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息之后,买房合适吗?
这两天最大的新闻是全球降息,美联储宣布降息25个基点,开启近十年来的首次降息。而在此之前,全球已有20个国家的央行加入了降息大军。
01.
作为全球经济的龙头,美国的降息更坚定了全球货币宽松的预期。接下来的问题只是,中国会跟吗?
一般认为会,只不过还不清楚会以哪种方式跟?到底是选择“降低存贷款基准利率”这种正式降息,还是选择降准、定向降息这种非正式降息,央行可能还在考虑。
但不管跟还是不跟,中国目前的利率水平,已经处在历史上罕见的低位,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是1.5%,贷款利率是4.35%,均处在2007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不仅如此,自2015年10月那次降息之后,虽然基准利率没有再降,但央行一直以降准、定向降息等各种非正式方式降低利率水平,大家看看余额宝这两年的收益曲线,就能直观地感知到当前货币之宽松。
02.
第二个问题,降息会影响房价吗?会,而且影响很大。过去10年,总共有两次房价暴涨,都有银根宽松的因素。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央行在三个月内启动四次降息,再加上“4万亿计划”,共同推动了2009-2010年的房价高峰。2012到2015年的连续降息与楼市去库存政策,则共同推动了2016-2017年的房价高峰。
降息为什么会影响房价?
利率的本质是钱的价格,利率越低,人们就更容易借到钱,市场上的钱就越多,物价就更容易上涨,而房子作为一种极为刚性又极为稀缺的商品,往往首当其冲。
所以,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降息和房价都有强相关关系,这是经济规律。但最近两年,却出现了一种新情况,自2017年的房价高峰之后,货币其实仍然在宽松,但房价几乎纹丝不动,原因是什么?
很简单,房地产被锁死了,货币之水不能像以前那样流入这个市场了。
最近两年,中国的利率水平,虽然一直在降低,但国家对房地产却严防死守,在需求端限购、限贷、限售,在供给端严控房企上市、发债,为的就是尽量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刺激楼市。
一句话,房地产不允许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
所以,最近两年,房企融资非常难,地王现象近乎绝迹。不仅如此,近日还传出不少龙头房企暂停拿地,一线城市部分地块流拍,各大银行还上调了房贷利率,足见市场之冰冷。
03.
说了这么多,普通人在这个时候该如何操作呢?
总结中国经济最近十多年的规律,可以清晰地看到两条主线,一个条是“钱荒”,一条是“资产荒”,两条主线交替出现,并主导着整个市场的情绪。
过往经验显示,“钱荒”时代的正确操作是持有现金,因为现金是稀缺的。“资产荒”时代的正确操作是把钱变成资产,因为资产是稀缺的。
当前,我国的M2(广义货币)已经超过美国,实际利率水平一直在下降,货币持续宽松,全民投资的意识已经被激活,但好的资产还是太少太少,用投资客的术语来讲,当下就是典型的“资产荒”时期。
接下来的问题是,什么才是值得买入的资产?
全球降息,货币之水一定会四处寻找出口,也许会流向基建,也许会流向股市,也许会流向黄金或者宝石,也许会流向P2P或者比特币,也许会流向古董或者字画……
这些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货币的终极流向是哪里?
或者说,货币追逐的终极资产是什么?
肯定不是基建,它是消费品,会不断折旧和贬值。也不是股票,再好的公司,你也不敢把它的股票拿个二三十年。也不是黄金,过去30年,黄金的涨幅远远跑输M2。更不会是比特币或者P2P,这类资产随时都有归零的可能。古董、字画也许可以,但它的市场太小众,不是一般人可以玩的。
剩下来的也许只有房子,它的可靠性不依赖于某个具体的企业,也不依赖于某个时髦的行业风口,而是建立在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整体的经济社会活动之上,这种长远价值是任何一种资产都不可比拟的。
04.
关于这个话题,我在很多次讲演中都提过这样一个观点:科技赚钱+金融分钱+房产存钱。
我想表达的是什么意思?财富增长的本质是生产力的进步,而生产力的进步必须依赖于科技创新,所以科技行业是赚钱最快的。
如果生产力不进步,投资就变成了“资金空转”的游戏,然后演变成泡沫经济,日本的教训近在眼前。这也是为什么国家一直强调“房住不炒”的重要原因,如果炒房占据太多社会注意力,没有人好好干实业,生产力如何进步?生产力不进步,货币就不能兑换为真实财富。
财富创造出来之后,还需要合理地配置,把资金借给最聪明的人去使用,才能把存量财富的使用效率最大化,这就是金融要干的事情。
最后一步是存钱,也就是财富的留存和传承问题,货币必须兑换为一种能够抗通胀、抗经济周期的持久资产,才能保证财富的万世不移。在此意义上,房地产是一个为数不多的可以放心的选择。
所以,短期内,房地产对投资客会极不友好,但长远来看,房地产作为财富留存和传承的本质功能未变。货币的初期流向不重要,重要的是终极流向。
本文想给出的策略是,现阶段房价平稳,买方议价空间大,仍然是刚需买家和价值投资者的最佳买入时机,但短线投资者一定一定要避开。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