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人大新闻学院执行院长胡百精老师出任人大副校长了。年仅44岁的胡百精老师,不仅在学术领域造诣深厚,还是一位具有文人浪漫情怀的才子学者,深受同学的喜爱。胡百精老师主要从事传播学与公共传播教学方向的研究,承担公共传播、传播与社会、公共关系学概论等课程教学工作,出版《说服与认同》《公共关系学(第二版)》《危机传播管理(第三版)》《中国公共关系史》等专著,译著有《舆论的结晶》《取悦公众》《宣传》《制造认同》。图片来源:东莞日报
▲ 公共传播即多元主体在公共空间针对公共议题、公共利害展开的社会交往和多元对话。但学界对公共传播(public communication)的争议比较多,比如将其看作公共关系社会功能和伦理基础的拓展,或政府、媒体、专业精英主导的“面向公众、服务公众”的公众性、公益性传播,或专指媒体奉持公共性准则的传播行为,或泛称互联网情境下的新传播场景以区隔大众传媒时代的新闻传播。从公共传播的概念就可以看出这是个交叉复杂的领域,很多同学都是似懂非懂的状态,然而总有学校喜欢考,真是头疼😫。胡百精老师对公共传播有系统深入的研究,所以他的论文绝对是弄懂公共传播、危机管理等相关知识点的宝藏💡。
给大家精选了胡百精老师众多论文中8篇下载、被引频率非常高的优质文章📃,结合真题弄懂其中的考点。
如何获得8篇论文的打包合集???见文末福利 !
➤ 摘要:在现代性转型、全球化和互联网革命等多重语境的交叠下,公共传播作为一种研究范式和实践解决方案正在登场。本文将公共传播定义为多元主体基于公共性展开的沟通过程、活动与现象,旨在促进社会认同与公共之善。
在还原知识谱系和社会语境的基础上,本文重点探讨了公共传播的主体——多元主体,价值规范与实践准则——互为主体性与公共性,内容——公共议题及其承栽的公共精神和公共利益,场域——作为意见交换平台、行动空间和意义网络的公共领域,手段——对话,目标与效果——认同、共识和承认。最后,本文提出应重返人的存在、生活世界和共同体来推进公共传播研究和传播学范式转换。
➤ 关键词:公共传播 多元主体 公共性 认同 传播学范式
相关真题
1、网络化逻辑如何改变城市的公共传播。(2020同济大学论述题)2、公共传播关系的特点(2017重庆大学简答题)3、公共传播(2017四川大学名词解释)➤ 考点解读:最近十年以来,“公共传播”作为一个学术概念被越来越频繁地使用,公共传播是因为互联网革命、传播生态变迁、现代性转型和全球化进程加剧,以及知识层面跨学科融合的产物。但这一概念并未得到明确、统一的界定,而是与公共关系、公益传播、公众性传播、大众传播以及政治传播、健康传播的某些范畴等概念上的近邻相交。这篇论文能够直接用于答题的内容不多,主要是帮助大家理解公共传播的概念和研究现状,因此阅读时以理解为主。
➤ 摘要:互联网重构了公共危机中的信息传播秩序和权力关系,实现了话语权再分配,从而在微观上加剧了具体危机事件的复杂性,在宏观上加剧了社会风险的不确定性。在公共危机情境下,互联网通过话语权再分配促进了多元意见竞争,消解了传统的意见表达机制、社会信任机制、决策与权力运行的合法性机制。同时,互联网亦开辟了虚拟与现实融合的社会行动空间,公众在此空间内由围观者、表达者“升级”为积极的行动者,由信息共同体“升级”为复杂的关系共同体和潜在的行动共同体。社会多元主体间的对话应当成为互联网时代公共危机管理的基本观念和路径:再造话语秩序,重构信任与合法性机制,形塑多元主义时代的认同与共同体。
相关真题
1、材料:无锡高架桥坍塌事件,政府避而不谈,媒体询问无人理会。请用传播学相关理论分析该事件,并论述公关危机应如何处理。(2020安徽师范大学分析题)2、论社群多元互动传播环境下如何有效地构建社会认同。(2020中国人民大学论述题)3、政务微博在政府突发公共危机应对中的主要优势和局限性。(2015复旦大学简答题)➤ 考点解读:公共危机较之一般意义的危机,核心特征在于公共性。21世纪以来,公共危机已在世界范围内成为焦点议题之一,美国、欧洲、日本和我国都相继推出了专门针对公共危机的政策和立法。公共危机的频繁爆发印证了我们正在进入风险社会,而互联网以其独特而强大的信息生产和关系生产机制促进了话语权再分配,在其深度介入下的公共危机呈现为多元意见、利益和价值的博弈,以及各方对话语权、合法性的竞争。互联网环境下的出现的各类新问题是非常热门的考法,如何应对这种变化和问题是最常见的考查形式,可以在阅读中进行总结。03.
公共协商与偏好转换:作为国家和社会治理实验的公共传播
➤ 摘要:作为多元主体在公共空间展开的社会交往和意见竞争过程,公共传播提供了增进社会认同、改善国家治理的新可能性,同时也导致了自由与秩序之间的价值二难。鉴于放任失序之风险和强力管制之代价,故应为公共传播明确正当合理、向上升进的导向和出口。从价值、功能禀赋和实践境况看,公共传播应转向公共协商,促成多元对话和偏好转换,抵达多元共识和公共偏好,增益协商民主、国家和社会治理创新。此中稳健进取之道,在于主动开启“公共传播-公共协商”社会实验,推进公共讨论、协商治理训练,以期渐次铺展、有所升进。➤ 关键词:公共传播 公共协商 偏好转换 自由与秩序 国家和社会治理相关真题
1、公共传播对于社会治理的意义。(2020复旦大学简答题)2、公共传播在社会治理中的角色和功能。(2020中国人民大学简答题)
➤ 考点解读:公共协商与公共传播二者的结合可以产生一个值得期待的行动空间:通过公共传播促进、拓展公共协商,藉由公共协商引导、改造公共传播,形成“意见竞争——公共传播——公共协商——共识与秩序”的内生治理机制。文章的核心在“协商”二字,通过五个方面,可描画出公共协商、偏好转换的操作化,理论性比较强,需要仔细理解思考,其中提及的建设性新闻也是非常重要的知识点,正好借机加强理解这一新闻形式,拓宽思维。04.
权力话语、意义输出与国家公共关系的基本问题——从北京奥运会、拉萨“3.14”事件看中国国家公关战略的建构
➤ 摘要: 本文认为,拉萨“3.14”事件以来的中西舆论纷争,本质上是国家主体之间的公关战,因此以“客观”、“真实”为诠释框架的新闻理论,以道德义愤为核心诉求的传播批判思想,不足以全面理解和把握奥运语境下的这场权力博弈和利益较量。基于这一认识,本文论述了国家公关的理论框架、实践准则和表达主体,着力建构了国家公关与对内的社会结构改造、国家公关与对外的意义输出之间的关系。
➤ 考点解读:在国家公共关系的理论视域下,权力和话语是双向建构、分而为一的。这篇论文结合北京奥运会和拉萨“3.14”事件两个经典案例,详细剖析了国家公关的理论框架、主体建构、实践准则以及国家公关的表现形态与意义输出。从以往真题来看直接考察国家公关战略的可能性不大,但可以作为知识储备,在中西舆论纷争、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国家公关战略可与国家形象建构,对外传播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有助于打通知识体系。05.
健康传播观念创新与范式转换——兼论新媒体时代公共传播的困境与解决方案
➤ 摘要:社交媒体的爆炸式增长为个体生活方式和生命价值层面实现了“元创新”和“微变革”,也进一步敦促健康传播等公共传播事业接受新媒体时代的科学检验和民主训练。本文以健康传播为研究对象,在分析“信息飞沫化”、“传者去中心化”和“大众生活社交媒体化”等公共传播的现实困境的基础上,以对健康传播经典范式——“知信行”的重新认知为起点,提出因应挑战的方案,是实现从宣传到对话、从信息流到关系网、从利益共同体到价值共同体的观念创新与范式转换。➤ 关键词:健康传播 观念与范式 新媒体 公共传播 社会运动
相关真题
1、如果说健康传播是对健康领域的传播干预,请结合传播学知识,分析健康传播未来的发展趋势。(2020北京大学简答题)2、社交媒体在健康传播中的角色和身份。(2020深圳大学论述题)➤ 考点解读:今年在疫情的影响下健康传播绝对是最大的热点话题,这篇论文聚焦新媒体在个体生活方式和生命价值层面的健康议题,考察健康传播等公共传播事业在社交媒体语境下的观念创新与范式转换,建议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案例理解。针对公共传播的现实困境,提出了从宣传到对话、从信息流到关系网、从利益共同体到价值共同体等三个解决方案,三个方案可以提炼成小标题,同时文中有许多值得积累的答题语句。➤ 摘要:2008年8月在北京举行的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必将对呈现、构建我国的国家形象产生显著的、深刻的影响。“文化中国”国家形象战略体系围绕北京奥运语境下的文化叙事框架,通过大规模实证研究,全面系统地廓清了国家形象战略的目标导向与战略重心、要素排序与结构方式、表达主题与实践路径等核心问题,主张以“文化中国”替代近30年来的“经济中国”作为国家形象战略的目标导向,并通过对中国文化要素进行价值排序,将之整合建构为国家形象战略的议程框架。对话范式是系统阐述国家形象的全新学术范式,它筑基于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传播学和公共关系理论中的三组“二分法”,提出对话既是国家形象之“体”,也是国家形象之“用”;强调国家形象是作为对话的话语体系而存在、延展的,主旨在于促进国家主体与他国公众之间的利益互惠和意义分享。➤ 关键词:北京奥运会 国家形象 文化中国 议程设置 对话范式相关真题
1、媒体如何通过体育塑造国家形象(2020上海体育学院论述题)2、公关在国家形象中的角色和地位(2020华中科技大学材料分析题)3、举例分析新媒体环境下中国国家形象塑造面临的问题与对策(2020厦门大学论述题)
➤ 考点解读:国家形象是个经久不衰的考点,特别是在近年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考查频率有所上升。不过大家对其的了解大多是从对外传播的角度,本文是围绕北京奥运话语的文化叙事框架,全面、系统地廓清了国家形象战略的目标导向与战略重心、要素排序与结构方式、表达主体与实践路径等核心问题。可以增加大家对国家形象战略的理解,提升答题的深度,绝对是加分内容。北京奥运会的案例虽然有点久远,但可以联系北京冬奥会找找相关案例再思考。
07.
“非典”以来我国危机管理研究的总体回顾与评价——兼论危机管理的核心概念、研究路径和学术范式
➤ 摘要:本文采取内容分析方法,对“非典”以来我国危机管理研究进行了总体回顾和评价,着重探讨了危机管理的核心概念、学科归属、研究路径与学术范式等问题。本文并未面面俱到地呈现既往,五年的危机管理研究成果,而是将论述焦点投向学界的主要论争、偏差和困惑,一个新兴学科的成长方向往往恰在此处。➤ 关键词:危机管理 回顾与评价 管理的观点与传播的观点 过程模式与学术范式相关真题
1、危机传播(2020北京邮电大学简答题)2、危机管理(2020厦门大学名词解释)
➤ 考点解读:以文献梳理为路径,这篇论文通过检视和评价“非典”之后的五年来国内危机管理研究的成就和缺憾,探讨了危机管理的核心概念、学术研究路径,文献梳理部分可以略读,作为对危机管理研究的方向补充了解即可,精读“概念界定与学科归属”部分,特别要搞清楚危机管理的概念和核心要点。
➤ 摘要:集体记忆是族群认同的基本依据,是共同体合法性的重要来源。互联网改造了人类的时空观和现代社会的权力关系,为集体记忆的书写和阐释带来了挑战:祛魅、断裂、窄化、公共舆论主导、常人社会消费和部落化等。这些挑战加剧了现代认同与合法性危机,同时也潜隐着再造社会团结与共同体生活的可能性。应当促进多元协商、构建公共领域和重彰价值理性,以形塑互联网时代的集体记忆、族群认同与合法性。➤ 关键词:互联网 社交媒体 集体记忆 认同 合法性 共同体➤ 考点解读:互联网正在剧烈改造社会发展现实,也从“当下”出发重写历史、传统和集体记忆,引发了包括民族国家在内的族群认同和合法性危机。首先,互联网重构了人类的时间与空间观念,另一方面互联网使大众成为集体记忆的生产者,精英在集体记忆的唤醒、转述和创造上的垄断地位被弱化,而大众书写和权力关系调整必然改变集体记忆的形态、载体、建构机制和消费方式。文章不难读,而且很有趣,文中的用语表达很值得学习积累,可以对集体记忆这一概念再次复习,重点应该放在互联网时代如何构建集体记忆和这种构建带来的影响。▲ 关于公共传播,大家主要掌握公共传播的相关概念内涵和在新媒体环境下其面临的挑战及解决之道,胡百精老师的论文大多理论性较强,实在读不懂的地方可以跳过,不必死磕,重点是抓住论文的核心内容。
1.在清华读新传研究生,会遇到哪些名师?丨一文Get清华新传各方向导师
2.考场上值45分的研究计划题,你会写了吗?
3.喻国明老师最新主持会议:2020年上半年新媒体发展报告
4.我万万没想到都九月份了你答题还在抄书。
5.在北大读新传研究生,会遇到哪些名师?丨一文Get北大新传各方向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