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 岁时习俗

2017-01-23 陈秉荣 保德新青年

编者语:《保德民俗》一书是县政协文史资料,陈秉荣先生著,从现在开始不定期编发保德民俗。


第一章  过大年

农历正月初一日,称为春节。


在我国的民俗节日中,最受人重视的要算春节了。


春节,古时叫“元旦”。元者,始也,旦者,晨也。即新的一年的第一个早晨。取新的一年开始之意。


农历正月初一日被称为春节,是近代才出现的事情。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为了“行夏历,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各省都督府代表在南京召开会议,决定使用公历。这样就把农历正月初一日,定为春节。


其实,春节在我国古代的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含意。秦汉以来,人们把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这一天定为春节。南北朝时,人们则将整个春季,称为春节。


春节,晋北民间俗称“过年”或“过大年”。


“过年”,包括了一个时间范畴,而不单单指正月初一这一天。广义地讲,过年包括了腊月初八至正月十五,乃至二月初二这一段时间。腊月这一段叫“忙年”,即忙着准备过年,正月这一段叫“新正”或“上月”,即吃喝娱乐以示庆贺。晋北民谣有:“忙腊月,闹正月,拖拖拉拉到二月”的说法。狭义地讲,过年指上一年的腊月三十日至下一年的正月初一,正所谓“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实际上包含了“除夕”和“春节”两个概念。


在甲骨文中,年字的形状,犹如一个农夫弯腰扛着禾苗。《说文解字》说,“年,谷熟也”。《谷粱传·宣公十六年》中说,“五谷皆熟为有年,五谷皆大熟为大有年”。晋北民间的过年,其最初的含义,正是庆贺五谷丰收。它源于古代的“报田之祭”—“腊祭”。


但是,在晋北地区普遍流传的民间传说中,年又被说成是一种危害人类的怪物。过年则是驱除这种怪物的集体行动。


相传,太古时期,有一种凶恶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他叫“年”。年形貌狰狞,生性残暴,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人们非常害怕。慢慢地人们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和生活习惯。原来它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算准了年的肆虐日期,人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套“过年关”的办法。针对年怕火、怕红色、怕响动的习性,家家贴对联、挂灯笼、垛火笼、放爆竹驱赶它。又吃饱喝足,一起守岁熬年,共同对付年的到来。年看到到处是火光与红色,听到爆竹的乒乓声便逃之夭夭了。


熬过“年关”的人们欣喜不已,要感谢天地祖宗的护佑,要互相祝贺没有被年吃掉,还要打开大门燃放鞭炮,去同邻里亲友见面道喜……所有这些仪节,被笼统地称之为“拜年”。


关于过年的文化内涵,大抵包括庆贺丰收、接福纳祥、驱除邪恶、除旧布新等内容。是年终岁首,始终交替时,充满生气和希望的民俗风情。


过年的民俗事项有:贴对联、吊门笺、挂年画、挂红灯、垛火笼、放爆竹、辞岁、吃年夜饭、守岁、长辈给晚辈“压岁钱”、接神、祭天地、祭祖、拜年、闹秧歌等。每一项内容都有一种说法。



第一节  过了“腊八”说忙年

过了腊月初八便到了年底,大家小家便备办年食、年货,忙于年事,准备过年了。因为事情纷繁,到处呈现一派忙碌景象,人们把这种忙于年事的活动,统称“忙年”,各地都有一些不同的“忙年”歌谣,专说腊月的忙碌情况。


保德的说法是:


过了腊月二十三,

灶马爷爷上了天。

过了腊月二十四,

裁下红纸写上字。

过了腊月二十五,

淘上黄米压软糕。

过了腊月二十六,

称下白面割下肉。

过了腊月二十七,

起上白面蒸卷子。

过了腊月二十八,

煎下油花刷上茶。

过了腊月二十九,

调上凉盘筛上酒。

一更天,垛火笼,

三更天,发火笼,

五更天,鸡叫大天明。



与保德隔河相望的府谷的歌谣是:


腊月初,人人忙。

腊月中,无闲人。

二十一,赶大集。

二十二,买上两张画儿。

二十三,买上两挂鞭。

二十四,裁下红字写上字。

二十五,捣上二升糕。

二十六,割上一刀肉。

二十七,剃头洗手足。

二十八,糊窗挂年画。

二十九,筛上一壶酒。

年三十,吃扁食。

三十晚,明灯蜡水照彻天。

初一,新鞋硬裹脚,干疼不敢捏。


两县习俗基本相近,但民间却不一定照着如此顺序去做,所忙碌的事项也绝不仅限于此。


概括起来,忙年内容大致可分为:备年食,办年货,讲卫生,美化环境,清理债务,排练秧歌儿。



一、备年食


包括粮食加工和食品加工。


旧时,农村没有粮食加工机械,推米磨面,全凭石碾石磨,没有畜力的人家,只得靠人力推围。一天也加工不了多少,所以,事宜早办,又且一个村里,也不过一两盘碾子,所以就得半夜里起来“抢碾子”,迟了,就轮不到自己。又且正月里又有许多应酬活动,如走亲戚,请戚人等;旧俗,正月里有许多禁忌,所以,一正月的食品必须在腊月里准备好,粮食加工就成为“忙年”的主要内容。


备年食的另一项内容就是将米面加工成食品,具体事项有:擀豆面、做豆腐、炒茶米、漏粉条、蒸花馍、煎油花儿等。


(1)擀豆面。擀豆面又叫长豆面,是保德的地方风味食品,主料是豌豆面,加蒿籽和成面团,在“红油炕”上擀成大片,切成又细又长的面条,自然冷冻后待用。煮食时加上臊子即可,正月里以呵糕、豆面作为便饭待客,既上讲究,又方便实惠。


(2)做豆腐。豆腐虽属平常食品,但保德农村除了逢年过节或肆筵庆典,平时是很少吃豆腐的,大杂烩菜里加入豆腐,就算提高了品位,所以在肉不多的情况下,豆腐就打头阵了。因此,过年时,家家要做豆腐,既可作为家常食品,也可作为待客食品。对于那些素食之家,豆腐就是最好的食品了。


(3)炒茶米。保德地处晋陕蒙三角地区,饭食文化中也自然渗入草原文化的成份,茶米就是一个例证。茶米和蒙民食用的炒米相同,都是糜子的炒制品,只是因为炒制方法不同,成品也就有所区别。在保德,正月间以面茶作为早点是比较上讲究的。面茶,是由炒熟的小米面制成的面糊,食用时泡茶米,配以麻糖、油花儿、酒醉枣之类的茶食。用以招待客人,又大气,又方便。


(4)漏粉条。粉条是淀粉的制品,做菜做汤均可。在农村,豆腐、粉条是仅次于肉的中档食品,所以,家家都要制作一部分粉条,自然冷冻后备用。


(5)蒸花馍。过年时节,家家都要蒸一些花馍,俗称隔(方言jia)年馍馍,寓意为家有余粮。它的实在用途是送人作为礼品,敬神作为供品。因此,年节下蒸花馍,成为一次面塑艺术作品的大展销。其花色品种有枣山,俗称“枣牌”,取粮食堆积如山之意。莲花,我想与佛教有关。有马蹄、有吉兔、有佛手、有如意、有葫芦……总之,都有吉祥寓意。


(6)煎油花儿。油花儿是煎炸成熟的面制食品,所谓花儿是指捏制的花色品种繁多,有植物、有动物、有海贝,花卉虫鱼,应有尽有,是另一类面塑作品,其特点是精制小巧。以此作为茶点,使人看了赏心悦目,吃了香甜可口。



二、办年货


就是置办过年所需用的物品,这些物品,可分为实用物品和祭祀物品两大类。实用物品有吃的喝的、穿的戴的、摆的用的、玩的看的、庆贺礼品、装饰用品、针头线脑、调里调和,无所不包。祭祀用品包括香烛纸马、灯笼炮仗等等。总之,有钱多买,没钱少买。谚云:“有钱”的是过年哩,“没钱”的是过难哩,也有“年难过,年年过”的说法。


三、讲卫生


美化环境、除旧布新,也是“忙年”的一个大项,具体内容包括大扫除、洗衣物、擦器皿、替窗纸、贴窗花、挂年画、设祭桌等内容。


大扫除。许多地方称作“扫尘”,“尘”与“陈”同音,暗喻除旧的意思。在保德则直呼“扫家”或“扫房”。一般都在腊月二十四进行,俗信认为,二十三诸神上天,人间没有任何约束了,做什么事都可自由自在了。这一天,要将住室内搬得动的东西全部搬出院内,搬不动的东西用物苫盖好,然后用扫帚、掸子将室内上下左右、圪里圪崂,扫了又掸,掸了又扫,将死角内的陈年“恶煞”(即垃圾)全部清除干净,直至一丝不挂,一尘不染。接着要把门窗上的玻璃擦洗得透亮。有的人家还要粉刷墙壁,油漆门窗。


扫完家后,要将家具器皿,统通擦拭一遍,达到光明锃亮。


扫完家,糊窗纸的人家要替窗纸,糊窗时,小的窗格上要配上彩纸“窗眼儿”,大格上要贴窗花,窗花分两大类,一类为水印木刻画,以河北省武强县的为上品,原平大芳镇的为次,本县印制的最为粗糙。另一类是剪纸,多系自已剪制,多为喜庆、吉祥图案。


扫完家后,室内要进行一番装饰与布置,那就是要张贴年画,装饰拉花等物。还要在室内选一位置,设一祭桌,作为祭财神的所在,有的则以平柜或躺柜代之。


腊月的女人最为忙碌,除了参与上述事项外,还要缝新补旧,拆洗被褥,好多针线活儿,都将连夜加班加点干。



清理债务是年关的一件大事,俗有债务不过年之说。过年的主旋律是欢悦,而对一部分欠债的人来说则是愁苦,他们苦于无法还清债务,苦于无钱购买年货,苦于无法安稳过年,保德留传许多关于讨债的谚语,能形象地说明讨债与躲债的情况。


                                 

过了腊月半,这汉撵那汉。

二十七八,活拘活拿。

 二

推着走,挪着走,

推挪不动走他州,

正月初一“回荆州”。


按照俗例,正月初一是不兴讨债的,所以,那些躲债的人既不能在家敬神祭祖,也不能熬年守岁,只有正月初一,才能回家与家人团聚。


每逢正月,保德的一些大的村镇都要“闹红火”,也就是表演秧歌,因此,在腊月里就要将节目排练好,以备正月里演出。


总之,腊月的事,杂七杂八,但都要在年前办妥当,到正月就只有休闲娱乐了。


相关文章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九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八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七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六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五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四

陈秉荣 || 保德民俗

【保德民俗】第一辑  人生礼仪

【保德民俗】第二十二节  年末岁尾话“腊八”


作者简介:

陈秉荣先生1941年生于保德县石塘村,早年曾任公社书记,后历任县文化局长、档案局长等职。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他致力于地方文化研究,在方志、民俗、民间文艺等方面颇多建树。他是中国民俗学会会员山西分会理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西分会会员、中国地方志学会会员、忻州走西口研究会理事。他学识广博,研究领域宽泛,堪称是保德传统文化的半部活词典。几十年来,他如同一位勤勉的老农,不计寒暑,不避风雨,默默地耕耘于大山深处。除主编完成《保德县志》以外,他还校点重印了《保德州志》,创办了《保德文化》杂志,出版了民歌集《大河采风》、散文集《定羌杂识》,手中还存有《保德农业合作史稿》《金瓶梅方言》等书稿。他为挖掘整理保德文化遗产,传承保德文明付出了大量心血。年近古稀,他孜孜不倦,执笔写下了这部三十万字的《保德民俗》,为保德又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