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与日本垃圾分类的横向比较研究

深度行业研究 乐晴智库精选 2024-04-11



请至网站 www.767stock.com 查看更多研报

分析师:郭丽丽、靳晓雪


▌日本垃圾分类自1980s开始实施,1990s资源化比例快速提升

日本垃圾分类历史

1. 1980s:开始实行垃圾分类

20世纪80年代,随着日本“泡沫经济”时期的到来,垃圾数量和种类剧增,传统的填埋和焚烧方式已再难有效处理垃圾余留问题。

促使日本政府及时调整垃圾管理政策,垃圾管理的重点从废弃物的末端治理转向生产消费环节的源头预防,通过有效地垃圾分类来改进焚烧技术,将焚烧产生的污染减少到最低,民众可以不用过多顾虑垃圾焚烧对自身健康的威胁。垃圾处置量中,资源化比例从1980年的2.50%提高至1989年的5.35%。

2. 1990s:垃圾分类效果体现

到90年代,日本各地区基本都实施了改革,即由末端化处理转变为从源头出发的循环利用和减量化的垃圾处理模式。在日本政府和民众的协同合作之下,日本的垃圾分类处理机制逐步完善,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1990s资源化比例从6.21%提高至15.20%。

3. 21世纪初:循环利用阶段

21世纪初,面对国内和国际的诸多挑战,日本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着力于构建“最适量生产、最适量消费、最小量废弃”的经济发展模式,并提出了“环之国”的发展目标。日本政府还制定了垃圾循环利用率指标,垃圾分类处理更加注重循环利用和资源再生。2000年以来,日本垃圾处置资源化比例维持在19%左右。

日本垃圾分类回收体系

日本将生活垃圾称为“废弃物”,废弃物分成一般废弃物、产业废弃物和有毒有害废弃物三大类,生活垃圾属于一般废弃物。当前,日本的生活垃圾主要分为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粗大垃圾和资源垃圾。具体的分类体系如下:

可燃垃圾包括厨余垃圾、报纸、纸箱、纸盒、杂志、旧布料、包装容器等。垃圾丢弃方法:放入市指定的垃圾袋丢弃。

不可燃垃圾包括金属、玻璃、破碎的家电制品、陶瓷器、塑料等。垃圾丢弃方法:放入透明或半透明的塑料袋丢弃。

粗大垃圾包括白色家电类(电视机、空调机、冰箱/柜、洗衣机)、金属类、家具类、自行车、陶瓷器类、不规则形状的罐类、被褥、草席等。垃圾丢弃方法:首先,测量垃圾的大小。

最长的部分的长度为50cm以上的物品被认定为大型垃圾,2m以上以及70kg以上的物品不收集,需要预约大型垃圾受理中心处理。其次,按照长度交完粗大垃圾处理费用之后丢弃。

资源垃圾包括饮料瓶、茶色瓶、无色透明瓶、可以直接再利用的瓶类。垃圾丢弃方法:罐清空后冲洗,然后放入透明或半透明的塑料袋丢弃。

垃圾分类制度:政策详尽,法规完善

经过长年累月的宣传教育和强有力的监督措施,日本已形成完善有效的垃圾分类制度:

1. 定时回收。

在日本扔垃圾必须在指定的时间,指定的地点,特制的垃圾袋,并且由专业部门负责收集运输,且不设置专门的分类垃圾桶,具体的回收政策各地区大同小异。

2. 立法监督。

在监管方面,政府通过法律惩罚和经济罚款等手段来确保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制度的有效执行。日本存在大量由志愿者组成的相关监察队,其主要职责是调查生活垃圾方面的违法违规行为,将违法丢弃的垃圾袋送回,并告知其正确的生活垃圾处理方法,同时作出处罚。

3. 教育普及。

日本早已把环境保护和生活垃圾纳入教育的基本课程内容,小学生自入学时的第一天就要接受生活垃圾分类教育,且这种教育与日常生活的耳濡目染将伴随其一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社会氛围。目前生活垃圾要分类,要定时定点投放,早已是社会普遍共识。

4. 惩罚措施。

在日本必须严格按照生活垃圾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操作、在规定时间内将生活垃圾放置在指定地点,否则将面临巨额的罚款,且会损害自身声誉。根据日本的相关法律法规,随意丢弃垃圾者根据情节不同将会面临不同程度的罚款乃至不等的刑期,后果相对比较严重。

1.4日本垃圾分类的效果:资源化处置比例上升自日本实行垃圾分类政策之后,90年代开始垃圾资源化处置比例快速上升。截至2017年,垃圾处置中资源化处置比例维持在18.70%。

▌日本垃圾减量化从2000年才开始体现,核心是由于垃圾收费制度的实施

垃圾减量化从2000年才开始体现

虽然日本从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始实行垃圾分类,但仍然伴随着人均垃圾产量的增长,由951克/日(1985年)逐步增长至最高1195克/日(2000年),2000年之后,逐步减少至920克/日(2017年),减量化效果从2000年才开始显现。

减量的核心原因:2000年开始垃圾收费制度大规模实施

1. 2000年以后,日本生活垃圾收费制度大规模实施

日本垃圾减量化从2000年开始显现,核心原因是垃圾收费制度的大规模实施。2000年以后,实施垃圾收费的自治体越来越多。

截止2017年2月,根据日本东洋大学经济学系山谷修作教授的调查统计显示,日本全国1741个自治体中,实施垃圾收费的共有1100个,收费实施率为63.2%。

2. 收费类型:多采用单一计量收费制

常见的垃圾收费类型有单纯计量收费制、累进计量收费制、定量免费制、补助组合收费制和定额收费制5种。由于单纯计量收费制相对简单,产生者不必担心垃圾产生量,费用也比其他类型更加便宜。因此,在日本,收费最多的是单纯计量收费制,补助组合收费制使用的最少。

在采用单一计量收费制的城市中,单个垃圾袋价格(通常为40~50L的大袋)以30~50日元(1.92~3.20人民币)居多,占总体的44%,但北海道以及东京多摩地区的许多城市均把1个大垃圾袋的价格定在80多日元(5.12人民币),这部分高价格的垃圾袋比率也占近10%。

3. 收费方式:多采用指定垃圾袋方式收费

为体现“污染者付费”和“使用者付费”原则,日本生活垃圾收费方式主要包括指定垃圾袋、垃圾处理票和直接收费等方式。

指定垃圾袋和垃圾处理票是指以垃圾袋和处理票等作为计量单位,通过使用购买的指定垃圾袋投放垃圾或使用购买的垃圾处理票贴在所扔垃圾上等方式,来收取垃圾处理费用。

指定垃圾袋和垃圾处理票并用的情况下,可燃垃圾和不可燃垃圾会使用指定垃圾袋投放,而无法装入垃圾袋的大件垃圾则会使用垃圾处理票。直接收费则适用于直接将垃圾搬运到处理设施的情况,采用缴费通知单或现金的方式征收垃圾处理费。

由于指定垃圾袋方式手续简单,方便计量,因此应用最为普遍,多数自治体会使用指定垃圾袋方式来收取垃圾处理费用,居民只需购买指定的垃圾袋投放垃圾即可,每个垃圾袋的售价里包含了垃圾处理费用。

▌日本垃圾焚烧自1950s开始快速启动,焚烧比例持续提升

日本垃圾焚烧历史

1. 20世纪60年代:政府决心推进垃圾焚烧

早在1930年,日本中央政府已经要求各市将垃圾焚烧以改善公共健康,但并未彻底执行。

20世纪60年代,日本经历了惊人的经济增长,垃圾产生量迅速增加。但垃圾处置仍以填埋为主,1965年焚烧比例不足40%,大量垃圾被填埋或者直接倾倒,产生二次污染。1965年7月,在东京都湾岸地域的江东区海上垃圾填埋地—梦之岛苍蝇大量繁殖,造成了严重的梦之岛苍蝇之灾。政府决心推进垃圾焚烧,推出《关于生活环境设施发展的紧急措

施法》,相应补贴措施同步出台,垃圾焚烧开始在日本迅速扩张。

2. 20世纪70-90年代:焚烧比例快速提升

1975年-2000年,日本垃圾焚烧处置比例由52.20%逐步提升至77.40%,焚烧比例快速提升。

这个过程伴随着经济增长带来的人均垃圾产量的持续增长,和垃圾分类从1980s开始大规模实施。事实上,1980-2000年期间,日本垃圾分类造成的资源化比例提升,并未造成焚烧处置量的下降,焚烧量和焚烧处置比例持续保持正向增长。


3. 21世纪以来:焚烧比例维持高位,行业步入整合期

1997年,大阪市丰能町的一家焚烧厂附近测出了有记录以来最高浓度的二噁英。这次“二噁英事件”传遍全国,政府于是制订了新的法律来规范二噁英排放。

同时随着人均垃圾产量的下降,垃圾焚产能步入整合期。政府推动全国范围内市的合并与分离,要求相邻的市合作以提高垃圾管理水平,通过建造更大、更高效的焚烧炉减少二噁英排放。政府相应改变了国家补贴的发放门槛,只有大型的焚烧厂才能获得补贴。21世纪以来,日本垃圾焚烧厂经历了环保去产能的阶段。


日本垃圾焚烧现状:最重要的垃圾处置方式

目前日本垃圾焚烧在垃圾总处置中的比例约80%,是最重要的垃圾处置方式,全国有垃圾焚烧设施1103个,总焚烧产能18.05万吨/日,平均单个项目163吨/日,100-300吨/日的项目数量占比最多。


2017年,日本1103个垃圾焚烧项目中,754个项目开发了余热利用,占比68%;其中376个项目用于发电,占比34%。其中大型焚烧项目的用于发电的比例较高。

▌我国垃圾分类的发展和影响预判

我国垃圾分类处于发展初期,短期进度或将超预期

1. 2015年至今政策不断加码

我国垃圾分类工作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当时主要通过废品回收行业回收有价值的废弃物,如:玻璃、塑料制品、电池等,其他废弃物直接打包进入终端处置。由于我国当时垃圾末端处置的产能严重不足,垃圾分类并未发展起来。

21世纪初,国家建设部提出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公众环境意识普遍提高的情况下,适时启动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工作非常必要,并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南京、厦门、桂林等8个城市确定为全国首批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取得一定成果,但生活垃圾分类总体还未取得实质性突破。

2015年至今,垃圾分类工作得到中央领导高度关注,政策不断加码,垃圾分类工作开始实质性启动。

2. 垃圾分类尚处于发展初期,短期进度或超预期

我国尚处于垃圾分类发展初期,但政策加码与地方执行力度大,政策给出明确的执行规划时间表,到2020年46个重点城市将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其他地级城市实现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至少1个街道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到2022年,各地级城市至少有1个区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其他各区至少有1个街道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

到2025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短期垃圾分类工作进度或将超预期。

我国垃圾分类工作的核心,是将居民厨余垃圾分离出来

以上海市目前垃圾分类为例,生活垃圾主要分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和干垃圾。

在垃圾分类工作开展之前,可回收物的分类主要由社会上的拾荒者完成,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再生资源回收网络,本身不计入生活垃圾清运量统计;有害垃圾、湿垃圾和干垃圾混合运输至填埋场或焚烧厂处置。

垃圾分类工作开展之后,可回收物的分类由居民完成,通过垃圾收运网络进入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实现“两网融合”。有害垃圾、湿垃圾和干垃圾分类后分别单独处置,有害垃圾产转运至危废厂处置;湿垃圾主要是居民厨余垃圾,单独转运至厨余垃圾处置中心处理;干垃圾运至填埋场或焚烧厂处理。

根据相关文献,居民生活垃圾中厨余垃圾的产量预计在40-50%,但存在厨余垃圾收集率问题。参考韩国、美国、新加坡、日本等国家收集工作的推进进度,国外厨余垃圾收集率目前为3%-21%;

同时,按照上海市2019年2月发布的关于贯彻《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推进全程分类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上海市目标2019年实现干垃圾日均控制量不高于21000吨,湿垃圾分类量日均高于5520吨,则湿垃圾在总垃圾量中的目标占比21%。因此我们认为,厨余垃圾从总垃圾产量中占比20%-30%是能够实际做到的分类目标。

厨余垃圾末端处置打开市场空间

厨余垃圾指家庭日常生活中丢弃的果蔬及食物下脚料、剩菜剩饭、瓜果皮等易腐有机垃圾,具有含水率高、盐分和油脂含量高等特点,不适于采用填埋或焚烧处置。

目前各国针对厨余垃圾都在朝着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方向发展,其中美国通过安装厨余粉碎机,将厨余垃圾源头分离,排入市政污水系统。由于我国市政污水管网和处理系统设计负荷并未考虑厨余垃圾,如果用这种方式会产生管网堵塞、污水处理厂水量和水质负荷增加,甚至管网内部腐蚀会产生沼气,可能发生爆炸风险。

目前主流的厨余垃圾处理技术为厌氧消化技术和好氧堆肥技术。

厌氧消化技术是指垃圾中的有机物质在厌氧菌的作用下,由高分子武物质降解成为小分子物质,最终转化成沼气的过程,可实现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污染控制较好。

好氧堆肥技术是指有机物在有氧条件下,在好氧微生物(主要是菌类)的作用下,将高分子有机物降解成为无机物的过程,技术较为成熟简单,产物可作为农产品使用,但占地面积较大、处理周期长,且密闭环境做得不好容易产生臭气二次污染。

根据近几年上海、宁波、杭州等地厨余垃圾项目,行业普遍采用厌氧工艺,单位投资约50万/吨左右。全国生活垃圾清运量约2.8亿吨/年,假设其中20%-30%的厨余垃圾可分离出来单独处置,约0.56亿-0.84亿吨/年,对应约15万-23万吨/日,全国厨余垃圾建设投资约750亿-1150亿元,运营费用约200元/吨,对应全国餐厨行业年度运营市场空间约112亿-168亿。

根据住建部规划,2020年46个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46个城市常驻人口占全国城镇总人口比例约35%,对应建设市场空间为263亿-403亿、年运营市场空间39亿-59亿,将在2020年前释放。


前端分类收集+中端分类转运设备需求提升

垃圾分类对前端垃圾分类收集设施、中端分类专业车辆设备产生新增需求,其中对车辆设备的需求主要集中在新增厨余车辆转运部分。

以上文测算厨余垃圾产量约0.56亿-0.84亿吨/年,46个试点城市厨余垃圾产量约0.20亿-0.30亿吨/年。按照单个餐厨车辆容量8吨计,每天运输2次,全国所有地级市的厨余车辆总需求为0.96万-1.44万辆,46个试点城市厨余车辆总需求为0.34万-0.52万辆。

按照单台厨余车辆30万计算,全国地级市新增厨余垃圾车市场空间29亿-43亿,46个试点城市厨余车辆市场空间10亿-16亿。


分类提升垃圾焚烧热值,垃圾减量预计体现在填埋

垃圾分类预计将分离出20%-30%的厨余垃圾,对于垃圾焚烧和填埋项目来说,转运过来的干垃圾含水率将显著下降,同时垃圾量将减少20%-30%。

含水率下降将带来垃圾热值的提升,提高垃圾焚烧效率:我国生活垃圾含水量大、热值低,加强垃圾分类,分离生物质垃圾,对于降低剩余垃圾的水分、提高其低位热值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根据杭州市环境卫生科学研究所吴宏杰在《生活垃圾分类与垃圾焚烧生活垃圾分类与垃圾焚烧关系研究》中提到的,杭州在推行生活垃圾分类之前,生活垃圾的含水率约为55%,平均低位热值约为5020kJ/kg(1200kcal/kg)。在推行垃圾分类3年之后,剩余垃圾的含水量比分类前下降了20%以上,热值提高近1倍,垃圾焚烧效率和发电量显著提升。

垃圾减量20%-30%,预计减量将体现在填埋:根据住建部的统计年鉴,截止2017年,全国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量约2.72亿吨/年,其中焚烧处置0.93亿吨,占比34%;填埋处置1.71亿吨,占比63%。我国焚烧产能仍然存在缺口,尚无实现零填埋的地区,江苏省是焚烧比例最高的区域,焚烧比例仍不足70%,陕西、青海等省份还没有垃圾焚烧项目投运。焚烧产能仍然存在很大缺口。

参考日本垃圾分类历史,垃圾分类开始实施后的20多年时间内,焚烧量和焚烧比例持续提升,直到2000年人均垃圾产量开始下降,同时焚烧比例达到近80%的高水平,焚烧量才开始下降。目前我国经济仍处于稳步发展过程中,人均垃圾产量仍处于缓慢上升通道,焚烧比例还不足50%,填埋土地资源日益稀缺,垃圾分类对焚烧量的影响预计不大。

报告来源:方正证券


请至网站 www.hanghangcha.com 查询更多行业

5 G

垃圾分类

宠 物

半导体

氢燃料电池

军用无人机

超快激光

量子通信

互联网医美

养老产业

 工业机器人

在线教育


▼ 点击底部左下角【阅读原文】,加入荣誉会员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