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科研人员:为什么选择离开北京?[@裸嘢李 转]
中科院科研人员:为什么选择离开北京?
内容来自网络
北京很大,大得可以容下所有人的野心和梦想;北京很小,小得容不下一个人的泪水。在这里,繁华与残酷同在,挑战与机遇并存。每天都有无数怀揣梦想的人向这里汇聚,也有无数不堪重负的人从这里逃离,这座天子脚下的城市,像一个巨大的舞台,永远有人刚刚登场,也永远有人刚刚离开。
01
一枚中科院科研人员的自白:
我为什么选择离开?
北大本硕博毕业,毕业到中科院北京某所。今年是我工作第三年,年前刚刚调动了工作,转战南京某高校。
为什么?细说起来一大堆,总结起来就两个字:房子。
上学的时候不了解墙外的世界,以为房子只是一个居住的场所,租房买房只是差一张房本那么简单。结果被狠狠地教做人。
我看楼上的兄弟们很多都讲到收入赶不上北京房价的涨幅。这种感觉是令人绝望的。但这一点对于我来说还不是最重要的:毕竟从我拒了某企45万年薪选择了一个月到手不过万的科学院研究岗,收入这一条我就是有心理准备的。其实最终让我下定决定离京的,是儿子快到学龄了。
北京的小学入学是就近入学原则,翻译成可操作的语言就是学区制。具体说来,片区内的孩子要排顺序,按顺序招录,招满为止,这个排序标准并不看小孩本人的资质,而是完完全全看家长,同一个片区内人分三六九等:(很绕,但有孩没孩的可以预先熟悉一下)
房子在此全家落户在此且父母双方社保工作在本区的排第一,房子在此落户在此父母单方社保工作在此的排第二,房子在此落户在此社保不在的第三,房子在此户口在本区的第四,房子在此北京户口的排第五;接下来才是我等租房并且所在单位归本片区的。
按这个顺序,第一的全部招完了才考虑第二,第三…… 然而我们是第六,只比片区内理发的,卖菜的,等等非本市户口无本区房产的外来流动人口高一等。
其实往年没有这么严峻,因为作为科学院员工,子女教育还是很有优势的:中关村如今那些全国闻名的优质小学,过去都是我们的附属学校。大人工作,小孩顺理成章被安排到这些学校的。其实这也就是为什么这些学校如今能成为名校的原因:这种家庭出来的孩子,哪个学校哪个老师不喜欢要?
学校成绩好了,学校就好了;学校好了招的老师也就好了,学校的发展也就能受到政府的重视了。这是一个马太效应。海淀之所以在教育方面与东西城这种有中央和北京市政府大力倾斜的地方可以一战,靠的就是科学院和各大学的存在。唯一意外的是:在学区房大卖的今天,名校意味着天价的二手房价格,意味着名和利。一但有了名和利的追逐,科学院就显得势单力薄了:于是这些附属学校被划归区教委,与科学院不再有任何关系--这么宝贵的学位,留给科学院这帮穷鬼太可惜了。作为补偿,重新在别的区找一些很差的学校换上科学院的名头:总还是有地方安排了不是,要啥自行车啊?名校学区房告诉我们知识的确是财富不假,但教委进一步告诉了你这财富最终归谁所有!
差到什么地步?这种学校从校方到家长对孩子缺乏关注到什么地步?某年某个班一群小孩们集体吸毒!经调查是其中一个孩子家长吸毒,被孩子看到了藏毒的地方。这孩子大概也是仗义,觉得家大人吸完那个爽劲儿,可见是好东西,于是带到班上来和小伙伴们分享……所以你知道为什么教委愿意把这个学校大方地送给科学院了么?
OK,这我们也忍了!好歹院里和学校都许诺,将来科学院子弟都放在这里,环境应该是不会太差。可现实往往没有许诺来得美好:最后录取情况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子弟都能保证录取。原因很简单:这学校原本要保证的片区还是要继续保证的,如今凭空多出来附近科学院几个研究所的子弟将近百人,全部收进来要多开三个班呢!学校没有这个能力,只能各所分配名额。一开始所谓大家都有份不再被提起。所里的职工万一没得到名额的会怎么样,没有人告诉我,我也不想等到这件事明确之后再做决定。我已经离职了。
也曾经扪心自问,为了一个虚幻的“好学区”,我离开北京,离开研究实力全国第一的我们所,这样做是否值得?最最显著的损失,一个是研究平台的变化(用我的爸的话说,我是自毁前途),二是传说中的北京户口。
其实说实话,就算给我的现实生活开一次修改器,给我孩子直接指定一个名校,我也不敢说他将来就一定能学得好。但是我的不爽在于:看似我一路名校-中国科学院这样走过来,拿着传说中高大上的北京户口(虽然是集体户口吧),可我在北京能给我孩子提供的资源,尚不如我那个一辈子生活在八线小城镇的父亲当年给我提供的。任你博士学历,任你留学背景,任你勇攀科学高峰,为自己也好为国家也好追赶国际前沿科学研究水平,你以为你很重要,你曾站在国际学术会议的演讲台上用英文讲述你的研究成果引起国际同行的兴趣,纷纷用手机拍你的PPT,你以为你在为事业而奋斗。然而当你走下演讲台,面对的是每月收你三分之二月薪当房租的房东;面对的是你一年到手收入赶不上一个月房价的涨幅;面对的是单位的总务通知你参加小孩入园资格抓阉,得不到资格的赶紧自己想办法;面对的是无房产的职工子女入学排最后;面对的是黄的绿的中介一听你是科学院的就马上告诉你你们科学院是国管公积金,公积金贷款周期太长可能很难有房主会愿意。
上学的时候受到的教育是不要拜金,知识才是财富;搞研究的时候受到的教育是不要浮躁要坐得住冷板凳;入职的时候领导讲搞科研不是升官发财,心要静……。我都照做了。结果到买房子的时候现实告诉我知识不是财富,因为既不能当首付也不能抵押贷款;评职称的时候才发现坐冷板凳的发不了高影响因子的文章自然就评不上高级职称;给子女抢所内教育名额的时候才发现人家就是按官职或职称来排队的,或者排不上没关系,有钱也可以:科学院自己办的6万一年的私立学校也为你敞开,升官的或者发财的都有出路。所以搞来搞去,合着自己才是一部彻头彻尾的反面教材!
本科毕业时,同学里成绩不太好了都去工作了,记得有几位去了房产公司,如今已经是地区总经理或者总部CFO了;硕士毕业时,同学里有人去了能源或者私募公司,赶着10年前后那一拨4万亿,薪水高上天,房子好几套;留下我们这几位自以为是的蠢才继续读学位,再出关一看,一切都变了。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北大每年出的毕业生发展指数,学历越高收入越低。因为博士们大多数都选择了与自己专业对口的研究机构,而硕士们多去公司,本科同学往往做和专业不相关的事情。
都没法向任何人埋怨:一切都是我自己的选择啊!当初也没人逼着你读书搞研究!OK!那我重新选择!
离开北京前后哭过两次。
第一次是离职时向我的领导打报告时。80多岁的老院士,一直和我很谈得来,我和他说我要走,他很意外。我很坦诚地向他讲了前因后果,也和他说:我可能的确做不到安贫乐道。关键是如果只有我自己我肯定可以,但我有孩子,我不离开北京的话,他将来一系列的事情我都没把握处理好。老先生说:家人才是最重要的,我支持你的选择。那边(指我的新单位)我会帮你关照的,以后还是同行,人不在一起了,但工作还是一起干。我瞬间泪奔。当年老先生把我招来对我的期望很高的,如今我却……
第二次是来了南京之后。来了不久就买了个小房子,简单地收拾了一下也没怎么装修,赶在过年前入住了。四岁半的儿子有一天晚上洗漱的时候跟我说:我现在可喜欢洗漱了。我问他为什么?他回答:现在的卫生间干净漂亮。我说以前我们的卫生间(租的房子)虽然旧了点,但也很干净啊,我和妈妈每天都打扫的。儿子说:那是别人的房子,而且我觉得太旧了,很难看。我以前每次进去都有点害怕。我现在打字打到这儿仍然想哭,因为儿子以前从来没有和我说起过这件事。
在北京最后一次租的是我们单位附近的房子,也是我们单位当年的房改房。00年之前工作的都赶上了,比如我房东。是的,他是我的同事,一个腼腆的东北汉子。给我房租已经是比周边便宜1000左右的了,因为他觉得我们是同事,不好意思问我多要。当然我们也很爱惜他的房子,我觉得我们住了2年,他的房子变得更新了。因为家里大到灯具小到插座我都帮他换了或者修了。还顺手修好了他家空调外挂机漏电的老毛病(真的是老毛病。因为我和他签租约的时候他和我说起过,天一下雨屋里就跳闸,不知道咋回事,好几年了……)。我觉得我们俩是北京租房界的模范搭档。
他家为了孩子读书,到小孩所在的高中学校附近租房子(不然天天开车接送光堵车就能让人崩溃)。所以把自己的房子出租也是为了贴补自己租房的费用。在北京大家都不容易。
以及,在这之前我在北京搬过三次家,分别是因为房东要卖房;我爱人怀孕了房东忌讳在他家生孩子;以及房东要涨价(要得有点狠,比周边贵1500,觉得我们家有小毛孩子搬家不方便)。
2
清华硕士集体逃离北京!
房价真的在扼杀年轻人的未来么?
北上广的房价一直是人们绕不开的话题,最近逛知乎与天涯上讨论“如何看待北京房价扼杀年轻人创造力”的话题时,几个高学历毕业生的自白让我陷入沉思。富丽堂皇的一线城市以机会多而吸引着全国各地的人才。然后他们却又在用触不可及的房价赶走了努力追求梦想的才子们!今天我将最受感染的三段精华自白分享给你,不知看完后你对“幸福”一词会有如何的理解?
匿名作者 A
本人清华本硕连读,目前工作两年多。
关于北京的房价,其高涨的可怕在于,当我以为可以凭借自己的聪明,创造力,上进,等等自身的能力,在北京好好生活下去的时候,现实却残忍地告诉我,你越来越买不起房了……
没毕业那会儿想的是,已经习惯了北京的生活,也喜欢这座城市,找的工作也是行业内全国顶尖的单位,有北京户口,薪水20w+,一切都挺理想的了。虽然自己家庭背景比较特殊,即父母均生过大病,家里已无积蓄帮忙付首付,但,自己多攒几年首付钱,多租房住几年就好了吧,也没什么关系。那时候觉得,不至于一个清华毕业生都在北京混不下去了吧。
然而现在我却在这里怀疑人生,是不是像我这种家庭条件的孩子就不应该留在北京?是不是不应该选择自己喜欢却薪酬稍低且涨幅不大的工作单位?
听得较多的话是,两家家长一起凑首付就好了。那么,单身就不该有对房子的渴望和需求吗?如果爱的人家境也不好,是另觅他人还是租房一辈子?
可我的确有对稳定住房的渴望啊。租房确实有诸多不便以及风险,有同学突然被房东赶出来,房东按合约多赔了一个月房租毫不在意,区区几千块钱。
有一个同学觉得北京的房价压力实在太大,年前辞了工作,现在准备动身去德国读博,不知道还回不回来。当年的奥赛金牌,极其聪明的一个人,觉得留在北京太难了。
有一个同学之前创业,16年上半年买了房,到下半年一衡量,房子大赚,创业小赔。再没坚持的动力了,不创业了,安心找了个稳定工作。
有一个同学家里青岛的,今年终于是下定决心知道在北京买房无望,拿攒的钱付了青岛房子的首付准备回去了。
以上这些都是清华人。
我也想过,是不是还是我以及我举例的这几个人自身能力不行。
但臣妾实在是做不到呐,不是所有人都在金融或IT这种高薪行业,我已经身在这一行的最好的单位了,还能怎样?这行业也绝不冷门,至少中等吧。
想想确实是个挺大的笑话。小时候还觉得父母养育我很辛苦,以后要靠自己的能力买个大房子把父母接到大城市来住回报他们孝顺他们,家乡那个小城市环境脏乱差医疗水平低。哦,原来我认真努力了这么多年,使自己成为一个“栋梁之才”,连给我自己一个稳定的居所都给不了。
不是说我工作两年就想狮子大开口买房。而是面对北京如此昂贵且上涨不停的房价,我对自己未来几岁才能买到房感到遥遥无期!可能像我这种家境不殷实的人确实不是该留在北京的人吧。你看,我都开始产生这种念头了,房价对年轻人的思想影响有多深。
匿名作者 B
看到楼上清华这位兄弟的帖子,感同身受。一个清华毕业的,在行业顶尖的单位工作,也买不起房。很多人以为这位兄弟再工作几年,就能买的上。2年就来谈买房是搞笑。真以为大部分工作都跟it,金融一样工资来个三级跳?很遗憾,大部分人的工作工资都比较稳定。一眼能看到自己有没有能力买的起房。
开篇,我也谈一下自己,北京top医院的内科主治医师。给你们谈一下北京医生薪资,可能有偏差。但应该不会太大。
医生的职称有住院医师,主治,副主任,主任医师。但收入不是按这个分的,而是按住院医师,主管医师,主诊医师这么分。硕博毕业的住院医师5年左右,顺利的话能聘上主管医师,年龄一般在35-40,主诊医师大部分都在45岁之后。
目前工作五年,年薪20万+,加上整个家庭的存款,本来可以在北京首付一套80平米四环外的房子,本次暴涨以后,只能买5环60平米的房子。
来到北京一直没停过思考的就是买房。刚来的时候觉得自己年轻,收入低,可以等两年再说。后来思考的买一次房必会掏光家里的积蓄,父母退休后只有微薄的退休金,万一生病我拿什么去承担。
我曾经算过一笔,我自己收入的60%要用来交房贷,抗风险能力非常差,一旦出现变故,就要卖房。我的收入不是跟随我的年龄增加而增加,有明显的分层,也就是在当上主管之前,我收入就是20+,当上主管之后,我收入能30万+,再之后是年代久远的主诊。所以我评估了自己的情况后,一直犹犹豫豫的没买房。
一起轮转的时候认识一个协和的8年制医生,真是年少轻狂,人中龙凤,不管从逻辑能力和知识上,都明显高出普通人一筹。他还是北京的土著,当时为60平米的婚房发愁。纠结了好久没买。后来微信上跟他聊过,也是一直发愁房子的事。
我身边的同事,也算是普通人眼中的精英,如果夫妻都是外地人,这几年,我就没看到有买的起房的,基本都是在租房。有一个同事,今年辞职,带着妻子去了燕郊。另一个同事准备在职博士念完就离开北京。身边能留在北京的,大部分都是女同事找本地土著嫁了,自己能买房的寥寥无几。
这几年也算奋斗过,每周工作70多个小时。直到今年身体出了点问题,过年在家的时候,再思考这个房子的问题。
为了买房,这几年基本紧衣缩食,没有旅游,没有锻炼,单位出租房一条线。娱乐全靠玩游戏看电影,手机用两年才换一次。
为了买房,一年才回一次家,觉得千把块的高铁费挺贵。
为了买房,我一直没买车。我觉得一辆车每年占用我3-4万的资金,太不值得。
什么创造力,都是狗屁,一切都是为了存钱。
我突然觉得这样的生活很操蛋。如果我买了房,至少我在当上主诊前,我还得过十几二十年这样的生活,还要祈祷我父母无病无灾活到80岁。
这真是鬼迷了心眼,为什么我非得在北京买一套房然后压榨我自己的一生。
我要每年出国游一次,带上我的父母。
我要住在宽敞的房子,不用再被房东二房东恶心。
我要开着车子,不用再跟一群人挤地铁。
这一切只要我离开北京就能实现,所以我等我手中的课题做完,我就准备离开北京。
有时候看着学历比你低,收入比你低,能力比你差,只是早几年比你进京买到便宜房子的人在你面前嘚瑟房价暴涨,他的房子值多少钱,心里确实闷烦。现在释怀了,这几天又看到北京房价跳涨60万新闻,我心里只有感到搞笑。
都不如我自己过的痛快重要。我决定离开首都!
作者︱dw ch
我的一个手下。男的,专科毕业,工作能力不错。在北京这边呆了7年。技术一等一的。找了个老婆也不是北京人。家里开饭店的,不算大富大贵,但也不算穷。只不过产业不能离人,要是生了孩子家里就管不了了。
去年辞职回老家工作了。辞职前在北京8000多。辞职后回成都找了个我们公司以前的中层出去开的创业公司。现在10000多月薪。
在北京的时候一辆小摩托,还满世界加不上油只好换电的。租合租房,三天两头搬家。回去以后,自然是车子房子分分钟解决。工资还高,花费还低。老婆孩子。生活顿时就有了点品味了。
就我自己来说,土长的北京人,和外地朋友相比就是缺了一个后路的感觉。去上海周边,南京,烟台转了转,都觉得其实生活不比北京差。甚至还好不少。
北京这边最糟糕的还不是房价,而是教育。两个城区占了全部教育资源,其他城区反而连地方城市都不如。我是当年区高考成绩第35,才就将将擦到了重点大学上线。
北京录取率高,清华北大的更多。但是那是平均数,实际上呢?除了老西城和海淀两个区,其他区县加起来连这两个区的零头都没有。远郊区县更是一年一个就值得张灯结彩,大拉条幅。往往还是在外地读书又有北京户口的孩子回京高考给这些区县“贡献”的名额。
而西城海淀这两个区的学区房,那就不是工薪阶层可以考虑的事情了。即使是名牌大学的学生,也断然没有可能在没有相当的家世背景的情况下考虑在北京几年的时间内达到一个先赚上一个亿的“小目标”的,一千万也没戏。
我不知道北京这个城市以后会变成一个什么情况。但是说到习惯,说到教育,说到品质。的确有有品质的生活,但与你我无缘。
作为北京的土著居民,我拼命的上了大学,读了博士,找了在我所在的行业内还算是高薪的工作,然而我已经被我的家乡抛弃了。
外来人想要站住脚,不是我酸你们,就算你们也如我买了房,有车牌,有一份不算差,还算体面的工作,甚至有户口,到小孩子准备上高中,参加中考的时候你们就知道什么叫两个区垄断中考550分以上学生的90%,见识到全国最严苛的跨区县读高中的禁令。
即使你们的孩子在你买得起房子的区县中出类拔萃,在家乡可以任意选择能够保证50%以上重点大学的升学率的牛逼高中,你依然进不去这两个区县的所谓普通中学。
北京的不平等已经是疯狂了。尤其在教育上。我不知道那些愿意把北京当作终身生活的地方的人是怎么看待这个城市。是如何理解这个城市背后的荒谬。然而终有一日我会离开。因为在别的地方,我能活的更有品味。
@裸嘢李 :自身条件这么好,在北平混不下去,不排除观念问题,他们总有一种“正统思维”就是必须留在“体制内”。他们无法接受离开体制的现实。这些人就是吃体制饭的害虫,他们存在的价值远不如那些没有北平户口的“北漂”。
更多精彩请加微信54446700,注明读者。帖子最下方可以“写留言”。
推荐阅读(点击下列文字即可打开链接):
【投票】“8O%机关事业人认为养老金公平”,非公职人员你们怎么看?
[广州证据李律师@裸嘢李]
裸嘢李引用、推荐或转帖只为提供更多资讯,不代表@裸嘢李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帖子绝大多数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即联系@裸嘢李 。
裸嘢李邮箱:LEEZBoffice@hotmail.com
隆重推荐新法律公众号@想法看法说法 二维码:
公众号@裸嘢李 二维码:
点击顶上方“裸嘢李”或者“想法看法说法”即可订阅本公众号
如帖子对你有用,请点右下的“在看”
帖子最下方可以“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