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城市的四个周期

孙不熟 城市战争 2019-04-23



文/孙不熟


这两天,各大城市密集公布GDP数据,我比较喜欢看简单粗暴的名义增长率,这个指标没有扣除价格变化的因素,直接用当年数据除以上一年数据计算而来,虽然不够科学,但能够更直观地反映当年的经济增长。


根据名义增长率,我把主要城市的增速分为高中低三档:


第一档是武汉、成都、西安、郑州、南京、济南、宁波、东莞等,这些城市的名义增速全部超过9%,西安、郑州、武汉、成都甚至超过10%。


第二档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苏州,这些城市的名义增速大多处在6%到8%之间。


第三档是重庆、天津、沈阳等,这些城市的名义增速大多处在1%到5%之间。


观察这些信息,最显著的一个变化就是天津、重庆的明显减速,在过去十多年时间里,二者高歌猛进、气贯长虹,快速拉开和其他二线城市的差距,并一度有超越广深的态势,但最近两年开始,这场“挑战赛”似乎戛然而止。


天津因为滨海新区GDP大幅缩水,从2017年开始便显露颓势,有被苏州重新超越的可能,而重庆则因为支柱产业汽车销量的下滑,从2018年开始也驶下高速通道。但GDP这场接力赛并没有结束,只是站在C位的主角不再是津渝,而是中西部省会城市,特别是武汉、成都、郑州、西安四个新晋国家中心城市。


按照时髦的说法,这些城市站在了新一轮的风口上,其大项目审批、信贷支持、转移支付估计会大开绿灯,未来的数据会非常好看。在此前发表瞭望东方周刊上一篇文章,已经未来的城市格局做了一个基本的梳理。


当然,“风口”这个东西不是一成不变的,回顾改革开放40年,中国城市至少有过4波大的风口,而且每一波风口都涌现出相应的明星城市。


第一阶段,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取得成功,改革的主场切换到城市,中央提出“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并选择以“计划单列市”为突破口,这类城市被认为是“行政省辖、经济直辖”的创新典范,一度风头无两。


到上世纪80年代末,中国的计划单列市数量达到顶峰,共有14个,绝大部分为规模比较大的省会城市和沿海港口城市基本都入选。这其中的佼佼者当然是深圳、青岛、大连、宁波、厦门,这五个城市的“计划单列”身份也一直保留至今。


从青岛的海尔、海信,大连的万达、东软,宁波的雅戈尔、奥克斯等著名企业,今天的人们仍能感受到“计划单列市”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留下来的余威。


第二阶段,2001到2008。2001年是中国加入WTO的时间,这一年对中国经济至关重要,是继中国宣布改革开放之后又一个重大历史性时刻,自此之后,中国在努力扩大出口的道路上义无反顾,一跃成为全球第一工业大国、第一出口大国。


这个时期,出口型城市可谓站在风口上的猪,苏州、无锡、佛山、东莞、泉州、温州等外贸城市开始屌丝逆袭、攻城略地,风头明显盖过计划经济时期位高权重的大连、青岛、宁波、沈阳、长春、哈尔滨。巅峰时期的苏州、无锡、佛山甚至超过武汉、成都等特大城市。


东莞可谓这个时期最耀眼的外贸城市,它有着“世界工厂”的美誉,其出口额一度超过广州,外贸指数居全国第三,时人戏称“东莞打个喷嚏,全球经济都要感冒”。


第三阶段,2008到2015。2008年是全球经济深刻变革的一年,也是中国经济脱胎换骨的一年。这一年,爆发了全球金融危机,国际订单锐减,中国的出口业受到了严峻的挑战。这一年,中国GDP增速大幅下滑4.5个百分点,到2009年上半年,GDP增长率一度下探到6.2%。


保增长迅速“压倒一切”,中国推出史无前例的4万亿投资计划,海量的信贷进入到铁公基项目,天津、重庆、唐山等城市成为这个时期的明星城市,苏州、无锡、东莞、温州等以外贸见长的城市逐步退出舞台中心,其GDP排名一路下滑,东莞甚至一度跌出TOP20。


第四阶段,从2015至今。2015对中国经济来说又是一个的至关重要的时间,在正视4万亿投资留下的各种后遗症之后,中国政府在这一年痛定思痛,开启了去库存、去杠杆、供给侧改革等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


就在中国经济陷入迷茫的关键时点,“消费升级”成为一个现象级的高频词汇,智能马桶盖、新风系统、智能手机、扫地机器人成为国人竞相追逐的热门商品,消费接棒投资,成为中国经济的第一抓手。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进入“新时期,即以出口驱动、投资驱动转变为消费驱动。


这一转变再次冲击了中国城市的基本格局,天津、重庆、唐山这些比较依赖投资的工业城市开始渐露颓势,而武汉、成都、西安、郑州、南京、杭州等区域性消费中心城市则逆势而上,房价蹭蹭涨、人才争夺战风生水起,成功地站在新一轮的风口上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40年,中国城市的接力赛至少已经经历了三个周期,现在正处在第四个周期,也可以理解为第四波风口。看清楚了这个底层逻辑,才会对中国城市的基本盘,有一个基本的判断,无论是买房还是就业,才不会踏错方向。


当然,前面列举了这么多城市,其实还有一类城市,一直没有提及,这类城市有什么特别呢?那就是无论在哪个周期,无论风口如何切换,这类城市都能处变不惊、笑看风云,既不会太猛,也不会太差,其城市地位几乎纹丝不动,表现出一种抗经济周期的韧性。


你可能已经想到了,显然,就是北上广深。无论你承认还是不承认,改革开放40年,这四个城市都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着全国性经济中心的功能,它们就是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和晴雨表,其发展脉搏和国家经济高度共振,不会有明显的局部发展行情。


这也是北上广深被称为“一线城市”的本质。


编者注:孙不熟是公众号“城市战争”创始人、广州城市形象品牌顾问、广州市房地产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华南城市研究会副会长。


延伸阅读:

上海的大开大合

技术只会把城市越搞越大

机场会比港口还重要

北上广深的郊区正在打败城市

我对当前公寓市场的3点看法

东莞地段分析与买房指南

郊区买房指南

豪宅购买指南

中心区买房指南

老城区买房指南


如果想知道更多买房知识,欢迎扫码加入孙不熟的圈子提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