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校友风采】找到自己的宇宙——程杰校友专访

上海大学校友会 上海大学校友会 2024-05-15

程 杰

人物简介:程杰,1957 年生,上海人。1982年,本科毕业于上海大学(原上海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专业。1983年,进入美国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就读,先后获计算机科学工程硕士和人工智能专业博士学位。为上海大学北京校友会会长。现任美国硅谷创业公司GausscodeTechnologyInc和北京高科数聚创始人和CEO。2000年,获亨利·福特技术奖;2005年,获美国运筹和决策科学Edelman年度大奖;2013年,获Stevie产品创新成就奖;2017年被CDO评为“影响中国大数据产业进程100人之一”。


“这么多年,我一直待在美国。当我真正有了机会,回到我们国家创业,这是一种什么感觉呢?就好像国家给了我一个使命,让我去美国学习、在美国有所成就、‘落地生根’,但最终还是要回来,要‘落叶归根’。很多年,我一直在想,该怎么归这个‘根’呢?当国家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我就知道,自己该回来了。”视频那头,年过花甲的程杰动情地说。



一、“哪能想到今天这样子”

采访开始时已是晚上21:00,程杰精神满满:“一直在忙,昨天飞了四个城市,今天刚到上海。”

这么多年,程杰早习惯了这种“空中飞人”的生活:“你们看我现在这个年龄了,但精力还是很好的,有句话是‘健康工作五十年’,我争取再来一个五十年。

当被问到年轻时是否想过自己未来会是这样的状态,程杰坦言“没有”。1974年高中毕业之后,他被分配到了江苏的海丰农场:“当时毛主席号召‘知识青年要到农村去’,毕业之后,我就做了农业工人。”回忆起初入农场时的景象,他一连说了三个“没有”:“没有电,没有水,没有房子,只有茅草。”

“那会儿哪能想到今天这个样子呢!”程杰感慨。

两年农场生活,程杰每天干的都是“挖渠开沟的力气活”。一直到1977年6月,程杰的父亲找他谈了一次话。“我父亲是交大的,来帮我选学校。那时我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但聊过之后,感觉计算机专业可能是个前沿,就填报了上海科学技术大学的计算机专业。” 

大学时期的程杰

1977年冬天,全国五百七十万名考生走进了高考考场,程杰即是其中之一。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过去十年累积的高中毕业生都有资格参加这年的高考。“录取率差不多是5%,相当于美国常青藤大学的录取率了是吧?”程杰笑着说。

隔了近半个世纪,程杰还清楚地记得收到录取通知书时的情景和心情:“那天我们正在田里干活,邮递员骑着自行车,老远就冲我们挥手。挥手就代表好消息,但是,什么好消息?谁的好消息?大家心里都有点紧张。”

邮递员大声宣布结果的那一刻,程杰感觉“又激动,又有说不出的难受”:“想到还有好多人仍然在农村里留着,自己多么荣幸,这个机会多么不容易啊。”

多年之后,程杰了解了更多当年做出恢复高考决策时的细节,也对邓小平的魄力称赞不已:“如果不是邓小平下那么大的决心恢复高考,我可能现在还在农场里面。”



一、“条件不好,

却练就了大家的精神” 

提起在上科大读书的经历,程杰来了兴致,开口就是三个字:“要跺脚。”上海冬冷夏热,宿舍没有空调,夏天汗流浃背、高温难耐,尤其到了冬天,教室里都是“凉飕飕的”。“穿着棉鞋还是冷的不得了,大家上课全凭跺脚,冷啊!”

除了艰苦的生活条件,同学们在学习上也面临着诸多阻碍:书本不标准、课程不完善,培养不系统……“尤其像计算机这种课程,教我们的老师可能自己也没有受过比较正规的培养,他们甚至比我们可能只是多读了一年书,就来教我们了。”

程杰(上排右二)和同学们在上科大校门口

逆境是块试金石,重重困难更坚定了大家的决心:“条件不好,却练就了大家的精神,努力拼搏、自强不息,都想着赶快通过自己的学习来克服这些困难、改善生活质量。”

上科大的那些岁月里,有三位老师深深影响了程杰。“一位叫胡振荣,是我们的指导员,每天喊我们起床,晨跑锻炼;另一位叫许仰如,仰慕的仰,如果的如”,程杰一边叙述,一边用右手食指在桌面上勾划着:“她是英语老师,相当重视我,特意在课后给我‘开小灶’,这给我之后留学奠定了很好的基础;第三位叫陶国轩,我们的计算机老师,那个时候打程序是用纸带打孔,然后再用传输机把数据转到计算机里,在他的指导下,我完成了我的第一篇论文。”

在书桌前学习的青年程杰

毕业那年,程杰带着自己精心完成的论文,坐着摇摇晃晃的火车前往福州参加全国性的学术会议:“第一次坐24个小时的火车,第一次参加学术会议,第一次离开上海这么远。”谈到参会的感受,程杰用了一个他平时很少用的词——“天地”:“突然之间,感觉天地一下子开阔了,我认为自己的论文是优秀的,可比我优秀的还多得多啊!”

这次会议影响了程杰此后几十年对于学习的看法:“最好的学习环境不是在课堂里,而是在这种学术的碰撞交流之中。”



三、“Change the 

name of the game” 


对程杰而言,“1979年李政道回国讲学招生”绝对是他人生中的重要刻度。“尽管中美在此前已经有了很多接触,但正式的学术交流,其实是从李政道先生搞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项目(China-United States Physics Examination and Applicaion Program)开始的。”

自1979年起,上科大陆续有学者去美国交流深造。1983年,程杰也萌生了去美国攻读学位的想法:“当时想的很简单,就是要把博士学位拿下来,毕竟美国是世界学术的最前沿。至于读了博士之后做什么?不知道。”

申请出国时,外语和计算机帮了程杰很大的忙:“大学的时候我也不知道这些知识能派上什么用场,但还是努力去把它们都掌握好,因为机会是永远无法预知的。所以我经常跟大家讲一句话,you must be prepared,你必须把自己准备好。”

1983年,程杰搭上了飞往美国密西根的客机。当被问及初到美国时的感受,程杰深切感受到两个国家的文化差异:“就拿最简单的饮食来说,两个国家的饮食很多都是‘对着干’的,在中国我们常被教导别吃生肉别喝冷水是吧?在那边完全相反。”

程杰在美国

读博士的第三年,程杰获得了一次去米兰做学术演讲的机会:“我的来回机票是学校资助的,但我爱人说这么好的机会,她也想很去欧洲看看。”但那时光靠奖学金是不足以两人自费去旅游的。”

为了圆梦欧洲,程杰夫妇选择了叠报纸攒机票钱,这份一小时5美元的工作,二人每个周末的两个晚上去叠报纸,干了近两个月:“当时有个美国朋友问我,你为什么来美国?我说读博士,他很吃惊,说读博士怎么还干这个?我说生活需要啊,而且也是个在美国体验生活的机会。”

程杰伉俪在美留学

毕业之后,程杰留在了美国:“其实我们学校旁边就是美国的三大汽车公司,福特、通用、克莱斯勒,毕业前我就已经在福特打工了。福特每年都招一大堆学机械、学物理、学化学的,我去了福特之后,成了他们历史上人工智能研究应用的第一人。”实习期间,程杰优秀的表现吸引了福特的管理层:“他们说,‘你毕业了以后哪都别去,简历都不用写,直接来我们这儿工作。’”

十年福特生涯,程杰研究过发动机、搞过产品定位、干过市场营销。他一手创立了福特历史上第一个数据应用部门,这个部门的成员们后来被底特律的一家报纸誉为“福特历史上的第二代神童”。离开福特的那年,程杰获得了Henry Ford Award——这是福特公司的最高荣誉

程杰的奖杯及获奖合影(一排左一)

谈起离开福特的理由,程杰直言自己是被一家市场咨询公司(J. D. Power & Associates)打动了:“当时那个公司的创始人跟我说了一句话,‘Jie,you don’t know the value of your work unless you put it in the marketplace’。这句话让我开始思考个人事业的发展和价值实现,福特不该是我的终点,我的目光要投向更广大的市场。”

在美30多年,程杰先后换过五份工作。“任何一家公司都不应该是你的宇宙。”程杰说。他笑着分享起自己这么多年的人生心得:“起初你需要play the rules of the game,逐渐进展到change the rules of the game,最终,change the name of the game(意重新定义游戏)”



四、“落地生根之后,

更要落叶归根”

“这么多年一直择业、创业,担心过失败吗?”被问到这个问题时,程杰推推眼镜思考了一下:“有,始终都有这个考虑。但我是个乐观的人。”

程杰跟我们分享了一个他常跟身边人讲的故事:“你有半杯水,你可以选择看到自己已有的半杯,也可以选择看到未满的那部分。人们通常会为杯子不满(比喻条件不理想)而焦虑,总是感到生不逢时,希望能有一天奇迹发生。”他顿了顿,继续道:“其实,你要肯定的是已经有的半杯水,而那未满的半杯使得你有机会空间,还可以继续创造自己的业绩。乐观的心态很重要,创业创新,很多情况下是靠这一部分。”

日常工作中的程杰

在美国“开疆拓土”了三十余载,年岁渐长的程杰开始有了“乡愁”:“早些年也有考虑这件事,但只有到了一定年龄,比如我现在这个岁数,你才能逐渐明白什么叫‘落叶归根’,才能慢慢懂这四个字的含义。”

很长一段时间,程杰都在思考以何种方式回国——或者说,“回去以后干什么”。在他看来,学术交流的方式固然可以帮助国家发展,但是这种分享方式“太过间接”:“‘锦上添花’固然好,但‘雪中送炭’可能更重要。”

2016年,年过半百的程杰终于等到了契机:“国内有一个基金,通过朋友找到我,我们一起在加州的一家饭馆吃了饭。他听了我的经历,说‘很难找到第二个你这样的人,学人工智能专业、搞了二十多年汽车行业的应用、还会做大数据,我要投资你。’”程杰用“懵了”形容自己当时的状态:“我说我也没学过MBA,也不懂融资投资,怎么就要投资我?”

2017年,带着投资人的1000万美金,程杰正式回国创业:“正好赶上国家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又是一个关键风口。”回国之后,程杰创立了北京高科数聚科技有限公司,自己担任了创始人、CEO和首席科学家。现在的程杰,专注于消费者大数据研究、技术、分析和企业应用,他常在各类论坛里发表自己的看法,为业界企业分享和探索最新的大数据技术产品与应用案例。“在美国‘落地生根’,但最终还是要回来,要‘落叶归根’。”程杰肯定地说。

程杰发表演讲

程杰(左三)作为分享嘉宾出席论坛

当然,对于中国和世界的关系,程杰始终持开放态度:“不是中国人就非得待在中国。中国人可以在世界各地,但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是我们要为世界带来中国人的特殊贡献,要使得世界认同我们中国人、认同我们的中国文化。这是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是口头上去说,而是要用你的勤劳、你的成就来证明。”

程杰(一排左二)和高科数聚的同事们

2019年,程杰受邀担任了上海大学北京校友会首任会长:“其实这是一种感恩,既然学校需要我,我也感觉到在校友这块还能发挥不少作用,就应该去尽一份力。”在程杰的带领下,北京校友会积极发展联络校友、凝聚校友情感、传播校友文化,同时,还在助力母校招生宣传、高层次人才引进、校地合作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成旦红书记为程杰赠书


刘昌胜校长为北京校友会颁发荣誉证书


 谈到对百年上大的祝福,程杰十分谦虚:“我就说一句话吧,百年上大,再创辉煌——我们上大过去一百年的辉煌是根源于1922年,现在,我们要在学府林立的大环境下,‘重新启航,再创辉煌’!


专栏 | 百年百人·校友风采

👉点击文字链接查看|往期推荐

【校友风采】学之大者,为国为民 ——林国强院士专访

【校友风采】在西藏当公务员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赵吉星校友专访

【校友风采】一位上大人的“双城记”——骆勇校友专访

【校友风采】心游诗境 纵览事功——杨克明校友专访

【校友风采】让“京”彩在国际舞台绽放——滕俊杰校友专访

【校友风采】走不虚此行的路,做毫无保留的我 ——扎根社区基层的“海归第一书记”罗桑仁青校友专访

【校友风采】何可校友专访:钝学累功,求索中泰

【校友风采】十年,我与上大的缘 ——俱李菲校友专访

【校友风采】从受助者到服务者,一个自强者的奋斗 ——王任杰校友专访

【校友风采】“我只是一不小心成了干企业的人” ——何志明校友专访

【上海大学校友会校友风采专栏】

总策划:陈然 彭明霞

撰稿:王路正 钟艺玲

编辑:钟艺玲 郑宝

图片:受访者提供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