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让刘海龙老师“眼前一亮”的书,你确定不看吗?

Kyh 胡师姐新传考研清北专列 2023-06-25

不知道你们是不是和我一样,


“刘海龙”三个字就意味着必读,必看🔍


之前,无意中翻看公众号,看到有一标题“刘海龙:重新理解……”


我就毫不犹豫点了进去,当我将大坨大坨的文字看完,头晕眼花时💤


突然看到页面底端,有四本小书。


定睛一看,这不是我之前看过的《在群中》吗?


呀,这本书竟然能使刘海龙老师眼前一亮。


(不要脸的说,当时也使我眼前一亮。但是……可能是因为封面的颜色比较um...暂且称它为“小黄书”吧,其实我是想叫黄宝书来着。但被另一本喻国明老师的《传媒经济学教程》捷足先登了。👉🏻喻国明老师这本新出的黄宝书,今年考研的你一定要看!


图片截自“信睿周报”


➤ 那么,“小黄书”究竟有何魔力?能让刘海龙老师“眼前一亮”。


在刘海龙老师看来,这本书为我们思考传播技术的问题提供了新的角度。


在我看来,可能这就是在近期“小黄书”的相关内容经常出现在核刊论文的主要原因。


核刊论文是什么?你不知道?没关系。


简单来说,如果我们在本科阶段能发表一篇核刊论文,保研的几率会提高99%📈(注:此结论属作者主观臆断!)


假如你在研究生期间能发两篇核刊论文,审核博士成功的几率增加……


那你想,如果你把相关内容写在答卷上,你考研成功的几率能增加多少呢??


所以,请大家认真看以下的内容,要不然吃亏后悔的肯定不是我!



01让阅卷老师“刮目相看”


来,先给你上一道真题:


结合数字媒体,谈谈你对“媒介即讯息”的理解。(苏州大学440)

你答答看,有思路吗?答得能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吗?(说不定你的阅卷老师就是“刘海龙”)


普通的考生肯定会上来就:麦克卢汉曾说过媒介即讯息,媒介技术的进步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balabla的💦


让你来说,这样的答案,能吸引阅卷老师吗?最多得个普通分数,普通的考生得普通的分数,刚刚好。


但是,作为经常看胡师姐公众号的我们,能被普通考生涵括吗?


当然不能‼


请看下面这段:




我们对数字媒体趋之若鹜的同时,它却在我们的主观判断之外,极大地改变着我们的一切。


我们痴迷于数字媒体,却不能对痴迷的结果做出全面的判断。这种盲目,以及与之相伴的麻木即构成了当下的危机。


数字媒体使我们每个人看似既是信息生产者又是信息消费者,但极度的个体化、自我中心主义的泛滥导致了政治的终结,自我曝光和自恋在拉康的镜像“他者”中已成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下消费社会的大众心理。


数字媒体对我们个人心理的影响正是“媒介即讯息”的有力佐证。




我想问下,如果你是阅卷老师,看到千篇一律的“麦克卢汉曾说过……”


这时候,突然看到有份卷子不止有“麦克卢汉……”,还有这样的一段话,你会给多少分呢?


那么,这段话从哪来?


豆瓣评分:7.8分
上架时间:2019年1月


我想你们已经猜到了,就是这本“小黄书”。


除此之外,这本书还有好玩的呢。


02对不起,我的照片导致你们生病


不知道你们是不是经常自拍,反正作为自恋的我,手机相册里是有不少自拍。


有时候还会把照片发在朋友圈和微博上。Oh,不对。是“照骗”。


图片来源于新浪网


看完这本书,我对自己作了深刻的反思。因为,


“照骗”竟然能致病!!!


在这本书中,作者描述了一种叫巴黎综合征的症状。


所谓的“巴黎综合征”(paris-Syndrom)是指大多出现在日本游客身上的一种急性心理障碍,患者会出现幻觉、感知失实、人格认同障碍和恐慌情绪,并且表现出例如头晕、出汗或者心跳加速等身心症状。


触发该病的原因是日本人在旅行前对巴黎的理想化想象巴黎的真实面貌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理想中的巴黎

图片来源于“第六感度假”


真实巴黎

图片源自知乎“大象公会”


另外,作者指出,日本游客那种强迫性的、近乎歇斯底里的拍照热情是一种下意识的防御机制,其目的在于通过拍照图像来驱赶可憎的现实


你看,就比如我们今天心情不太好,打开轻颜相机,来一张。哇,我这么好看呢。


假如打开原相机的话,哇!这是什么怪物……(只是在说作者自己,你们都是颜值超高的小天使)


图像原本是对现实的单纯反映,但是如今数字媒体逆转了这个逻辑,图像与现实的联系被大幅削弱,图像成为了比现实更加美好的存在


现今的图片生产表现出一种美图的狂热。由于对现实的感知并不能让人满意,因此我们会逃遁到图片之中


03看>感


给大家讲一则故事:


从前,有匹享誉世界的马,被叫聪明的汉斯🐎


据说,如果给它简单的数学题目,它会通过点头或者蹄子敲击的次数来做正确的回答。


为了搞清楚这个事件,人们派出了一个科学家委员会。最后,委员会发现,这匹马实际上并不会算数。


但是它能够看出人类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中极其细微的变化👀。


它能够注意到现场的观众在决定性的那一次敲击马蹄之前会不由自主地露出紧张的姿态。


它以这种感受到的紧张作为停止敲蹄的提示,因此就总是能做出正确的回答


图片源自 石榴网shiliunet.com


然后,作者将话题引到了对数字媒体的批判,他认为数字媒体剥夺了我们的触感


因数字交流的高效和便利,我们越来越多地避免与真实的人直接接触、甚至避免与一切真实的东西接触


数字媒体让真实的对方逐渐消失于无形,它将真实的面对面看作阻碍。


正如网上流传的一句话“世界最遥远的距离是我在你身边,你在玩手机”。


📲 智能手机是一面电子镜子,它打开了一个个自恋空间,一个想象的领域,我们把自己包裹在其中


我们可以随时遁入这种自恋空间,逃遁在其中甚至沉溺在其中😻。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距离性感官——视觉成为社会中的压倒性感官,彻底地把触觉、知觉甩在身后。


我们普遍进入了一种影像消费的状态,继而我们逐渐成为一种视觉上的速食主义者:消费过程简单、刺激,无需多动脑筋。


这种快餐式的消耗和享用刺激了我们对虚幻的、与实质无关的外在形式的病态追逐,使得人们对于表象的、外在的东西越来越重视💃。


也正如在居伊·德波《景观社会》书中所说的:“所有活生生的东西都仅仅成了表征。”


我们的社会已经从生产阶段发展到了一个独特的景观阶段,在这个阶段里,生活的每个细节几乎都被异化成景观的形式,简单来说,就是任何东西都具有了被看的属性。


那句话咋说来着?用小清新的话就是:“始于颜值……”


用马尔库塞的话来说就是:这个社会消费影像要比消费物品更贪婪


04. 总结


《在群中》作为一本仅有111页的书,更像是作者的随笔集,整本书围绕着对“数字媒体”的批判。


🙋 那么,作为个人,我们如何抵抗数字媒体对我们的侵害呢?


在此书中并没有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法。


但这能成为我们不看这本书的理由吗?当然不能!


最主要的是,能将相关内容写在考卷上来让“昏昏欲睡”的阅卷老师眼前一亮,拿到更高的分数!


你确定不看一下吗???


参考文献:
[1]章洁.准社会交往中青少年明星崇拜的研究[J].当代传播,2009,(1):27-29.
[2]韩炳哲.在群中:数字媒体时代的大众心理学[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9.
[3]居伊·德波.景观社会[M].王昭风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END/

小编 | 习习
责编 | 北北


   加小助手领取福利 

 推荐阅读 

1.章子怡@代拍,新兴产业小心走不长 | 一周大事记(8.24-8.30)
2.用刘海龙老师的新近研究向你透露一个考点:具身传播
3.九月才开始复习考研,你看我还有机会吗?
4.《算法新闻的伦理审视》这篇论文太强了,每一段都能出个题
5.《交往在云端》:董晨宇老师新译帮你梳理数字时代的人际关系│荐书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报名一对一课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