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后真相时代,得看这本《后真相时代》| 荐书

伯昏无人 胡师姐新传考研清北专列 2023-06-25



扫码加入21新传考研群



本期推荐

豆瓣评分:7.4
上架时间:2019年7月
优点:很新、很好读,良心素材库
槽点:书名翻译有炒作之嫌


作为“课外书”,阅读《后真相时代》足够的轻松愉快,但同时它所蕴含的内容也并不肤浅。


它并非是写给想要学习新闻传播学相关知识的学子们的教材,所以在整本书中,你可能很难找到对于概念的说明或者充满逻辑的思辨,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的例子,或者说,短小的故事。


书的开篇就用“安第斯山脉的藜麦”揭示“真相的复杂性”;用“女性峰会上的纯男性讨论组”的照片论述信息背景的重要性;通过“梅根法”的形成揭示“命名”的重要性。


尤其对考生而言,这是一本难得的“素材库”,关于新闻真相、新闻反转、谣言、误传、带节奏、阴谋论等一系列概念的案例都可以从中找到用以说明的案例。


当然我们不能直接把这些故事放在答题卡上,但是它们能将晦涩的、干硬的概念变成自然流畅的表述,不仅能辅助你对概念的消化,在答题中将理论见诸笔端时,也多了一份生动明快的色彩。


毕竟,本书的作者赫克托·麦克唐纳并非传播学学者,而是商业咨询领域的大师,他的日常工作就是为企业讲出适合他们目标的好故事。在书的结尾,他定义自己为“故事的讲述者”和“洞察思想的收集者”。这本充满案例的,简洁却有力的书证明了作者的自我判断。


本书作者赫克托·麦克唐纳
(来源:搜狐网)

 

从这种谋篇写法中而“讲故事”和“信息收集”正是每个新闻学子都应当具备的能力,也是各校业务课考察的重点能力。举个例子——在从几万字的材料中总结整理出一篇仅有五百字还能夺人眼球的消息,这正是此两种能力的体现。


那么麦克唐纳是如何讲述这个关于“真相”的故事呢?他做的足够简单。整本书只围绕一个概念——“竞争性真相”展开。这是作者自创的概念,他认为“一组具有同等真实性的,用以描述一个人、一起事件、一个事物或一项政策的方式”是一组“竞争性真相,”随后他再细化了自己的概念,把竞争性真相细化为“片面真相”、“主观真相”、“人造真相”、“未知真相”四个种类,然后再每章之中再分别论述。



在每章之中,麦克唐纳都以简短的故事进行引入,随后又根据使用真相的方法区分了不同的策略,并分别予以了支持案例,最后以简明的“对现实的意义收尾”。这种简单而明晰的结构也使得阅读的过程变得流畅。


我相信,疲惫的评卷过程中的阅卷老师也需要这样一份拥有良好阅读体验的答案。把握并解释题目中的核心概念,再进行拆分,对于每一个子概念进行论述,当然也要加入案例和故事来佐证自己,最后别忘了回归现实和意义。


最后,这里有一个善意的提醒:请把《后真相》仅作为课外书来进行阅读。它并非严肃的学术著作,它的写作重点是展现“真相的多面性”,并且通过实例告诉读者现实中这样的多面性是如何被运用的。


事实上,本书大概只在译本的标题中提到了“后真相”一词,而英文原本的标题则叫做《Trust》,并没有“post-”的前缀。如果按照书中的思路去比对作答有关“后真相”的题目,大概会不合要求。


当然不论“真相”或是“后真相”都是考试中常见的内容,如果很不幸已经忘记了,那么下面的链接可以帮你想起来~

戳这→新传必考热点知识精讲 | 后真相时代


在我看来,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讲,《后真相》这本书所探讨的内容我们公认的“后真相”一词的内涵并不完全相同。


“后真相”的定义一般指“诉诸情感及个人信念,较陈述客观事实更能影响舆论的情况”。


在这一定义中,“情感”和“舆论”两个词是重点。受众相对于事件的真实性更重视其内容是否能够宣泄自己的情感。可以说,“后真相”概念更重视“真相”和“公众”之间的充满张力的关系。


这样的案例在“后真相”被提出后的几年内屡见不鲜。2018年的“王凤雅”案,“汤兰兰”案由于涉及“重男轻女”,“性侵女童”等社会议题,一时引发群情激奋,但其后被调查发现与事实真相不符。


(图源自网络) 

而关于后真相的研究也并未停止。清华大学史安斌教授用“后真相”的概念去分析了疫情期间人们对于深奥的医学名词的过分反应;而武汉大学Elliot O'Donnell、刘学蔚两位教授对于“后真相”这一概念进行了否思:借鉴李普曼的舆论学理论视角对后真相的定义进行批判性反思发现:舆论形成的最大动因是“虚构”,而不是“客观事实”。


但在这本被翻译为《后真相》的书中,更多的并不是对“后真相”的研究。麦克唐纳所强调的是真相的“多面”,并且细致的剖析了在商业中、政治中、新闻中甚至日常交流中,真相在如何被策略的使用。


不论是从案例选用还是从谋篇布局上来看,他的关键词正如其书名一样是“真相”,更进一步的说,是作者自己定义的新概念“竞争性真相”。而这一概念更重视的是“真相”自己和自己的关系,或者说,关注现实中所呈现“什么是真相”的问题。


(图源自网络)


但不论是“后真相”还是“竞争性真相”,都确实是我们当前所处的信息媒体环境的特点,并且这两个概念也可以在相互的比照中加深理解。“后真相”时代所用的能够激发民众情绪舆论的一大方法,就是将事件剪裁后再输送给大众。


而如何裁剪真相,就涉及到了真相本身的“竞争性”,不论是有意的忽略事件背景,或是改变统计的数字量,还是根据情况解释定义……这些所用到的策略则都被《后真相》一书整理分析,并用轻快的案例包裹着送到了读者面前。


虽然“竞争性真相”目前还并非学界公认的理论性概念,但是它确实可以更进一步的帮助我们理解和思考有关于“后真相”的相关问题,更进一步的,对于理解“新闻真实”这一新闻学必考概念的含义及其发展也有很大的帮助。何况《后真相》还提供了极佳的案例库和行文布局指导,并不需要过多的脑力损耗。


关于“真相”“后真相”或“后真相”有任何想要探讨的话题,都可以在留言区探讨~


参考文献:

[1]Elliot O’Donnell,刘学蔚.否思“后真相”:基于李普曼舆论学视角[J].新闻与传播评论,2020,73(03):5-14.

[2]史安斌. 疫情后真相、后权威和后情感[N]. 环球时报,2020-04-24(015).

[3]胡翼青.后真相时代的传播——兼论专业新闻业的当下危机[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4(06):28-35.



/END/


小编 | 二喵
责编 | 北北
封面图 | David Bonazzi

 推荐阅读 


1. 邵培仁:媒介管理学概论 | 基础书目带读36

2. 喻国明等:新闻传播的大数据时代|基础书目带读33

3. 创意传播管理|基础书目带读27

4. 媒介融合:网络传播、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三重维度 | 基础书目带读23

5. 舍恩伯格:《删除:大数据取舍之道》|基础书目带读34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报名逻辑实战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