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博客论邮】专题集邮者必须具备的四种基本素养

朱天文 鼓山邮话 2022-04-24
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我们





笔者在多年的专题集邮的研究和实践中发现,一个成功的专题集邮爱好者,应该具备如下四种基本素养。

一、邮学素养。

专题集邮素材依据收集的专题不同而呈现出数量多寡不一,质量高低不同的态势,如何选用最能表现专题内容的素材,包含专题内容的素材如何在自己的邮集中得到最完美的展示,最为突出的组集思想是“专题集邮研究的传统化”。这一思想在国内外高水平的专题邮集中屡见不鲜。巴西的《鸟之史》邮集中“鸟类淡出历史”一章,使用了一组颜色逐步淡化直至消失的变体邮票,演示了鸟类淡出历史的过程;《大洋州鸟类》用一组齿孔移位造成票图从上至下逐步收窄的变体票,用于表达鸟类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以警示范鸟类可能走向灭亡;林衡夫先生的《猛禽》邮集中使用了3枚1873年德意志帝国国徽图邮资片,上面一枚左边为实心花饰边版,下面展示了2枚左边花饰为空心版的片,显示了不同的版式;彭星先生的《风》中使用几枚齿孔移位的连票来描述了“移动中的地球”这一自然现象。在《FIP专题集邮展品评审专用规则》中,“集邮知识、学习和研究”占20分之多,可见其重要意义。

二、科学素养。

这里所指的“科学素养”是指除“邮学素养”以外的其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专门知识。从当今世界专题邮集的选题来看,组集者的视野已经触及包括大自然、人本身、人类社会的每一个细部,为了追求独创性,许多新的专题还在不断诞生。无论集邮者选择了哪一个专题,一个问题是回避不了的,就是集邮者必须对所选专题涉及科学性内容了然于心,在编组完一部成功的邮集以后,你一定会成为这一领域的专家了。许多邮集作者把自己的事业和邮集完美的集合起来,邮展上所获奖级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也不断增加。编组《疼痛》、《担架》等多部专题邮集的广东骆庆明医生堪称这方面的代表。

三、文学素养。

据说,在全国邮展上,一位评审员评审一部邮集的时间只有五六分钟,那么具体到一张贴片上的时间就更少得可怜了。虽然评审员会集中精力审视邮集的题目、前言和计划,但也不会占用太多的时间。因此,简单明了,具有文采、富有想象力和独创性的标题、前言和计划和邮品说明文字无疑是最好的选择。郑刚先生的邮集标题《水》改为《喝水》,为邮集的素材和编排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生机;《风》这部邮集的前言“看不见来摸不着,四面八方任逍遥,跑过江河千层浪,穿过森林来呼啸。你猜猜看,是啥?”谜语式的前言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四、美学素养。

邮集漂亮而得体的外观会给人赏心悦目的视觉感受,无疑也会给观众和评委留下经久难忘的印象。比如衬纸的颜色,要根据自己的选题、主题、和爱好来选择,如《风》选择了与天空同色的浅蓝,《网球》选用了球的黄色和网球场的绿色,《信的故事》则采用了冷静而明丽的宝石蓝。以上这些都是可供借鉴的典范之作。在在《FIP专题集邮展品评审专用规则》中,“外观印象”占5分,虽然分值不是很高,但第一印象通常会印象评审员对其他项目的评分,因此也显得非常重要。

笔者认为,要想成为一个成功的专题邮集作者,以上四种素养都非常重要,缺一不可。



❖文/朱天文

❖采编/文白



【博客论邮】集邮迎来“直播时代”

【博客论邮】集邮者的呼声莫忽视

【博客论邮】新邮“四方连”该怎么供应?

【博客论邮】“戳”有味道

【博客论邮】可以大书特书的集邮说明

【博客论邮】集邮也要过“五关”

【博客论邮】纪念邮戳亟待规范管理

【博客论邮】邮票设计宜简洁

【博客论邮】求知--集邮的最美

【博客论邮】信封贴在邮票上

【博客论邮】地名邮戳研究大有可为

【博客论邮】信销票的收集和收藏

【博客论邮】何为经典邮票

【博客论邮】“同题材加贴”说长论短

【博客论邮】对明年邮政改革精神的几点思考

【博客论邮】“网络"淘邮趣无穷

【博客论邮】一则新闻的奇葩包装(别拿邮迷当傻子)

【博客论邮】邮票价格原来都是邮商的奸计,想要邮市回归良性循环,怎么破局?

【博客论邮】文献是集邮活动的镜子

【博客论邮】玩是需要知识的

【博客论邮】集邮者应学会“断舍离”

【博客论邮】集邮与炒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