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大新传MJC必读论文:陆绍阳、师曾志、王维佳 | 论文周01

眼看7月份要过完了,备考中的你们是不是已经打好基础,准备进阶了呢?想考上北大新传,仅靠死啃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读论文是备考人的必修课。

北大新传院的很多老师是非常高产的,像胡泳老师仅仅2020年上半年就发表了8篇论文。如此众多的优质论文,每一篇都是干货满满、有种要成为考点的感觉呢。

老师的论文如此重要,人人都知道读,那么读什么、怎么读就成了拉开差距的关键。

是所有论文不加选择地全都看?是打印出三四百页论文从头背到尾?还是看看摘要就走马观花浏览浏览?


不对!论文不能这么读!只有从应试的角度提取文中的知识点才是最有效的!


那么如何从本院老师论文中梳理出北大新传MJC的考点呢?如何按照应试逻辑将零碎知识点整合进专题呢?


别急,接下来就手把手教你读透本院老师的优质论文。


 文末有最新版北大老师论文福利


1


陆绍阳



1

《从泛娱乐到新文创:IP理念进化与文化价值承载》


➤ 摘要:IP理念从“泛娱乐”到“新文创”经历了一次升级,主要表现为理念的优化和概念的泛化。区别于泛娱乐时代强调产业效应,新文创时代的IP理念突出IP的文化价值承载能力和优质内容的多元创意形态传达。IP理念的升级为当下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启示,即未来的创作应该注重传达正面的价值理念、注重纳入民族文化内涵和重视自身的文化传播功能。


➤ 关键词:新文创;泛娱乐;IP理念;文化产业发展


➤ 应试直达:第一,可补充名词解释,例如“泛娱乐”、“新文创”、“IP理念”、“特许经营”等;第二,可整理出“IP的跨媒介展示的优势”,例如具有前期宣传、作品已受到大众市场检验、能触发情感经济等;第三,可整理出“IP应如何承担起文化价值”,例如传递正面价值观念、注重体现民族文化内涵、注重自身的文化传播功能等。


真题链接

2016年北京大学传播学学硕名词解释:IP电影(原题解析正在补充敬请期待)


2

《提升舆论引导水平要明确方向、完善制度》


➤ 论文提要:文章从论述舆论引导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出发,提出提高舆论引导水平的几个关键点。


➤ 关键词:舆论引导


 应试直达:第一,可用于整理“舆论引导的意义”,例如“舆论作为反映社会意见的‘晴雨表’,深刻反映着社会治理和政治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舆论引导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就体现在这里。”第二,可用于整理“舆论引导的目标”,例如“根本目标就是要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第三,可用于整理“如何提升舆论引导水平”,例如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强化制度执行力、打造内外联动的工作机制等。


真题链接

2018年北京大学mjc简答题:如何理解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点击文字可查看原题解析)


2017年北京大学mjc简答题:试论今年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的主要内容和对新闻工作的意义。(原题解析正在补充敬请期待)


3

《媒体融合实践要闯出一条新路》


➤ 文章提要:此文核心利益在于阐明媒介融合过程曲折,各主体不仅仅要学习借鉴成功的案例,同时也要总结失败案例的教训,从失败中创出一条新路。


➤ 关键词:媒体融合


➤ 应试直达:文中提到的“媒体融合的四条趋势”,可以整理进入媒介融合专题,即“产品要多媒体化”、“管理要扁平化”、“盈利模式要垂直化”以及“媒体要和用户有一个深度的融合”。


4

《场景、氛围与情感表达——<朗读者>的文化空间再造》


➤ 摘要:朗读是情感类文化节目《朗读者》的主体,编导通过访谈、朗读、场景、桥段和音乐设计等环节,达到“寄情于朗读”的目的。在文化类节目的大类型框架下,《朗读者》完成了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转化。


➤ 关键词:《朗读者》;情感类文化节目;场景;情感表达


➤ 应试直达:第一,可总结出“访谈类节目切换进入小空间的作用”,一方面会客室般的小房间有助于主持人引导嘉宾分享个人经验与情感,进行较为私人化、私密化的谈话,另一方面,转换空间也能为节目增添更多视觉美感;第二,可通过文章结构,总结分析出电视节目的框架,即节目主体人员、场景设置、桥段设计、背景音乐等。


2


师曾志



1

《网络媒介事件以及近年来的研究现状与特点》


➤ 论文提要:论文梳理和辨析网络媒介事件的概念,分析和剖析其研究现状与特点,从大量的对网络媒介事件的研究中把握网络媒介事件的真正社会意义。


➤ 关键词:网络媒介事件;媒介事件


➤ 应试直达:第一,可用于补充名词解释,例如“伪事件”、“媒介事件”、“群体性事件”、“新社会运动”等;第二,可用于详细补充“网络媒介事件”,网络媒介事件是“新媒介与传统媒体互动生发的公众舆论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讨论、争议等,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乃至行动会产生深刻影响的媒体联动效应甚至行动”,其特点包括“突发性”、“议程设置主体的多元性”、“短时公共空间的占有性”、“分层性”、“即逝性”、“媒体联动性”等。


2

《沟通与对话:公民社会与媒体公共空间——网络群体性事件形成机制的理论基础》


 论文提要:本文从中国公民社会及其特征、公民身份与公民意识、媒体公共空间中对话与沟通何以可能等方面进行梳理、总结,分析媒体公共空间中中国公民社会发展所涉及的一些基本问题,探讨建构公民日常对话与沟通的思想价值基础。


➤ 关键词:公民社会;媒体公共空间


 应试直达:第一,可用于梳理名词解释,例如“公民社会”;第二,可从文中总结“公民社会”的三个特征,即“有越来越多的、多元化的、相对独立的、具有专业性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组织机构的存在”、“在新旧媒体相互映照下的公共空间存在”以及“公民意识的觉醒和成长”;第三,公民社会的概念也可以用于回答“媒体责任类”题目,即媒体应为公民参与社会公共生活提供空间,以表达不同见解。


3

《“重新部落化”——新媒介赋权下的数字乡村建设》


 摘要:乡村作为一种多元社区综合体,承载着中国人几千年的文化根基,数字乡村建设则是在信息技术快速更迭下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一步。在新媒介赋权的背景下,个体的自我意识和能力被激发、被释放,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被颠覆、被重构,多元主体在动态博弈平衡中共同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乡村逐渐呈现出重新部落化的特征,人与人的交往重新回到基于交流、信任和情感中,最终实现的是整个乡村的善治与共治。


➤ 关键词:新媒介赋权;数字乡村;重新部落化;生命传播


 应试直达:第一,可用于补充名词解释,例如“共同体”、“重新部落化”、“生命传播等”;第二,可用于整理“新媒体赋权”的定义、根本原因、赋权与反赋权概念等,例如,“新媒体赋权指的是个体、群体、组织等,通过互联网社会交往连接获取信息、表达思想,从而为其采取行动、带来改变提供可能。”第三,可用于补充“数字乡村的形态表现”,例如城乡间有机流动、多方博弈结果、多样性与包容性等;第四,可用于补充“数字乡村建设的做法”,从政府、村民、企业多主体入手。


真题链接

2019年北京大学mjc(健康传播):新媒体时代下有人提出新媒体赋权,也谈及健康赋权,对此你怎么理解。(点击文字可查看原题解析)


4

《沟通与对话 交往与实践:改革开放40年来公共传播发展》


➤ 摘要:改革开放40年来,市场经济逐步深入推进,技术不断迭代。在此背景下,国家顺势而为、有意引导,市场积极参与,社会联动响应,个体踊跃加入,公共传播经历了国家主导、社会联动到市场与个体参与的历史转型。公共传播从源头、渠道、内容、形式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变化背后是要求重建符合时代与社会现实的公共传播与关系。这一关系要合于边界不断被突破、赋权与反赋权共存、人文学科转向情感等趋势,做到“通变以知常、知常以应变”。


➤ 关键词:公共传播


➤ 应试直达:第一,此论文详细分析了“公共传播”概念的含义及演变,其中的“面向公众传播的公共传播”、“维护公共关系为旨趣的公共传播”“作为知识传播与普及的公共传播”到“作为以公众为核心的互联网时代的公共传播”,可以放入公共传播名词解释的概念中;第二,从文中可整理出“公共传播在新媒体时代下的变革”,可从“源头”、“渠道”两方面入手。


真题链接

2019年北京大学mjc名词解释:公共传播(点击文字可查看原题解析)


3


王维佳



1

《专业主义的挽歌:理解数字化时代的新闻生产变革》


➤ 论文提要:论文从产业结构转型和内容生产流程变化两个角度对数字化时代的新闻业变革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讨论。


 关键词:新闻专业主义;新闻生产;新媒体转型;社交化;机器算法 


➤ 应试直达:第一,可用于整理“新闻生产的变革”,其中“社交化”成为传播和获取新闻信息的主导性趋势,并推动“机器算法”代替人工编辑成为新闻业的新趋势。同时可补充名词解释,例如“新闻聚合类媒体”、“竞次现象”等;第二,可从中获取“新闻专业主义”相关知识,例如由于内容生产主体数量无限增多,且传播流程被转换为一套不透明的后台程序,新闻内容的审查问责成本变高,而传播危险、媚俗信息的成本变得低廉,加之垄断了产品分销权的平台型企业以各种理由规避传播中责任风险,传统媒体的规制手段便面临着尴尬与困境。


真题链接

2016年北京大学传播学学硕简答题:公民新闻对新闻专业主义影响。(原题解析正在补充敬请期待)


2

《什么是真相?谁的真相?——理解“后真相时代”的社交媒体恐惧》


 论文提要:论文梳理了“后真相时代”对社交媒体传播机制进行反思的各种有代表性的讨论,并将它们放在西方社会变革的历史背景中解读,尝试发掘其观念内部的无意识结构。


➤ 关键词:后真相;社交媒体;数字乌托邦;网络共和国 


 应试直达:第一,总结“后真相”相关知识点,文中认为“后真相”并不强调信息准确与否的重要性,而是强调舆论分裂和极化的根本原因是人们倾向于选择那些他们更愿意接受的信息,并将其当作“真相”;第二,可总结“社交媒体引发社会分裂”的主要原因,例如“缺少核查谣言机制的谣言传播”、“缺少多样观点的回音壁效应”、“缺少辩论程序的极端表达”、“缺少慎思明辨的情绪冲动”以及“缺少对话意识的自我展示”。


真题链接

2018年北京大学传播学学硕论述题:后真相的特征、影响和挑战。(点击文字可查看原题解析)


3

《传播治理的市场化困境——从媒体融合政策谈起》


➤ 摘要:本文从近来国家推行的媒体融合政策谈起,剖析了市场化媒体的文化生产逻辑,讨论了媒体商业机制带来的政治影响。作者着眼于正当性政治、公共性政治与媒体生产机制及其培育的消费文化之间的矛盾关系,指出媒体的市场化发展路径不仅不是传播治理的有效手段,反而会带来基层组织力消解、正当性规范消散和传播民主化程度降低等问题。


➤ 关键词:媒体融合;传播治理;媒体市场化;媒体资本化


 应试直达:此篇论文对媒介融合提出了很多具有批判性的观点,第一,针对盲目推进主流媒体市场化,会导致广告和媒体中的物欲表现与当前中国底层社会的经济疲惫形成鲜明对比,给基层群众带来心理压力;第二,媒介融合一味注重市场化运营,也会导致新闻专业主义的伦理丧失;第三,针对市场机制下的理想新闻劳动力,其政治属性应是由其市场服务的主流群体,而不是自身的独立思想决定,更不是名义上的媒体所有者。


4

《生存,还是毁灭——“人工智能时代数字化生存与人类传播的未来”圆桌对话》


➤ 文章提要:此文中多位学者针对“人工智能时代数字化生存与人类传播的未来”发表观点,其中包括“人工智能时代新闻传播业的重构与重组”、“人工智能时代的技术政治路线”、“数字资本主义与人工智能的变革”、“人工智能的本源:控制论的幽灵”、“法律与人工智能的生产方式”等方面。


 关键词:人工智能


➤ 应试直达:第一,在“人工智能时代新闻传播业的重构与重组”部分,王维佳老师提出三方面的变化,即自媒体内容生产、商业传播机制、传播的后台操作。此三点可以补充作为人工智能对新闻传播业影响的表现;第二,文章最后一部分“人工智能时代,人文反思的意义与可能”,有学者提出“当一个社会的共识意义和主流价值的再生产不能维持良性发展,就会产生危机。”此观点可以作为简答论述题的结束语,作为对人工智能类、技术发展类题目的升华。


真题链接

2018年北京大学传播学学硕论述题:论述大数据、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给传播内容的生产和传播带来了哪些重塑的力量?媒介制度和媒介从业者联盟应该进行哪些回应?点击文字可查看原题解析


2018年北京大学mjc论述题:什么是人工智能或智能化?这一技术对新闻传播领域有什么影响?请结合案例谈一下你的观点。(点击文字可查看原题解析)


以上只是本院老师优质论文的冰山一角,一篇推送如何能穷尽所有呢!


别担心,接下来的几天还会继续带大家阅读更多论文,明天会带读胡泳、陈刚老师的文章,尽情期待吧!


另外,为贴合2021年考情,我们已经重新更新了北大论文包,并分类打包了北大所有方向老师的论文,并在论文包内设置了推荐论文”包以供大家参考,为大家一键摘出必看论文。


小福利

发此条推送至朋友圈,不分组并保留24小时,截图发给小助手,可领取北大新传老师的优质论文大礼包哦!


你的竞争对手已经读完以上10篇了,再不加把劲儿就来不及了!


/END/

小编 | 悦悦
责编 | 北北

   加小助手领取福利 



 推荐阅读 

1. 胡师姐21级「八月线上强化班」重磅来袭!拼团优惠截止7月31号
2. 《新闻联播》变脸,还不是为了让你好看!| 一周大事记(7.13-7.19)
3. 想偷偷保研?这回经验帖盘点总有一篇适合你
4. 彭兰老师最新讲座总结:人工智能与新闻传播业
5. 社交媒体时代的新闻专业主义有何变化?答案给你整理好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