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在云端》:董晨宇老师新译帮你梳理数字时代的人际关系│荐书
扫码
自2020年1月以来的疫情,让全世界的人都更深地被拖入了由互联网技术构造的“中介化空间”之中,我们也由此深刻地体验了由此带来的情感变动,既惊奇,又焦虑。
当然,如果你有一个异地恋的男/女友,可能这种体验更加五味杂陈。
但是作为一个新传考研人,在体验物理空间被大幅压缩的同时,数字交往的触角却遍及各处的“赛博生活”(比如坐在家里找各个老师的线上讲座听)后,我们应当做出学理上的思考:人际关系在数字媒体介入之后,到底发生了何种变化?
我相信这也是一个在疫情期间所有新闻传播界的学者都热衷于思考的问题,因此它很可能以各种方式出现在考卷上。
《交往在云端:数字时代的人际关系》一书的出版可谓“雪中送炭”,在最为“闭塞”的一月,将关于“社交媒体”和“社会化传播”的相关议题及学术讨论清晰的梳理了出来。
更值得称道的是,该书还是由人大的学术新秀董晨宇老师领衔翻译,质量上乘,语句流畅。在译者序的文尾,董老师写到:“一本译著最大的受益者,往往是译者本人。”
1
作者简介南希·拜厄姆(Nancy K.Baym)
2
本书结构(图片来源:豆瓣网)
作者使用了一个宏大的开篇,借用汤姆·斯丹迪奇(Tom Standage)著名的《从莎草纸到互联网:数字媒体2000年》,构造了一幅极其漫长的社交媒体的图景。
随后,她提出了她一贯的观点:在新媒体时代出现后的现象,以及相关的担忧,在电子时代之前就已经存在了。而数字媒体时代早晚会过去,那么我们研究的关注点就不应该放在数字媒体本身,而是在它的具体功能和影响。
➤ 关于技术的七个关键概念
不管是这七个概念,还是技术可供性,都是关于媒介技术考察的重点。
➤ 关于技术-社会关系的四种观点
有了这七个概念,或者说指标之后,作者将对于技术和社会关系这一议题的四种观点进行了梳理,主要是:
❶ 技术决定论(technological determinism)(其中包括乌托邦和反乌托邦)
❷ 社会建构论(social construction of technology)
❸ 社会形成论(social shaping perspective)
❹ 技术驯化(domestication)
当然,不论作者持何种观点,作为考研学子,在技术和社会的框架内,对这四种观点的认识应当作为基础掌握。
在理论的讨论基础被奠定之后,作者在书的后半部分就做出了清晰的展开:先提出一个问题,或指出一种现象,然后通过一些研究结论和数据来进行分析。其中主要是对技术决定论的批驳,并且多多少少的展露出来一些对于技术乐观的色彩。
(图片来源:豆瓣网)
3
反思与认识之所以将本书称为关于“社交媒体”和“社会化媒体”领域的指南针,是因为它的内容像是在这两个领域内的文献综述。
在微观的层面内,在不厚的一本书里,基本上将数字时代人际交往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都进行了展示。
因此,对于考研的学子来说,这本书基本上指明了在这一范围内的所有路径,虽然它不一定直接给出了解答,但是已经将“地图”展现在了读者的面前。
当然,我们也要认识到作者自己的立场和角度。作为一个社会形成论者,作者认为技术可以作为一个契机,使得我们对于自己的社会规范进行反思。不仅要认识到技术的可供性可能将社会引导向某个方向,同时也要认识到人类在社会的技术实践中,对于技术的使用、发展和结果的影响。
正如前文所述,作者的一部分精力长期深耕在粉丝文化方面。因此在讨论问题的时候,她剥离了数字媒体的概念,探讨在这一背景下人际关系的变化。结果更多是围绕人在现代环境下如何使用技术延续在生活中的实践。在这样的视角下,它可能缺少了对于“媒介化”因素的考察。
📔📔📔
关于社交媒体的问题,这本书会给新传学子一个很好的指引和参考。当然,关于此有什么问题和讨论,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报名暑期集训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