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那三届”纪念恢复高考四十年

2017-06-19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g0516zhq4n1&width=500&height=375&auto=0


陈平原、徐小平等四十多名“那三届”考生动情回忆当年参加高考的故事,讨论高考给人生带来的深远影响,以及个体命运与时代的风雨历程





  考试两个月后发的通知书,我一看封面上写的是北京大学,我当时猜这是不是不录取的通知书,打开一看是北京大学中文系录取通知书,乐坏了。”时隔四十年,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理事长孟晓苏回忆1977年冬天接到高考录取通知书时,还是难掩激动心情。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著名诗人王家新记得,他是在公社革委会喇叭中听到自己被录取的通知,而和他一同去的朋友,没有被录取,一屁股坐在雪地上痛哭,高考从此把两个年轻人的命运分开。


  昨日,北京大学教授陈平原、清华大学教授秦晖、知名投资人徐小平、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朱永新等40多名学者、企业家、官员齐聚北京,参与“那三届研讨会”,共话恢复高考四十年改革历程。此次研讨会由全球化智库举办,与会嘉宾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那三届”——1977、1978、1979年参加高考的学生,他们回首参加高考的故事,讨论高考给人生带来的深远影响,以及个体命运与时代的风雨历程。


  1977年9月,国家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已经停止了10年的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以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方式选拔人才上大学。招生对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1977年冬天,570万考生走进了曾被关闭了十余年的高考考场,当年全国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于1978年3月入学;半年后举行的1978年高考,610万人报考,录取40.2万人,两次招生仅相隔半年。


高考故事:徐小平坐在养猪场的卡车去参加复试 秦晖坐飞机赶考


  对于40年前恢复高考,“那三届”共同心声是感恩。九三学社第十三届中央委员常务副主席邵鸿1977年时在农村下乡,听到恢复高考的消息,“我当时的感觉是我解放了”。


  历史学者雷颐回忆1978年的魔幻经历:“我是1978年参加高考的,1978年前三个月我还是军人,后四个月复员做了工人,最后三个月我上了大学。”他说,“1978年是中国的转折点,也是我个人的转折点,个人命运和时代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著名投资人、真格基金创始人徐小平是1978级大学生,他回忆坐在养猪场的卡车去参加复试的趣事,“左边一笼鸭右边一笼鸡,前面还有一群猪娃娃。”


  1978年,徐小平22岁,在江苏泰兴文工团拉小提琴,那个工作就是走街串巷,在一个乡镇演出一天,第二天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彼时徐小平的愿望是到工厂做个宣传干部,25岁结婚生孩子,一辈子就这样了


  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徐小平借了五毛钱买了招生简章,得知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招生,全国招十人,他觉得机会来了,就去上海考试,考完后回泰兴等消息。三天后下午五点接到复试的电报,又急匆匆赶到上海复试。当时已经没有班车了,徐小平的父亲截了一个装生猪的卡车,徐小平就这样赶到江阴黄田港口,又买了五等舱船票,赶到上海参加复试。


  徐小平感慨,高考给了他一道通往开放世界的窗。“这一生就是向往着知识,向往着开放的世界。”他说,今天自己做投资,也是希望给更多的人带来生命开放、实现梦想的机会。”


  清华大学教授秦晖是1978年参加研究生考试,通过初试后,要赶到兰州大学参加复试。当时秦晖在广西田林县潞城公社当农民,他的赶考行程从坐着生产队的手扶拖拉机上路的,先到公社,然后坐汽车到县里,再到省会南宁坐火车到郑州,准备换车沿陇海线去兰州,不料由于大雨塌方,陇海线宝鸡至天水段中断,无奈秦晖只得在西安停下,想办法去兰州。


  到西安时离复试只有一天时间,坐汽车已经赶不上。恰好遇到民航局在卖飞机票,当晚就能到兰州。当时从西安飞兰州的机票是28元,比他在生产队劳动一年的现金分配还多。秦晖咬咬牙买了机票去赶考。


反思:高校应该更包容


  民进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朱永新是恢复高考后第一届大学生,他回忆,当时的高考门槛不高,给所有人平等机会。很多考生没有上过初中、高中的也可以直接来考大学。当时他所在的班级,班上年长的学生可以做年轻同学的父亲,有的学生的社会阅历和经历比老师还丰富,很多老师解决不了的问题,他们可以帮着解决。朱永新呼吁,高校应该更加包容,应该鼓励社会人员进入高等院校学习,让更多混龄成为大学教育的常态。


  “那时对学历的要求、年龄的要求都不重要。”朱永新感慨,他大学所在班级有一名同学只是初中毕业,在班上读了半年多就直接考研究生走了。而现在无论是高考制度还是人才制度,对学生的出身要求很高,公务员一定要大学毕业,很多岗位还要研究生毕业,还要求是211院校。朱永新为此写了一个提案,建议取消公务员学历限制。“当年国家有气魄和胸怀不重视学历和年龄,唯人才是举,现在应该也要有这种包容的气度。”朱永新说。


  九三学社中央常务副主席、全国政协副秘书长邵鸿指出,要大力推进教育供给侧改革,特别是“放管扶”的改革,创造产生教育家的条件,使优质教育资源可以更加大量、快速地涌现,各种各样的特色学校、特色教育广泛出现,为社会提供丰富多样、高素质的教育供给,这样中国教育才能更好发展,高考竞争的烈度才会有所缓和。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回顾到,值得“那三届”骄傲的是,77、78、79级的学生大部分都在农村摸爬滚打过,所以整体上都有一种韧劲。他希望大家记得那时候的韧劲,也把曾经有过的那种韧劲传递给后代。


  徐小平在会上感言:“我们的命运被‘那三届’改变,而中国的未来也因为在座的以及更多的‘那三届’人改变,希望我们未来继续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继续推动中国的进步、繁荣,最终不负这个时代。”




文章选自财新网,2017年6月18日






CCG 纵览





《全球智库报告2016》发布 CCG 在多项榜单中位列中国智库第一

“那三届”考生共话恢复高考四十年的个体与时代

中美智库碰撞交流“百日计划”后经贸走向

《世界是平的》作者CCG演讲独家分享:人类未来将取决于“三大力量”

中美高端智库对话:建言中美合作,献策“百日计划”

经济学人智库Robin Bew:民粹主义、欧洲的未来与全球化

CCG与上海社科院举办“第三届中国人才50人圆桌论坛”

“一带一路”如何赢得全世界的支持?智库给出国际合作共赢方案

王辉耀: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开放创新的过程

CCG报告 | “一带一路”的国际合作共赢方案及实现路径

王辉耀:提高新型智库的决策咨询能力 | 人民日报

中国社会智库“五力”创新的CCG实践 --中国网

《全球化 VS 逆全球化》图书精要 | PPT版

⊙ CCG新著 《世界华商发展报告(2017)》发布

十字路口的全球化将何去何从?大咖齐聚CCG论道

CCG报告:中美基础设施领域合作前景与项目清单

⊙ 《大国背后的“第四力量”》出版 解密“智库建设路线图”

  王辉耀:选才基数,从“13亿”变“70亿”

⊙  CCG报告:抓住美国移民收紧机遇 更加开放国际人才政策

⊙  王辉耀: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社会智库

⊙  CCG发布报告《中国企业全球化报告(2016)》

⊙  CCG发布《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6)》蓝皮书

⊙  第三届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于海南三亚盛大开幕

⊙  第二届中国人才50人圆桌论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