
为此,我一直在倡导基于“产业主流技术”的专业内涵定位,以及基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人才培养规格定位双原则,力求有效支撑专业正确的办学方向和学生广阔的就业前景。其实,产业主流技术地位的获得,正是凭借和依靠其技术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坚持基于“产业主流技术”的专业内涵定位原则,能够紧紧抓住产业发展所需人才的培养关键,有效支撑产业发展,并真正体现以服务为宗旨的高职教育办学理念。此外,专业人才培养越贴近职业岗位能力要求,职业院校弥补企业用人缺口的市场份额就越大;个人职业岗位能力越强,其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薪酬就越高,由此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帮助学生高薪就业的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办学理念。专业内涵和人才培养规格将共同决定专业的办学条件建设内容,是指导专业建设方向的关键性因素。
职教学会调查信息类专业对应职业岗位应掌握的核心知识点和技能点,其实就是关心高职院校相关专业是否真正了解究竟应该教学生什么,以及教到什么程度。鉴于信息产业飞速发展,一日千里,技术更新快。每一个信息类专业对应的细分产业也不尽相同,相应细分的产业主流技术也不可能一样,我们无法用几句话来有效回答信息类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所应掌握的核心知识点和技能点,但我们可以按照上述两个原则定位随时进行专业精准分析。
奚:高职教育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您认为主要是指哪几方面的能力,落实到教学中应怎样体现?孙:职业院校应该有意识帮助学生自主规划大学生涯,明确目标定位;学会自主管理,朝着目标努力;掌握自学能力,亮剑战胜困难;并在养成战胜自我的自控能力,打造工程教育的思维方式,掌握终身教育的自学才能,形成思维缜密的工作方法,强化有效实用的职业技能,积淀扎实有效的专业理论,孕育增光添彩的职业素养,构建极客(Geek)精神的创业团队等方面,尽可能多地获得提升求职和创业竞争力的敲门砖,成为用人单位最喜欢的求职者,成为创客创业的成功者。
职业院校应该通过课内有效的专业教学和技能实训来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就业能力,并通过有效的课外书院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综合素养,鼓励更多学生参与人文社团和科技创新社团的活动锻炼,从而达到培养“人”的目的。
孙:这种变化的本质是对过去过分强调才而忽视德的养成,从而培养一批有知识没文化、有技能没素养,与党离心离德的废品和危险品的纠偏。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上指出:高校思政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这是总书记从全局战略高度对高等学校培养什么样“人”和“才”的新要求。学校将通过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和课外书院活动培育学生的综合素养。
至于如何辩证对待职业能力和通用能力这两个维度的能力培养关系,我认为如果排除学制长短、学习能力好坏和个人努力付出不同等因素影响,每一位职业院校学生的两个维度矩形面积应基本大致相等,不可能在获得某领域很强职业技能的同时,又能宽泛地获得不同领域的职业岗位适应性。
在强调社会分工协作的今天,如果个人职业能力培养能够做到窄而专,其专业技能甚至超过本科生,更贴近职业岗位需求,那他将具有无穷的就业竞争力并获得高薪。只要他在就业后能够有计划有步骤地根据职业岗位能力需要,缺啥补啥,后续发展应该不会受到太大负面影响。毕竟有职场需求和利益驱动的能力强化将容易克服困难而取得成效。反之,如果个人的职业能力培养做不到窄而专,就只好努力实现宽而泛,以增强多行业就业的适应性。不过这些职业院校学生将会因为学制短、个人综合学习能力弱等原因,导致其各领域的就业竞争力都不会太强,基本上无法与本科学生同台竞聘,存在无法就业的高风险。职业院校必须实施窄而专的高水平职业能力培养,确保学生高薪就业的眼前利益,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和自学能力,维护学生跨领域迁徙能力的长远利益。职业院校绝对不能因为自己无法培养窄而专的高技术高技能人才,而过分强调宽而泛的跨领域发展后劲。
奚:教育部最近提出构建职业教育体系立交桥,促进有学习愿望学生深造学习,于是就提出了构建衔接的人才培养方案而脱离就业导向的根本方向,但职业教育又应坚持就业导向不动摇。您觉得高职院校应当怎样应对就业和升学二者对立统一问题。孙:纵观广东高等教育布局,广东高水平工科类本科学位十分匮乏,已严重影响广东特别是深圳的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科技创新的引领示范区,已成为国家最接近现代化的一线城市。深圳坚持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产业对员工的能力综合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大专层次低端产业岗位数量日益减少,从而对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大专层次高职人才培养已无法适应深圳未来产业发展需要,有必要鼓励深圳两所职业院校积极探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就业和升学并不矛盾,都是为了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掌握谋生技能,获得良好职业发展。学校不能只考虑自身利益,不能将关心学生作为理由,强行替学生决定未来,而要以学生利益为本,将心比心,将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那样谋划,而将就业还是升学这道选择题交由学生自主回答。
奚:为了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统一安排各职业院校推进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您认为此次诊改特别强调内部诊改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相对于内部诊改是否还有外部诊改?两者之间有何异同?与过去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评估相比,此次诊改的特点在哪里?
孙:内部诊改其实就是要求各个职业院校静下心来,真正以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帮助学生高薪就业为中心,认真分析地方经济和产业特点,分析自身专业特色优势和办学困难痛点,查找不足,改进工作。由于地域不同,经济发达程度和产业布局也会有差异,再加上职业院校自身师资队伍等办学条件也不尽相同,办学目标自然也不会一样,内部诊改指标要有地域针对性和办学有效性特点,要通过职业院校内部诊改,达到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让学生受益的目的。
职业院校如果没有构建一个推进内部办学质量诊断和改进制度,没有主动去做内部办学质量诊断改进,就很难培养出优秀的专业人才。如果专业办学不能让学生真正受益,那它绝对不会是一个优质职业院校和特色专业。
每个学校和每个专业都应该有自己的特色和个性。如果安排外部诊改,又会像以前的学校评估和项目验收,设立一级、二级、三级量化指标体系,就会导致职业院校不再关心地方经济和产业特点,不再关心自身专业特点和办学困难痛点,一股脑往外部诊改指标体系上凑,从而导致千校一面,影响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奚:记得2014 年,您参加“深圳口述史”活动,亲历和见证了深圳职业教育的奋斗过程,至今读来还令人感慨,为您感到自豪。您能谈谈当时的感想吗?孙:深圳经过近40 年的发展,已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小渔村变成了国际化大都市。深圳这座城市因改革而生、因创新而强,以先行先试为己任,以改革创新为立市之本、发展之机、活力之源,改革创新已成为深圳的根、深圳的魂,并植入深圳这座美丽城市的血脉之中。
当时作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院长,我成为职业教育入选庆祝深圳特区成立35 周年之“深圳口述史(1980—1992)”活动的唯一代表。正是因为地处深圳,能够借助深圳蓬勃发展的科技创新产业,深职院和深信院这两所深圳本土职业院校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不辱使命,成为引领中国高职教育发展的两大排头兵,有效支撑深圳产业健康发展,让深圳市民子弟有书读、读好书,确保深圳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为能亲自策划并帮助一大批考不上省属大专的深圳孩子高薪就业,并获得美好人生而自豪。
刚刚担任深信院校长半年多,我十分荣幸能在深信院历届班子打下的坚实基业上,弘扬创校精神,遵循以师生为本办学理念,以帮助学生高薪就业和帮助专业老师成为行业大咖为己任,强化专业内涵建设,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努力将深信院打造成为有特色、国际化的一流职业院校,为中国职教发展贡献自己微薄之力。
更多精彩文章请点击下面标题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